书城亲子让孩子成为“富一代”的教子圣经
2574000000016

第16章 做人品质——让孩子做事之前先做人(3)

有一位中国作家去法国从事创作交流。他们要从一座城市穿越一座小镇到另一座城市。乡间的羊肠小道大部分路段是单行道。路上有两辆面包车同行,作家所坐的面包车一直紧跟在后面。前面的车扬起的灰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视线,而且还让他们“吃”了不少灰尘。当车开到路面较宽的地段,前面的车主动停下让道,让他们的车超越自己到前面去,并且司机诚恳地下车对他们说“对不起”!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更是让他大为感慨。车过小镇时,车身碰到了路旁的一只小狗。车上的法国司机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看到那只小狗悬起后腿前行,他赶紧下车,寻找狗的主人。哪知道主人不在家,司机带着遗憾继续前行。到达目的地时已是中午时分,司机顾不上吃饭,又回转头去了那个小镇,当小狗主人告诉他小狗并无大碍时,这位小伙子才如释重负。他主动留下了自己的电话,一再道歉并嘱咐狗的主人,如小狗一有情况就赶快通知他。

我们都听过“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这句俗语。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这样做的呢?对人有礼貌是我们与人交往的底线。作为家长,要想培养一个具有内控力和品质优秀的好孩子就要从“礼貌”做起。

有位家长为孩子没有礼貌感到苦恼:儿子涛涛今年8岁,成绩挺好,平时大家都夸奖他,我们也觉得脸上很有光。因为家里只有这一个孩子,他学习又好,我们做父母的,宁肯委屈自己,也不会委屈孩子,从小家里最大、最红的苹果都是他的。虽然有时候也觉得孩子没礼貌,比如乘电梯经常横冲直撞,不会说“谢谢”,见人不会主动打招呼等等,不过又觉得这些都是小事,而且男孩子嘛,大大咧咧点没关系。

从案例中我们发现,如果家长不“委屈”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使家长难堪。其实,孩子没有礼貌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所以,如果家长不想在别人面前难堪,那就赶紧行动起来,培养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家长要做好榜样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爸爸妈妈在家里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讲礼貌,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我们知道,言教不如身教,有时,千教万教,不如自己的一个行动。比如有客人来做客的时候给予热情地招待;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以后,对别人说谢谢;在收到礼物的时候可以邀请孩子和你一起写感谢卡等。有了你的示范,再遇到类似的情形时,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学你的做法。

可以想象,如果父母平时说话总是高声吼叫,或者粗话满口,孩子会轻声细语、会彬彬有礼吗?比如问路,如果家长是这样问的:“喂,老头,到解放路怎么走?”那么,以后孩子单独问路也不可能这样:“请问老大爷,我想请你指点一下:到解放路该怎么走?”要知道,高雅的气质,翩翩的风度,不是一下子能够训练出来的,而是在长期耳濡目染的过程中逐渐蕴涵起来的,是一点一滴凝聚起来的。

抓住培养孩子礼貌的机会

日常交往也是培养孩子礼仪的好机会。当有客人来访或到别人家做客时,家长就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节假日是人们交往的密集期,也是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最佳期。

有客人来时,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在客人的夸奖声中,孩子会认识到“礼尚往来”的确是一种乐趣。客人进屋后,可以让孩子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在家长们谈话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才是有礼貌的,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当有小客人时,要让孩子大方地拿出玩具与人分享。客人走时家长可以让孩子一同送客。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后,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小主人。

有些妈妈为了不让孩子打扰来访的客人,一般都会把孩子打发到一边,让他们自己去玩。这样做也许能够获得一时的安静,但是却可能影响到孩子的社交能力。他会想:妈妈为什么不让我跟客人一起玩?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久而久之,家里一来客人,他就会自动躲到旁边去。所以,当有客人来访时,你应该向孩子介绍一下来的是什么客人,再向客人介绍一下自己的孩子,并让孩子帮客人拿拖鞋、拿杯子,不能把孩子排斥在外。

要告知孩子基本礼貌常识

有的孩子不懂礼貌,不是他们内心不尊重别人,而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尊重,不知道怎样才叫尊重。比如到别人家里做客,有的孩子就觉得应该同在家里一样,可以随随便便,其实,应该有所区别,至于区别在哪里,他们并不懂。比如:不要穿拖鞋和背心,衣着尽可能整洁大方,不要敞胸露怀;与人握手,不能戴着手套等。

吃、穿、行、坐、站、言、笑,都是有基本要求的。父母要及时提醒,让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告诉孩子一些礼貌常识。比如:见到认识的人时,应该主动说“你好”;接受别人的帮助或礼物时,应该说“谢谢”;做错事情或者影响了别人时,应该说“对不起”;想要别人帮助时,应该说“请”;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应该说“欢迎”,要主动招呼客人,给客人倒水、拿水果;离开的时候,应该说“再见”;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能随意打断。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讲礼貌是待人的基本要求,我们有必要让孩子知道。但是,我们在教孩子讲礼貌的时候千万不能强制孩子,我们要用爱心去感化他,一点一滴地帮助孩子养成讲礼貌的行为习惯。

勤奋,用双手创造未来

有一次,一位记者采访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

记者问:“美国大学要读4年,研究生院要读5至6年,才能取得博士学位,据说您总共只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是吗?”

丁肇中答:“确实是这样。在那样困难的逆境中读书,就得用功。”

记者又问:“您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丁肇中说:“成功的秘诀只有三个字:勤、智、趣。”

这里的“勤”指的就是勤奋。丁肇中认为获得成功的第一个秘诀就是勤奋。中学时代的丁肇中就是一个以勤奋学习而出名的学生。读大学后,无论是在哪里,他都以勤奋而闻名。

居里夫人说过:“懒惰和愚蠢在一起,勤奋和成功在一起,消沉和失败在一起,毅力和顺利在一起。”丁肇中选择与勤奋在一起,他就选择了与成功一起。

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柏格森也是一个勤奋的人。他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在教学的同时,他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哲学着作,不断思索着,并进行着哲学研究工作。在几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论意识的即时性》及其他论文。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柏格森非常勤奋。他曾经对朋友说:“近15年来,我从来没有真正休息过一天或半天。”长期的劳累使柏格森在66岁时就瘫痪了。

由于病情严重,柏格森不得不辞去教职。为了继续自己的研究事业,他与病魔顽强地搏斗着。他坐在写字台前,为了防止自己从座位上跌下来,他用一条绳子把自己系在椅子上。他的动作十分困难,连吃一顿饭都要花费几个小时。然而即使这样,柏格森也从不放弃工作。晚年,他的右手几乎僵硬,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最后一部着作。

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也是一个勤奋的人。每天,天刚刚亮,斯蒂芬·金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刚开始写作时,斯蒂芬·金非常穷困,甚至连电话费也交不起。但是,他每天坚持写作,一年当中只休息三天,那就是自己的生日、圣诞节和美国的独立日。其余的时间,他都在不断地写作,以至于他的灵感从来没有枯竭过。

爱因斯坦说:“在天才与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据美国《行列》周刊报道,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查维斯夫妇的5个孩子先后考入了着名的哈佛大学学习,其中大儿子马蒂在哈佛大学读完了生物化学学士和计算机学硕士后,又在斯坦福大学读完了医疗信息学博士;大女儿安德烈娅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又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计算机硕士和法律方面的学位。

虽然查维斯夫妇的文化程度只有高中,但是,查维斯夫妇对教育孩子十分在行。他们认为,培养孩子勤奋的品质是最重要的。事实上,一个孩子掌握知识的多与少,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勤奋品质。那么,怎样来培养孩子勤奋的品质呢?

让孩子确立目标,为目标而奋斗

让孩子自己确立一个目标,让他有目的地去奋斗,在整个奋斗过程中父母监督、鼓励去实现。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奋斗精神。比如,让孩子时时定目标,事事定目标,那么他的生活将会有条不紊。

勤奋刻苦的孩子,必有较强的责任感

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是不可能去经受勤奋刻苦的磨砺。责任,不但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关心自己的人负责。当一个孩子懂得父母挣钱难时,他就会想,我一定要争口气,让父母过上好生活。为此,他会勤奋刻苦地去学习,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因此,替父母分忧的孝心与责任感,往往成为激励孩子去努力奋斗的动力。

劳逸结合,不烦不腻

劳逸结合高于死缠烂磨的办事效率,原因就是使孩子保持着对事物的兴趣和积极态度。在做功课时要充分注意休息时间,让孩子舒展一下筋骨、放松一下精神状态。不宜长久地磨时间,那样既达不到学的目的,也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根据孩子的精神状况,让孩子适当地休息或调整。

让孩子品尝成功的滋味

从小让孩子品尝成功的滋味。比如让孩子帮助摘菜,当他完成后,父母应借此鼓励、赞美,小孩子充满成就感而更加向往再次成功,同时他也会再为成功创造条件。

父母要让孩子多听、多接触这样的事例

“天道酬勤”也好,“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也罢,都说明了养成勤奋刻苦好习惯的重要性。父母要经常给孩子讲—些相关的道理,比如:古时的“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精神与现代的学习环境作比较;在电视上所看到的运动会上的金牌得主,他们训练的刻苦、拼搏的顽强,不夺金牌誓不罢休的毅力,无一不是勤奋刻苦的真实写照等等。让他们明白,一个知难而退、怕苦累的人,是一事无成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可以不劳而获、心想事成的。“付出才会收获”的道理,需要父母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孩子亲力亲为的亲身体验。

虽然勤奋不等于成功,但要获得成功则必须勤奋。事实上,一个勤奋的人,他能够取得的成就必然比其他人要多。因此,父母一定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勤奋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