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成为“富一代”的教子圣经
2574000000015

第15章 做人品质——让孩子做事之前先做人(2)

有位家长这样说:“有一天我带6岁的儿子逛街,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儿子突然停住了脚步,眼睛盯着路边的一个老乞丐,那是一个少了一条胳膊一条腿的老人,儿子对我说:‘妈妈,那人多可怜,我们给他一点钱吧!’听到儿子说这样的话,我很欣慰,因为我经常说的一句话现在从儿子的嘴里说出来,我为他感到骄傲。他懂得了与人为善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我坚信这种爱心将会伴随儿子的一生。”

有时候,父母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视而不见,或训斥一番,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比如有个小女孩为刚下班的妈妈倒了一杯茶,妈妈却着急地说:“去去去,快去写作业,谁用你倒茶。”再如有个小孩蹲在地上帮一只受伤的小鸡包扎,小孩的妈妈生气地说:“谁让你摸它了,小鸡多脏呀!”孩子的爱心就这样被父母剥夺了。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或剥夺孩子的爱心。所以,家长要在平时的点滴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培养孩子的爱心,让习惯接受的孩子尝到给予的幸福和伟大,这是每一位爱孩子的家长都应该做到的。

让孩子学会感恩,记住他人对自己的好

感恩是一份美好心情,是一种健康心态,是一种良知,是一种动力。人有了感恩之情,心灵就会得到滋润,并时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美国着名作家芭芭拉·安吉露丝说:“感恩就是让我们与自己的心做朋友,直到发现自己是爱与宁静的源泉。”这就说明,感恩是进入心的大门,它能打开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让生活中有更多的爱与关怀。

当一位女记者问:“霍金先生,您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他依然微笑着,用还能活动的手指叩击键盘:“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很久以前人们就知道并认同感恩与回报这一行为。感恩与回报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精神境界,是人们交往的原则之一。虽然别人给予我们帮助的时候并没有要求回报,但是作为接受者,我们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傍晚时,他感到疲惫万分,饥饿难挨,而他推销得却很不顺利,以致有些绝望。这时,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却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令男孩感激万分。

许多年后,男孩成了一位着名的外科大夫。这时,一位患病的妇女因为病情严重,当地的大夫都束手无策,被转到了那位着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外科大夫为妇女做完手术后,惊喜地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热情地给过他帮助的年轻女子,当年正是那杯热奶使他又鼓足了勇气。

结果,当那位妇女正在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时,却在她的手术费单上看到一行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对孩子来说,感恩与回报应该是父母给孩子上的一堂人生必修课。让每个孩子懂得:他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每一步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关爱,大自然慷慨的赐予。让孩子明白:懂得回报,会让爱变得更加有意义。回报让人们感受到爱的暖流,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也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近。

人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孩子说家长:“妈妈,帮我把袜子洗洗,我玩会儿游戏。”“爸爸,为了鼓励我好好学习,你给我买一台新电脑吧。”

这就是现在的一些孩子,被宠爱,被娇惯,只懂得享受爱,却缺少感恩的心思。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与他人交往,相互帮助是自然的,如果你只知道一味的索取而忽略了付出,换句话说,就是知恩不报,那么总有一天会被周围的人抛弃。

感恩是一种美德,一种情感,它来自于对生活的爱与希望。让孩子从知恩、懂恩开始,学会感恩、报恩。让孩子懂得感恩的实质是尊重别人,对别人的给予心存感激,从而让孩子学会爱他人,帮助他人。总之,只有学会感恩,孩子才能更好地与周围的人相处和合作。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每逢孩子生日那天,她没有给孩子买生日蛋糕,也不为孩子大摆宴席,却不忘记带孩子去产科医院,去看望那位曾经给自己接生的白衣天使,告诉孩子是那位医生阿姨把你带到了这个世界。让孩子给那位医生阿姨送上一束美丽的鲜花,送上一颗感恩之心。

作为家长,你是否也像这位年轻妈妈一样在孩子的心灵里播种感恩与回报的种子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深远的。所以,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给孩子正确的爱心教育,让孩子懂得感恩与回报。

首先,要在日常小事情上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日常生活中,如果别人为孩子做了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说声“谢谢”。

有这样一位家长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记得儿子五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带他坐三轮车,等我付完钱下车后,我让他对车主说“谢谢叔叔”,他虽然不情愿,但还是照我说的做了。之后他给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妈妈,我们给他钱,为什么还要说‘谢谢’呢?”我告诉他,“叔叔把我们送回家,跑这么远的路,是很辛苦的,我们不仅要给他钱,而且还要表达我们对他的感谢。人都是平等的,对人多一分感激、多一分尊重,是应该的。”儿子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次从三轮车或出租车上下来或别人帮他做事情后,都会说一声:谢谢!

另外,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也是一种报恩。孩子如果能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他们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父母也应该注意自身的言传身教,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对别人赋予感恩,为孩子树立很好的榜样。

感恩是一项具有无穷魅力的投资,它会充实人生,成就人的未来。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任何家长都不要忘了给孩子上感恩与回报一课,让孩子的人生更加幸福。

让孩子拥有善良的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作为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善良的情感,因为有了善心才会有善行。美国着名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侄子问他,人的一生什么最重要,詹姆斯回答说:“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最重要的。第一是要善良;第二是要善良;第三还是要善良。”

有一次,印度圣雄甘地外出乘火车时,一不小心将一只鞋掉在了铁轨上,此时,火车已经开动,于是,甘地连忙把脚上穿着的另一只鞋脱下,并迅速地丢在第一只鞋旁边。同行者见了很是不解。甘地解释说:“这样一来,经过此处的穷人,就能得到一双鞋子了。”

不要小看善良的品质,它会帮你走向成功,让你有个精彩不平凡的人生。然而在有些孩子身上,却有着缺乏同情心,泯灭善良的表现。

有一次,一群六年级男生在厕所踢打一个有着明显智力障碍的五年级学生明明。明明本来就长得十分矮小,加上弱智,因此毫无抵抗能力。被踢翻在地上的明明瑟瑟地缩在墙角里,抱头哭泣。他的白衬衫上满是污秽的鞋印,身上青一块、紫一块。

这种恃强欺弱的现象对一个毫无能力抵抗的残弱孩子实在是一种残暴的行径,是缺乏同情心、泯灭善良的表现。这说明我们在千方百计使孩子变得强壮的同时,忘记了在孩子心中撒播善良的种子。

德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善良教育,这种“善良教育”是从爱护动物、同情弱者、宽容待人、唾弃暴力等方面着手。爱护小动物,这是德国许多幼童善良教育的第一课;中小学生主动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宽容待人、严于律己,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人善良品质的重要方面;对影视中出现的暴力镜头,大人总是诱导孩子们持唾弃的批判态度,引导孩子树立与别人和平共处的心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同情和怜悯弱者的本能。正如以下故事中的小男孩。

一场暴风雨过后,成千上万条鱼被卷到一个海滩上,一个小男孩每捡到一条便送到大海里,他不厌其烦地捡着。

一位恰好路过的老人对他说:“你一天也捡不了几条。”小男孩一边捡着一边说道:“起码我捡到的鱼,它们得到了新的生命。”一时间,老人为之语塞。

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孩子还小,他们的生活阅历并不丰富,要聪明地表达这种感情,不至于因此伤害我们想要帮助的人,其实并不容易。孩子有时候并不会知道他们的玩笑会伤害到别人,所以很多时候要依靠大人的引导。

有位家长,他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开始时,他儿子很害怕乞丐,他就拿出钱鼓励他儿子送给乞丐,他还对孩子说:“这个爷爷之所以穿着破烂,是因为家里有了变故,并不是他本人的原因,所以我们应该帮助他。”

世上有些美好的东西是恒定不变的,那就是道德和人的善良之心。其实,培养孩子善良的心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爱”的教师,孩子正是从父母彼此相爱、忠诚相待那里感受到家庭之爱,并且学会爱别人。

从父母恩爱、彼此尊重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他们对家人温和友爱,对外人也谦让有礼。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每当一年级新生入校时,总要在校门口悬上大幅红字标语:“孩子,请爱你的妈妈!”因为“人生最圣洁、最美好的就是母亲”。

爱父母是“爱”的萌芽,“善”的开始。父亲教孩子尊重妈妈,不要对妈妈高声大喊。不要嫌弃妈妈的唠唠叨叨——因为这也是妈妈的爱。母亲教孩子关心父亲,关心父亲的身体,体贴父亲的辛苦,在父亲遇到困难时,站在父亲的身旁说:“爸爸,不怕,有我在这里。”父亲教孩子感谢妈妈,感谢妈妈为了他付出了自己美丽的青春和宝贵的一生。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细腻温柔和爱心。

善良的人品是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们在上边描绘什么它就是什么,所以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善良之心,让他们感受到身边的爱,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并且能让他怀揣一颗仁爱之心去迎接这个世界。

让孩子懂礼貌,礼貌带你走进财富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