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2575500000010

第10章 现代戏剧(3)

中国独幕话剧《刘莲英》是崔德志的代表作品,1955年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剧本发表于1954年《辽宁文艺》等5期。收入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独幕剧选(1952~1958)》。1957年译成英文,收入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纱厂的星期六下午及其他作品集》。1960年再次演出。

剧本写纱厂女工刘莲英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当兄弟班组有困难时,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克服自己班组的困难,抽出技术骨干支援兄弟班组,由此引起与其他组员和恋人的矛盾冲突,在事实教育下,刘莲英的行动终于获得了组员和恋人的理解和赞扬。剧本从劳动态度、爱情生活和思想品格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社会主义新一代工人的形象,亲切感人,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1956年获《剧本》月刊1954、1955年独幕剧征稿评奖一等奖,并被各地戏曲移植上演。

马兰花

中国3幕10场童话剧《马兰花》是任德耀的代表作品,1956年6月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1958年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获“1954~1979年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剧本创作一等奖。

剧本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在美丽神奇的大森林中展开。青年马郎勇敢、勤劳、善良。一次他搭救了打柴坠入山崖的王老爹,并托王老爹将宝花——马兰花送给其女,作为定情之物。王老爹的大女儿大兰自私懒惰,对宝花不屑一顾,更不愿嫁到大森林里去。小女儿小兰善良美丽,遂与马郎成亲。马郎、小兰与森林朋友喇叭花、狗尾巴草、鹿娃子、小猴等在一起,借助马兰花的神力,生活得欢乐、幸福、安宁。大兰知道后极为嫉妒。邪恶的老猫乘机怂恿大兰骗得宝花,杀害小兰。马郎在森林朋友的帮助下,战胜了老猫,把它推下山崖。大兰也在事实教育下悔悟。马兰花又回到了善良人们的手中,救活了小兰。山林从此恢复了往日的欢乐和安宁。

全剧以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花、草、鸟、兽、神与人的神奇世界,色彩缤纷、寓教于乐,充满童趣。

茶馆

中国3幕话剧《茶馆》是着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品,1958年3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剧本发表于1957年《收获》杂志7月号。1958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单行本,1980年第二次印刷。

剧本描写清末、民初、抗战胜利后3个历史时期北京的社会风貌。

全剧由茶馆掌柜王利发、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和吃清廷皇粮的旗人常四爷贯穿始末。每一幕写一个时代。惨淡经营祖业的王利发,在朝代更迭、连年战乱和统治者的压榨盘剥下,生意每况愈下,最后连赖以生存的茶馆也被国民党情报机关强占,走投无路。少年气盛的秦仲义,变卖家产开设工厂,想干一番救国实业,在历史的动荡中,经不起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蚀,实业救国的理想终成泡影。血气方刚的常四爷从感叹大清国的没落到一尝铁窗风寒,从吃皇粮到自食其力卖青菜,体验了世道沧桑。当3个不同个性不同经历的老人最后走到一起时,却发出了同样深沉的感叹。

全剧无贯穿的情节,作家以茶馆这个三教九流进进出出的小社会,王利发等人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旧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全剧气势宏伟,色彩斑斓,生活气息浓郁,语言简洁、隽永、传神,具有醇厚的“京味”。

《茶馆》是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经典之作。1980年起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先后赴德国、法国、瑞士、加拿大、英国和香港、台湾地区演出,获得巨大声誉。

关汉卿

中国12场话剧《关汉卿》是田汉的代表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剧本以创作和上演《窦娥冤》为主线展开戏剧冲突,塑造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形象。

剧本描写善良少女朱小兰因抗拒恶奴侮辱,被诬陷处斩。关汉卿激于义愤,在歌伎朱帘秀支持下写成悲剧《窦娥冤》。权贵阿合马以影射为名,强令关汉卿修改剧本,否则禁演。关汉卿宁死不屈,坚持不改,朱帘秀冒死承担演出责任。剧本在忠于历史真实,又不拘泥于历史事实的原则下,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背景下,成功地塑造了关汉卿刚正不阿、同情贫民、憎恨权势的斗争精神,以及朱帘秀深明大义、嫉恶如仇的可贵品格。

此外,诙谐风趣且爱憎分明的王和卿、仗义而刚烈的王着、狠毒卑鄙的郝祯、投机取巧的无耻文人叶和甫等,也都栩栩如生,各有个性。

全剧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戏中套戏,构思独特,语言精炼,洋溢着激动人心的诗情画意。本话剧是田汉剧作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个典范,也是田汉戏剧创作的高峰之作。

战斗里成长

中国多幕话剧《战斗里成长》是胡可的作品,系根据与胡朋、胡海珠、轾影合作创作的多幕剧《生铁炼成钢》改写。195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49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首演。

剧本写青年农民赵石头因父亲被地主压迫致死而放火复仇,后在流离他乡中参军当了革命战士,经过革命战火的锻炼,终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员,并与同在一营的父亲、家人团圆。剧本以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自觉革命战士的艰苦过程,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反抗阶级压迫和进行民族革命战争的历史。

全剧情节曲折,富有传奇色彩,赵石头的形象生动、感人。剧本曾被译成多种外文,先后在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日本、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地上演。

最后一幕

中国话剧作品《最后一幕》是兰光的作品,1958年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剧本发表于1958年《剧本》月刊第6期。1959年、1964年分别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和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本反映一支抗敌演剧队,在全国解放前夕,与反动派、特务斗争的故事。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抗敌演剧队,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十年战斗锻炼后,面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压制民主与进步的新局势。国民党反动派加强对演剧队的特务统治,暗中监视演剧队,并强令演出“勘乱”戏,妄图破坏和削弱中共对演剧队的领导,把演剧队纳入反共宣传的行列。以应放、白静娴为首的共产党员,坚持革命立场,团结全体队员,与国民党特务展开了巧妙的周旋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冲破敌人的封锁,率领全队安全撤回解放区。剧本通过演剧队的平凡而惊心动魄的生活截面,真实地反映了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区政治、文化斗争的复杂局势。

红色风暴

中国革命历史剧《红色风暴》是金山的作品。1958年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1991年复演。1958年10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本取材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京汉铁路大罢工惨遭帝国主义镇压的二七惨案。京汉铁路工人江有才、黄得发给警务处长魏学清之父开压道车进城,途中遇军车,因魏父的固执,造成他与工人江有才同时丧生,黄得发幸免,但却作为凶手被捕。京汉铁路总局局长赵继贤利用压道车事件,挑拨鄂、闽两地工人闹分裂。共产党员林祥谦揭露敌人的阴谋,施洋大律师代表死难家属向当局提出抗议。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在美、英驻汉口领事操纵下,反动当局欲搜捕施洋、林祥谦和工运领袖项德隆(即项英)。

1923年1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宣告成立,军阀吴佩孚派军警镇压,2月7日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吴佩孚对江岸罢工工人进行大规模搜捕和屠杀,林祥谦、施洋也先后被捕。他们面对屠刀,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剧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成功地塑造了工运领袖林祥谦、施洋的艺术形象。

蔡文姬

中国5幕历史剧《蔡文姬》是郭沫若的代表作品,1959年5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1959年11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作取材于文姬归汉的史实,以建安时代动乱不安的社会为历史背景,用倒叙的手法,写主人公蔡文姬回忆她的凄惨经历:战乱被俘,嫁与匈奴左贤王为妻,生下一双儿女,却难抑思乡之情,后曹操重金相赎,回中原修《续汉书》。

剧本以《胡笳十八拍》贯穿全剧,浓烈地渲染蔡文姬的悲楚经历和归汉途中抛儿别女的悲愤、哀怨、痛苦之情,并塑造了一个襟怀坦荡、力修文治的政治家曹操的新形象。全剧诗情澎湃、激越。

枯木逢春

中国话剧《枯木逢春》是王炼的作品,1959年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在上海首演,剧本发表于1959年《上海戏剧》第3期。1960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本取材于江南农村防治血吸虫病的生活。解放前夕,方冬哥一家在血吸虫病威胁下,离乡逃生。途中重病的父亲投河自尽,未婚妻苦妹子走散。10年后,罗舜卿率医疗队来到苦妹子所在的人民公社,建立血吸虫防治站。恰好方冬哥与妈妈在此重逢苦妹子。方冬哥渴望能与苦妹子重建家庭。但苦妹子此时已成寡妇——丈夫死于血吸虫病,自己已是血吸虫病的晚期病人。因此,不仅方冬哥的妈妈反对,而且苦妹子自己也忍痛拒绝。后经过罗舜卿等人的精心治疗,苦妹子病愈,一家人终于幸福团聚。

全剧通过苦妹子悲欢离合的命运变化,热情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生活和健康的深切关怀。情节曲折、感人,充满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1961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甲午海战

中国话剧《甲午海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根据同名电影改编,朱祖贻、李恍执笔。1960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在北京首演。剧本发表于同年《剧本》月刊第11期。1961年11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本以中日甲午战争史实为依据,以“丰岛”和“大东沟”二次战役为主体,展现了北洋水师爱国官兵和广大人民反对清王朝对日妥协,英勇抗击日寇的斗争。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忧国忧民,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勇斗投降派李鸿章,带领官兵在黄海海面与日寇进行大规模海战,最后在孤军奋战中重创日本舰队后以身殉国。剧作歌颂了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军民的英雄业迹,揭露了清王朝昏庸腐败、祸国殃民的丑行。

全剧气势磅礴,悲壮激越,戏剧冲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邓世昌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个春天

中国6场话剧《第二个春天》是刘川的作品,是新中国话剧舞台上第一个反映海军生活的剧作。1962年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分别在上海、沈阳演出。剧本发表于1963年《剧本》月刊第一期。1963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优秀剧目创作奖。1964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出,获文化部1963年以来优秀话剧创作奖和演出奖。

剧本描写60年代初某海军科研单位领导冯涛、老科学家刘自强和青年科技干部刘之茵三代人为建设我国强大的海军,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冲破阻力,克服困难,终于完成快艇“海鹰”号的试制任务。

剧本成功地塑造了新一代军队知识分子的形象,热情歌颂了军队科研人员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防中的崇高思想品格和精神面貌,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全剧题材新颖,构思独特,结构紧凑,以情感人,充满革命现实主义的震撼力量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

激流勇进

中国14场话剧《激流勇进》是佐临的作品,由仝洛执笔,根据胡万春小说《内部问题》改编,1963年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在上海首演。

剧作描写某钢厂围绕“新字三号”方案试验所发生的矛盾和冲突。平炉车间技术员欧阳俊热情有理想,刚从钢铁学院毕业。他提出了“新字三号”方案,在厂部讨论中,副厂长王刚基于对情况的了解,反对立即试验,但遭否定。“新字三号”方案决定投入试验,由此引起了王刚与欧阳俊和其他技师间的矛盾。

“新字三号”在试验中,果然出了问题,欧阳俊垂头丧气,徐厂长下令停止试验,王刚在工人群众支持下,与工人一起抢修,不仅恢复了正常生产,也使“新字三号”方案逐步完善,重行投入试验。在实践斗争中,王刚、徐厂长、欧阳俊与工人们一起炼出好钢,也经受了考验和锻炼。

全剧展现了大工业生产的壮丽激越图景,气势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