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2575600000006

第6章 两汉 三国时期(2)

《饮马长城窟行》,本为乐府《瑟调曲》名。长城旁有水窟,可以饮马,故名。

作品描写女子怀念远征的丈夫,辞情深挚。后代文人拟作的很多,以汉末陈琳的一首有名。

作品写统治者修筑长城的劳役连年不断,造成人民妻离子散的痛苦。全篇采用生命的对话形式,且有鲜明民歌色彩。

论衡

《论衡》,东汉王充撰,共30卷,现存84篇。

《论衡》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哲学、政治、宗教等许多方面,基本精神为“疾虚妄,求实诚”,是我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着作。

书中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批驳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说教。在认识论方面,强调“效验”、“证验”作为检验知识的可靠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唯心论调。认为历史是进化的,反对盲目崇拜古人,迷信儒家经典。提出写作要有助于推行教化和匡正社会,对魏晋以后的文艺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所着。班固,生于公元32年,卒于公元92年,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人,着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自幼聪慧,九岁便能诵诗赋,写文章。他25岁开始继父亲班彪续写《史记》后传,而被以私改国史罪下狱,他的弟弟班超向汉明帝上书为其兄辩解,才得获释,应汉明帝所命注述史书,即《汉书》。前后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于公元82年完成了《汉书》的12帝纪,9志70传,此后他的妹妹班昭和马续又补入“表”和《天文志》,至此,《汉书》全部完成。公元89年,班固奉汉和帝之命随大将窦宪征讨匈奴,封为中护军,后因窦宪获罪而受到牵连,被投入狱中至死,时年61岁。班固除《汉书》外还有《班孟宅集》传世。他的辞赋在汉代享有盛名,其代表作是《西都赋》。他还有《咏史诗》,虽然文学成就不高,但都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人之一。

《汉书》详尽记叙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年)到新朝王莽地皇4年(公元23年)一共230年的历史事例。在体例方面,《汉书》大体沿袭了《史记》的格式,在某些地方略作了变动,如把《史记》中的“世家”改成“传”,“书”改成“志”等。

我国西汉时期,在经过了汉初几代人的努力,到汉武帝的时候,社会进入了鼎盛时期。为了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制,汉武帝接受了东汉时着名的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努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了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太学里把《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学内容,第一次把此五家的着作合成为“五经”。孔子的学说在这个时候被确定为正统的封建统治思想。汉武帝还下令在各郡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有统一教育内容的地方教育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等科学、文化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

至西汉末年,社会开始了动乱。西汉由昌盛走向了衰亡,公元8年,王莽乘机夺取了政权,改国号为新。王莽登上王位以后,为了缓解社会尖锐的矛盾,进行了经济的革命,历史上称王莽的这种改革为“王莽改制”。但是王莽的改革最后以失败告终,不仅没能解决社会问题,而且还导致了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登上了帝位,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之为东汉。

东汉初期,光武帝曾多次下令释放奴隶,惩处贪官污吏,以便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由于光武帝坚决地惩治了贪官污吏,鼓励严格执法的官员,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敢于严格执法的清正廉明的官吏,有一次,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家里的一个家奴依仗湖阳公主的势力,杀了人,洛阳县令董宣亲自带人闯进了湖阳公主府里,把人犯抓到之后当即处死,并当众指责湖阳公主不应庇护家奴,包庇人犯。湖阳公主因丢了面子哭着去找光武帝诉苦,光武帝知道了事情的经过之后,令董宣给公主叩个头,挽回公主的面子以了此事。但董宣不畏强权,宁死不叩头。光武帝非但没有难为董宣,而且对他非常赏识,在重赏了他之后,还称他为“强项令”,表示对他的鼓励。东汉在光武帝的统治之下,逐渐地使社会得到了安定,经济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光武中兴”。到汉明帝继承东汉帝位的时候,东汉王朝的统治依然稳固,他很注重史书的着述工作,他释放了因“私改国史”获罪的班固,并命他继续史书的着述工作。

《汉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它既基本上真实地反映了自汉高祖元年开始至王莽时期终结的这一历史时期内的历史进程,又带有明显的统治者的倾向性。

《汉书》全书由12章纪、8表、10志、70传等4个部分组成,共100篇,后人又增补子卷为120卷,容量相当大。班固在《汉书》书中,对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所发表的观点不像《史记》那么激进、高亢,它趋于保守、客观、冷静。然而,《汉书》对某一事件记述得十分详细、完备,因而有人称之为“良史”。

《汉书》作为我国首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在封建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归田赋

《归田赋》,东汉抒情小赋,东汉张衡所着。

作者抒写自己不满黑暗现实、情愿归返田园从事着述的心情,反映了作者抱负无法伸展但又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矛盾。

语言平淡清新,颇有骈偶成分,在赋的这种文学体裁的发展上是一个转机。自张衡以后,东汉抒情小赋不断出现,对魏晋抒情赋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

刺世疾邪赋

《刺世疾邪赋》,东汉赵壹着。“刺世疾邪”即讽刺和憎恨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意思。

作者在赋中以犀利的言词、愤激的情绪,揭露批判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朽,道德风气的败坏,邪恶奸佞的得势,权门豪族的不法,正人贤才和贫贱阶层的被压抑,表明作者对封建统治的危机深表忧虑,并申述了作者愿为东汉王朝效力而不得的悲恨。

作品鲜明地表现了作者愤世嫉恶、正直耿介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是中小地主对世族地主的抗争之作。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中的一组,无名氏作。最早出现于梁萧统《文选》,标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袭此名。它们非出于一人之手,亦非一时之作。其产生时代约为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时期,作者是当时的中下层文人。号为“古诗”,是魏晋以后人对汉代诗歌的习惯称呼。

汉末政治极端腐败黑暗,宦官外戚专权,官僚世族垄断仕路,社会处于大动乱前夕。广大文人或四方漂泊,交游觅职;或仕途失意,穷愁潦倒;诗中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其苦闷和牢骚。如《生年不满百》抒发人生短促,及时行乐之感;《今日良宴会》宣扬热衷仕宦、攫取富贵的思想;《西北有高楼》感慨知音难觅;《明月皎夜光》抱怨世情浅薄;更多的作品则表现了游子思归的漂泊思念之苦,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等。它们普遍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有的还流露出悲观厌世情绪,反映了在腐败没落的现实中知识分子的痛苦、失望和彷徨。

《古诗十九首》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它们长于抒情,蕴藉深厚,情韵悠长。作者或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或运用比兴手法,映衬烘托,造成语短情长的抒情效果;或通过某种生活情节表现内心活动,在抒情中带有叙事色彩。其语言浅显自然,耐人寻味。钟嵘曾称赞它们“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上)。

《古诗十九首》标志着古代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在艺术上是对《诗经》、《楚辞》及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发展,直接开启了建安时代五言诗创作的繁荣局面。

悲愤诗

《悲愤诗》,诗篇名。汉末女诗人蔡琰所着,共2篇。一篇为五言体,一篇为骚体。以五言体为着名,全长108句,为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

《悲愤诗》叙述自己在汉末军阀混战中的悲惨遭遇,其为乱军所掠,辗转流入南匈奴,后被赎还乡,见家园残破,心神凄怆。

作者通过自身遭遇,反映了当时政治的混乱。这是一篇现实主义杰作,作者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各种场面,使人如亲临其境,亲见其人。

登楼赋

《登楼赋》,抒情小赋,汉末王粲所着。粲因西京长安战乱,去依荆州刘表,不为表所重视。偶登当时县(今湖北)城楼,乃作此赋。

当时军阀割据,政局混乱,作者极目四望,感到“纷浊”未已,自己久羁异乡,功业未就,因而渴望改变这种政治局面,借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其情辞激愤,但也带有较浓厚的感伤气息。

这篇赋情景交融,具有浓厚的诗意,脱尽了汉赋铺陈堆砌的习气,显示了抒情小赋在艺术上的成熟,属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

咏怀诗

《咏怀诗》,组诗,三国魏阮籍所着。共五言82首,另有四言4首,又称咏怀。《咏怀》,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非一时一事之作。

作者生于魏晋易代之际,政治腐败黑暗,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剧烈残酷,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愤懑无由发泄,故发而为诗。

诗中表达了作者忧时愤世、苦闷彷徨的心情,于丑恶现实颇多揭露,但也有不少作品有求仙避世的消极颓废思想。由于害怕以文致祸,受到政治迫害,作者写诗多不敢明白表露心迹,而大量运用了比兴,寄托和象征的手法,使诗意显得晦涩曲折,而独具风格。

阮籍《咏怀诗》,对后世这类题材的诗作从内容到形式均有很大影响,其作品在五言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曹子建集

《曹子建集》,汉魏作家曹植所撰,共10卷。曹植,字子建,曾封陈王,谥号思。故别集又称《陈思王集》。曹植生前曾自选作品78篇为《前录》,死后魏明帝集录其赋、颂、铭、杂论100余篇。

《隋书·经籍志》着录《陈思王曹植集》30卷。后经多次增补重编,到宋《文献通考》着录为10卷。《四库全书》则据此本收录曹集。凡赋44篇、诗74篇、杂文92篇,合210篇。其中的《善哉行》本来是古辞,误为植作;《七哀》不收本词而收晋乐所奏;《玉台新咏》所载《弃妇篇》、《艺文类聚》所载《回文镜铭》等未收入,未免有所遗漏。清丁晏撰《曹集铨评》10卷,附逸文1卷,较完备。黄节撰《曹子建诗注》2卷。

今人赵幼文以丁晏本为底本,参考历代各本加以勘正,又据宋、明类书,近人严可均《全三国文》、丁福保《全三国诗》进行核对、覆校,编为《曹植集校注》3卷,198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目前最详尽的版本。

蒿里行

《蒿里行》,诗篇名,魏武帝曹操着。

“蒿里行”属乐府旧题,本为古时送葬用的挽歌,汉时以《蒿里曲》送士大夫,平民出殡。“蒿里”是古人认为人死后魂魄聚居的地方。曹操此作以古题写时事,叙述东汉末年关东州郡将领讨伐董卓时的互争权利,以及人民在战乱中遭到的灾难。明钟惺评论此诗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燕歌行

《燕歌行》,七言诗,三国魏曹丕着。《燕歌行》,本为乐府《平调曲》名,“燕”是北边地、征戌不断,所以作为乐府旧题的《燕歌行》大都用来写离别之情。

曹丕的二首《燕歌行》为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二首均写妇女思念远方做客的丈夫,抒情委婉,音节和谐流畅,为历代读者所重视。本诗对七言诗的形成有很大的贡献。

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古代文论史上最早的一篇文学理论专论,三国魏文帝曹丕撰。

《典论》是一部综合性学术着作,《隋书·经籍志》着录为5卷,现仅存《奸说》、《内诫》、《论文》等若干篇。成书于建安后期曹丕为太子时。

《论文》全文600字,但涉及文学批评和文学发展中一些共同问题,如文学批评方法,作家和作品的关系,文学的体裁,文学的价值和功用,作家的风格等。

着名主张要公正客观地评价作家、作品,反对“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文人相轻”陋习。另外,还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见解,认为作家的“才”和“气”等个性特点是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作者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大大鼓励了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也揭示了“诗赋欲丽”的特点。

《论文》涉及的范围广泛,提出的一些看法,对后来的文论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与山巨源绝交书》,魏正始时期散文名篇,嵇康所着。

魏元帝景元2年(262年),嵇康的好友、“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升迁大将军从事中郎,他想荐举嵇康代替自己原来吏部侍郎的官职,嵇闻知,便写了一封信与之绝交,便是此文。

文中提出自己做官有“七不堪”,加上“二甚不可”。如性疏懒、喜搔痒、不喜早起、好游山泽、观鱼鸟等,其实是借以拒绝为官的口实,并对虚伪黑暗的时政,极其嬉笑怒骂、冷嘲热讽之能事,流露出作者满腔的悲愤。其中“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显出了作者与假借礼教之名行阴谋篡魏之实的司马氏集团彻底的决裂。文章外闲散而内狂放,任才使气,酣畅淋漓,笔锋所到,土石俱焚。

作者正是要标榜个性的真实,与虚伪的礼法之教相对立。明代张溥说:“中散绝交巨源,非恶山公,于当世人事诚不耐也”(《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嵇中散集条)。南朝刘勰评之“嵇康绝交,实志高而文伟”(《文心雕龙·书记》)。据说,此文后成为嵇康招致杀身之祸的契机。

洛神赋

《洛神赋》,抒情小赋,三国魏曹植所着。洛神,洛水之神。传为古帝伏羲氏之女。

本篇写作者与洛神相遇,两相爱慕,但隔于人神之道,未能交接,不禁情怀怅怨。实际假托洛神寄寓对君主的思慕,反映衷情不能相通的苦闷。

旧说以曹植曾求婚甄逸之女不遂,为曹丕所得。后甄被谗死,曹植此赋为有感于甄后而作,故初名《感甄赋》。此属附会之言,不足信。

本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彩很浓,艺术魅力很大,为抒情小赋中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