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结识柯尔律治,成为挚友,1798年合出诗集《抒情歌谣集》,他称这本诗是一种试验,试图以中下阶层的口语表达诗的情趣。其中最优秀的是他的《丁登寺》和柯尔律治的《古舟子咏》。1800年诗集再版,他写了序言,强调以乡村农民的生活和语言为诗更接近自然、更真实。诗集和序言在当时影响不大,但后来被认为是英国诗史的转折,开启了浪漫主义时代。
1798~1799年,兄妹俩与柯尔律治同去德国小住,他写了《露西》组诗,并开始写作长诗《序曲》。1802~1804年写出诗《不朽的征兆》。1803年曾游览苏格兰,见到作家司各特,并写了《孤独的收割者》等诗作。随后的几年又写出一系列优秀之作,如《哀歌,为比尔城堡作》(1805年)、《天职颂》(1805年)、《快乐的战士》(1806年)等。1807年出版两卷本诗集,是他1797~1806“伟大的10年”的总结,集中收入《决心与自由》和他大部分优秀的十四行诗。他最重要的诗作《序曲》1805年完成,后又经修改,直至1850年去世后才发表。
长诗是他的传记,写他的成长过程和各个时期的感受与思想。它原为计划中的长诗《隐者》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漫游》1814年出版。第三部分只写了开头,于1888年以《隐者》为题出版。
后期佳作不多,较重要的有《雷阿德迈亚》(1814年)、《戴翁》(1816年)等,这两篇诗以古代神话为题材,对浪漫派诗歌有一定影响。1843年获英国“桂冠诗人”称号。
司各特
司各特(1771~1832),英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诗人。生于爱丁堡律师家庭。曾学习法律,1792年成为律师。1799年任塞尔扣克郡副郡长。1806年任爱丁堡高级民事法庭庭长。好收集苏格兰民间歌谣和历史传说,1802~1803年出版《苏格兰边区歌谣集》。1805年发表叙事长诗《最末一个行吟诗人之歌》,获得声誉。《玛密恩》(1808年)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长诗,以1513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弗洛登之战为背景,写英国贵族玛密恩通过阴谋夺取贵族拉尔夫的未婚妻,最后在弗洛登战死。长诗《湖上夫人》(1810年)写中世纪苏格兰国王和骑士冒险的故事。
他与诗人华兹华斯、骚塞、拜伦等相识,一生写了许多诗歌,但他的主要贡献是小说。他写了27部历史小说,成为欧洲历史小说的奠基人。
1814年匿名发表第一部历史小说《威弗利》,描写1745年詹姆斯党人起义的事件,受到欢迎。接着以惊人的速度连续发表一系列小说,其中优秀的大多以苏格兰历史为题材。《清教徒》(1816年)写1679年苏格兰清教徒起义。《罗布·罗伊》(1817年)描写18世纪初苏格兰高地人民反抗英国政权的斗争。《米德洛西恩的监狱》(1818年)以1736年爱丁堡市民暴动为背景,讲述苏格兰农村姑娘珍妮·丁斯解救被无辜判处死刑的妹妹的故事。
《艾凡赫》(1819年)和《昆丁·达沃德》(1823年)是他最优秀的小说,前者写12世纪英国狮心王理查乔装“黑甲骑士”、带领宠臣艾凡赫粉碎弟弟趁他东征之际篡夺王位的阴谋,反映了诺曼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和被压迫的撒克逊农民的反抗,后者写15世纪法国国王反对封建割据、建立中央集权的斗争。这些小说以“威弗利的作者”为名发表,直至1827年他才承认是他所作。
他还写了一些中、短篇小说和《小说家列传》(1821~1824年)、《拿破仑传》(1827年)等传记及历史著作。晚年开始写日记,主要记叙他1825年以后贫病交加的悲凉生活。
奥斯丁
奥斯丁(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出生在一个叫史蒂文顿的小乡镇,父亲是当地的牧师。她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在家由父母指导阅读了很多古典文学和流行小说。她终身未嫁,长期居住农村,生活圈子很狭窄。
她共创作了6部小说,《傲慢与偏见》和《爱玛》是其代表作,其他作品还有《教导》、《曼斯菲尔德山庄》、《理智与情感》等。
她的作品基本都以乡镇中产阶级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为主题,描写日常生活的风波和人物之间的喜剧性冲突,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表达她的婚姻观:为了财产和地位结婚是错误的,但完全不考虑财产也是愚蠢的。
《傲慢与偏见》写出身小地主家庭的伊丽莎白与豪门子弟达西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是她最受欢迎的作品。《爱玛》写女主人公爱玛武断地为她保护的孤女哈丽叶特安排婚姻而屡遭失败,最后她俩都得到满意的姻缘。18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充斥着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奥斯丁的创作虽然反映的生活面不广,但反映了英国摄政时期由旧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转折,扭转了当时小说创作的庸俗风气,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德·昆西
德·昆西(1785~1859),是英国散文家。1785年8月15日出生于曼彻斯特一个商人家庭。中学时代便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1803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和德国语言文学。对英国新兴的浪漫主义文学非常向往,对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合写的《抒情歌谣集》(1798年)的革新精神和内容十分欣赏。
1820年,经散文家查尔斯·兰姆介绍,与《伦敦杂志》的出版人相识。1821年,《伦敦杂志》发表了德·昆西的著名作品《一个英国鸦片服用者的自白》。作者于1804年因治病而服用鸦片,因而成瘾。这部作品以他的亲身体验和想象,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和潜意识活动,预示了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题材和写作方法的出现。
此后经常给《伦敦杂志》和《黑檀杂志》投稿。由于和《黑檀杂志》的关系密切,1826年迁居爱丁堡。1859年12月8日去世。
从1853年起直至去世,德·昆西编辑他自己的全集。全集共14卷,出版于1853年和1860年之间。他的文章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和文艺理论。
他把文学分为两大类:“知识的文学”和“力量的文学”。前者教育读者,后者感动读者。浪漫主义文学属于后者,德·昆西的作品也可分为这两类。
在“知识的文学”方面,他写有经济著作《三位法学家的对话》;哲学著作《论康德》;教育著作《致失学青年的信》;历史著作《贞德》(1847年);文学批评著作《论〈麦克白〉剧中的敲门声》(1823年)、《论风格》(1840年)等。在“力量的文学”方面,德·昆西写了《一个英国鸦片服用者的自白》、《自传》(1834~1853年)、《来自深处的叹息》(1845年)、《英国邮车》(1849年)和《被看成是一种艺术的谋杀》(1827年)等。
德·昆西的散文富于幻想和感情,注重词藻和音乐性,有意识地模仿17世纪早期英国散文家的风格。
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主要文学批评家之一,曾经称赞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是伟大的艺术品,而且还象“太阳和海洋,星星和花朵;象霜和雪,雨和露,冰雹和霹雳”。
雪莱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是19世纪前期与拜伦齐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出生于苏塞克斯郡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祖父是个男爵,父亲属于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辉格党,当过国会议员,思想保守。
雪莱自幼聪颖,少年时代曾在贵族子弟学校伊顿公学就读,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他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广泛兴趣,尤其推崇英国著名思想家威廉·葛德文的《政治正义论》一书,受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反对压迫奴役,反对宗教迷信,主张通过教育手段来改革社会。1811年写作哲学论文《无神论的必然性》,用逻辑推理论证上帝之不存在,宣传无神论思想,因而被开除学籍。又见罪于父亲,只好离家独居。
1812年2月至4月,偕同新婚妻子哈丽叶赴都柏林,支持爱尔兰人民反对英国统治的斗争,发表《告爱尔兰人民书》和《人权宣言》,提倡民族独立、宗教解放,提倡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权。从爱尔兰回来后,继续写诗作文,抨击暴政,宣传革命。
长诗《麦布女王》(1813年)是雪莱早期创作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它描写执掌人类命运的麦布女王携带少女艾安蒂的灵魂云游宇宙,纵览古今,评说人间,表达了诗人的社会历史观点和政治、哲学思想。雪莱通过麦布女王之口谴责封建暴政和宗教迷信,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金钱关系,宣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他指出,“人类的花朵在它的萌芽时期,便受到帝王、教士、政治家的摧残”。自由遭践踏,才智受压抑。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商业兴起,贫富对立,黄金“统治着人间万物”,“人类的手艺和天然生产的一切,都可以利用货币来做交易”;人间到处是饥饿、疾病和暴死。然而,在永恒的世界里变革是自然的基本法则。随着人们理性的觉醒、才智的解放,“快乐的地球”就会变成“人间的天堂”。这首诗曾经在英国人民中间产生过强烈的影响,被后来的宪章派奉为“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