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的批判态度和叛逆精神引起了统治阶级的嫉恨。1814年,雪莱与妻子离异,同葛德文的女儿玛丽结合。英国反动当局便利用婚姻事件对他诽谤中伤,致使诗人不得不愤然离开祖国,旅居意大利。
著名长诗《伊斯兰起义》(1818年)于诗人离国前出版,原名为《莱昂和茜丝娜》,副题是“黄金城的革命”。长诗的开头是一个寓言故事,描写巨蛇与苍鹰在大海云天的一场恶斗,两败俱伤,苍鹰逃向天外,巨蛇跌落海中,为一仙女救起。蛇与鹰的搏斗象征着人间善与恶的斗争,这是长诗的序曲,也是理解长诗主题思想的一把钥匙。
长诗的主体部分是一场虚构的“黄金城的革命”,它描写男女主人公莱昂和茜丝娜的故乡伊斯兰黄金城由于暴君统治,昔日的黄金国变成了黑暗的人间地狱,百姓受苦,生灵涂炭,莱昂和茜丝娜也遭到逮捕和凌辱。于是,他们以宣传作武器,到处发表演说,用真理、正义、自由、仁爱的思想唤醒群众,瓦解敌人,浩浩荡荡的起义队伍冲进宫殿,推翻暴君的专制统治。人民群众要求处死罪恶累累的暴君,莱昂却出于仁爱之心将其释放。不久,暴君卷土重来,实行反革命复辟,革命人民惨遭杀害,莱昂和茜丝娜被绑在火堆上烧死。最后,一声轰鸣,烈焰冲天,暴君倒地,莱昂和茜丝娜在仙女的帮助下复活,驾着小船在长河上漫游。
长诗通过对黄金城革命的描写,再现了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战斗精神。当时,法国大革命正面临挫折,封建势力猖狂复辟,反动的神圣同盟统治着欧洲大陆。
雪莱在《伊斯兰起义》这首长诗中热情肯定了法国人民反对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宣扬了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乐观主义信念,这对欧洲人民革命是个有力的鼓舞。但是,雪莱对法国大革命的暴力行动是不赞成的,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表白的那样:“在提倡对人类精神状态进行重大改革、以促进人类社会制度方面,我决不恭维那些粗暴的、恶意的情操——这些情操时时刻刻都在伺隙混进极其有益的社会改革中来。诗中没有报复、妒忌和偏见的容身之地。唯有爱,被当作统治精神世界的唯一法律,在诗中处处受到赞美”。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弱点。
在意大利期间,雪莱关心英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同情、支持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人民的解放运动,并与诗人拜伦结为知交,创作热情非常高涨。
著名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年)、《钦契》(1819年)、《希腊》(1821年)和长诗《暴政的假面游行》(1819年)、《自由颂》(1820年)、《阿多尼》(1821年)以及脍炙人口的短诗《西风颂》(1819年)、《致云雀》、(1820年)《给英格兰人的歌》(1819年)、《云》(1820年)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诗剧《钦契》取材于16世纪意大利的历史故事。封建贵族钦契伯爵是一个“万劫不复的魔鬼”,一生干尽了“淫邪纵欲和杀生害命”的勾当,手段残忍,罪恶累累。然而,由于罗马教皇贪赃受贿,对他蓄意包庇纵容,使他得以屡屡逃避惩罚。
钦契不仅野蛮残暴,而且寡廉鲜耻,他不仅在外作恶多端,而且在家里残害亲人。他害死儿子,强奸女儿,毒打妻子,简直丧尽天良。女儿贝特丽采备受污辱蹂躏之后,多方投诉无效,忍无可忍,只好同家人合谋,雇佣刺客把钦契杀死。事情发生后,法官判处他们无罪,教皇却坚持要把他们处死。最后,贝特丽采同母亲和兄弟一起,从容自若走上刑场。
诗剧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鞭挞贵族的荒淫暴虐和教皇的虚伪毒辣,表现诗人反封建、反教会的立场。在对待暴力的态度上,雪莱的思想是矛盾的。他既客观地肯定使用暴力手段反抗邪恶势力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又鼓吹以“仁爱、宽恕”待人,反对“以牙还牙,冤冤相报,”提倡“用和平与爱把损害者从卑劣的情操中改变过来。”
1819年8月16日,英国曼彻斯特八万群众在圣彼得广场举行集会,要求改革议会制度和取消谷物法,反动当局出动军队镇压,打死打伤400余人,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彼得卢大屠杀”事件。
雪莱在国外获悉此事后,异常愤慨,挥笔写下了《暴政的假面游行》、《给英格兰人的歌》等政治诗多首,抗议英国政府镇压人民的野蛮暴行。在长诗《暴政的假面游行》里,诗人以形象性的语言尖锐指出,“谋杀”、“欺骗”、“伪善”等一批刽子手,正在戴着“上帝、法律和国王”的假面具的“暴政”的率领下,踏着人民群众的鲜血,在英国的大地上游行。他们耀武扬威,得意忘形,而英国人民却处于被压迫、受奴役的地位。诗人最后号召英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而奋起斗争:
起来吧,象睡醒的狮子,
你们多得无法制服,
赶快摇落你们的锁链,
象摇落睡时沾身的露——
你们人多;他们是少数。
在《给英格兰人的歌》这首短诗里,诗人通过明白流畅的诗句告诉英国人民:你们辛勤劳动,耕种土地,纺纱织布,但创造出来的财富却被一群寄生虫占有。你们锻造出来的钢铁武器,却掌握在暴君手中,反过来成了镇压你们的工具,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诗人大声疾呼:
播种吧——但别让暴君搜刮;
寻找财富吧——别让骗子起家;
纺织吧——可别为懒人织绵衣;
铸武器吧——保护你们自己。
雪莱是热情的政治诗人,同时又是优秀的抒情歌手,他创作过许多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抒情短诗,歌唱自然、歌唱爱情、歌唱人生、歌唱理想,表现了对光明、自由、幸福和美的热烈追求,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和艺术享受。
《西风颂》是雪莱抒情短诗中流传很广的名篇。诗人以豪迈奔放的激情歌颂狂暴有力的西风。他赞美西风以摧枯拉朽之势,扫除地上的残枝败叶;他赞美西风以磅礴之气驱散高空的流云,召来冰雹、大雨和雷电,为黑夜的世界唱出葬歌;他赞美西风把昏睡的大海唤醒,掀起汹涌的波浪,震撼海底的花草树木;他赞美西风是破坏者,同时又是保护者,西风在到处播种生命的种子,催促万紫千红的春天的到来。
《西风颂》采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寓意深远。雪莱歌颂自然界的西风,实际上是歌颂人间社会的革命风暴。他赞美革命运动如狂暴有力的西风摧毁一切反动邪恶的势力,他赞美革命不仅无情地破坏黑暗的旧世界,而且播下新世界的种子。他表达自己献身革命的强烈愿望,表示要作革命的号角、预言的喇叭,向人们传播革命的思想,预言美好的未来。
在短诗《致云雀》里,雪莱在“欢快的精灵”——云雀身上,灌注了诗人自己的灵魂:
你从大地一跃而起,
往上飞翔又飞翔,
犹如一团火云,在蓝天
伸展着你的翅膀。
这只在蓝天上展翅高飞,放声歌唱的云雀,鄙弃尘世的污浊,厌恶空洞浮华的腔调,它以真挚热烈的感情,优美朴实的歌声,诉说内心的忧伤和爱,诉说对光明和自由的憧憬,不倦地向人类播撒同情、欢乐和希望。这正是雪莱形象的自我写照,它寄托了诗人的精神境界、社会理想和艺术抱负。
抒情诗剧《希腊》是雪莱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它取材于1821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苏丹马穆德统治的武装起义。在诗剧中,诗人缅怀希腊的光荣历史,歌颂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压迫、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斗争,揭露英、奥、法、俄等国反动政府对希腊的险恶居心,预言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必将赢得最后胜利。
1822年7月8日,雪莱在海上航行时遇到暴风雨,覆舟身死,年仅29岁。马克思深为雪莱的早逝而惋惜,热情称赞他是一位真正的革命家,社会主义的急先锋。恩格斯则称雪莱为“天才的预言家”。
雪莱的时代,欧洲正经历着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神圣同盟的反动复辟。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而贵族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却相当强大;早期的工人运动正在兴起,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没有诞生。
雪莱在他短促的一生中,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作武器,反对专制暴政,反对宗教迷信,宣扬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同情和支持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向往没有压迫剥削的大同世界。雪莱是时代潮流的先进代表,是诗坛上的普罗米修斯,他通过诗歌创作,向被压迫人民、被奴役民族,传播革命的火种。
济慈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生于伦敦,父母早逝。曾做过医生,同时又深爱诗歌,在创作中受诗人亨特和华兹华斯的影响。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受到人们的好评,后来形成了“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1818年写成叙事诗《伊萨贝拉》,他的思想从强调感官享受转而强调思想深度。1819年济慈写出了传世之作:颂诗《夜莺》、《希腊古瓮》、《哀感》、《心灵》和抒情诗《无情的美人》,十四行诗《灿烂的星,愿我能与你永在》等,成为济慈诗作的精华和英国诗歌中的不朽之作。同年又写作了抒情诗《莱米亚》等作品。
济慈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甚强。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影响巨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丁尼生、布朗宁,以及唯美派诗人王尔德和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