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亚非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2576000000013

第13章 印度现代作品(5)

在盛大的结婚典礼上,格罗面对前来庆贺的贵宾们,原原本本地讲述了自己伪造奇迹的经过,把这些达官贵人、工商巨头们气得歇斯底里大发作,诅咒辱骂,嚷成一团。而站在远处看热闹的普通群众为格罗叫好。正当贵宾中的法官、律师、政客们提出要对格罗采取行动时,B—10从普通群众的行列中挺身而出,前来保护格罗。普通群众齐声高呼:“胜利属于我们的兄弟!胜利属于我们的兄弟!”贵宾们都吓坏了。格罗知道自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拉着月痕的手,威武地走出庙门。

两叶一芽

《两叶一芽》是印度作家穆吉克·拉吉·安纳德的作品,写于30年代。

穆吉克·拉吉·安纳德生于1905年。印度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作家。他在30年代所发表的一些小说,对印度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两叶一芽》是一部以反殖民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优秀小说,它通过对一个契约劳工的命运浮沉的描写,反映了深重的民族灾难,尖锐地揭露了殖民主义统治的罪恶。

小说的主人公甘鼓,是一个破了产的农民,在工头布塔的诱骗下,他带着妻儿,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经过12昼夜的行程,来到英国人经营的茶叶种植园做工。甘鼓一到茶园的工棚时,一位过了20年奴隶生活的老工人纳延对他说:“唔,现在你横竖逃不掉了,你永远也回不去了。”果然如此。甘鼓来到茶园不久,灾难也接踵而至,在他患病尚未痊愈时,妻子反而染病身亡;又因为参加“暴动”而被罚款,债台高筑,走投无路;最后,在他的女儿被茶园经理强行奸污时,甘鼓也被枪杀而死。

小说通过这个悲惨的故事,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殖民主义。这座茶园,就是英国殖民主义统治下的印度的一个缩影。殖民者使用血腥屠杀、残酷掠夺和无耻欺骗的手段,占有了这块茶园。殖民者把印度工人视为自己的财产,有生杀大权。茶园的副经理勒吉·韩特,是一个典型的殖民强盗,他强奸印度妇女,毒打和枪杀工人,反而被殖民政府视为英雄。作品也揭示了殖民者灵魂的空虚和卑污,指明印度民族的苦难根源,就是殖民主义的“血腥的制度”。

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甘鼓,是殖民地印度苦难农民的典型。他忠厚、诚实、和善而勤劳,在地主和高利贷的压榨下出卖了仅有的3亩地后,背井离乡,到茶园去谋生。他虽然不相信工头布塔所说的“人间天堂”,但在迷惘中也带着渺茫的希望,梦想得到土地。可是,殖民者的罪恶行径,却使他家破人亡。

作者在描写这个不幸者的人生旅程时,特别着眼于揭示他的灵魂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历史的沉积污垢,荒谬的封建习俗,特别是殖民者的残酷统治,使他形成一种逆来顺受的性格。他破了产,不怨恨任何人;他明知工头在欺骗自己,却还故意装出相信工头诺言的样子,去忍受凌辱和不幸。他任从命运的拨弄,在幻想中过日子。“妻子死后,他带着印度教徒的那种万念俱灰的漠然态度;认为丧妻不过是过去造了孽的又一次报应罢了”。他还想在天堂和自己命运之间架起一个光辉灿烂的梯子来。因此,他保持缄默,力图去掉愤懑情绪,忍受屈辱,宽恕一切,以求活下去,修来世。可是,即使是这样与世无争的人,面对难以生活的困境,也不断产生疑问、不满和反抗。他的宿命论思想,也曾被一种闪烁着复仇的怒火所代替,成为“暴动”的带头人之一。

然而,他的这种反抗意识,仍然是模糊的、空幻的、自发的,也是脆弱的。他既摆脱不了千年积习的精神枷锁,又跳不出宗教的魔法圈子,心头仍然带着永远无法解开的疑问,终于在绝望中结束了他的人生航程。这是甘鼓的悲剧,也是30年代印度民族命运的悲剧。这告诉人们:印度社会的解放,还要走许多更为艰苦的路程。

仁爱道院

《仁爱道院》是印度著名作家普列姆·昌德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于1920年。

迦西有两座连在一起的旧房子,这便是地主伯尔帕·巽格尔家。他有3个男孩和2个女孩,他哥哥刚死不久。长侄普列马已4、5年下落不明,留下了妻子斯丽达。家里还有次侄葛衍纳和他的妻子维德娅。尽管伯尔帕想方设法维持这个大家庭,但终因葛衍纳心怀嫉恨,百般刁难,只好各起炉灶。

葛衍纳的岳父格姆拉南德是个大地主,每年有10万卢比的收入,妻子早丧,没有再娶。他的小儿子在学校念书;大女儿卡耶德莉嫁给一家富豪,但不幸丈夫被人毒死,守寡已有两年,无儿无女。他不愿二女儿维德娅再嫁给富户,只想把她嫁给一般的小康人家,于是选中了葛衍纳。

一天,维德娅突然接到父亲电报,说她兄弟骑马摔死。维德娅十分难过,葛衍纳却心中窃喜将来继承岳父产业有望。他决定与妻子同往岳父家,为小舅子奔丧。在岳父家,葛衍纳看中妻子的姐姐卡耶德莉,千方百计勾引她。在一次看戏的路上,他竟然动手动脚,卡耶德莉拒绝了他,并伤心哭泣,不几日即回婆家。

岳父欣赏葛衍纳的才干,要他写两篇文章,其中一篇写卡耶德莉。葛衍纳抓住这个机会,对卡耶德莉大加赞誉。文章一发表,不仅卡耶德莉身价百倍,人们对葛衍纳也刮目相看。卡耶德莉本人也对葛衍纳深感敬佩。

葛衍纳的哥哥普列马突然从美国回来,原来他过去跑到美国从事农业研究去了。按照印度教习惯,出国回来身子已属不洁,需做忏悔和沐浴净身,但他不予理睬,所以家里人都不和他同桌吃饭。他与妻子斯丽达赤诚相爱,互相等待多年,就因为这条陈规陋习,使他们虽然近在咫尺,却不能团聚。葛衍纳对哥哥表面和善,内心却怀着鬼胎,在继承权问题上,总想把哥哥排除在外。普列马在家里非常苦闷,就在乡下找了一块地方,自己动手种田,搞农业实验。

勒肯普尔是葛衍纳家的佃户村。因为政府和地主加税加租,农民普遍不满。青年农民伯拉吉对别人说,他从报纸上看到俄国推翻了皇帝,工人和农民当家作了主人。普列马的住所离佃户们不远,相互来往较多。这里洪水泛滥时,他组织大家抢救牲口,照顾村民,大家对他非常尊敬。葛衍纳的管家高斯欺压农民,伯拉吉的父亲默努赫尔非常气愤,为全村人打抱不平,一怒之下持斧将高斯杀死,他毅然自动投案。案情本不复杂,很好查清,但葛衍纳却趁机诬陷普列马煽动农民闹事,说此案并非一人所作,乃是有计划的行动。他向警察行贿,把普列马和村里很多农民逮捕入狱。伯尔帕多方奔走才将普列马保释。默努赫尔本想为全村人出气,却使全村人遭到连累,他悲愤交加,自杀身死。医生、律师因受贿没有秉公执法,对农民判了刑。此事激起公愤,群众围住他们,加以质问,并动起手来。眼看他们性命难保,普列马把他们救了出来,自己却受了重伤。

卡耶德莉写信要葛衍纳去帮助她管理家务,葛衍纳立即前往。卡耶德莉这时名声很大,被封为王公夫人。在开庆祝大会时,葛衍纳安排得井井有条,人多而不乱,深得来客赞赏。卡耶德莉笃信宗教,葛衍纳投其所好,每天演出大神黑天和拉达的爱情戏剧,演唱宗教歌曲等,开始卡耶德莉不肯出来观赏,后来却自比拉达,把葛衍纳比作黑天,坠入葛衍纳布下的情网。

岳父要举办大型音乐会,来信邀葛衍纳帮忙。在岳父的严词追问下,葛衍纳被迫说出他要得到卡耶德莉的财产和爱情。葛衍纳怕事情败露,于是给岳父下毒,但未毒死。岳父把实情向维德娅说出,维德娅不信。后来她亲眼看到丈夫和姐姐拥抱在一起,又听说丈夫要把儿子马亚过继给姐姐,心中痛苦异常,感到无处容身,服毒自尽。卡耶德莉被妹妹惨死的事实惊醒,再加上斯丽达对她的耐心劝告,她悔恨交加,决定与葛衍纳断绝关系,并把马亚交给普列马收养,自己去伯德利纳特朝圣。后来她断魂荒山。

普列马在医生和律师的帮助下,申诉成功,农民们获释。斯丽达感到丈夫一心为大家,做了不少好事,主动跟随丈夫到乡下,住进茅屋。原来的区行政长官也辞职搬到他这里来,组织孩子们学习各种知识。马亚接近农民,很懂道理。

在庆祝马亚继承卡耶德莉的遗产、做土邦王公时,马亚发表演说,把农民看作兄弟,并说他们是土地的主人,大家都自由生活,彼此相爱。两年之后,他来到勒肯普尔村,询问农民的生活情况,大家都说比以前大有改善。在这里完全是一幅欣欣向荣的“仁爱道院”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