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2576500000012

第12章 中古亚非文学(4)

19世纪的著名诗人纳兹尔·阿格巴拉巴迪和米尔扎·迦利布。迦利布在诗歌和散文领域成为乌尔都语文学的范例。随着莫卧儿帝国的崩溃,勒克瑙成了乌尔都语文学的中心,并形成了勒克瑙诗派(此前有德里诗派);后来,文学中心又一度转移到德干和兰普尔。朗金、纳兹尔·阿格巴拉巴迪、阿密尔等是这一时期的有名诗人。

印度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国使用孟加拉语的民族的文学,是在梵文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0~17世纪的孟加拉语文学大都是诗体作品,反映了当时孟加拉地区的宗教思想、宗教斗争及其阶级背景。

《恰利耶歌集》成书于10~12世纪之间,是孟加拉语文学中第一部书面文学作品。《格言集》、《虚空往事书》等也是同时期的作品。14世纪后,“孟格尔”体颂诗大量出现,主要以颂扬湿婆女儿摩那萨蛇神、琼基、湿婆三类作品为主,如《摩那萨颂》、《琼基颂》等、同时,孟加拉语虔诚文学也逐渐发展,虔诚诗人主要描写毗湿奴神的化身黑天的形象;这类诗歌创作在16~17世纪进入繁荣阶段,主要诗人有穆拉利·古帕特、戈宾德达斯等。16世纪翻译和改写梵语古典文学作品之风盛行,如改写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促进了孟加拉语文学的发展。17世纪出现反映人间爱情的长诗《劳尔琼德拉妮》。18世纪有许多作家成为宫廷诗人,如帕尔德·钱德拉等。

17~19世纪,由于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孟加拉语文学中小说、戏剧、新诗、散文等文体纷纷产生,它们大多摆脱了神话和宗教内容,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伊希沃尔·金德尔·古普特是主要的启蒙文学家;拉姆·莫汉·拉伊组织了启蒙社团“梵社”,为现代孟加拉爱国主义文学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其他著名作家有:散文家伊希沃尔·金德尔·维德亚萨格尔、诗人伦格拉勒·本多巴拉雅耶、迈克尔·默图苏登·德特、剧作家拉姆纳拉扬·德尔格尔登、小说家班吉姆·金德尔·查特吉等。他们都对后来作家有过很大的影响。

僧伽罗文学

《僧伽罗文学》是斯里兰卡以僧伽罗语创作的文学。最早的僧伽罗语文学作品是一部诗律《国语格律》。8~10世纪,出现著名的“西格利亚诗”。波隆纳鲁伐时期(1056~1215)是僧伽罗文学的黄金时代。古鲁卢高弥是这时期杰出的语言大师和作家,著有散文《法灯》、《圣水浩荡》等。《皈佛》、《皈法》和《皈僧》是这一时期产生的著名“三皈散文”。檀巴德尼耶和吉鲁奈格拉时期(1236~1344)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妙法宝脉论》、《五百五十个本生故事》、《皇冠宝石诗》等。

14、15世纪出现了大量的“禽使诗”(一种四行诗),诗的内容大多是为王室求福祈祷,如《神鸽使》、《天鹅使》等。16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入侵斯里兰卡,僧伽罗文学逐渐衰落。1815年英国占领全岛之后,僧伽罗语作家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从创作题材到作品体裁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阿富汗文学

阿富汗的主要语言是普什图语和阿富汗波斯语。阿富汗最早的诗是7世纪时一位酋长艾米尔·克鲁写的一首战歌。11世纪初,波斯诗人菲尔多西创作了《王书》,作品在阿富汗史和波斯文学史上都有重要价值。当时也出现了不少用普什日语写的诗歌。13~16世纪还出现了不少具有文学价值的史籍和散文作品,如《苏里王朝史》、《真主的爱》、《名人传》等。文学家谢赫·梅里于1411年写成的《谢赫·梅里全集》是普什图语早期比较完整的著作。16~17世纪,“罗森教派”运动对阿富汗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当时的著名文人有巴雅席德·安沙利、毛拉·阿扎尼、贾拉尔等。胡什哈尔汗是17世纪世俗诗歌的主要代表,被称为“普什图文学之父”。稍后的著名诗人阿卜杜拉·拉赫曼被尊为“普什图文学的先驱”。18世纪的著名诗人有阿卜杜拉·哈米特、阿赫迈德汗等。

中古东南亚文学

中古东南亚包括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和马来亚等大陆上的国家和由岛群组成的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这一名词虽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才普遍使用,但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自远古以来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不断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高度文明。

东南亚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即她在自己的历史时期开始很久以前,与其相邻的中国和印度,早已是为世人所承认的文明大国,故这一区域的文化主要是在上述两大文化中心的影响、滋养下发展起来的。

在中古初期和中期,东南亚大致可分为受印度影响和受中国影响的两大文化区。

在受印度影响的这一区域(如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巴西亚等)里,印度文化沿海、陆两条通道传入后,对这一地区的国家制度、艺术、宗教意识以及文学创作等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柬埔寨曾于5世纪初采用“天竺法”,对自己国家的制度进行改革;地处中缅甸的骠国的雕像与铜器,其风格与笈多王朝的极为相似。在宗教意识方面,印度教与佛教的影响同时存在,它们之间几乎划不出一条明显的界线,如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等国的统治阶级就曾先后以这两种宗教作为自己统治的精神支柱。

在文学方面,继印度的神话故事在东南亚广为流传之后,在中古初期,印度梵文文学对东南亚影响最大的作品有历史传说总集《往世书》、民间故事集《五卷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等,其中两大史诗的影响尤为久远。例如,印度尼西亚的古典文学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绝大部分是从《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以及其他梵文名著中直接取材的;爪哇古典文学则是从移植两大史诗开始的。但是,进入中古中期,印度对这一区域的影响却发生了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一、随着小乘佛教在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的传播,以及它于13世纪前后成为这些国家的国教之后,印度梵文文学对这一区域的影响已接近尾声,开始了印度巴利语文学的影响时期。例如,缅甸自小乘佛教于11世纪成为国教后,从国王开始,笃信佛教的人日渐增多,文学作品也相应产生了不少以佛陀轶事为主要内容或根据佛本生故事改写的作品,著名的如信摩诃蒂拉温达(1453~1518)的四言长诗《修行》、《祈祷》,和僧侣诗人信摩诃拉达塔拉(1468~1530)的《布利达》、《九章》等。与缅甸相邻的老挝亦因信奉佛教的人占多数,古典文学中宗教文学的题材、内容等均与佛教及其教义密切相关,其中有不少是颂扬佛陀的。著名的有写佛陀由动物变成人或神仙的《本生经》以及描述佛陀生活史的《三藏经》等。

二、在中南半岛的南端,从13世纪开始,由于伊斯兰教的传入,曾经较早受到梵文文学影响的马来古典文学,此时又先于其他地区吸收了伊斯兰的文化,文学方面最先介绍进来的是与伊斯兰教先知故事有关的《穆罕默德传》等。后来,阿拉伯和波斯的神话故事和传奇小说也受到欢迎,并在它们的影响下形成了马来古典文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传奇小说和长篇叙事诗。前者著名的如《杭·杜亚传》,这部歌颂14、15世纪马来民族英雄杭·杜亚的长篇传奇小说,大约产生于17世纪之后,原先为民间创作,经文人加工后,内容上尽管夹杂着忠君的封建色彩,但作品的主要倾向是赞扬杭·杜亚为捍卫自己民族的独立和尊严所发扬的勇敢精神,加之艺术上很有成就,被誉为印度尼西亚的《奥德修纪》,代表着马来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

在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区域里,越南最有代表性。它于939年建立了独立王朝。从10世纪到13世纪,王室交替频繁,历经4个朝代,其中最后的一个朝代李王朝(1009~1225),曾将佛教定为国教,崇尚儒学。直至20世纪初,越南文学一直以儒家思想为正宗。官方还规定汉字为全国通用文字。1226年建立的陈朝,于13世纪开始推广和运用自创的民族文字——字喃,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汉文文学独占文坛的局面,而且为越南民族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汉语文学在越南文坛上一直占重要地位,字喃文学登场后,它并没有因此衰亡,仍继续向前发展,说明汉语文学对整个越南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可看出中国文化对这一区域影响甚为深远。

越南中古著名的汉文学者和作者有邓陈琨(1710~1745)等。邓陈琨所处的时代正值内战连绵不断,人民被迫奋起反抗的时期。他的《征妇吟曲》是一首长达447句的乐府诗,作品通过一个征妇的自述,真实地反映了不义之战给人民心灵上带来的创伤和痛苦。

全诗凄楚哀婉,真切感人,数百年来一直被誉为“千古绝唱”。《征妇吟曲》此后被不少人译成字喃作品,其中女诗人段氏点(1705~1748)翻译得最成功,故她的译作与原作均被列为越南18世纪的古典文学名著。

字喃文学在13世纪打下一定的基础后,14~16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18世纪由于字喃被西山王朝定为全国通用文字,提高到正统地位,故从这一时期开始直至19世纪上半叶,字喃文学的成就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著名的字喃文学,有的以反映这一时期妇女的不幸遭遇为主,如阮嘉昭(1741~1798)的反映宫女们的哀怨和痛苦的《宫怨吟曲》和女诗人胡春香的诗歌等;有的则受到中国明末清初章回小说影响较深,如阮辉似(1743~1790)的《花笺记》、阮攸(1765~1820)的《金云翘传》以及无名氏的现实性强、具有反封建倾向的《潘陈》、《范载和玉花》等。这类作品经过越南作家精心改写后,体裁大多采用国语诗歌中最普遍的六八体或双七六八体,一般都没有显出斧凿的痕迹。

胡春香大约生于18世纪中叶,是西山时期最有才华的一位女诗人。她的生卒年月已无确证可考,所著诗篇亦大多散失,仅存的50余首,都收在《春香诗集》中。

据有关材料记载,她原为书香门第才女,但是,庶出的身世和两度“为人作妾”的处境,使她历尽辛酸苦楚,并受到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但是,逆境并没有使她屈服,相反,她勇敢地拿起了笔,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如《做妾的命运》、《扇子》、《香积寺》等许多战斗性强的诗篇,大胆揭露封建婚姻制度对妇女的压抑和摧残;讽刺社会上的伪君子、僧侣以及军人们的种种丑恶行径。

胡春香的诗明白晓畅、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深得群众喜爱。特别是她在继承民间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使字喃诗更臻成熟,对后世文学有较大影响。

如上所述,中古初、中期的东南亚文学受到印度、中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需要同时指出的是,这些国家在吸收他国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坚持自己的民族性,这在受印度文化影响的区域里表现尤为明显。例如,古印度的宗教文化在东南亚虽然长期占统治地位,然而印度的社会结构、种姓制度等对这一地区却基本上没有产生影响;艺术和建筑有的也与印度教和佛教的风格有明显的不同(如柬埔寨的吴哥窟等)。特别是在借鉴印度的文学作品时,很少直接照搬,一般都根据本国的实际需要重新改编。爪哇11世纪诗人恩浦·甘哇的《阿周那姻缘》,就是借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森林篇》中的神话故事,来歌颂本国国王爱尔朗卡恢复王朝统一的丰功伟绩的。印度另一史诗《罗摩衍那》大概于公元初的几个世纪传入东南亚各国,有关国家在接受罗摩的故事后,大多以自己固有的文化为依据配上本国的背景,如泰国文艺作品中有关罗摩故事的主题以歌颂勇敢豪迈的英雄气概为主,这与中古时期泰族的处境是密切相关的。因为他们在13世纪从中国云南进入湄南河谷地带后,迫切希望本民族的成员能像罗摩那样英勇善战,以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开辟疆域,建立起稳固的王国,以便安定地生活下去。

进入中古后期,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入和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古东南亚文学与初、中期不同的特点是:

一、在西方殖民侵略者的摧残下,不少地区的民族文学每况愈下,一蹶不振(如马来古典文学等)。

二、自从16、17世纪西方殖民主义的魔爪伸进东南亚之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等国先后沦为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的殖民地。面对国破家亡的惨痛局面,作家们纷纷写诗著文痛斥侵略者和民族叛徒,许多作品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缅甸贡榜王朝末期的诗人塞耶佩(1838~1894)的诗,曾被誉为“缅甸反帝文学的先声”。

三、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入,对东南亚各国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发展。例如,从18世纪开始,缅甸国势虽日渐衰微,但文人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因素却日渐增多,名作家不断涌现,最能代表这一时期创作特色的作家有吴邦雅(1812~1866)等。

吴邦雅是中古缅甸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他自幼即在寺庙的学校里学习,1852年还俗后曾在宫廷任职。1866年因被控参与叛乱事件而遭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