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2576500000013

第13章 中古亚非文学(5)

他所处的时代,正值英国侵占下的缅甸,贡榜王朝苟安于上缅甸,朝政极其腐败。诗人是位多产作家,创作题材比较广泛。他的作品有的是应宫廷王亲国戚的要求所写,有的是以佛本生经故事为蓝本加以改写,一般看来,大多属于佛教或宫廷文学的范畴。但是,诗人并不因此受到限制,他秉性刚直,鄙夷权势,敢于揭露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的现象。

在吴邦雅的各类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中,代表作有讽喻国王和王后的讲道故事诗《六彩牙象王》和向国王进谏的剧本《巴杜玛》以及《卖水郎》等。《卖水郎》通过一个豁达大度的国王屡次宽容贫穷、贪婪的卖水郎的故事,旨在劝谏当时的国王与某亲王和睦相处。

剧本构思新颖,语言幽默、风趣,富有艺术魅力,在缅甸被认为是吴邦雅的“最佳之剧作”。此外,吴邦雅还在不少作品中,对山河沦陷、人民困于饥饿等悲惨景象作了真实反映,如他在《回复》一诗中,就充分表达了对国家“前途渺茫”的忧虑和不愿“追逐官场”的高尚情操。

阿拉伯文学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非大陆的西南部,介于亚非两大洲之间。公元5、6世纪时,这里还处于原始公社制阶段。6、7世纪之交,原始公社开始瓦解,向奴隶制过渡。7世纪初,穆罕默德(570~622)创立伊斯兰教,阿拉伯始成为一个统一国家。8世纪中叶,阿拉伯国力日盛,形成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开始了它的封建社会时期。阿巴斯王朝(750~1258)时,经济文化曾相当繁荣。

阿拉伯的古代文学主要是口头诗歌创作。有领诗、悼诗、悲歌等。6、7世纪出现的一种叫“格西特”的长诗体裁,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顶峰。“格西特”抒写一系列主题,主要颂扬英雄、讽刺敌人、赞美恩主,创立了新的复杂而灵活的韵律。语言铿锵有力,想象鲜明、比喻精确,成为以后诗歌评选的标准。“格西特”依靠“拉维”(传诵人、诗人助手)得以广为流传。

一年一度的诗歌比赛推动了古代阿拉伯诗歌的发展。赛诗中获胜的作品,被用金粉抄写悬挂在寺院的墙上供人欣赏,称之为“悬诗”。悬诗是阿拉伯早期诗歌的代表。

阿拉伯人将伊斯兰教创立以前的150余年的时期,称为“贾希利叶时期”,即蒙昧时期,当时的文学起源于口头创作,先有诗歌,后有散文。“悬诗”代表了蒙昧时期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据说每年都要在夷加附近的欧卡兹集市上举行赛诗会,中选的诗以金粉汁书写在亚麻布上,高悬于“克尔白”天房,因而得名。最著名悬诗诗人是乌鲁勒·盖斯(500~540)。其悬诗主要内容,或描写凭吊某些遗址及与其相关的回忆和哀伤之情,或描写爱情冒险,或描写在游历时的所遇所感,或描写大自然的风光。他感慨爱情转瞬即逝,触景生情而写的“让我们停下来哭泣”,是人类直面死亡对爱的最伟大呐喊。盖斯的悬诗朴素自然,语言表达细腻,长期以来一直是阿拉伯诗歌的典范。

伊斯兰教初创时期,阿拉伯诗歌创作的风格一改蒙昧时期的诗风,以赞美真主、颂扬穆罕默德,宣传伊斯兰教的宗教诗、歌颂圣战的征伐诗等盛行一时。至伍麦耶哈里发时期,又出现了一些为各自派别服务的政治诗人,以及游牧青年的爱情诗和城市贵族的艳情诗。

阿拉伯文学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散文巨著是《古兰经》。它包含有信仰、礼仪、风俗习惯、教法教规与教义原则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它实际是伊斯兰教的神圣经典,是穆斯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是阿拉伯人思想的一面旗帜。

从本质上讲,《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在创立和传布伊斯兰教的23年中(610~632)针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具体问题,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而陆续发表的一些讲话和演说。每当他宣谕这些经文时,听讲人便将它记录在兽皮、石板、骨片或树的叶柄上,也有人将其默记心中,再反复背诵。当时穆罕默德的弟子中有很多能背诵全部《古兰经》者。穆罕默德去世后,《古兰经》才被记录下来,经多次对这些抄本进行校订、编纂,才形成正式版本。

《古兰经》共114章,每章有若干节,全书共有6200多节,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以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徙到麦地那为界,前一部分又可称为“麦加章”,后一部分可称为“麦地那章”。“麦加章”主要是穆罕默德艰苦创立伊斯兰教时期宣谕的,计有90余章,简短、明确、重在宣讲教义。“麦地那章”主要是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顺利发展时期宣谕的,篇幅较长,重在向皈依伊斯兰教者阐述教法。除了有伊斯兰教的内容以外。《古兰经》中还引述了许多当时流行的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古代阿拉伯人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格言、谚语等。

总之,《古兰经》的内容异常丰富,包罗万象,堪称是古代阿拉伯文化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

继伍麦耶王朝之后,阿巴斯王朝延续了500年之久。经济的发展,贸易的频繁,促使阿拉伯文化向外国学习,因此,无论是文学,还是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阿拉伯文学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有艾布·努瓦斯,代表作有译著《卡里莱和笛木乃》、《玛卡麦韵文故事》和《一千零一夜》等。

艾布·努瓦斯(762~813)虽家境贫寒,但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他学习《古兰经》和《圣训》,学习语言学,有极高的文化修养。他在游学过程中没有忘记对于青春快乐与自由的追求,并很快就融入青少年放纵享乐的潮流中。他的狂放不羁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他的饮酒诗里,酒被视为“治疗疾病的良药”,有“酒里落不下忧愁”的妙用,他好似“出来就是为了咏酒而存在的”。对酒的熟悉与热爱,使努瓦斯在这类诗歌中表现出空前的创新才能。诗中赞美青春、爱情、美酒,其数量之多,风格之独特,是阿拉伯文坛古往今来的诗人所难比拟的。

《卡里莱和笛木乃》以动人的寓言使印度古代《五卷书》中的故事传遍亚洲、欧洲和非洲。其译者是伊本·穆格法(724~759)。他生活在伍麦耶王朝与阿巴斯王朝交替的时代,对现实充满厌恶和不满,因此,将改革时弊的改良主义思想充分表达在《卡里莱和笛木乃》这部译作中。

全书以国王大布沙林和哲学家白得巴之间的交谈为主线,以白得巴为国王讲故事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并阐释某种哲理。在这些故事中,除狮王身边侍从中的两只狐狸卡里莱和笛木乃以外,还出现了各种的鸟兽鱼虫等动物。穆格法借这些动物在自然界的生活遭遇,来影射自己在现实人类社会里的体验和感受,达到以理惩恶扬善,教人弃恶从善的目的。

《玛卡麦韵文故事》是用带韵的影文写的故事。“玛卡麦”原意为“集会”、“聚会”,引申为聚会场所讲述的故事,类似中国古代“话本”和近代的“译书”。白迪阿·宰曼·赫迈扎尼(969~1007)是玛卡麦体故事的奠基人。他传世的故事有52篇,各篇故事内容各自独立,但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公。因其情节幽默,并表现对社会的讽刺,而深受人民欢迎。玛卡麦体故事在发展中成为后世阿拉伯古典小说的雏形,后传到欧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此外,诗人蒲绥里(1221~1296)也是这一时期有名的诗人。

波斯

中古波斯文学主要是指以达里波斯语创作的文学。它是在萨珊王朝时期(224~651)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萨珊王朝时期有着丰富的文学作品,它们都是用中古波斯语——巴列维语创作的。这些作品,后来由于阿拉伯人入侵和其他原因,大部分失传了。在保存下来的文学作品中,有写萨珊王朝奠基人的《阿尔达希尔·帕帕克的生平》以及《马资达克传》的片断等。另一些作品,如收有许多古代波斯英雄史诗的编年史《统治者之书》和故事集《一千个故事》,虽然现已失传,但它们分别成为菲尔多西的长篇史诗《王书》与《一千零一夜》的基础,对后来的阿拉伯文学和波斯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萨珊王朝为阿拉伯人所灭之后,波斯在政治上丧失了独立性,其固有文化遭到严重摧残,但是波斯人民和仁人志士们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绪,他们持续不断地用各种方式反抗阿拉伯入侵者。他们主张阿拉伯帝国内各民族在政治上应该一律平等,他们顽强地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正是在这种爱国思潮的推动下,阿拉伯统治者用阿拉伯语取代波斯语的企图失败了,新产生的达里波斯语逐渐成为波斯人民通用的语言。这就为波斯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了9世纪,阿拉伯帝国陷入分裂,波斯封建主建立了一些独立自主的国家。萨曼王朝(874~999)就是其中之一。萨曼王朝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政权,把当时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到宫廷,鼓励他们用波斯语创作,讴歌本民族的光荣历史和传统,借以振奋民族精神。由于萨曼王朝的大力扶植和提倡,在霍拉桑地区出现了长达200~300年的文学繁荣局面。波斯文学得以复兴,并开始繁荣。

10至15世纪是波斯文学空前繁荣的时代,波斯素有诗国之称,中古波斯文学的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在5~6个世纪内先后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其中菲尔多西、海亚姆、萨迪、哈菲兹等都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诗人。

11世纪以后,波斯诗歌的创作中心逐步由东部的霍拉桑地区转移到西部和西南部。创作上也一改原来简明朴实、不事铺排的特点,诗歌的主题有所变化,内容更加丰富,描写也更加细腻,文学史上称之为“伊拉克体”。

13世纪波斯诗坛上升起两颗巨星,一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诗人萨迪(1203~1292),其代表作是道德训诫作品《蔷薇园》;另一个是苏菲派诗歌主要代表莫拉维(1207~1273)。

在萨迪和莫拉维之后,又出现了一名伟大诗人哈菲兹(1320~1389),哈菲兹的诗想象丰富,寓意深刻,感情热烈奔放,语言优美形象,运用“嘎扎勒”诗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诗被公认为中古波斯抒情的高峰,不仅长期以来在波斯广泛流传,而且被译成多种文字。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曾给哈菲兹以极高评价。

贾米(1414~1492)是中古波斯文学的最后一位杰出诗人。他是苏菲派学者。他的主要作品是《七卷诗》和《春园》。前者中有3卷叙事诗,深受内扎米的影响,其中以爱情叙事诗《尤素福和佐列哈》最为动人。《春园》是散文作品,是仿效萨迪的《蔷薇园》创作的。

贾米之后,波斯文学长期处于衰落状态,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土耳其及其他民族

中古土耳其文学主要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文学。

中古土耳其文学的主要体裁是诗歌,其诗歌受到阿拉伯和波斯诗歌的强烈影响,在诗体、题材、形象等方面都是一脉相承的,既有歌颂真主的宗教诗,也有吟咏爱情、美酒、狩猎、复仇的抒情诗。

13、14世纪的著名诗人有阿舍克·帕夏(1271~1332)和尤努斯·埃姆莱等。阿舍克·帕夏的诗篇《异乡流浪者的故事》具有苏菲教派神秘主义色彩,被誉为伊斯兰的百科全书。尤努斯·埃姆莱的诗描写乡间风土人情及农民的苦难生活,深受人民喜爱。

15世纪末和16世纪是奥斯曼帝国的极盛时期,也是中古土耳其诗歌的繁荣时期。这时期,出现了中古土耳其杰出的诗人富祖里(1495~1556)。他出生于伊拉克的希拉城,主要用突厥语写作。他的主要作品有长诗《蕾丽和马季依》、《玫瑰与夜莺》,劝诫诗《心之友》,小说《怨诉之书》等。长诗《玫瑰与夜莺》运用寓意、象征手法,描写了玫瑰(象征公主)与夜莺(代表诗人)的爱情故事,诗人结合一年四季的变化,既讴歌爱情的欢乐,又感慨人生的无常。他的作品长于抒情,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对后世土耳其文学及中东其他国家文学有很大影响。

稍晚一些的诗人巴基(1526~1599)擅长写抒情诗。他的主要作品是《诗集》,其中大多抒写爱的悲欢之情。他敢于突破古典诗歌格律,风格清新,技巧高超,被尊为“土耳其抒情诗之王”。

17世纪以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渐趋尖锐,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落。这一时期,讽刺文学一度很繁荣。内菲(1572~1635)是中古土耳其优秀讽刺诗人。他的讽刺诗集《命运之箭》大胆地把矛头指向上层社会和封建帝王,尖刻地揭露他们道德败坏的丑行。此外,纳比(1642~1712)的教谕诗《仁爱集》、埃弗利亚·切莱比(1611~1682)的散文《旅行札记》、内迪姆(1681~1730)的爱情抒情诗、谢赫·加利普(1758~1799)的长诗《美与爱》等,也都是土耳其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中古土耳其民间文学很发达。民间故事集《四十大臣的故事》在结构、题材等方面都与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极其类似。纳斯列丁·霍加(1208~1284)是土耳其著名的民间口头文学家。他出生于距安卡拉不远的锡夫里希萨尔城附近的霍尔托村。他的笑话用聪明机智、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了劳动人民鲜明的爱憎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揭露了的封建统治者的罪行,嘲笑了虚伪奸诈的僧侣、财主们的愚蠢。纳斯列丁·霍加的笑话和轶事是土耳其民间文学的瑰宝,他的笑话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他本人也成为民间文学的著名人物,即我们经常提到的阿凡提。有关他的笑话和轶事,长期以来在中东、中亚、我国新疆、巴尔干半岛以及欧美各地广泛流传,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除上述国家、地区外,中亚的乌兹别克、塔吉克,西亚的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民族,也都产生了传世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