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2576500000008

第8章 上古亚非文学(7)

两人史诗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把现实生活和事件赋予了神话色彩,另一方面,随着阶级的出现,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倾向的人都要把一些新的材料或新的观念加进去,致使它们的篇幅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复杂起来。

《摩诃婆罗多》的中心故事是描写婆罗多的后代——两大王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奇武王有二子,一为持国,一为般度。持国有百子,称俱卢族,长子名难敌;般度有五子,称般度族,长子叫坚战。前者强大,后者弱小。他们为王位继承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明争暗斗,最后终于导致18天的一场鏖战。战斗结束时,双方几乎全军覆灭,由胜利者坚战接替了王位。

史诗通过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王位斗争的细致描述,歌颂了以般度族为代表的社会进步势力,批判了以俱卢族为代表的落后保守势力,它在某些方面体现了军事民主制时代的特征,表达了古代印度人民渴望和平、要求安定统一、向往太平盛世的理想和愿望。除了中心故事外,史诗中还收入了不少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插话,最著名的有《那罗传》、《莎维德丽》等。

《摩诃婆罗多》全书共18篇,2109章,约10万颂(每颂两行),相当于希腊荷马两大史诗总和的8倍多,被认为是世界最长的史诗。

《罗摩衍那》的中心故事是围绕着主人公罗摩王子一生的经历展开的。全诗共7篇,两万四千颂。

在史诗中,罗摩是作为古代英雄、理想国王的代表来塑造的,史诗的主题和思想倾向主要是通过这一人物体现出来的。

史诗通过德行和勇武两个方面刻画罗摩的性格。首先是把罗摩作为印度古代德行的典范加以颂扬的。如表现他尊父、爱弟、重视友谊和忠于爱情;在王位继承问题上不计较私利;流放过程中勇于过苦行者的艰苦生活;主持正义、嫉恶如仇,帮助猴王恢复王位;同情弱者,关心人民的疾苦等等,这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其次,把罗摩描写为英勇的战士和英雄。这主要通过断弓和楞伽之战等情节表现出来的。遮那竭国王为女儿悉多选婿,宣称谁能拉开他祖传的神弓就把女儿嫁给谁。求婚者一个一个都失败了,罗摩不仅拉开了神弓,而且把弓拉断了。这一壮举震动了整个宫廷。罗摩的武力在楞伽之战中得到更为充分的表现,十首魔王罗波那十分厉害、顽强,两人经过许多回合的较量,难分胜负。最后借助天神送来的天车和得力武器,罗摩才杀死了罗波那。史诗表现罗摩的胜利,不只是他武力的胜利,也是他的善行和正直精神的胜利;由于罗摩为正义而战,因而得到了各方面的有力支援。

罗摩是特定的历史时代——奴隶制形成期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社会进步势力的代表,是当时人民理想和愿望的体现者。在史诗中,他同宫廷内以吉迦伊王后为代表的落后保守势力,同社会上以十首魔王罗波那为代表的反动邪恶势力构成了尖锐矛盾,而后者是史诗揭示的主要矛盾。史诗通过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理与强暴的鲜明对比,热情地赞颂了代表善和正义的新兴王国的国王罗摩;特别是借助罗摩的言行,提出了一系列进步政治主张,如反对上层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渴望国家的团结和安宁,反对掠夺和侵略,反对暴政,要求关心人民疾苦,宣扬一夫一妻制等。这都是符合当时印度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趋向的。

不过,由于史诗流传时间的漫长以及流传过程中不断受到审改和加工,罗摩的形象也带有复杂的性质。在客观上,罗摩既是一个古代英雄、理想化的国王,又是一个伪君子,某些旧的统治秩序和道德观念的维护者,并不是很统一的。相形之下,史诗中另外的一些形象,如罗摩的弟弟罗什曼那、神猴哈奴曼等倒是更富有光彩的。

《罗摩衍那》在艺术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创作,带有鲜明的神话色彩,并多方面体现了人民口头创作的特点:史诗中成功地塑造了罗摩、悉多、罗什曼那、哈奴曼及罗波那等一系列个性突出的艺术形象;作品善于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开展情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情节发展跌宕起伏,富于变化,引人入胜;不少地方展示出美丽多姿的大自然,以景寄情,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氛;在语言上采取了比喻、排比、象征和夸张等描写手段,具有清新、朴实的艺术风格。这也正是这部史诗得以长期流传、深受印度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不仅是古代印度文学的艺术珍品,也是世界史诗文学的重大成就。它对印度及其周围国家的社会生活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卷书》

印度是富有寓言、童话和故事的古国。佛教的经典之一《本生经》也是古代民间故事和寓言汇集。后来则有德富的《伟大的故事》(已失传)、月天的《故事海》、安主的《大故事花簇》、觉主的《大故事诗摄》等。而《五卷书》上承《本生经》,下继其他故事集,是最著名的一部寓言和故事总集。但成书时间不详,据估计在公元1世纪时编成。

《五卷书》除《楔子》外,共分5篇,故名。这5篇是:《绝交篇》、《结交篇》、《鸦枭将》、《得而复失篇》和《轻举妄动篇》。关于本书的成因,书前说:有个国王生了3个儿子,都很愚蠢,叫大臣们设法使3个儿子变得聪明有学问,大臣们都无能为力。后来请了一个80多岁的婆罗门,他保证6个月内使王子聪明起来。他打破传统教法,编了这部又有故事又有教益的《五卷书》来作教本,结果3个王子果然变得聪明了。这当然是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印度自古很重视文艺教育。

《五卷书》全书有78个故事,有讲仆人如何愚弄国王的,讲弱者怎样反抗强暴的,有歌赞人民团结御敌的,有讽刺和揭露统治者丑恶行为的。它闪烁着人民的智慧,有巨大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但也有一些故事宣扬落后意识,宣扬宿命论和轻视妇女的观念。

戏剧

古代印度文学中,戏剧也有杰出成就,最著名的是首陀罗迦的《小泥车》和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

《小泥车》大约写成于公元2~3世纪,其作者首陀罗迦生平不详。《小泥车》是10幕戏剧,剧中故事发生在八腊王残暴统治下的优禅尼城。八腊王的舅子蹲蹲儿,追逐年轻美貌、心地高尚的名妓春军,但春军爱上了贫穷的商人善施,坚决不屈服于蹲蹲儿的淫威。蹲蹲儿狐假虎威,设计将春军引至花园,亲手将她勒死,反诬是善施谋财害命。善施无辜受冤,被法庭判处流刑,又被八腊王改判斩刑。与此同时,广大奴隶在善施的友人、牧人出身的阿哩耶迦率领下,举行了轰轰烈烈的起义。当善施在刑场即将被斩时,被僧人救活的春军赶到。揭穿了善施被诬陷和蹲蹲儿阴谋杀人和嫁祸于人的真相。正在此时,阿哩耶迦的起义军杀进城来,斩了八腊王,推翻了反动统治,阿哩耶迦被拥戴为王,他惩罚了蹲蹲儿,宣布春军为自由人,并促成了她与善施的结合。

《小泥车》这个剧本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一反过去的传统。它不是以王公贵人为主人公,而以善施这样的穷人、春军这样受凌辱的妓女为描写的中心,对他们的崇高道德和不畏强权的气节全力歌颂。作者不仅歌赞了春军对真挚的爱情的追求,歌赞了自由恋爱,而且赞美了不计财产,不顾种性差别的爱情结合。这对等级制度和权势观念是大胆的挑战。

剧本还揭露了以八腊王、蹲蹲儿为代表的奴隶主统治者仗势残害人民的罪行,写出了奴隶社会就存在的颠倒历史的冤案。特别可贵的是,《小泥车》把爱情的情节与奴隶及城市贫民的反压迫斗争相交织,全力歌颂了奴隶们的武装起义和胜利。这在同时期的印度文学中是难能可贵的。《小泥车》在世界文学中也是最早反映人民起义的优秀作品。

在艺术上,《小泥车》打破了戏剧必须从两部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取材的旧传统,直接取材于现实。剧情曲折生动,剧中富于幽默情调,人物栩栩如生,语言个性化。但前几幕嫌拖沓,奴隶起义的线索没有很好展开。作者是从城市贫民的观点来写奴隶起义的,甚至让奴隶起义领袖向善施说“仰仗你的德行,我才能建立国家,一切听你的指点!”

《小泥车》是印度文学、也是世界古代文学中的一颗明珠。可惜它还不曾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重视。我国1957年便有吴晓铃的译本。

印度古代另一名剧《沙恭达罗》,是著名戏剧家迦梨陀娑所作。迦梨陀婆大约生活于公元350~472年之间。他还写有杰出的抒情长诗《云使》和其他剧作如《优哩婆湿》等。《沙恭达罗》为其代表作。

《沙恭达罗》(意译为“孔雀女”)是7幕剧,写国王豆扇陀到山里打猎,在一处净修林(即修道院)偷看到了修道女沙恭达罗的美貌,企图占有她。天真的沙恭达罗也对他一见钟情,两人即以“干闼婆方式”(即自由结合方式)结了婚。国王给沙恭达罗一个指环作为认亲标记后离去。沙恭达罗因日夜思念豆扇陀而失魂落魄,得罪仙人,受到惩罚:让国王忘掉她,直至看见指环时止。净修林师傅遣人送沙恭达罗进宫找国王相亲,途中指环失落,国王不认,反骂沙恭达罗是“荡妇”。沙恭达罗怒斥国王是骗子。沙恭达罗走投无路,由一仙女接上天去。后来在神力帮助下,指环失而复得,国王忆起前情,又见沙恭达罗年轻美貌,并已生一子,他正需后嗣,于是相认团圆。

《沙恭达罗》的故事在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已有原型,后来的《莲花往世书》(约公元2~3世纪)则加上了沙恭达罗得罪仙人情节,把国王负情的责任推给了沙恭达罗。迦梨陀娑在处理这个老而又老的爱情题材时,突出的成就在于既保持了原故事的框架,又赋予这一故事以新的社会现实因素。

作者写出了豆扇陀与沙恭达罗的冲突是豆扇陀的寻欢作乐同沙恭达罗真切纯洁的爱情追求的矛盾;而后来得以团圆相认,果然是作者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但剧中也点明了这是出于国王为解决继承问题的需要。

《沙恭达罗》中最动人的是女主人沙恭达罗的形象,她虽是仙人之女,但实际过着失去自由的受奴役的生活。她冲破净修林禁规,勇敢地追求爱情。她十分柔弱温顺,但面对豆扇陀的遗弃,又表现了极大的勇敢。作者并以细腻的抒情笔触,成功地刻画了沙恭达罗的自然美和朴素美。豆扇陀放荡虚伪,但作者没有将他简单化,写他同样也有感情真切的时候。

剧本结构严谨,情节三起三落,人物性格鲜明。此剧翻译到德国后,歌德赞不绝口,写了几首诗赞美。其中一首说:“我们还要知道什么更优秀的东西,沙恭达罗,我们必须亲吻;还有弥伽杜陀,这云彩使者,谁不愿意把它放进我们的灵魂?”席勒也在一封信中说:“在古代希腊,竟没有一部书能够在美妙的女性温柔方面,或者在美妙的爱情方面与《沙恭达罗》相比于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