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2577000000012

第12章 隋唐时期(6)

柳宗元从永贞元年(805年)到永州整整住了10年之后,到元和10年(815年)正月,忽然接到诏书,命他立刻回京。原指望贬谪生活从此结束,重新得到起用。谁知3月又被改贬为柳州刺史。6月到达柳州。

柳宗元被派往柳州的时候,参加永贞革新的其他人,也都同时被派到很远的地方去任职。着名诗人刘禹锡将被派往播州(现在贵州省遵义市一带),它离长安的距离,虽说比柳州要近,可是从当时的情况来说,是比柳州更为荒凉的地区。刘禹锡的老母还健在,柳宗元怕他们一家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他说:“播州荒疠,不适合北方人居住,而梦得(刘禹锡的字)的母亲已经年老,千万不能带着老人同去呀!”他想:让刘禹锡去柳州,他自己去播州。他正准备写表向朝廷申请,恰巧御史中丞裴度也向唐宪宗奏明了刘禹锡的困难,唐宪宗才同意刘禹锡不去播州,改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刺史。这件事情反映出柳宗元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和柳州的时候,南方的许多读书人仰慕他的名声和学问,纷纷跑来向他拜师求学。柳宗元对那些好学上进的青年人,总是热情教诲,悉心指导,还经常和他们商讨文章和国事。

柳宗元在担任柳州刺史期间,政绩颇丰,他帮助许多穷苦百姓赎回了卖身为奴婢的子女,并且禁止了这种恶劣的风俗,还针对柳州百姓迷信落后的风俗习惯,严令禁止江湖巫医和算卦先生到处骗人,最重要的是解决了柳州吃水、用水的困难。

柳宗元在贬谪生活中,有机会接触社会的下层,了解民间的疾苦。因此他对当时残害人民的苛政,对社会的黑暗现象,写了不少文章加以揭露。

着名的《捕蛇者说》就是这类文章的代表。文中说永州地方产一种毒蛇,人被它咬了就必死无疑,但是把它晾干制成药,可以医治许多顽症。皇宫里的御医(专给皇帝治病的医生)以皇帝的命令宣布说:捕捉这种毒蛇上交的人,就可以免除赋税。于是,永州人都不顾性命争着捕捉这种毒蛇。有个姓蒋的农民,祖孙三代靠捕捉毒蛇而不交纳赋税。可是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因为捕蛇而死,他自己干了12年,好几次也差点儿被蛇咬死。问他为什么还要干这种危险的事情,他说,那些不捕蛇的乡亲,因为交不起赋税,被逼死的更多。他捕蛇每年只冒两次性命危险,那些乡亲们却天天遭到死亡的威胁。因此,他宁愿捕捉毒蛇,这样还活得长些。柳宗元感叹说:孔子讲,苛刻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哪知道赋敛的为害比毒蛇还要厉害啊!

在一篇叫《童区寄传》的文章中,柳宗元赞扬了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地方有个11岁的孩子,名叫区寄。有一天,区寄在山里放牛,两个人贩子抓住区寄,绑了他的双手,准备带到集市上去卖掉。区寄装作很害怕,大哭起来,用这办法来麻痹这两个家伙。到了晚上睡觉,这两个家伙把区寄扔在一边,坐在地上喝酒。一个强盗喝得酩酊大醉,把刀插在地上,睡着了。没喝醉的那个强盗,独自一人跑到集市上去找买主去了。区寄把绑着手的绳子对着插在地上的刀口来回磨,一会儿就把绳子磨断了。他拿起刀,把睡着的那个人贩子捅死了。不巧,到集市上去的那个人贩子回来了。那强盗看同伙被杀了,举起刀就要杀区寄。区寄急中生智,连忙说:“要我做你们两人的奴仆,还不如做你一人的奴仆哩。”这家伙心想,与其杀了这小孩,不如卖了他划得来;与其两人共同卖,卖的钱两人分,不如一人卖,卖的钱我一个人独得。于是,他就把同伙的尸体拖到草丛中藏起来,然后把区寄捆结实,送到卖主家灶房关起来。半夜,区寄把身子慢慢地转到火炉旁边,把身上的绳子凑到火上去烧。绳子烧断了,可他的手也烧伤了。他忍着痛,拿起刀来,找到另一个人贩子,并砍死了他。买主和邻居惊醒起来,围着区寄。区寄不慌不忙地对大伙说:“我叫区寄,两个贼人要把我卖掉,是我杀死了他们。我愿到官府去说理。”刺史听说了这件事后,很赞赏他的勇气,要留他在衙门当小吏,区寄不肯,刺史就派人送他回去了,这件事在区寄的家乡传开了。别的人贩子听了都害怕,再不敢从区寄的门前经过了。

柳宗元还写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寓言、传记、书信和墓志铭等。他的游记写得特别好,最有名的是《永州八记》。他不仅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写了清奇秀丽的自然景色,而且把自己的遭遇和悲愤感情寄托在山水之中,成为历代山水散文的杰作。他一生写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为古文运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一些论文宣传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我国文学和哲学发展史上,柳宗元和他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商隐

李商隐,生于约813年,卒于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其诗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时政弊端多有所反映,《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着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脍炙人口,至其实际含义、诸家所释不一。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失,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在唐诗的浩瀚星空里,有一颗耀眼的明星,很引人注目,那就是李商隐的诗歌。

李商隐9岁那年父亲去世,他随母亲护送父亲灵柩回到河南郑州。家乡有一位不肯做官、知识渊博的堂叔父,守丧期间,李商隐就跟这位堂叔父学习古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丧期满了以后,李商隐搬到洛阳居住,靠给别人打杂维持生活。到16岁那年,李商隐就写出了《才论》、《圣论》两本书,一时名声大噪。

天平军(今山东东平)节度使令狐楚看到了李商隐所着的《才论》、《圣论》后,非常欣赏李商隐的文才,就把他召到幕府任职。

在令狐楚的幕府里,因为李商隐当时还是个平民,又与令狐楚意气相投,所以和幕府的人相处都很融洽。

太和6年(832年)2月,令狐楚调河东(在今山西)节度使。李商隐又跟令狐楚到了太原幕府。这时,令狐楚给他办了行装,让他进京应考,因为考官看李商隐不顺眼,所以这次没有考上。又过了两年,他第二次上京应试。这年高锴为礼部侍郎,是主考官。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为左补缺。高锴问令狐绹:“你的朋友当中你和谁的关系最好?”令狐绹一连说了三次“李商隐”。这样,李商隐考中进士。

可以说,这10年是李商隐为科举功名奋斗的10年,也是令狐氏家族培养和关心李商隐成长的10年。

李商隐中进士以后,继续在令狐楚的幕府中任职,不久令狐楚去世了。李商隐为了谋生,进了王茂元幕府。王茂元看他很有才华,把女儿也嫁给了他。但这件事,引起了令狐绹对李商隐的误会。

因为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僧孺党,王茂元属于李德裕党。令狐绹认为李商隐入王茂元的幕府,就是对他们父子的背叛,是负恩。令狐绹这时已经升任宰相,还兼任礼部尚书。为了解除误会和寻求令狐绹的推荐,李商隐多次向令狐绹陈情,希望解除误会,推荐自己。在再三陈情之下,令狐绹总算给他一个太学博士,虽然令狐绹推荐李商隐任太学博士,但在这以后,令狐绹已不大理睬李商隐了。

李商隐先靠令狐楚而发迹,后靠令狐绹而保持仕途的巩固和升迁,得罪了令狐绹以后一直受到朋党的压制。

当不了大官,于是李商隐就信奉道教以求得精神解脱。

李商隐一生中作诗600余首,其中情诗就有百余首之多。其中多首《无题》诗,被人们广为传诵: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早年李商隐在令狐楚家期间,曾与令狐家里一个婢女锦瑟产生感情。他写了一首题为《锦瑟》的诗,来回忆这段感情: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结尾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前面提到,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女儿。李商隐与王氏,是在一次宴会上一见钟情的。着名诗篇《无题》就是记述这一场面的: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情意缠绵,对仗工整,显示了他作诗的高超技巧和独特的风格。

李商隐和王氏也确是像诗中写的那样,“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相知相爱,感情很好,不幸的是13年后王氏就得病去世了,李商隐对王氏是一往情深,他始终过着单身生活,没有再娶。

由于婚姻、仕途,一连串的失败,在折磨着他,不到40岁的李商隐已是白发满头了。

到晚年他双目失明,最后在哀伤中死在荥阳一座寺庙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个悲剧,他空有满腹才华,却没有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