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2577300000020

第20章 罗马尼亚作品(3)

第一部讲述吉德里一家的家史和少年英雄努茨·吉德里驯马练武的成长过程。

第二部以西米昂·吉德里的婚事为中心,描述各派贵族的斗争以及大公白泉狩猎和大公的私生女被掠获救的离奇故事。

第三部描写了抗击土耳其入侵的着名的瓦斯卢伊战役,战役经过周密准备,战斗中大御马正使吉德里、西米昂·吉德里、猎户都头科里曼等相继为国捐躯。

作者通过吉德里一家和科里曼一家辅佐什特凡大公的动人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作者借鉴民间故事,使书中人物带有传奇色彩,并把历史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得细致入微。

该作品的魅力不仅在于题材的多样性和曲折跌宕的情节,更在于揭示现实的深刻性和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米特里亚·珂珂尔

《米特里亚·珂珂尔》是罗马尼亚着名作家米哈依·萨多维亚努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于1949年。这部长篇小说是萨多维亚努的代表作。

小说描述了从罗马尼亚资产阶级反动政府参加侵苏战争到罗马尼亚解放这一整段历史时期里一个普通农民思想的发展过程。

在德国发动侵苏战争以后,青年农民米特里亚·珂珂尔同无数善良的罗马尼亚农民一起被反动政府送往国外当炮灰。

由于在军队中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影响,以及在苏联被俘时期的经历,使得坷坷尔逐渐认识到推翻地主资产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美好前途。他于是参加了由被俘的罗马尼亚人自愿组成的师团,与苏军并肩作战,最后成长为解放祖国的英雄,并领导农民进行土改,建设幸福的家园。

安娜·努古

《安娜·努古》是罗马尼亚作家路加的一部中篇小说,写于1953年。

安娜·努古是尼玛村的村文化馆长,她的丈夫彼得里亚是位老实的农民。新婚后,他们恩爱非常,1945年的土改后,他们有了自己的田地和房子,日子过得更加美满幸福。但是,安娜的任命颇让彼得里亚有压力,既担心自己失去妻子,又怕赶不上老婆。

成立文化馆,这是村里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人们议论纷纷,邻居和好友都向安娜表示祝贺,憧憬着未来文化馆的活动,但她却受到怀有恶意的人的嘲笑。一些好心人也对一个女人能否当好文化馆长表示怀疑。安娜是愿意把工作搞好的,不过,她不仅遭到丈夫的反对,而且也不知道从何着手工作。几个星期过去了,区里的文艺科来函催她上报工作计划时,她对如何开展工作还没有一点头绪呢!安娜去求教村劳青联小组组织委员、她的密友玛丽亚。

玛丽亚性情活泼,丈夫伊昂·贺杜白是这一地区最优秀的舞蹈家之一。经过商量,决定把村里的盟员发动起来。她们连夜沿着山村,挨家挨户通知,准备第二天召开劳青联会议。

她们得到一些家长的支持,也受到一些思想落后的家长的白眼。她们最终还是把盟员动员起来,先把文化馆的房子修葺一番,然后组织了读书组、舞蹈队和歌咏队,她们还设想通过活跃村里的文化生活,帮助人们摆脱愚昧和穷困,将来建立集体农庄,逐步改善群众的物质生活。

与此同时,富农克莱图父子等人也在活动。他们经常在伊斯金娜·维莎家里聚会,招引不少村里人吃喝玩乐,大讲鬼神故事,散布迷信思想。但是,他们要跟文化馆争夺农民的阴谋很快被揭穿,并被制止了。

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安娜和玛丽亚依靠劳青联的积极分子伊昂、西米昂等,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把工作开展起来了。在乡的比赛会上,她们的舞蹈队获得头奖,文化馆成为村里的中心,它的活动吸引着村中的男男女女。然而,在家里,安娜对彼得里亚的耐心等待和说服工作并未见效,由于偏见,他同安娜之间的隔阂愈来愈深。

安娜听从党组织的建议,变换了工作方式,以前工作的不顺利一扫而光,现在文化馆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安娜也得到人们的信任和爱戴。

彼得里亚无法忍受安娜而离家出走,但是因为受不了富农的压迫而又回到了深爱着他的安娜身边,在安娜影响下,彼得里亚积极拥护文化馆的工作,当上了读书小姐的负责人。

巴拉干

《巴拉干》是罗马尼亚作家加兰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于1954年。

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

共产党员安东·菲利浦被任命为莱斯派奇国营农场场长,面对一团糟糕的农场烂摊子,菲利浦下决心整顿。

菲利浦看穿了原场长拉吉姆的拉拢诡计,识破了他的种种阴谋,并把他绳之以法,与拉吉姆相互勾结的一帮人也相继入网。现在没了坑害国家的人,农场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就在这次播种委员会上,菲利浦结识了村里的贫农乔洛万、奈德列亚和西尔米什,他们答应在农场开耕时大力协助。后来,就在他们的帮助下,揭穿了村里富农们把自己的大车、犁和雇工送到农场卖掉,工资全归自己,挑唆雇工对农场不满,以达到破坏耕地工作的阴谋。

普隆德亲自过问县农管局的工作,派非党人士、农艺师马太到农场来当总农艺师;任命共产党员、当过某村农业干事、上过专门训练班的巴维尔·布库拉舒为农场职员,协助菲利浦工作;还给农场调拨大车、卡车、拖拉机、建筑材料和书籍等。普隆德让布库拉舒转告菲利浦:将来不该再指望县委派来现成干部,要自己动手培养农场所需人才。

菲利浦同普罗丹、布库拉舒一起,切实着手农场的各项工作。他们为工人准备住处和食堂;帮助单纯技术观点、对工人态度不好的马太改变思想作风,做好备耕工作,设计出未来农场的蓝图。缺少拖拉机手,菲利浦就说服奥胡·亚加弗顿等一批青年,参加普罗丹负责的训练班,并要他们自己动手建立“青年之家”。

农场工作初见头绪后,菲利浦走访农场的邻居,他先到前议员格拉尼赛鲁尔办的农场。格拉尼赛鲁尔利用办农场来进行招摇撞骗,他以农场从事“谷物”、“经济作物”生产为名,骗取国家贷款,然后把款项用于投机勾当。菲利浦知道这些情况后,愤然离去。菲利浦又到克林卡什国营农场去,那里的情况比莱斯派奇好得多,工作井井有条,菲利浦很是钦佩。但当他了解到场长维什库工作上存在某些不正之风时,提出了善意批评,并同维什库共同探讨党在农村工作的路线问题。

区政府会议后,菲利浦的意见得到认同和执行。农场成立了单独的党小组,从而使农场的工作得到妥善的安排,工作人员也消除了误会。

菲利浦解释了自己不能如期接待妻子的误会,妻子对菲利浦的解释十分满意,她亲吻着自己的工作认真的丈夫开心地笑了。

莫罗米特一家

《莫罗米特一家》是罗马尼亚作家普列达发表于1955年的长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

在多瑙河平原上的一个村庄里,住着莫罗米特一家人:老莫罗米特夫妇、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共8口人,15亩地。莫罗米特的儿女们已经长大成人,可是他们因为穷,都还未成婚。他们全家起早贪黑地干活,所得不过仅够缴纳土地税和糊口,有时还得借债。

莫罗米特的前妻去世时留下3个儿子:巴拉斯契夫、尼勒和阿契姆。他们的继母卡特琳娜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忠厚善良,尽管如此,他们始终另眼看待继母和弟妹们。姑母玛丽亚故意从中挑拨,怂恿巴拉斯契夫兄弟弃家外出谋生,经过策划,他们决定先从羊群下手。阿契姆向父亲要求赶着羊去布加勒斯特,说24只奶羊,每天卖奶可得240列依,秋天回来带一大笔钱,除缴税和还债外,绰绰有余。莫罗米特知道,这样做的话家里人便没有羊奶和奶酪吃,只能靠菜汤和玉米糊充饥,但一想到欠款尚无着落,孩子们又要添置衣服,决心让阿契姆去首都试试。

莫罗米特为了筹措税款,去找村长。村长阿里斯蒂德是靠钻营发家的,当时国家自由党在农村势力很大,州长帮他物色列两任村长的美差。他开设客店、磨坊和榨油厂,坑骗农民,大捞不义之财。莫罗米特是村里有名望的老农,村长为了在普选中得到他的支持,借给莫罗米特4000列依。

阿契姆把羊赶走后,莫罗米特的小儿子尼古拉依如释重负,不必再去放牧了。他利用一切空隙读书,带着疟疾病参加考试,获得第一名。老莫罗米特决定送尼古拉依去城里上师范学校。

小麦丰收了,莫罗米特盘算着高价卖出一部分小麦,待阿契姆寄回钱,加上从村长那里借来的钱,就可以缴清土地税、银行借款和尼古拉依的学费。阿契姆离家两个月,杳无音信,莫罗米特对关于阿契姆在外生活放荡的传说,半信半疑。

莫罗米特赶着大车出售小麦,不料国家趁小麦丰收,压低价格,然后将一火车一火车的小麦运往***德国,莫罗米特失望而归。因为他在大选中不肯支持村长,村长便逼他还债。莫罗米特又苦苦哀求收税人缓期收款,他不明白,收税人为什么偏偏在小麦落价时逼农民纳税,“这是一件危害人民和国家的犯罪行为呀”。真是祸不单行,银行催款的通知单也来了,莫罗米特必须偿还5000列依的欠款和利息。

否则,银行有权将他作押的土地没收。

一天,宪兵队长和税务官亲自率人挨家挨户催税。消息传来,农民们纷纷收藏起自己的东西。莫罗米特连忙吩咐两个大儿子把马车赶出村外躲避一时。他跑去找鸡贩子借钱,不料从鸡贩子口中得知,阿契姆确实在布加勒斯特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永远不会回来了,因为他们兄弟3人早已串通好,拐骗家里的财产,远走高飞。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顿时使莫罗米特呆住了。他踉踉跄跄地走回家,一头倒在床上,象一具僵尸。妻女团团围上来,哭成一片。此时,收税人走进门来,他们对此情景无动于衷,只管要莫罗米特缴清去年拖欠的土地税,甚至动手抢财物。无可奈何,莫罗米特只好把身上藏的学费钱取出,好歹打发走了收税人。

巴拉斯契夫和尼勒出走之前又大闹一场,老莫罗米特痛心地说:“我一直象奴隶似的辛辛苦苦干活儿,从大地主那儿弄到这块地,想给你们一个机会过比较好的日子。我苦苦撑了多少年……如今,你们却来骂我和家里人偷了你们辛苦挣来的果实!”气恼、伤心、失望占有了莫罗米特,使他失去了知觉。

次日中午,当他清醒过来的时候,家里人告诉他,巴拉斯契夫和尼勒骑马逃跑了,并把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和毯子都携带走了。

莫罗米特冷静地算计之后,傍晚终于去找那个对他的土地垂涎已久的富农,同意卖掉自己的一大半土地。他用卖地的钱还清了税款和欠债,支付了尼古拉依的学费,并且买了两匹马……3年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北方公路

《北方公路》是罗马尼亚作家巴尔布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于1959年。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

当时,罗马尼亚仍处于德军的控制之中。由于叛徒弗克沙的出卖,杜米特拉纳被捕了,敌人的毒刑不能使他屈服,于是,就把他和别处几个人一起枪决。但是,杜米特拉纳机警地逃脱了。

杜米特拉纳逃出了虎口,重返战斗岗位,却受到同志们的冷落,他从地下联络员——自己的妻子伊娜眼里,看出了同志们对他的怀疑。他用铁的事实说明真正的叛徒不是他,而是弗克沙,从而重新取得了党组织和同志们的信任。杜米特拉纳还下定决心,要亲手抓住这个叛徒。

杜米特拉纳和地下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打入反动政权和德寇控制的许多重要部门,从各个方面沉重地打击敌人。

罗马尼亚当时有一种习惯,每年的复活节要开赦一批犯人。这一年,被监禁了10年的火车司机马列士也获释出狱。马列士回到首都,发现自己原来的女友伊娜已经和杜米特拉纳结婚,夫妻俩十分恩爱。他只好抑制住内心的痛苦,要求自己忘却往日的爱情,正确面对现实。

当时,罗马尼亚共产党已决定发动武装起义,并已着手进行各方面的准备。马列士被派到一个偏僻的火车站工作,任务是去炸毁德寇的军火库。在这个小城镇里,马列士偶然遇到了出身贫苦的歌女马尔达。这歌女为了摆脱戏班老板的折磨,百般追求马列士,多次跑到马列士的住处,希望他能留下她作他的终身伴侣。由于重任在身,马列士毅然拒绝了她。胜利完成炸军火库的任务之后,马列士立即返回首都。

为避免敌人追捕,党组织决定让马列士隐蔽一个时期,安排他同一个名叫尼古列斯库的无线电修理工住在一起,并规定马列士不得擅自出门。

武装起义进入了极度紧张的准备阶段。敌人不断地受到沉重的打击,惶惶不可终日,除加强他们的保安队等镇压机器外,正在利用叛徒到处搜捕共产党员。

马列士实在不能再忍受那笼中鸟般的隐蔽生活,执意要出去走走。负责监督他隐蔽的尼古列斯库,被他央求得无可奈何,终于答应了他,但提醒他不得远离住处,并要尽快回来。马列士贪婪地呼吸着室外新鲜的空气,不知不觉走到了街上。谁知,那歌女马尔达也早已来到了首都,她已摆脱了原来的戏班老板,现在在一家饭馆专为德国军官演唱。这天,马尔达在街上一眼就看见了马列士。她喜出望外,立即跑过来,热情而恳切地邀请马列士到她的住处去。马列士呢,或许是由于失去了爱情而痛苦,或许是姑娘那诚挚的感情打动了他,此时此刻,他却软弱起来,竟忘记了革命纪律,跟着马尔达走了。

那次军火库被炸之后,敌人发现马列士失踪了。在调查过程中,敌人知道了马尔达同马列士有过来往,于是,就对这歌女进行盯梢,他俩的相会正是敌人所期待的。因此,当马列士从歌女处出来时,已被暗探盯住。马列士发现情况不妙,立即跳上电车,敌人仍盯住不放。马列士好不容易才甩掉了尾巴,回来后受到党组织的严厉批评,马列士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悔恨万分,他要求党组织把最危险的任务交给他,以挽回自己的错误。党组织决定利用歌女与德国军官的关系,派人打入德寇在罗马尼亚首都的空军指挥部,炸毁机场和飞机。马列士等胜利地完成了任务,马尔达却不幸牺牲。

为了配合武装起义,党成功地获得了爱国将领和战士的支持,尤其是国王的支持,安东内斯库及其内阁成员被俘,武装起义成功。

起义军和爱国自卫队狠狠地打击了盘踞在首都的德国***。德军死的死,逃的逃,罗马尼亚终于获得了解放。

傲骨

《傲骨》是罗马尼亚当代作家奥·布祖拉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主人公克里斯蒂安是着名外科教授,在40年代,他因反对希特勒而被关进集中营。80年代,在国内大清洗中,又因朋友的出卖而被监禁。后来他妻子去世,独生儿子又对他产生误解。他在医学和研究癌症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却又受到某些心怀嫉妒的人的诽谤和攻击,然而,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一身傲骨。

作者在小说中运用倒叙、内省式的独白、跳跃式的回忆和现实与幻想相交叉的手法,勾勒出各种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面貌,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罗马尼亚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社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