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2577400000020

第20章 十九世纪作品(5)

小说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反抗者、叛逆者的形象。他本是一个流浪儿,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抚养了他。恩肖死后,其子辛德莱像暴君一样对希斯克利夫实行野蛮的肉体折磨,不但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还把他降到奴仆的地位,力图使他“下流愚昧”,并且极力割断他与凯瑟琳的爱情。在鞭子下长大的希斯克利夫养成了坚韧倔强的反叛性格。从幼年开始,他就思索着如何向压迫者斗争。当凯瑟琳经不起门第、金钱的诱惑,选择了富有的林惇而抛弃了希斯克利夫后,希斯克利夫一怒之下出去了3年。经过艰苦挣扎,他有了钱,有铁一般的体格和可怕的复仇念头。他不惜用压迫者所采用的残酷手段来进行报复,千万百计地把压迫者的财产弄到自己手中,成了一个凶狠的地主。他怀着对辛德莱和林惇的仇恨,将复仇扩大到他们的孩子身上。当他的复仇目的达到后,精神却走向寂寞和空虚。从希斯克利夫的反抗复仇来看,他是胜利者;但从他的精神追求的归宿来看,却是一场个人主义的悲剧。

女主人公凯瑟琳是恩肖的爱女。她倔强、任性,敢于冲破阶级的藩篱,不顾处罚和恫吓,顽强地和“下等人”希斯克利夫共同反抗辛德莱的压迫,反抗宗教禁锢,并把善书扔到狗窝里。她和希斯克利夫的爱情就是这种反叛的果实。但凯瑟琳的出身使她爱好虚荣,因而决定和画眉田庄的主人林惇结婚。幻想借林惇家的财富来“帮助希斯克利夫高升”。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她这样做,既背叛了心爱的人,也背叛了自己。她的资产阶级偏见,自私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断送了她自己的幸福和生命。

她的悲剧既是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愤怒控诉,也同希斯克利夫的毫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在艺术上独具一格,与同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品相比,是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感情丰富,悲剧气氛浓厚,人物性格鲜明。故事避免了平铺直叙而采取倒叙方式,由目击呼啸山庄剧烈变化的老管家用讲奇特故事的形式向陌生人讲述出来,因此增强了作品情节的神秘色彩。

茶花女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作品。

《茶花女》以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戈蒂埃的生活经历为主线,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

作品艺术表达上独特而新颖。组织情节时,用了追叙、补叙、倒叙,手法多变,生动有致。一个个悬念的设置,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释卷。特别是作品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

尽管上流社会恼怒地批评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荡堕落”、“低能下流”。但更多的人们则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她的灵魂悲号,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彻肺腑的悔恨,都强烈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

1852年,经小仲马改编的五幕剧《茶花女》上演并获巨大成功。

《茶花女》后来还被改编成歌剧,由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家威尔第作曲,影响更为深远。不久,无论是剧本还是小说,很快就跨越国界,流传到欧洲各国。

《茶花女》也是最早被介绍到我国的西方文学名著。1897年,著名翻译家林纾将它介绍到我国,当时译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产生了“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魂”的巨大反响,深受我国广大读者的喜爱。1907年,我国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在日本东京首次公开上演,这次演出还标志着我国话剧的开端。

《茶花女》是小仲马的代表作,他率先把一个浪迹于上流社会的风尘女子纳入文学作品描写的中心,开创法国“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

作品通过对巴黎名妓玛格丽特生活经历的描绘,真实地展现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对他们的虚伪的冷酷的面目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写于1857年。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原是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她在少女时期曾生活在修道院中,偷偷地阅读了不少描写爱情的浪漫主义作品,整天幻想过上流社会的“美妙生活”。她嫁给了一个懦弱、平庸、感情贫乏的乡村医生查理·包法利,她的“巴黎式的爱情”幻想破灭了。在一次侯爵家的舞会上,她受到地主罗道耳弗的勾引,不久又被他抛弃。爱玛寻找新的刺激,和见习生赖昂往来,一步一步走向堕落,成了非常放荡的女人。为了维持腐朽的生活,她债台高筑。后来她又被赖昂抛弃,高利贷者逼得她走投无路,爱玛在绝望中服毒自杀。

小说通过包法利夫人爱玛的悲剧,真实的描写了19世纪中期法国社会的现实,深刻揭露了教会的黑暗,贵族资产阶级的荒淫卑鄙,小市民的庸俗猥琐,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关系的罪恶。

《包法利夫人》被奉为自然主义的经典著作。

双城记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梅尼特医生受迫害的经历为主要线索,广阔地展现了18世纪末,法、英两国的社会生活现实,深刻揭示了法国大革命前夕,封建贵族的荒淫无度,腐朽没落、凶残暴虐和疯狂压迫人民的阶级本性,形象地指出了产生法国大革命的社会基本原因以及革命的合理性、正义性,描写了人民在大革命中对贵族阶级的严惩。

作者通过他的作品警告英国统治者,应以法国大革命为戒,看到自己脚下严重的现实危机,为病态社会寻求出路。

《双城记》的人物形象大体可分为3类,即被批判的、被歪曲的和被理想化的人物。这是由作家的善恶观所决定的。作家认为一切暴力都是恶的,不论是革命的暴力抑或反革命的暴力,他都是反对的。因此,他在批判残暴的压迫者的同时也歪曲了坚持斗争的革命者,而对“善的榜样”,则大加美化。

厄弗里蒙地侯爵是一个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封建贵族的典型。他依仗贵族特权和财力,无恶不作,凶狠残暴。他奸污了得伐石太太的姐姐,杀死了得伐石太太的哥哥。他陷害仗义密诉当局的梅尼特医生,他任马狂奔踏死道帝农民的婴儿。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批判了封建贵族的惨无人道的罪行。他这个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反动贵族代表,终于被怀有血海深仇的起义者所杀。

得伐石太太是法国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女英雄,她出身佃农,父兄和姐姐都遭到侯爵的残害,因而对贵族阶级有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她立场坚定,为革命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他爱憎分明,从不怜悯阶级敌人。在公审贵族时,她出庭作证,使敌人得到报应。但作家又把她写成可怕的“复仇女神”,她由于痛恨侯爵,因而也痛恨其侄子查理斯,连路茜及梅尼特医生,也作为自己复仇的对象,结果导致了自己的死亡。这是作家对革命者的歪曲。

梅尼特医生被刻画为既是封建暴政的牺牲者,又是暴力革命的无辜受害者。他医术高明,为人正直宽厚,富有同情心。他目睹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的暴行,仗义执言,竟惨遭迫害。出狱后,他宽厚地同意爱女路茜与世仇厄弗里蒙地的侄儿查理斯结婚。为了营救查理斯,他被得伐石太太以谋反罪加以严惩。这个人物是作者心目中善行、美德的化身。

《双城记》的情节曲折、生动、紧张而富于戏剧性,结构巧妙严密。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同抒情插笔,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风格肃穆、忧郁、具有感伤的情调。

斯巴达克思

《斯巴达克思》是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奥里的代表作。小说以公元前一世纪发生在古罗马的一次大规模的奴隶起义的真实事件为依据写成。

作品通过这支起义队伍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发展壮大的过程,无情地揭露了奴隶主阶级对罗马奴隶们的残暴统治,表现了对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强烈控诉,热情歌颂了以斯巴达克思为代表的奴隶英雄的丰功伟绩,表达了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社会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