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2577600000004

第4章 近代亚非文学(3)

菲律宾早在1570年就被西班牙强行霸占,在实行军事占领、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的同时,又进行文化侵略。他们竭力宣传“欧洲中心主义”,禁用菲律宾的民族语言、文字,实行奴化教育。

菲律宾近代文学受西方文学影响的过程十分明显。西班牙殖民者侵占菲律宾后,大量传播祈祷书、圣徒传、耶稣遇难戏剧、反穆斯林戏剧等。同时,民间流行着已经菲律宾化了的西班牙和法国中古时代侠义英雄传奇、骑士文学作品。不过在这类描写骑士的勇武和爱情故事的文学中,已融进了穆斯林反天主教、菲律宾反殖民统治的精神。

19世纪前期,菲律宾出现了用地方语言他加禄语写作的爱国诗人弗朗西斯科·巴尔塔萨尔(1785~1862)的作品。他出生于布拉干省比加市庞伊奈村的铁匠家庭,当过佣工,入过狱。在狱中创作了长篇叙事诗《弗罗兰第和萝拉》(1838年),以欧洲为背影,描写了阿尔巴尼亚人反对异族奴役的斗争,以此表达菲律宾人民反西班牙统治,期望获得民族独立的心声。长诗以优美、生动的地方语言打动读者,因而作家被人们誉为“他加禄诗人之王”。

19世纪,菲律宾民族运动不断高涨,文坛上涌现出一批反对殖民主义的爱国诗人和作家,其中最杰出的是何塞·黎萨尔(1861~1896)。他的长篇小说《不许犯我》、《起义者》对菲律宾民族解放运动起了重要作用。他牺牲后,被尊为菲律宾民族英雄和国父。

这一时期,作家佩德罗·阿帕特尔诺(1858~1911)创作了诗集《茉莉花》(1880年)、小说《妮奈》,作品表现出对祖国山河、民族和生活的热爱,人们称他的创作体现了“菲律宾人的个性”。安德列斯·波尼法秀(1863~1897)是一位工人出身的诗人,他在武装起义中被陷害牺牲。他的诗歌表现了他献身祖国的忠诚。何塞·巴尔马(1876~1903)、弗尔南多·马·格雷洛(1873~1929)、塞西略·阿波斯托尔(1877~1938)都是抒情诗人,并称为“诗中三杰”。他们各自创作的《菲律宾》、《我的国家》、《致黎萨尔》都充满了爱国激情,体现了时代精神。

1901年,菲律宾又沦为美国的殖民地,英语逐步取代了西班牙语,菲律宾文学由此转入了现代阶段。

近代印度尼西亚文学

18世纪60年代,荷兰强迫印度尼西亚逐渐沦为它的殖民地,印尼民族文化遭到摧残。这一时期,马达兰王朝迁至中爪哇,以苏腊卡尔塔为中心的爪哇宫廷文学曾一度复兴。巴固·布沃塔三世命约索迪布洛父子用新爪哇语新编和改写过去的爪哇古典名著,同时撰写不少有关历史、哲学、伊斯兰教等方面的著作,此后的爪哇古典文学史书称之为新爪哇语文学。

这时期的作品已开始面对社会现实,如约索迪布洛第二写的《怒言》,对上层社会的虚伪腐败现象加以抨击。他的孙子朗哥瓦西多是著名的文学革新者,作品中批判的锋芒更加显露,悲愤抑郁的心情溢于言表。他是爪哇新散文体的开创者,对后来的文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虽与日俱增,但古印度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它通过与爪哇传统的“哇扬”戏相结合,仍根深蒂固。在西方殖民侵略者的摧残下,马来古典文学也每况愈下。

19世纪上半叶积极创作的阿卜杜拉·宾·阿卜杜卡迪·门希是马来古典文学最后一位知名作家,在他之后马来文坛几乎有半个世纪处于沉寂状态。

印度尼西亚近代文学没有获得充分发展,很快就由中古末期过渡到现代文学阶段。形成这种特殊现象的原因是荷兰的殖民政策阻滞了印度尼西亚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这一时期印度尼西亚文坛也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出现了西方的翻译小说。在中古末期的一些作品,如历史人物传奇小说《杭·杜亚传》、叙事诗《希姆布》中,都表现出反对葡萄牙和荷兰殖民统治的思想倾向。

近代马来西亚文学

20世纪以前,马来文学在殖民主义的摧残下,发展十分缓慢。其间只有19世纪阿卜杜拉(1796~1854)的传记、游记等作品问世,马来文学才稍有起色。但此后,马来文学又有半个多世纪的沉寂。

20世纪初,中东掀起伊斯兰教现代化运动,马来西亚一些宗教知识分子在它的影响下,创作文学作品,抨击宗教保守势力,反映民族觉醒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谢德·谢赫·宾·阿勒哈迪和阿赫马德·宾·穆罕默德·拉西德·达鲁是这时期马来新文学的代表人物。谢德于1925年改写了一部以阿拉伯国家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法丽达·哈努姆》(1925~1926),塑造了一个争取个性和思想解放的妇女法丽达的形象,表现妇女要求解放的主题。阿赫马德·达鲁于1928年创作的以马来西亚本土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她是莎尔玛?》,同样描写敢于摆脱封建势力束缚的新女性,它通过社会冲突展示人物的性格,在表现妇女争取自由解放方面,较之前者进了一步。

30年代,民族新闻事业以槟榔屿为中心,有了很大发展,短篇小说也应运而生。阿卜杜勒·卡贾伊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马来西亚进步知识分子要求改变落后社会状况的愿望,有鲜明的民族主义倾向。同一时期,哈伦·阿米努拉锡创作的长篇爱情小说《吉隆坡的茉莉花》(1930)歌颂了马来西亚青年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立志改革社会的理想。阿卜杜拉·西迪(1913~1973)的长篇小说《让我们战斗吧!》也属这类作品。

30年代末,马来文学的主题转为反殖民主义。伊萨·哈吉·穆罕默德是这时期著名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大汉山男儿》(1937)勾画了两个英国殖民主义者的贪婪嘴脸,表达了马来西亚人民对他们的憎恨。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疯子玛特勒拉之子》(1941)明确揭示殖民主义者的到来是马来西亚社会贫穷的根源。凭借这些优秀作品,伊萨于1967年获得“文学战士”称号。

马来西亚诗人朋谷受印度尼西亚诗歌发展的影响,于1934年发表诗5首,是为马来新诗的发轫之作。马来新诗仍受旧式民歌“板顿”、“沙依尔”诗的影响,格调低沉,感情缠绵,但却包含新的时代和社会内容。新诗或者对民族贫困和社会的不平发出哀叹,或者流露对乡土的眷恋,表达对祖国的赞颂,并开始迸发出要求独立的呼声。如朋谷的《叹息》、阿布·萨玛的《我的祖国》、乌姆巴的《祖国的呼声》等。

近代越南文学

越南近代文学形成是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和爱国抗法的“勤王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当时许多诗人作家本身就是爱国人士、勤王运动领袖。抗法爱国文学是当时越南文坛的主流。

近代越南最有影响的作家是南方诗人阮庭炤(1822~1888),他出身于嘉定省平阳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843年中秀才,1848年双目失明。1861年法军侵占南部六省后,他不愿与之合作而隐居,并与爱国志士交往,以笔作斗争武器进行抗法斗争。

早期作品长诗《蓼云仙传》,描述了清寒书生蓼云仙和乔月娥的不幸遭遇和曲折的婚姻,揭露了社会的奸邪罪恶,批判了封建社会道德的沦丧,具有反封建的倾向。但作品也反映了作家本身尚存有儒家三纲五常的封建意识。阮庭炤最好的作品是他创作的50多首诗歌、数篇祭文和赋。《勤约义士祭文》既是一首哀悼疆场殉身的英雄赞歌,又是一篇声讨卖国贼的檄文。阮庭炤还在其他许多诗歌中赞颂与敌人顽强斗争的义军战士,刻画了憨厚、勤劳、勇敢、淳朴的义军形象。

与阮庭炤同时活跃在越南近代文坛的作家还有潘文治、阮春温、阮光碧、潘廷逢等。阮光碧本身就是“勤王运动”的爱国领袖,他用汉文创作的《渔峰诗集》可视为“勤王运动”的斗争实录。

20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在越南推行拉丁文的新拼音文字,这反倒促进了越南文学的发展。著名爱国诗人潘佩珠(1867~1940)的创作,将越南近代文学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

近代泰国文学

东南亚诸国中,泰国虽表面保持“独立”,但实际上从1885年签订不平等条约起,就沦为美国的殖民地。泰国近代文学的产生、发展是从介绍、翻译、改写西方作品开始的。

国王拉玛五世自幼学习英语,受西方教育,赴欧访问,创作了《十二个月的皇家典礼》、《远别》等作品。拉玛六世翻译莎士比亚名著《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将《奥瑟罗》改写成《帕耶叻察旺讪》,还创作了话剧《帕銮》、《战士的心》,又从古希腊戏剧取材,写了《海洋的婚礼》等,因而被公认为是泰国现代话剧的创始人。纳拉蒂·巴攀蓬亲王著有剧本《帕罗》和《妙令克乐发》,被人们称作现代歌剧的创始人。

泰国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不断翻译、介绍中国古典作品。《西游记》、《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等作品深受泰国读者欢迎,甚至形成了特具风格的“三国文体”。

泰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传统的宗教文学、宫廷文学因受阻滞而告终。

近代缅甸文学

1885年,缅甸成为英国殖民地,其文学进入近代阶段。殖民主义统治的建立,破坏了佛教文学与宫廷文学的传统,英国当局在文化上采取了窒息缅甸民族意识、扼杀缅甸民族文化的奴化教育政策。英语取代缅语,缅甸传统文化因而一度面临被吞噬的危险,然而这也使得缅甸人民进一步接触到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文学,进而探索缅甸文学新的写作形式与方法。

1904年缅甸律师詹姆斯拉觉根据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中的某些片断改写成缅甸第一部现代小说《貌迎貌玛梅玛》。它以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为题材,与缅甸流传的充满佛教因果轮回思想的“讲道故事”迥然不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此,作家们竞相效法,创作小说或根据外国小说改写的风气比较盛行。

爱国诗人德钦哥都迈是这一时期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文艺的先锋。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人民的斗争,歌颂、鼓舞了人民与帝国主义斗争的英勇精神,在缅甸近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他的代表作是10余部取名为“注”的长篇作品。如讽刺英国帝国主义者、歌颂缅甸人民爱国精神的《孔雀注》;讽喻卑鄙无耻出卖民族利益的政客的《狗注》;论述缅甸民族的光荣历史,号召人们起来斗争的《德钦注》等。他还写过长篇小说《嘱咐》。

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的作家队伍扩大,先后涌现的著名作家还有:吴腊、列蒂班蒂达吴貌基、比莫宁、摩诃瑞、瑞林勇、达贡钦钦礼、德钦巴当等人。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体现了人们反帝、反殖、要求自由、民主、独立的愿望。吴腊的小说《瑞卑梭》,揭露了西方文化对缅甸社会,特别是对某些青年的不良影响,表达了缅甸人民维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爱国情感。列蒂班蒂达吴貌基的历史小说《那信囊》、《达彬瑞蒂》也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1930年,“我缅人协会”成立,号召热爱祖国,提倡本国的文字,尊重本国的语言。民族独立运动的激流席卷了文学界,不少作家加入了“德钦”的行列,创作出更富战斗性的作品。德钦丁的《我缅人歌》,回顾了缅甸的光荣历史,鼓舞人民为独立、自由而斗争。

与此同时,仰光大学的一些师生发起了一场实验文学运动。代表人物有德班貌瓦、德格多貌丹新、佐基、敏杜温等。实验文学运动没有强烈的反殖民主义的性质,但这一派作家抛弃了传统的创作方法,趋向浪漫主义。他们的作品简明、清新、朴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直到现代仍有巨大的影响。

1936年左右,“我缅人协会”中一部分青年人掀起了学习共产主义理论的热潮,成立红龙书社,翻译、编写了大量书刊,对推动缅甸革命起了很大的作用。吴登佩敏创作的暴露宗教界黑暗的长篇小说《摩登和尚》,便是红龙书社出版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占领缅甸,文艺界遭到迫害,但仍有一些作家坚持写作。1947年出版的貌廷的长篇小说《鄂巴》,通过农民鄂巴一家的遭遇,反映了40年代缅甸社会的变迁,是当时的一部优秀作品。

近代阿富汗文学

阿富汗18世纪的著名诗人有阿卜杜勒·哈米特、阿赫迈德汗等。玛乌拉维·阿赫默德著有《民间故事集》,曼西·阿赫默德取材于民间传说著《阿丹汗和杜尔哈妮》,著有中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集《阿富汗语文宝库》。

19世纪,英国入侵阿富汗,阿富汗人民奋起反抗,1838至1939年的三次抗英战争时期,短诗和民歌迅速发展,这些以反抗侵略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体现了阿富汗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民歌常以少女的口吻,用第一人称的语气来表达,亲切动人。

近代阿富汗文学有很大发展,成立了专门的文学机构“普什图学会”,比较系统地开展了民间文学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在文学史研究方面,阿卜杜勒·哈比比著有《普什图文学史》(上卷)。在创作方面,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诗人和散文作家,他们提倡文学的人民性与社会性,反对“花儿与夜莺”的俗套。

著名诗人阿卜杜勒·乌夫·贝纳沃的诗集《忧思》(上集)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主要作品还有诗集《普什图妇女》,并编选有《短体诗集》、《普什图现代作家》等。

近代印度文学

19世纪中叶之后,印度文学进入了近代时期,反映民族觉醒、表现民族主义思想的作品大量涌现。这时,印度已经完全被英国殖民者所占领,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且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渐形成,一批近代知识分子也迅速成长起来。这一切为民族的觉醒准备了条件,同时也奠定了近代文学的社会基础。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印度人民日益觉醒,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并在1905年~1908年间形成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印度近代文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印度近代文学包括许多种地方语言,如印地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马拉提语、奥里萨语、阿萨姆语、古吉拉特语、旁遮普语、克什米尔语、信德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马拉雅拉姆语等,此外还有英语,情况相当复杂。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东印度的孟加拉语、北印度的印地语和以德里、勒克瑙两地为中心的乌尔都语文学。

孟加拉文学

孟加拉是当时印度经济、文化发展的先进地区,孟加拉语新文学也首先兴起,并推动了整个印度新文学的前进。

班吉姆·金德尔·查特吉(1838~1894)是孟加拉近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写有历史小说《将军的女儿》(1865年)、《阿难陀寺院》(1882年)等。在这些作品里,他热情地颂扬了印度人民反抗侵略和压迫的战斗精神。如《阿难陀寺院》中有一首题为《礼拜母亲》的颂诗,洋溢着爱国热情,在印度各地广为传诵。他的另一类小说是表现现实题材的,如《毒树》(1872年)、《拉吉尼》(1874年)等。这些作品反映了社会上新旧思想的冲突,描写了妇女的不幸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