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规矩胜过好爸爸
2578300000005

第5章 充足的准备,成功立规矩的前提(2)

在我们身边,有些父母总拿自己的小时候与现在的孩子相比,以为这样就可以了解自己的孩子。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比较法。为何说这是一种错误的比较法呢?这是因为你不是孩子,孩子也不是你,是你之外的一个独立个体。

事实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在每一个年龄段的成长与心理特点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同个性的孩子,往往有不同的个性与心理特点。

可以说,只有当你真正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特点,才会懂得他内心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与孩子相处。也只有了解他的心理,了解他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心理需求,才能根据他的心理需求与心理特点,来给他制定相应的规矩,这样制定的规矩才较为合理。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呢?

孩子从出生到成年,要经过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少年期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孩子的心理需求与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其中婴幼儿时期尤为重要,因为这个阶段是孩子性格与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因而,父母要多关心孩子,多了解孩子,并给孩子立相应的规矩。

让我们看一下1~6岁的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与成长特点。

(1)1~2岁幼儿

1~2岁的幼儿处于“肛欲期”,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喜欢破坏东西。如用剪刀剪坏小娃娃,用牙齿咬坏衣服等。孩子为何会这样呢?这是由于他们的自我控制力正在发展期,但是他们又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情绪。

此时,爸爸就需要给孩子制定一些相应的规矩,来帮助他纠正这些破坏性行为,如孩子爱摔玩具,首先,要让孩子明白这种行为是不乖的表现;其次,要用富于情感色彩的寓言故事或游戏,来提醒并帮助他控制自己的坏行为。

当孩子破坏规矩时,要有适度的处罚,切记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分的处罚,如打骂孩子,因为孩子此时的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以及承受能力都比较差,打骂孩子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可能是永久性的。

(2)2~3岁幼儿

通常,当孩子两三岁时,一些爸爸总感觉孩子不如以前那么听话了。之前,爸爸说什么,孩子都会听。但到了孩子两三岁时,他们总说“不”。父母说吃饭,他说“不”;父母说洗澡,他们以前很开心地去洗澡,现在却说“不”洗。

为何会这样呢?这是由于孩子两三岁时,正值自我意识迅速生长期,同时,也进入了“第一反抗期”,此时的孩子非常有主见,想按自己的意志与想法行事。

如果事先知道孩子会经历这样一个时期,那与孩子的相处也会变得很容易,因为你了解他的心理需求,知道如何做、怎么做,才能满足他的心理需求,如你想让自己的孩子吃青菜,你不能直接说吃青菜,而是要说:宝宝,你想吃黄瓜还是吃茄子?

(3)3~5岁幼儿

3~5岁幼儿已经开始形成一定的自我控制力,其攻击或破坏性的行为相对减少,甚至只是偶尔出现。在这个阶段,孩子偶尔性的破坏性行为,多发生在产生不良情绪时。因而,如果父母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想给孩子立规矩时,先了解清楚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就能很好地帮助孩子纠正这些不良行为了。如抢小朋友的东西,如果是因为不良情绪引起的,爸爸最好是给孩子讲一些相关的故事,用生动的故事或寓言来启发、引导他,让他明白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是需要改正的。这样,才能让孩子逐渐养成管理自己情绪的习惯。

(4)6岁幼儿

孩子6岁时,已经有了很好的自我控制力,但还会因为有不良情绪而产生破坏性行为,如在商场时见什么要什么,不给就打人、摔东西、哭闹等。

此时,爸爸一方面要去了解孩子动怒打人或破坏东西的具体原因,同时,也要根据其攻击或破坏东西这一行为带来的轻重后果,对他进行适当的处罚。这样,就能让孩子切身体会到破坏规矩,违反规则的后果是什么。如罚扣零用钱、罚扣玩耍时间等,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他最喜欢什么,就把它当作处罚的“家法”,如孩子最喜欢玩具,在他一再破坏规矩时,就把他所有的玩具收起来,不让他玩。

爸爸们一定要明白,只有坚守住自己和孩子之间的界限,抵挡住孩子哭闹或不良情绪的“诱惑”,才能让孩子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成功地立规矩。但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想处罚破坏规矩的孩子,最好不要以暴制暴。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理,要想给孩子很好地立规矩,就一定要了解孩子有哪些缺点、哪些不良习惯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给孩子制定规矩,从而达到给孩子成功地立规矩的真正目的。

给孩子立规矩是限制他自由吗

一提给孩子立规矩,一些爸爸就会反感。在一些爸爸看来,规矩等于束缚、不自由,等于让孩子失去了无拘无束的自由而快乐的童年。

事实上,自由是相对的,真正的自由是在规矩与规则下的自由。提倡给孩子“自由”,并不等于放弃培养孩子成长所需的规则和标准,并不等于放弃给孩子立规矩。爸爸们该让孩子从小明白自由与规矩的关系,以坚定的态度给孩子指明“对”与“错”的界线,要非常重视给孩子立规矩。

王伟平的女儿青青今年3岁半,上个月他把女儿送去幼儿园了,可让他头大的是,女儿对幼儿园的生活非常不适应。而在王伟平看来,幼儿园对孩子管得太紧了,这会让孩子失去自由。

因为王伟平对女儿一直采取“放养的方式”,如孩子在家总爱光着脚到处乱跑,很少穿鞋子,王伟平就由着孩子性子来;孩子爱看电视,经常看到晚上11点才去睡觉,而且睡前不洗澡,王伟平也由着她。王伟平之所以不用条条框框束缚孩子,就是想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让她能生活得快乐而幸福。

但没想到的是,自从把女儿送去幼儿园后,老师总是对自己抱怨不断,不是说女儿上课时乱动,就是说孩子玩游戏时不守规则,或老是去抢小朋友的玩具或美食。

“怎么办呢?”王伟平决定给女儿转幼儿园,可是接连转了三家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都是接二连三地向自己告状,内容无非是女儿如何淘气,如何不守规矩,并且有老师建议她给孩子多立规矩。

王伟平这才意识到孩子出了问题,或者说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于是,他决定按老师的建议尝试一下给孩子制定一些规矩,但又担心给孩子立规矩,会让孩子失去自由,不能像天空的鸟儿一样自由而快乐地成长。

王伟平的这种担心有必要吗?作为一个父亲,他的担心可以说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有些杞人忧天。因为规矩不会让孩子失去自由,不会捆绑与束缚孩子,只会让孩子在人生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

自由是什么呢?真正的自由不是率性而为,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真正的自由应该是这样的:

1.真正的自由首先能分辨对错,能做出正确的是非判断;真正的自由是知道什么事情不好,什么事情好,如总是看电视不好,总是玩电脑也是一种不良习惯。

2.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约束力与自控力的基础上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没有框架的自由,孩子容易迷失,而且没有安全感。当然,这类孩子约束力与自控力也差。约束力与自控力强的人,才能享受真正的自由。对于不好的事情,有控制住自己或约束住自己不去做的能力,不被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捆绑与约束。

3.很多研究也证明,有自制力的孩子往往在长大后更有成就,心理更平衡,因为自制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心智成熟的过程。

可以说,像王伟平一样的爸爸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自由观,要用规矩约束孩子的行为,一定要给孩子灌输规则意识,给孩子立规矩,不仅要让孩子明白规矩的内容,而且也要让他慢慢明白规矩对自己和别人的意义,要让孩子明白无论什么人都要守规矩,让他从小就对规矩产生敬畏感。否则,孩子长大后就有可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甚至会为此失去自由。

事实上,很多父母,特别是爸爸也明白这些道理,可是为什么他们会对规则有那么深的“成见”,甚至有家长认为建立规则是在压制孩子的天性?

归根到底有两个问题,需要爸爸好好反思:

1.我们建立的规则是否遵循了孩子发展的规律?

2.我们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是否尊重了孩子的身心特点?

如果这两点没有做到,激起孩子的反抗,大人吼孩子哭,自然就难以给孩子立规矩了。

幸运的是,王伟平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仅给孩子立了规矩,而且还身体力行,在点滴生活中慢慢让孩子守规矩。如他规定玩玩具后必须要洗手。当青青不肯洗手时,正在电脑前工作的他,会去洗手间洗手,然后对青青说:“青青,你看爸爸的手洗干净了吧!我给你洗了一个苹果,如果想吃的话,就先去洗洗手。”“我要吃苹果!”青青跑进洗手间,回来时小手已经干干净净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爸爸们如果想让孩子飞得更高,就要为孩子制定合理的规矩。要知道,规矩与自由并不矛盾,当孩子守规矩时,规矩与规则就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保护孩子成长的自由,让孩子自由地发展。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又具有享受自由能力的人。

让孩子明白:规矩面前一律平等

众所周知,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同理,规矩面前,人人也要平等。只要是立了规矩,无论何人,大家都要遵守,不能随意通融与打破规矩。父母如此,孩子亦如此。爸爸必须让孩子明白这一点,这样才能让孩子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规矩,并且因对规矩有正确的理解与态度,而自觉地遵守。

赵小虎的儿子叫明明,今年上幼儿园大班了,他有一个好朋友叫张娟,是邻居的女儿。这天,是周六,张娟又来找明明玩,明明的表姐嘟嘟也在。三个孩子在一起玩,玩得可高兴了。

玩着玩着,突然,张娟发现了明明家客厅的小书柜上放着一个装糖的透明糖盒,里面有好多五颜六色包装的棒棒糖。于是,她就问赵小虎:“叔叔,我可以吃棒棒糖吗?”

赵小虎爽快地答道:“可以,但是你只能拿两个。”

为什么只能拿两个呢?这是因为他平时与明明约法三章:每次每人只能吃两块糖或两根棒棒糖。

一听可以吃棒棒糖,三个孩子都过来拿了两根棒棒糖。

不一会儿,嘟嘟却告状道:“叔叔,叔叔!张娟多拿了棒棒糖,而且说:‘你们家的棒棒糖很好吃,我想带几个回去给妹妹。’”

听了嘟嘟的话,赵小虎走到张娟面前,拉着她的手道:“孩子,我们家的规矩就是每次只能拿两块糖或两根棒棒糖,如果你想让妹妹吃糖,就回家把妹妹叫过来可以吗?不过,现在呢,要把多拿的糖放回去,因为大家都要守规矩,好吗?这样,叔叔才喜欢你,下次才会再给你吃棒棒糖!”

张娟听了,不情愿地放回去多拿的棒棒糖。

对于赵小虎的做法,你是不是很不以为自然,觉得他太小气了,竟然为了两根棒棒糖与一个孩子计较。表面上看,是他太小气了。事实上,是他在坚守给孩子制定的规矩,否则,他就会因为对别人的孩子破了例,而让自己的孩子有了想法:“为什么爸爸定的规矩,我一定要坚守,而别的孩子却可以破坏呢?”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就会有样学样,不守规矩。

在给孩子立规矩时,爸爸一定要明白,无论何人在规矩面前都一律平等。只要是立了规矩谁都要遵守,不能随意通融。这样,才能让孩子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规矩,并且因对规矩有正确的理解,而自觉地遵守。

如果爸爸不让孩子明白规矩面前一律平等,孩子会怎么样呢?通常,孩子小时候小视规矩,破坏规矩,长大后,就可能无视法纪。

孩子能否在不同的场合下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和场合的需要,这就要求父母去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换言之,如果想让孩子在长大后守法,不以身试法,需要爸爸从小让孩子明白规矩面前一律平等。要让孩子明白这一点,爸爸可具体这样做:

(1)给孩子立的规矩,家中其他成员也要做到在给孩子立规矩时,爸爸不仅要求孩子守规矩,而且要求家庭所有成员都守规矩,比如,你让孩子好好吃饭,家里所有人也要好好吃饭,不挑食。要求家庭所有成员都守某一规矩,这就会让孩子感觉这规矩不是针对他,而是针对所有人。这样,就易让他守规矩。

(2)在制定规矩的过程中,要多与孩子协商

给孩子立规矩时,要多与孩子协商。让孩子坐下来一起来商量应该制定哪些规矩,让孩子参与规矩制定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形成正确思维的过程,只要形成正确思维,在执行规矩时就容易得多。

(3)在制定规矩时,要家人互相监督

在制定规矩时,也让他对其他家庭成员进行监督,任何人破坏规矩,都要受到处罚,让他觉得公平,从而让他有坚持不懈的信心,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则意识。

作为孩子的爸爸,也许要做的有很多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经常告诉孩子,并设法让他们懂得:规则、规矩面前一律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