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高情商高智商高财商的孩子
2591800000017

第17章 培养孩子的高智商(6)

詹天佑家里有一座自鸣钟,他看来看去像发现了新奇事一样,就心里纳闷:自鸣钟为什么能告诉人们钟点呢?他为什么一点也不知疲倦呢?他决定要打开这个“秘密”。后来,他就偷偷地把这座自鸣钟的机件拆下来,再装上。今天拆装一个部件,明天拆装另一个部件,把整个钟的全部机件都瞧了一遍,终于弄清楚了自鸣钟的构造和原理。而且他能有条有理地讲给小朋友和大人们听。詹天佑对工程机械研究兴趣的幼芽,便由此一点点地萌生了。

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儿童厌恶某种事物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不良教育的后果”。在孩子个性心理素质的发展过程中,兴趣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父母们都懂得培养孩子正当兴趣的重要性,但又常常被这一问题所困扰。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正当兴趣呢?

★不断强化孩子的中心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做起来可能就会事半功倍。因为兴趣会使孩子主动,上进,这更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孩子的独创能力。孩子兴趣广泛并非不是什么坏事,但如果在众多的兴趣之中没有中心兴趣,将来就很难有志趣。而一般来说,孩子中心兴趣的培养,要经过孩子的自我淘汰与自我净化,它需要一个过程。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明智的家长会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最终让孩子自我选择。父母强加干涉是不会有好效果的。人们通常所走的成才之路是这样的:兴趣—爱好—钻研—成功。也就是说,兴趣是成才之路的起点。中心兴趣形成后,需要强化,即兴趣的巩固。兴趣的强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不断地用丰富而生动的事实去强化。强化兴趣的目的是为了使兴趣变成爱好,即行为、实践、钻研。成功是目标导向,即把爱好升华为志趣,产生自学的内发性的动机力量,矢志不渝地去努力。孩子的能力有大有小,秉赋有高有低,但只要能沿着这条成才之路走下去,就能成为社会所期盼的创新人。

★让知识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都是“性情中人”,他们总是在某种情绪中认识事物。事物在他们眼里都带有感情色彩,往往拟人化,这就是为什么孩子都喜欢童话故事的缘故。他们很难像成人那样平静地、冷静地、客观地认识事物。只有能触及他们感情的东西,才能被他们更深切地感觉、记忆、理解。孩子更像是文学家,而不像是科学家。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在提高孩子知识水平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他们的情绪状态,让枯燥乏味的知识养料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孩子由认识事物到喜欢事物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的,那就是——兴趣。对孩子来说,一开始任何事物都是茫然的。因此,当他们认知事物的时候,一定要指导他们把有关知识和他本人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这样才便于他们理解并产生兴趣,否则就会事倍功半。也就是说,要想让孩子了解事物,必须让这个事物走进他的心、引起他的兴趣。

★创造成功的条件。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增强其信心,从而让孩子满怀信心地创造成功。许多家长不顾实际,对孩子进行超前学科教育,或硬性教育,使孩子饱受失败的痛苦,以至于学习兴趣荡然无存。父母应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孩子逐步形成了学习兴趣,他们便会“不用扬鞭自奋蹄”。

2.鼓励质疑是富于创造好习惯的起点

创造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孩子质疑能力的培养开始。父母必须有这种教育的战略眼光,从小重视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通俗点说,就是多问“为什么”。

质疑能力是科学进步的起点,是创造力的前提。当牛顿提出“苹果为什么落地”时,就预示着探索地球引力问题的开始。创造力往往是从问题中产生的。所以说,创造力是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充分发挥智慧潜能的机会。对孩子一些看似荒唐的提问,父母应该报以重视的态度,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去行动,使孩子的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当你陪孩子在公园散步,孩子眼望大树发呆时问“为什么树的枝叶一边多一边少呢?”这时你耐心地回答说:“阳光充足的地方,树的枝叶就茂盛一些,相反则少。”孩子紧接着问,“为什么有阳光的地方,大树的枝叶茂盛?”……面对这一连串的追问,你要尽力且耐心地认真解答。使孩子从“为什么”中得到启发,产生刨根问底的思维意识,同时扩展想象力的范围。

可以说,创造习惯的培养与思维、想象习惯的培养方法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提高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孩子的创造力。还有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方法也是创造力培养的方法。这也说明,好习惯之间是有连锁效应的,因此孩子的好习惯的形成是全面发展的结晶。

3.“模仿”是培养创造习惯的最初模型

模仿就是孩子对人、动物、事物的表面现象的仿效,这是创造的开始。模仿是孩子的本能,也就是说,孩子往往先观察事物,进而才对事物进行模仿。但是很多人认为,发展孩子的模仿能力,是缺乏创造力的表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不能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其实孩子的创造能力往往是从“模仿”中产生联想,进而启发思维运动,最终才向创造力的方向逐渐发展的。

比如说,孩子常常会把身旁的一些碗、勺、奶粉一类的东西,当作模仿大人做饭的“道具”,并会自拟一些“剧情”,有声有色。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创造性的模仿”将会增加他们的生活常识。当然在培养孩子“模仿”的过程中,父母正确的引导是不可缺少的。比如对影视中的一些打杀、抽烟等镜头,在孩子的心中有时会产生“很酷”的新鲜感,一旦孩子对其产生好奇心,就容易“模仿”。此时,父母就需要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告诉孩子哪些模仿对象是健康的,哪些会产生不良后果,培养孩子从小对“是与非”的分辨力。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不要忘记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此外,父母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对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也是有所帮助的。比如说,给孩子买一些玩具、积木、实验器具或书籍、资料等,让他们的创造力在游戏中自然产生、在实验中得到实践论证、在书籍的指导下更系统。

§§§第13节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父母箴言

教导孩子动手“操作”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如果没有适当的教导,孩子的操作便会乱七八糟,而这类杂乱无章的动手操作正是孩子的特征;如果父母能对其加以指导,使其动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样孩子便会静下心来,成为一个真正的动手操作者。

“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换句话说就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最简单高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多运动自己的双手。特别是幼儿时期,孩子的大脑发育很快,双手动作灵活,这时多动手更能促进头部机能的发展,使大脑变得更聪颖。世界上有许多奇思妙想,都是通过手变成现实的:劳动的手创造了世界,也造就了人类。

所以说,培养孩子从小动手操作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实践也证明,许多成功人士所取得的成果,也都是通过无数次动手操作才取得成功的。

诺贝尔,世界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17岁时赴外国学习和参观,学习机械、化学等知识,回到瑞典后从事硝化甘油的研究工作。之后一直从事炸药的研究、制造、生产、销售工作,同时也涉及其他的科学领域。

在诺贝尔的一生中,他的父亲对他的影响最大。他的父亲是一个“发明狂”。在父亲的影响下,诺贝尔对炸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次父亲带诺贝尔去参观自己的火药工厂。诺贝尔接触到了许多使他感到新奇的事物。此后,诺贝尔就更加勤奋地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是有关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关机械、物理、化学方面的书,好让自己快一点明白父亲所说的那些陌生的东西。他在父亲的书架上,找出化学读本,翻看制造火药的方法。当他发现火药就是用硝石、木炭和硫磺混合制成的时候,兴奋不已,并准备亲自尝试火药的威力。

备齐了原料,他便在药品库中找到装硝酸钾的瓶子,并把里面的白色粉末倒在小袋子中,拿回家后立刻关起房门开始做实验。经过一次次改进,他终于找出了一种最佳的混合比例,使火药的威力显著增强。在实验中他不断总结经验,还发现一个有关炸药的基本原理:把火药包扎得越紧,爆炸的强度就越大。

就这样,诺贝尔从游戏中、从不断的实践中完成了一个突破,为他以后从事炸药事业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这一步来自他对自然的好奇,来自他对书本的钻研,来自他对危险的无畏,最重要的是来自他反复的实践操作。可以说,是“手”为创造力提供了一套“有思想的工具”。

培养孩子善于操作的好习惯,是为了使孩子的身心手脑更协调,这也是家庭教育工作的关键和指南。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自由就是动作,动作是生活的基础,动作练习具有发展智力的作用。

“手是伟大的!”父母培养孩子从小动手操作的好习惯,相当于给孩子埋下了一颗“长青果”。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呢?

1.让兴趣引导孩子勤动手

孩子对身边的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孩子会认为帮助父母是一件很光荣的事,父母应趁此让孩子勤动手,并引导其成为一种习惯。

孩子常常会摆出“小大人”的样子,说“我自己来,我会”“妈妈放手,我能”等。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哪怕孩子是要移动一只漂亮的花瓶,而且孩子很可能会把它打碎,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因为打碎的只是一只花瓶,换来的却可能是孩子的自信或孩子勤动手的好习惯。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用一些废弃物品与孩子共同动手制作工艺品,比如用蛋壳制作人头像或用泡沫雕刻一些形状简单的东西。这样一方面能让孩子从小认识到双手的魅力,并让其懂得生活中有很多废弃物是可以利用开发、变废为宝的;更重要的是,“成就感”可以增强孩子动手的兴趣。

平时要多买一些手工制作图片或书籍,让孩子从中展开制作的想象力,并逐步培养自己动手制作的兴趣。多让孩子做一些动手的游戏,像折纸、剪纸、粘贴、组装玩具等,多为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

在孩子做的时候,父母可以在一旁观察、鼓励,或适时地加以协助。如果他实在做得不理想,也不要责备他。可以在孩子离开现场后再略加收拾,因为孩子的自尊心往往致使他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帮助。

2.鼓励动手增强孩子的信心

称赞是鼓励孩子、增强孩子信心再合适不过的一种激励方式。

当孩子做出一些“小成绩”的时候,你不要忘记告诉孩子,他们是多么的优秀;当孩子帮你做了某一件“小事情”的时候,切不可忘记告诉孩子,你是多么地感激他们对你的帮助。这种真诚的感谢会令孩子更积极、更认真、更负责地做一个自信、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比如说,妈妈在摘菜时,可以让孩子参与,并以游戏竞争的形式看谁摘得又快、又多、又好。妈妈可以做点“小文章”——故意输给孩子,以增强孩子动手的信心。当下次再摘菜时,孩子就会主动请缨挑战。当孩子发现成人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并从中发现了自身能力和潜力时,他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不要让孩子失去动手的机会。有时父母会因为孩子动作太慢、太笨,而代替孩子去做。这样容易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产生很大的惰性。不要强迫孩子做其不愿意做的事,或者其力所不能及的事,希望孩子做的,一定是孩子能够完成的,否则会挫伤孩子的信心与勇气。因为父母一个否定的眼神或一声消极的语气,都对孩子有极大的“摧毁力”;相反家长一个赞赏的表情或一句激励的话语,又有着使孩子充满自信并取得成功的力量。

3.手脑结合开发孩子的智力

孩子的动手能力是对大脑发育最好的刺激。3岁前父母应该教孩子握笔、写字、做手工、拿筷子等,动手的同时就将新的刺激源源不断地输入大脑。脑的使用度愈频繁,其成熟度就会愈高。

脑越用越灵,手越用越巧。因此,父母应该安排孩子做一些必要的家务活。例如,起床后自己叠被、扫地、擦桌子、饭后洗碗、刷锅、购买小件物品等。这些应当要求孩子主动来做,这对孩子能力和责任心的培养作用都不可小视。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让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开发智力,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孩子的思想及时地由被动操作向主动实践转换,从而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第14节让孩子按计划做事

父母箴言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父母要向孩子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并给孩子的各项行为制定一些计划。当然,制定这些计划的时候应该让孩子参与进来。计划制定了以后,孩子必须按计划办事,不能半途而废。

做事有计划不仅是一种习惯,更重要的是它能反映一个人做事的态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孩子在早晨起床后都找不到袜子、学习用品或者生活用品,这便是由做事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引起的。做事情缺乏条理、没有计划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导,孩子们往往就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麻烦不断。

做事有计划可以帮助孩子处理事情时不至于手忙脚乱。做事没有条理的人,将无法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也无法很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做事没有条理、没有计划的孩子将会比其他人走得更辛苦。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呢?

1.让孩子做事有条理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么,父母都要让孩子做得有条有理。例如,房间摆设井然有序,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以免需要的时候找不到;晚上睡觉之前,整理好书包、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当然,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恒心,还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进行适时引导。

2.引导孩子向做事有条理的人学习

许多孩子做事没有条理,当父母跟他强调需要有条理地做事时,他往往无法接受父母的意见。事实上,孩子需要有个榜样来引导。

琳琳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却经常乱放东西,把房间弄得一团糟。为此,妈妈非常苦恼。

有一次,琳琳的妈妈跟同事说起了这件事情。同事对琳琳的妈妈说:“我女儿婉儿以前也是这样,有一次,我家里来了个小客人,她做事非常有条理,每次都帮助我女儿整理东西,教她怎么整理自己的房间和东西,结果,我女儿现在做事很有条理。要不,你带你女儿到我家住两天,让我女儿教教你女儿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