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妈妈就把琳琳带到了同事家。两个女孩玩得很高兴,一起玩拼图、玩棋类游戏等。两人玩得差不多了,婉儿便很自觉地收拾东西,并放回了原来的地方。琳琳看着婉儿收拾,也帮忙收拾。第二天,琳琳学会了主动去收拾东西。琳琳从婉儿家回来后,就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再也不会乱放东西了。
3.教孩子做计划
要让孩子做事有计划,父母可以向孩子示范自己的计划。即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孩子,并且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帮着计划。比如,在周末的清晨,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今天我想好好安排我们的生活,吃完早饭后,我们到公园去看花展,然后回来吃午饭,午饭后你小睡一会,一点钟我们去少年宫学画画,三点我带你去海洋馆,回来后,你要写一篇一天的见闻,你觉得这样安排好不好?”
这种示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计划的重要性,而且,他能够学着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计划提出了疑问或者孩子有了计划的意识后,那么,父母就可以让孩子来安排、计划一下了。如果孩子安排得合理,就按照孩子的安排去做。如果安排得不合理,就要跟孩子讲清为什么。
这种实践性的锻炼最能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更应该让孩子自己来安排和计划,这样孩子能够更好地遵守自己的计划。
有一位聪明的妈妈,发现孩子在学习弹琴的时候总是没有计划,刚想弹琴,不一会又去看动画片了。有一天,妈妈对孩子说:“你每天得弹半小时的钢琴,刚回家的时候弹也行,吃完晚饭弹也行,但是,弹的时候你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弹足半小时。”孩子考虑了一下,因为晚饭前有一个他喜欢看的动画片要播放,于是他选择了吃完晚饭再弹。结果,他确定自己的计划后,居然一直执行得非常好。
德国人非常注意做事的计划性,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他们也是十分注重引导孩子做事讲究计划。
如果一个孩子对爸爸说:“爸爸,我周末想去郊游。”他的爸爸不会直接说“好”或者“不好”。他会问孩子:“你的计划呢?你想跟谁一起去?到什么地方去?怎么去?要带什么东西去?”如果孩子说:“我还没想好。”爸爸就会对他说:“没想好的事情就不要说。如果你要去,就要先做计划。”这样,德国孩子做事一般都比较严谨,做事之前往往会有周密的计划。
当孩子提出某项请求时,父母可以问孩子:“你的计划呢?”当孩子逐步习惯了在行动之前做计划后,他就会养成先计划后办事的好习惯。作为父母,你可以耐心地与孩子讨论他的计划,并使计划趋于可行,那么,孩子也就悄悄地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4.让孩子按计划办事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父母监督孩子按计划办事,不能半途而废。
明明做事非常磨蹭,本来没有多少作业,却非要拖到很晚,熬得妈妈又气又急。
有一次,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她跟明明约定,做作业的时间只有半小时。然后,妈妈把闹钟上好,同时,明明开始做作业。半小时一到,闹钟就响起来,明明还差两道题目没做完。明明向妈妈投来求助的眼神,但是,妈妈毫不犹豫地说:“时间到了,你不要做了,睡觉吧。”
第二天,妈妈把明明没做完作业的原因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支持妈妈的方法。这天晚上,妈妈又上好了闹钟,明明一开始做作业就很抓紧时间,效率明显提高,居然顺利地在半小时内做完了作业。
从这以后,明明做作业的速度和质量都提高了。而且,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他都会有意识地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限,有计划地去做了。
5.教孩子按规律做事
引导孩子计划周密,学会有条理、有理智地生活,都离不开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说,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冲动蛮干乱计划。
一位改掉了儿子做事丢三落四坏习惯的爸爸说:“一次,我发现儿子又忘戴红领巾了,为了让孩子尝尝丢三落四的后果,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次,我没有给他送红领巾。儿子放学回来沮丧地说,因为他没戴红领巾,他们班被扣了1分,同学们都责怪他。于是,我趁热打铁说:‘以后你一定要把该带的东西整理好!’儿子若有所悟地点点头。从这以后,儿子做完作业总是认真地收拾书包,嘴里还念念有词:‘钢笔、尺子、语文书、默写本、文具盒、红领巾……’做事有条理多了。”
§§§第15节尊重和支持孩子的求知欲泼
父母箴言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孩子的求知欲泼冷水。实在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你可以告诉孩子应向谁求教,或以后阅读哪一类书籍,以激起孩子向书本要知识的热情。要知道,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的兴趣自然发展,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孩子来说,外面的世界是陌生的,但也正是陌生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父母在带孩子上街或玩耍的时候,孩子总会提出各式各样大人想不到的问题,有些问题还会使父母一时为难。但为了使孩子养成积极求知的好习惯,父母应尽量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案。要知道,如果一个小孩对一切都漠然,那很能是智商不高的表现,绝非好事。
当然,不可能所有的父母对孩子所提的问题都有所研究。因而,要回答孩子的“为什么?”就并不容易。他们的问题常常会使父母无言以对。要回答得当,就有很大的学问了。但是“不厌其烦地讲解”的做法和态度,却是值得父母借鉴的。
春天,父母常爱带孩子到公园去玩。看到初春盛开的桃花,母亲会指给孩子看:“你看这桃花开得多好看!”这时,有的孩子就会好奇地问:“桃花怎么会开的呢?”这个问题,母亲还不难回答。她可以说:“春天来了,桃花就开了。”然而什么是春天,为什么到了春天花儿就要开,孩子仍然是迷雾一团,于是孩子不免要问:“为什么桃花要在春天开呢?”孩子们这类天真的问题很多,有些确实还很难回答。这是由于许多大人们认为是当然或自然的事情,孩子们却觉得新鲜稀奇。
“为什么?”正是孩子们推想出来的问题,也是他们求知欲的表现。如果这时父母对他们的问题等闲视之,随随便便给以搪塞,就会抹煞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扼杀孩子的求知欲。时间久了,孩子的推理思考能力,也会逐渐减低。
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说:“是呀,为什么桃花在春天就会开花呢?这个问题问得好。”然后和孩子耐心地解释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春天的天气是不是暖和些了,冬天干枯的树叶现在没有了,天气一变暖,又长出了新的嫩叶,对吗?所以天气一变暖,花儿也就开了。”如果能够这样与孩子讨论,启发孩子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就会增强和提高孩子的求知欲。同时,也会增加母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旺盛的求知欲是孩子聪明成才的先决条件。所以,父母应重视孩子的发问,并加以鼓励。孩子的智力有限,理解力有限,当然对于孩子的询问,不一定要解答得很详尽。但绝不可随便编个理由敷衍,更不可违背科学乱讲。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孩子的求知欲泼冷水。在自己不能很好地解答时,不妨明白地向孩子承认:“妈不知道。”或说:“妈也不清楚,将来我问清楚了,再告诉你。”这样做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因一个人本来就不可能什么都清楚;同时也不应忌讳向孩子说明父母读的书不多,过去没有条件上大学等等。更重要的,这样做可以从小教育孩子对科学和学习应该采取老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求实求是的精神。
发明蒸汽机的瓦特,由于少年时期看见水壶盖被蒸汽所吹动,于是对蒸汽产生了兴趣,而不断研究,最后发明了蒸气机。所以孩子好奇好问,可以说是一种好事。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学问和知识就是人在不断的探索中,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区别只是大人遇到了问题,在没有适当的人可以求教时,他可以自己去看书、查资料,寻找答案。而孩子由于知识有限,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或者这方面能力较差,就需要父母的帮助。
孩子有问题找父母,这正是孩子对父母信赖的表现。做父母的为了孩子的成长应尽一切努力来解答,如帮助解答孩子的问题,孩子还没有查书寻找答案的能力,父母就应自己查书寻找答案。
孩子上学以后,有些问题孩子可能在课堂上没有弄懂,或者孩子对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仍不满足,或者在做功课中遇到了困难,父母都应热情而耐心地予以帮助和解答,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并激起孩子学习的热情。
反之,如果孩子的问题父母不予解答,而视作累赘,敷衍搪塞。孩子自然也就没有了提问的兴趣。他何必自找没趣呢?同时,孩子在学习或做功课时遇到了难事,父母不能伸出援救之手,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学习的信心。
孩子稍大一点的时候,会问起有关家庭亲戚之间的纠纷。有时父母很难回答,也不想回答。这时父母可以坦白地告诉孩子:“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不能回答。”而不要说:“小孩子不应知道这种事情!”以阻断孩子的询问。因为孩子有了这种不愉快后,为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以后心中有疑问也不敢再问了。这种事情发生多了,父母子女之间就会产生隔阂。
还有一类问题是父母常感到难以启齿的,那就是有关两性的问题。现在的家庭中,通常都是一家大小围在电视机前消磨闲暇时光。当电视中出现有关性的镜头时,出于好奇,有些还不大懂事的孩子就会提出一些问题:“妈妈,他们这是干什么?”问得父母很难为情,加上头脑中的一些封建意识,父母甚至会不满地斥责:“你这个孩子真是的,怎么问这些事情!”
这样回答是对孩子不好的,因为它非但不能说明问题,反而会使孩子对性产生一种不正常的好奇心。最好不让年纪很小的孩子看这种电视。如果孩子已经看了,且产生了好奇心,可以告诉他等将来长大了就懂了,而不必加以神秘化或丑化。
§§§第16节让孩子自己动手搞“发明”
父母箴言
有的父母在看到孩子对家里的闹钟、手表、收音机乱拆一通时,往往会对孩子斥责一番,这样一来,闹钟、手表和收音机是保住了,但是孩子的好奇心以及动手创作的兴趣就被父母给扼杀了。
在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史中,发明创造展示了其无穷的魅力,在这其中也出现了无数的发明家,正是他们把中国推向了现代文明。这些发明家之所以能够创造出那些发明,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兴趣所致。所以,当孩子对拆东装西感兴趣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阻止,而是要尽量让他们的兴趣发展下去。说不定,你的孩子也是一个未来的发明家。
然而,在生活中有些父母怕那些所谓的发明影响孩子的学习,于是极力阻止孩子搞发明创造,到最后,使得孩子对发明一点兴趣都没有了。其实,这些父母的思想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发明影响学习。这可以说是父母反对孩子搞发明创造用得最多的理由,他们认为孩子搞发明创造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发明能否成功不说,学习也给耽误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曾经有一位老师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两个学生,即将上高三,他们的发明可去北京参加发明比赛,但父母担心孩子的学习受影响,一番争取后家长才放行。在创新决赛期间,两个孩子同全国各地的“高手”们交流,相互借鉴,主动查阅资料,锻炼表达能力。七天北京之行后,孩子明显自信了,学习的劲头也大了,这对高三考生而言是非常可贵的。所以说,发明创造不但不会耽误孩子的学习,还会对学习有所帮助。
误区二:孩子纯粹是贪玩。孩子为了搞一项研究,把小昆虫养在家里,将破铜烂铁搬进家里敲敲打打,结果被爱干净的妈妈一股脑儿地扔出了家门,并告知孩子:“再这样就揍你。”有的父母只要看到孩子动手制作,便会指责孩子贪玩。父母们可能不知道,就是这样的做法,浇灭了孩子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误区三:孩子发明,家长代劳。许多父母不但会替自己的孩子发明创造,而且还亲自为孩子制作。这样的做法,除了让孩子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之外没有一点作用,并且还会使孩子的创新思维受到抑制。父母只有在孩子有了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启发其创造发明,并让孩子亲手制作,才能让孩子真正得到锻炼。
上面讲了几点父母容易进入的误区,了解了这些方面之后,再来看一下怎样培养孩子动手操作、喜爱创造的能力。
★平常在和孩子交谈的时候,要多鼓励他们去创造、发明,不要只满足于思维,让他们知道,只有多练习才会在练习中有更多的思维。
★进行模仿性操作实践,让孩子学着大人那样做事。除了做一般家务外,还要让孩子学习打鸡蛋、炒菜、做饭、洗衣、喂家禽家畜、摄影、使用各种家电设备、种树、浇花施肥等。
★进行“修旧利废”的操作实践。这是带有一点创造性的活动,比如修理家具、玩具,巧妙利用废牙膏管、废圆珠笔芯、空罐头盒、纸盒、塑料瓶等来做新玩意儿,变废为宝。例如炊壶盖上的镝子脱落丢失了,可把牙膏管肩部以上剪下,拧下牙膏盖,将牙膏嘴插进壶盖孔,然后拧紧牙膏盖,这样,代用的壶盖镝子就制成了。又例如用金属空罐头盒做花和装饰品,用大塑料雪碧瓶制作花篮,用玻璃片制作万花筒等。此外修理门铃、自行车,拆装破闹钟、废手表、破电动玩具等,都能养成孩子改造、创新、利废的思维品质和动手能力。
★指导孩子自制玩具,如用纸折叠玩具,用蜡和肥皂雕塑玩具,用鸭蛋壳做不倒翁,用塑料薄膜做灯笼,用竹片制作竹蜻蜓,用蜡光纸做一个风车,用细篾制作风筝,用铜钱做陀螺等等。家长要做有心人,帮助孩子搜集材料,找来有关工具,有时还要参与制作。
★指导孩子进行综合性的、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实践活动,如办小阅览室、小图书馆、小玩具馆、小储蓄所、小商店等,为同班同学或同院内的孩子服务,学着成人那样分工、值班、管理、进货、记账。
★要指导孩子做科学小实验。可以建立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做空气实验,水的三态实验,地球四季成因实验,水中沉浮的规律实验以及各种趣味实验等等。每个小实验都蕴含着自然科学的奥秘,极利于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探索思考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还要鼓励孩子利用假日参加有老师指导的科技制作小组、小发明兴趣班,让孩子的生活多多闪耀创造发明的火花。
只有让孩子动手操作,让孩子亲力亲为,孩子才会对这些东西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制作、发明的动力。所以,父母们,让孩子动手去做把,不要让他们白白长了一双灵活的小手。只有让孩子的双手发挥作用,才会让他们的世界更精彩。
§§§第17节如何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父母箴言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的记忆力是天生的,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它不仅和遗传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和记忆的条件、方法有关。所以,父母要尽早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让孩子能够有效地提高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