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2595800000007

第7章 中小学生艺术心理探索(2)

运用一定的审美标准,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对美的事物或现象的一种意向性的认识、评价与判断是审美判断,在理论上表现为探究美于何处及产生方式,是欣赏者对其审美活动的理性回顾与反省。审美感受与审美享受的中介是审美判断,此三者具有不可分性。

丰子恺先生认为,美的批评是外化审美判断。它的三种形式:(1)批评印象:直接经第一印象的感觉下判断。(2)批评的分析:判断时考虑作品的题材等。(3)批评的综合:是综合已分析的因素加以判断。由此而知,(1)为感性的批评,(2)(3)均表现为理性较多。我们认为,印象批评是中小学审美判断的主要方式。他们凭借自己强烈的情感而对对象加以很少的分析和综合审美判断是一种直觉的反映,是其审美欲望产生的源泉。

美术欣赏的间接效应表现为提高审美趣味和鉴赏力,是多次指导的结果。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趣味和鉴赏力是中小学生美术欣赏教育的终极目标。

四、有关中小学生美术欣赏发展阶段的划分

依据已有的文献资料,对中小学生美术欣赏的发展研究及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介绍一些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

比纳

依据中小学生对图画的感知,比纳将其对绘画作品感知的研究分为三阶段。

1.罗列对象时期(3~6岁):不能认识到物体间的联系,但可以说出画面上的一些物体。

2.描述对象阶段(7~14岁):能用简短的语句说出关于人或动物所做事情。

3.解释时期(15岁以后):能就图画上所画东西的意义进行说明。

丁祖荫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学家丁祖荫将其对图画的感知能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的研究成果。

1.对“个别对象”的认识时期:只看到各个对象。

2.对“空间联系”的认识时期:可看到能直接感知到的各个对象之间的空间联系。

3.对“因果联系”的认识时期:可认识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对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4.对“对象总体”的认识时期:能在完整把握对象总体的意义上理解图画主题。

加登纳

将中小学生艺术知觉发展分为五阶段,由加登纳在《中小学生对艺术的知觉》一文中提出。

1.婴儿知觉期(O~2岁):是发展最初的知觉力时期,仅认识他人和一些几何形的物体,但偏爱有组织的形式。

2.符号认知期(2~7岁):开始掌握在一定文化背景上的图像、手势、声音、数、形式和语言等多种符号的意义。不能知觉艺术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是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造成的。

3.写实高峰期(7~9岁):判断艺术品高低优劣的原则是遵循写实。

4.写实终结和审美感受初期(9~13岁):开始对形式的表现性及形式技巧表现关注。

5.审美参与的危机期(13~20岁):处于无争议的审美标准的相对两极化中。

丹尼·伍尔夫

将中小学生的审美认知划分为三个阶段。丹尼·伍尔夫在《图像、系统和艺术的选择:中小学生在创造、知觉和反思视觉艺术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一文中指出:

1.理解绘画符号时期(2~7岁):储存偏向实用目的的感觉,惯例及期望。

2.理解视觉系统时期(8~12岁):区分审美性与非审美性图像的判断力及复制的能力在10岁以后。

3.理解艺术性选择时期(13~18岁):对选择强有力的形式表达感受或观念感兴趣。

综上,可以看出,对美术欣赏的认知与情感成分组合中,大多数研究以从认识的角度来划分中小学生对图画的感知。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小学生美术欣赏的发展。我们下述将从本能直觉期(0~2岁)和直接成知美术形象时期(2~7岁)两个阶段分析学前和小学生美术欣赏的发展。

五、中小学生美术欣赏发展阶段特征的描述

美术是中小学生美术欣赏中以视觉功能欣赏的艺术。与视觉器官的发育相对应的是美术欣赏行为的发生。因此,发生美术欣赏行为必须在中小学生的视觉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时。就中小学生美术欣赏发展两阶段上具体年龄特征的描述我们将从以下多个侧面进行。

本能直觉期(0~2岁)

表现为纯表面的和本能直觉的这一时期,主要协调视、听、动及相互交换信息。这一点,我们在从形式颜色对美术基本要素在视觉中受中小学生的偏爱而看出。很明显的是,这仅是一种本能的非真正独立的快感及美感心由生理组织决定之反应。

在最初6周里,婴儿在形状视觉方面会出现复杂的情况,尤其黑白对比鲜明轮廓外形会吸引他。此时物体的外形或轮廓会吸引婴儿的视觉,在约第2个月时,观察的物体会使婴儿的视觉渐渐集中到其中心。婴儿在偏爱形状上的喜好先侧重于圆形而非横条。范茨(Fanz)对1-15周的婴儿出示在形状和复杂程度上均不同的几对模式图:线条图和靶心图、棋盘图和正方形图、交叉十字图和圆形。婴儿对各对模式注视在时间方面的显著差异被研究者发现:婴儿对最喜爱的靶心图的注视时间最长,线条图其次,而在下余几对简单图形的注视时间上,棋盘图略长于正方形。所以设想,婴儿出生时是带着观察复杂模式超过简单模式的偏爱的,类似的给婴儿看红、白、黄三种颜色的六个及三个圆盘的实验结果表明,从出生几天到6个月的婴儿注视圆盘图案的时间更长。从4周到6个月,婴儿偏好看人脸上部。婴儿被椭圆上准确标示“眼点”的椭圆形吸引的程度大于单纯的非脸部图形。

而且,他们对形状细节的整体的反应也在日益学会。吉布森的视觉悬崖实验提出5个月以后的婴儿对立体物体的喜好重于平面的东西。

斯塔普利斯在颜色视觉方面的实验是分别给婴儿彩色及灰色的圆盘各一个,结果3个月大的婴儿注视圆盘心的时间两倍于注视灰色圆盘,这表明在婴儿出生后很短时间内,颜色视觉就出现了。1988年我国的冯昴梅等人采用了“去习惯化法”将婴儿分辨颜色的年龄时间有所提前。研究表明,4个月的婴儿颜色感知能力与成人相当。它们受纯度高的色彩的吸引胜过那些复杂的混合色,在红、黄、蓝、绿四色之间,红色与蓝色更能吸引婴儿。1975年奥斯特(Oster)和沙勒(Schaller)等人采用“偏爱法”研究证实:颜色的色调(而不是明度)是婴儿区分颜色的主要因素。伯恩斯坦(Bornstein,1975)等人研究表明,即使在同一颜色的波段内,婴儿也像成人一样更偏爱波段中心的颜色(即纯度高的颜色),而不是两边临界的颜色。以上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后的较早时期就已经对美术的两个基本要素——形与色有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了。上述研究证明,婴儿对美术的两个基本要素——形与色的审美感知能力始于婴儿出生后的较早时期。虽然这些本能直觉行为反映着最初状态,但它已做好了日后更高层次美术欣赏活动的心理准备。

因此,依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状况,作为成人应适当为中小学生进行视觉上的刺激,为使其产生视觉运动而在其所处的环境里创设一些有利于观察的视觉焦点。比如,放置在婴儿房间里以块面背景为粉色系陈设,图案清晰,色彩鲜明的图片装饰;将色彩鲜明玩具、饰物如彩球,风铃等悬挂于婴儿摇篮或房间的天花板上,与婴儿一起玩视觉追踪的游戏;此外,成人也应就婴儿自身物作为培养视觉运动的焦点选择。

感知形象期(2~7岁)

2~3岁以后的中小学生,在与生理机能发展有关的美术欣赏的发展认识中,还受制于社会认识。在感知与理解美术欣赏的表现方面显现如下特点:

1.作品形式的感知先于作品内容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