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权博弈
260000000004

第4章 3博傻理论的最早案例——荷兰郁金香热

第一章3博傻理论的最早案例——荷兰郁金香热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曹雪芹

在资本市场中(如股票、期货市场),有时候,人们会忽略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出高价钱购买,并预期有一天会有一个人愿意以更高的价钱来将其买走。这就是经济学家凯恩斯发现的“博傻理论”,也叫笨蛋理论。

对于博傻理论来说,它所揭示实际上是投机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投机行为就是在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得出的结论是肯定的,那么自己就一定是赢家。只不过区别就是赢得多或少。但如果所有人都拒绝做这个同你交易的“下家”,那么,你就会变成最终的笨蛋。

在投机历史上,17世纪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投机狂潮,往往就被看做是博傻理论的最早示范,而它也是金融历史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投机。

1593年,郁金香作为一种花卉植物,传入荷兰。当时由于郁金香品种稀少,且数量有限,就成为了达官显贵的喜爱之物。当时,只有富有的家庭才可能拥有一块郁金香花坛。这种具有异国情调的植物受到了贵族们的广泛欢迎。聪明的投机商看到了这其中隐藏的赚钱机遇,他们认为有一天对郁金香的需求也会活跃起来,因此很值得投资郁金香。

不过,在当时,郁金香和其他花卉一样,都是由花农种植并直接经销的,并没有太大的价格波动。而且普通的花卉保存期都有限,并不容易进行投机。这却并没有难倒那些投机者,他们聪明地想到了投机郁金香球茎。当球茎被大量的囤积后,他们就可以在人们对郁金香的倾慕与痴迷中漫天要价。投机商们一方面在市场上悄悄购入郁金香球茎,一方面利用舆论鼓吹郁金香的价值。

果然,在投机商们的操作下,郁金香的价格迅速上涨。人们对郁金香表现出一种病态的追求,认为拥有和种植这种花卉是具有极高身份的象征,纷纷抢购郁金香球茎。然而,看好郁金香市场的人越来越多,这个时候,连球茎都无法满足需要了。

1634年,贩卖郁金香的热潮演变成了一场荷兰的全民运动。乡村的旅馆变成了专为郁金香花开设的交易所,报纸上出现了郁金香投资行情版程。城乡里到处是手拿着郁金香球茎的推销员,从贵族到平民,整个国家的人都卷入了一股郁金香热潮。

郁金香的价格在这样的情势下,一再被哄抬而起,起初1000美元一个的郁金香花根,在不出一个月的时间里,就能上涨到2万美元。1635年,一种叫Childer的郁金香品种单株可以换到13头膘肥体壮的公牛。

暴利的形成,让人们不顾巨大的风险,付出再高代价也要购买一株郁金香。就像一名历史学家所描述的:“谁都相信,郁金香热将永远持续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钱人都会向荷兰发出订单,无论什么样的价格都会有人付账。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兰,贫困将会一去不复返。无论是贵族、市民、农民,还是工匠、船夫、随从、伙计,甚至是扫烟囱的工人和旧衣服店里的老妇,都加入了郁金香的投机。无论处在哪个阶层,人们都将财产变换成现金,投资于这种花卉。”

随着价格的水涨船高,一年之内郁金香的价格近翻了3番!1637年2月,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荷兰盾,几乎同一幢豪宅等值!整个荷兰的市场都像是失去了控制,人们都沉浸在郁金香狂热中之中,所以没有人意识到,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正悄然形成。

当人们逐渐清醒,发现这种投机并不创造财富,而郁金香除了可以用于观赏外没有他用时,郁金香泡沫破灭了。在市场上,有人开始大量抛售,整个行情低迷下来,越来越多的人惊慌起来,纷纷忙于出手!一夜之间,郁金香的价格跌至最低!

荷兰政府为了稳定市场,发表紧急声明,希望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在市场上购入所有合同,但效果微弱。几天内,曾经带来丰硕成果的郁金香交易彻底崩溃瓦解,而这场浓重的“郁金香之风”也刮到了尽头。1637年4月,荷兰政府不得不终止所有合同,彻底禁止投机式郁金香交易,从而为“疯狂的郁金香投机”画上了句号。

很多投资者在这场热潮中损失惨重,他们本想通过投机郁金香而获得巨额利润,但最后却面临破产,甚至失去全部家当。面对这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人们举手无措,所以只能任由财富灰飞烟灭。

更可悲的是,郁金香事件不仅让举世闻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大伤元气,也让荷兰的经济陷入混乱。从此,荷兰走向了帝国的没落,17世纪中叶,荷兰的经济地位被后起之秀英国所代替。

回想这一切,郁金香不过还是郁金香,一种普通的植物,因此,这一切的后果并不应当罪于它。这场投机活动的形成,更多的取决于投机者们的煽动。他们对财富的极度渴望,让一个普通的植物行情飞升,直至超过应有的合理程度。但如果用博傻策略来看着一切或者会觉得现象的发生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人们应用博傻策略时,总会相信高价之上还有高价,游戏的规则就像接力棒,只要不落到最后一棒就会继续传下去。不过,任何人都不愿相信自己会有那么倒霉,会是最后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