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安全伴你成长:安全教育简明读本
2600600000007

第7章 人际交往安全篇(1)

(第一节)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安全问题

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就好比是一座桥,要想到达人生追求的彼岸,这座用人际关系架起的特殊桥梁能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往也是每个人迈向成功的通行证。

学生在校园内的人际关系,包括正式的关系和非正式的关系。有正式的同学关系、同志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存在着非正式的心理相容,情投意合的友伴关系或其他关系。作为社会的人,应该懂得交往,善于交往。但是,与谁交往?怎样交往?这类问题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知识,其中也牵涉安全问题。

一、明确最基本的交往关系

校园的人际交往是具有多样性的。班集体是校园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在班集体内,客观存在着共同的学习目标、系列的教学计划和大体一致的活动方式。这样,在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形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就成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二、不要用感情代替理智

有些学生在交往中受骗上当,往往吃亏于感情用事,一味“跟着感觉走”,而缺乏理智,因此,特别要学会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人。

(一)对于熟人或朋友介绍的人,要学会“听、色、辨”,即听其言、观其色、辨其行。态度诚恳而不失轻浮,三思而后行,不要“一是朋友,都是朋友”。

(二)对于“初相识”,要谨慎,在不了解对方的时候,不要轻易露出自身的底细。“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三)对于那些“来如风雨,去似微尘”的上门客,态度要热情,处置要小心。要避免单独行事,必要时可在集体环境中接待。

三、交往要有选择

(一)择其善者而从之。真正的朋友关系首先是志同道合的,应该建立于高尚的道德情操基础之上,是真诚的情感交流,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利益和利害关系。要记住:了解、理解、谅解。

(二)注意“四戒”。戒交低级下流之辈,戒交挥金如土之流,戒交吃喝嫖赌之徒,戒交游手好闲之人。

典型案例

交友不慎陷泥潭

案例描述:十六岁的中学生杜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有一次认识了在社会上混的李某,看到李某比自己只大两岁,却比自己潇洒得多:李某出手大方,经常带他到网吧、游戏室等地方玩,带他吸烟、喝酒、跳舞、吃摇头丸,杜某觉得很刺激,也很感激李某。不久,李某就叫他一起去搞钱,杜某觉得为朋友两肋插刀,非常仗义、非常光荣,就跟着李某一起去抢劫,结果第一次就被抓住了,后来因为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案例分析:这是个因交友不慎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这位学生的命运一下子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于未成年人自我意识较强,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模仿能力强,但由于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把坏的当做好的,把打架当成勇敢,把赌博当成刺激,把酗酒当作豪爽,把挥霍当作潇洒,把吸毒当成探索,把坏人当成好朋友,把一起干坏事当作讲义气。

四、意识到相对公开性

这种公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有些人习惯于把交往看作是自己的隐私,这是个人的权利。但是,既然是交往,就不存在绝对的保密。有些交往关系,在自己认为合适的范围内透露或公开,更适合安全的需要。

(二)交往中察明对方的疑点或已经受骗上当,应该及时处置,向老师或学校保卫部门报告,切勿“哑巴吃黄连”。

(第二节)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

青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与异性交往时,一方面表现出不安、羞涩和表面上的反感;另一方面又内心关心、向往甚至爱慕异性,渴望与异性接近,喜欢悄悄议论异性。这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普遍现象。由于异性交往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智力的互补、个性的塑造和心理的健康,因此对每一个人来说,拥有异性的友谊是正常和必需的。

但是,不可否认,现代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生理成熟提前和心理成熟滞后的矛盾。加之青少年自我调节能力本来就差,容易受一些不健康的影视节目的影响,这就决定了青春期更是“多事之秋”。许多父母和老师担心孩子和学生早恋并导致性错误,并非没有道理。因此,正确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很重要。

一、性心理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一)生理条件

进入青春期,随着性生理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发展,青少年开始意识到男女有别,同时开始自觉地接受某种观念,从而决定自己对异性所采取什么态度,性心理便开始萌动。

(二)社会条件

人是社会的产物,受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如家庭条件、教育媒体、现代网络信息等,这也是影响青少年性心理产生的重要条件。

青少年不但要有健康的性生理,而且要有健康的性心理。培养健康的性心理,能增强青少年克服学习、情感和人际关系交往上的各种障碍。青少年面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烦恼,不要独自封闭,应积极主动与老师、同学、家长交流,寻求解决的办法。

二、学生出现“早恋”的原因

(一)生理的成熟没有带来相应的心理成熟。

(二)由于年龄增大,与父母之间不再是无话不谈,沟通和交流减少,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认为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理解,就在同龄人中寻找知音。而异性之间有感情互补的特点,容易把感情转移到异性上来。

(三)受影视媒体、不健康书籍及社会上一些不良气习的影响,随意模仿,或看到身边的同伴有了意中人,在从众心理的驱动下,与人攀比,以显示自己的本事。

(四)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不好,能力比不上别人,为了弥补失去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便用找到异性朋友来借以自夸,解除心中的烦恼,得到精神上的寄托与安慰。

(五)交往范围不广,看事物不全面,觉得身边某个人不错或某一方面出众,从而对他(她)整个人都产生好感,企图拥有对方,却难以发现对方的缺点。

(六)在好奇心、神秘感和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家长、老师越是不让干的事便越想试试看。

三、“早恋”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学生时代是奠定人的一生的基础的关键时期,需要全力以赴投入其中。一旦出现感情的漩涡,必定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难以专心地去搞好学习。上课容易开小差,成绩逐渐下降,荒废了学业。

(二)精神上易受损害,影响心理健康

女孩子心灵比较脆弱,在恋爱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出现摩擦甚至成为失恋者,留下心灵的创伤。女生很多承受不了这种打击,容易变得灰心丧气,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对前途感到渺茫,从而破罐子破摔。

(三)影响身体健康

恋爱者常常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老是想着对方,甚至“为伊消得人憔悴”。而失恋者更是痛不欲生,常常不吃不喝,也不想睡觉,显得无精打采,而学生时期正是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会对身体的正常发育造成损害。

(四)学生时期的思想、人生观等都未定型,容易发生变化,女生的感情往往大于理智,一旦坠入爱河,容易受甜言蜜语的诱惑而轻信对方,把自己该有的纯真丢失了

(五)对班集体有影响

恋爱者对班级活动不关心,并影响其他同学。

(六)从后果看,过早进入恋爱误区所酿的大多都是苦果,不能拿青春赌明天

有的学生认为能从恋爱中得到安慰与鼓励,得到力量,但这些都是短暂的,且极少极少,与它的危害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典型案例

不合时宜的早恋找上我

案例描述:小淇是一个性格内向、十分帅气的高一男生。父亲经常出差在外,母亲整天沉迷于牌局,家里没有人与他说话。在他16岁生日的一天,父母亲竟然忘记了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而同桌的她却送给他一份精美的礼物。小淇心中爱意顿生,不久坠入情网。在高中的关键时期,小淇除了晚上回家睡觉外,基本上都与她粘在一起,两人无话不谈。有时,两人还相邀到外面去走一走,尽管心理上得到了慰藉,但两人的学习成绩却日益下滑。两人的父母都把责任推到了对方孩子身上,这种状况反使两个孩子变本加厉,干脆我行我素,从地下活动转到了地上。

案例分析:早恋是一种青涩的感情,在缺乏人生经验的孩子之间,这种感情更多的是一种出于“一时性”心理而产生的朦胧感情。很多学生因为没有能力把握这份情感而导致学业荒废,最终影响自己的大好前途。

四、正确处理异性之间的交往

社会学家们指出,如果没有异性交往,那么人类社会就要停止。但是如何正确交往,这又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题。作为一名学生,当出现对某位异性的好感时,不要紧张,更不要觉得自己做了什么错事,从而产生负疚感,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心理,但是同时也应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将自己对异性美好纯洁的感情珍藏起来,把握好异性交往适度、适时、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原则,从而顺利度过人生的这一特殊时期,在自己的一生中留下一道最美的风景。

怎样才算正常交往呢?两个标准:一是不要太专一;二是要保持必要的距离。学生异性交往,太专一就有“不正常”之嫌。异性同学之间可以是比较好的朋友,大家在一起可以无话不谈,在思想上能够相互沟通,相互之间给予帮助,但要保持必要的距离。那么,正当的异性交往应当是怎样的呢?四个字概括:顺其自然。异性交往,本是极其正常的事,正如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一样,异性之间应是互助互补,共同发展自身与对方的关系。不应急求交往,不应逃避交往,以正常的心理面对异性交往,从中得到完善自己与他人的益处,这才是交往的正常意义。具体应做到:

(一)要分清友谊与爱情的区别

男女同学之间应存在正常的友谊,不要把友谊当成爱情而想入非非。

(二)转移注意力

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认真搞好学习,或在烦闷的时候多干一些自己喜欢干的事,或与知心好友谈谈,不要老是往这方面想。

(三)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对目标的追求上

(四)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充实自己

(五)多交一些朋友,多看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从中得到解脱

总之,学生在心理、生理、经济等方面都不具备恋爱的条件,因此要记住鲁迅的一句话“不要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希望大家能把握好自己生命的航向,让青春的花朵开得更加美丽、更加灿烂。

心理故事

有一天,一位擅长时间管理的专家为一群商学院的学生讲课。他现场做了演示,给学生们留下了一生都难以磨灭的印象。站在这群聪明过人的高材生面前,他说:“我们来做个小测验吧。”然后拿出一个一加仑容量的广口瓶放在面前的桌子上,又找来十几块拳头大小的石块,一块一块小心地放进瓶里。接着他问道:“瓶子满了吗?”班上的人大喊:“满了!”专家反问道:“真的是这样吗?”他伸手从桌子下面拿出一桶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又摇摇瓶子,让这些砾石填在大石块的间隙里。“现在瓶子满了吗?”他接着问道。这次同学们有些猜到他的意图了,便回答说:“可能还没有满。”“不错!”他回应道。然后他又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沙子,并开始倒进瓶子里。沙子填满了石头和砾石之间的所有空隙。他又一次问:“瓶子满了吗?”“没有!”同学们大声说。他又夸了一句:“很好!”然后他拿过一壶水倒进瓶子,直到满到瓶口。接着他扫视了教室一眼,问:“我做这个实验有何用意?”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您想说明的是:无论你的日程安排得有多紧凑多忙碌,只要你肯努力挤,总可以挤出一些时间做更多的事情!”“错了!”专家说,“这不是我想要讲的关键。我做这个实验的真正目的是想让你们懂得: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头’放进去,以后就根本放不进去了。”在人生中,什么是“大石头”呢?爱情?家庭?理想?健康?学业?事业?责任?信念?地位?金钱?

(第三节)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一、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一)认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