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解放军带兵艺术与领导之道
2608300000004

第4章 带兵者应有的信念和观念(2)

事情发生在1943年8月10日,当时战斗进展不顺利,巴顿的心情很不好。下午1时30分,巴顿在行车途中发现了通往第九十三军后方医院的路标,马上命令司机把车开过去。巴顿正在与士兵们进行闲谈,赞扬他们的勇敢精神和业绩。但凡熟悉巴顿的人都发现,他神情紧张,不像往常那样热情诙谐。突然,巴顿发现一名未受伤的士兵住在医院里,顿时变得冷酷无情,此人叫保尔·贝内特,患有“炮弹休克症”他缩成一团,哆哆嗦嗦地回答巴顿的问话:“我的神经有毛病,我能听到炮弹飞过,但听不到它爆炸。”说罢,他便哭泣起来。

巴顿勃然大怒,大声叫骂:“他妈的,你神经有毛病,你真是个胆小鬼,狗娘养的。”

接着巴顿打了他耳光,吼道:“你是集团军的耻辱,你要马上回去参加战斗,但这太便宜你了。你应该被枪毙,事实上,我现在就要枪毙你!”说完,巴顿拔出手枪,在他眼前晃动。当巴顿走出病房时还在向医生叫喊,要他们把那人送出医院。

“打耳光”事件发生后,巴顿内心也感到自责,但由于战事紧张,他很快就把这件事忘掉了。但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很快,巴顿打人的消息传遍了第七集团军,新闻界也议论纷纷,艾森豪威尔也知道了这件事,他以个人的名义给巴顿写了封信,严厉批评了巴顿的“卑鄙”行为,并责令巴顿:必须向被打者道歉,向所有在场的医护人员和伤员道歉,而且还要向整个第七集团军,一个部队挨一个部队地道歉。

接到信后,巴顿开始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他认真执行了艾森豪威尔的命令。

但是,有些人仍不能原谅巴顿,坚决要求把巴顿送上军事法庭或降职处分,以至于让他失去继续参战的机会。但是在艾森豪威尔等人的保护下巴顿并没有受到这些惩罚。

但这次事件对巴顿的影响很大,这使他未能出任集团军司令,人们认为“巴顿具有某些令人遗憾的性格,他鲁莽、暴躁,有时容易冲动”。

巴顿原本光辉灿烂的前程就此毁于一次打耳光上。由此可见,林则徐的制怒是何等的英明。我们的带兵者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带兵者要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一看到令人恼火的事,就大发雷霆而不计后果。其实,要使自己不发火、不责怪他人并不难,只要平时养成一种超脱的胸怀,出了问题,多考虑自己的责任,并积极承担责任。

可是,前西德总理艾德诺却说了另一句名言:“人要能愤怒。”艾德诺所说的愤怒绝不是指个人感情上的发泄。换句话说,这不是私愤,而是站在更高立场上,因公务而发怒,也就是公愤。因为身为一个领导,不应该为了私人的感情而生气,但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在对某件事深思熟虑后,认为该发怒的,就应有愤怒的表示,绝不能畏首畏尾,没有坚定果敢的立场。作为一个带兵者,要做到温柔无限、愤怒有度,才不失为真正的领导者。

战后西德之所以敢以坚定的立场去和占领国争论,不肯接受不合国情的宪法和教育改革,都是由于艾德诺的愤怒——不忍公愤,使占领国的决策不会妨碍到德国的利益,因而使破坏得十分彻底的西德,以极快的速度从废墟中重建起来,成为世界级经济强国。

关键在于信任

一般地说,人在受到信赖的时候,都会有快乐和满足的感觉,进而产生竭尽全力报效的心情,中国古代就有“士为知己者死”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说法。因此对部属给予信任是很必要的。

中国古时候,燕国上将军乐毅率赵、楚、韩、魏、燕五国军队攻破齐国七十多城,唯有莒(今山东莒县)、即(今山东平度)二城存而不破。这是乐毅在军事上的正确抉择。有人却向燕昭王进谗言:“这两座城不是不能攻破,这是乐毅要长时间掌握兵权,在齐地威服民众,早晚他要凭借这块地盘称王的。”昭王不信他这一套,说他离间君臣,把他杀掉了,并且干脆按功劳封乐毅为齐王。乐毅不敢领受,誓死报答昭王的知遇之恩。后人只知道乐毅是名将,然而如果不是昭王用人不疑,付以重任使其成名,他怕是难逃谗言厄运了。

当然,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不是绝对的,很难万无一失。有的人即使受到信任,也不肯全力以赴,甚至出于自己的某种私利而辜负领导的信任,做出使领导失望的事来。

如何用人不疑,又不使自己对他的信任落空呢?那就要靠带兵者的力量和智慧。要区分什么人可以信任,什么人哪些方面可以信任,可以信任到什么程度等等。

总之,一般地说,“信人者,人亦信之”,一个能够信任别人的人,也会受到别人诚心诚意的信赖。

学习需要“终身制”

江泽民同志强调“讲学习”,70多岁高龄还身体力行,不定期地听取有关专家的讲课,这充分说明了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重要性。

当一个人的职位得到晋升时,就更需要多方面学习研读相关的知识充实自己,增强自己的实力。作为一个带兵者除了自己要有不断学习的进取精神外,还应该鼓励部属结合客观需要和个人实际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要广博地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和深入地研究某一专业(或某几个专业)相结合。

自学的三个境界是: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即人开始学习、探索的时候,如同站在高处遥望前途,不知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在那里;第二个境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即为了探索真理受尽了艰难困苦,也不放弃对真理理想的追求;最高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经过迷茫、痛苦的探索追求之后,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突然发现,真理原来是这个道理,就在自己心灵之中。

勤开卷才能常受益。吕蒙是三国时东吴将领,英勇善战,深得周瑜、孙权器重。但吕蒙十五六岁就从军打仗,没读过什么书,也没什么学问。为此,鲁肃很看不起他,认为吕蒙不过草莽之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足与其谋事。吕蒙自认低人一等,也不爱读书,不思进取。有一次,孙权派吕蒙去镇守一个要地,临行前嘱咐他说:“你现在很年轻,应该多读些史书、兵书,懂得的知识多了,才能不断进步。”吕蒙一听,忙说:“我带兵打仗忙得很,那有时间学习呀。”孙权听了批评他说:“你这样就不对了。我管国家大事,比你忙得多,可仍然抽出时间读书,收获很大。汉光武帝带兵打仗,在紧张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对书爱不释手,你为什么就不能刻苦读书呢?”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十分惭愧,从此便开始发愤读书,利用军旅闲暇,读诗、书、史及兵法战策如饥似渴。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的,吕蒙官职不断升高。周瑜死后,鲁肃代替周瑜驻防陆口。大军路过吕蒙驻地时一位谋士建议鲁肃说:“吕将军功名日高,您不应慢待他,最好去看看。”鲁肃也想探个究竟,便去拜会吕蒙。吕蒙设宴热情款待鲁肃。席间吕蒙请教鲁肃说:“大都督受朝廷重托,驻防陆口,与关羽为邻,不知有何良谋以防不测,能否让晚辈长点见识?”鲁肃随口应道:“这事到时候再说嘛……”“这样恐怕不行,当今吴蜀虽已联盟,但关羽如同熊虎,险恶异常,怎能没有预谋、做好准备呢?对此,晚辈我倒有些考虑,愿奉献给您做个参考。”吕蒙于是献上五条计策,见解独到精妙,全面深刻。鲁肃听罢又惊又喜,立即起身走到吕蒙身旁,抚拍其背叹道:“真没想到,你的才智进步如此之快,我以前只知道你乃一介武夫,现在看来,你的学识也十分广博啊,远非从前可比了。”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从此,鲁肃对吕蒙尊爱有加,俩人成了好朋友。吕蒙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终成一代名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因为事物总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人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影响环境。

以人为本中的误区

笔者到某部办事,听说该部为了“以人为本”,因为风雪大,新兵暂不进行室外训练。这件事很值得反思,爱兵怎么爱?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认为,通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领导艺术,满足了人由低到高层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生理需要的满足这里就不多说了。安全的需要是要保障个体生活在一个有保障的环境中。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爱与被爱的需要,即人需要有亲情、友情、爱情,以排遣孤独、空虚、寂寞、失落。尊重的需要是人需要得到别人的承认、认可、重视,进而产生自尊、自足、自信的感觉;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会感到颓丧、自卑和压抑。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特别潜能,按照每个人特殊的兴趣、能力从工作中取得成就,实现自身价值,充分发展,达到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在生活中和涉及个人前途的问题上,对部属该关心的关心、能照顾的照顾、需托一把的托一把,满足部属的精神上的需要;绝不是逃避作战、训练、工作中必须要承受的艰难困苦和危险。只有平时训练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平时训练多吃苦,战时才能少牺牲。要知道战争的发生是全天候的,敌人不会因为天气恶劣而不攻击你。因此我们在平时军事训练中要发扬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战斗精神,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关于“从实战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的指示精神。

努力达成“心悦诚服”的管理境界

管理工作的重点和主要对象是人。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在管理中要达成使被管理者“心悦诚服”的最佳境界,即达到单位的和谐,需要管理者有良好的自身形象和高超的领导艺术,能够满足部属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还要有好的法规制度的约束、监督。带兵者不仅要让部属们敬畏,还需要得到部下的敬爱。

(1)管理理论的发展,表明了管理者对“心悦诚服”的追求

在传统的管理理论中,把人作为“经济人”,实施物本管理。这种理论认为人是经济动物,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金钱,从而得到理想的物质生活和享受,只要满足人对金钱的需求,就能对其实施有效管理,调动其责任心、创造性并约束其行为。物本管理见物不见人,把人当作工具来管理。

上世纪50年代的管理理论中,开始把人作为“社会人”,实施人本管理。这种理论承认人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要后,还要满足安全、尊重、归宿、爱与被爱等精神需求,使人身安全、基本生活有保障,人与人之间能够平等交往,个人的价值得到承认、重视,并有亲情、友情、爱情,以排遣孤独、空虚、寂寞、失落等,才能够调动其责任心、创造性,激发其工作热情,约束其行为。人本管理开始把人区别于一般的物,作为管理的重点。

最新的管理理论,把人作为“能力人”,实施能本管理。这种理论除承认人的社会性外,还认为每一个人都有由其基因所决定的特别能力,而管理者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使人充分发挥其特别能力,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能本管理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还要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实现个人特别才能的充分发挥,达到“各尽所能”的境界。

(2)达成“心悦诚服”的境界,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物本管理通过控制被管理者的基本生存需求达成管理目的。人本管理通过控制被管理者的精神与物质需求达成管理目的。能本管理除满足人的物质精神需求外,还通过为被管理者提供发挥潜能的舞台达成管理目的。显然,只有能本管理,才能使被管理者最大限度地达到“心悦诚服”。

实施能本管理,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即要公道正派,以德服人。品德高尚才能众望所归。管理者的道德修养,比其才能、经验和技巧要重要和有用得多。一名管理者不需要是能力超群的超人,却必须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人们都愿意和品德高尚的人共事,并听从其规劝、教育。“公生明、廉生威”。管理者只有清正廉洁,说话才能有力量,管理才能有威信。

优秀的管理者除了要能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更要能运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形成的感召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统一部属的思想,协调部属的关系,使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巨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管理者要具备必要的能力。能力分智商和情商两个部分。智商表现为专业能力,情商表现在能够了解并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了解并疏导他人的情绪、能够了解自己的言行对不同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一定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是管理者获得较高的智商和情商的基本途径。

管理者还要具备高超的领导艺术。管理者领导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单位氛围、所属人员的士气,直接关系到部属是否心悦诚服。所谓领导艺术,就是要善于及时发现矛盾并能积极地、巧妙地、富于创造性地调解、化解矛盾。要真诚地关心爱护部属,深入地了解部属的思想情操、人品气质、性格特点、能力特长,善于准确地把握部属的思想脉搏,善于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工作,及时疏导其胸中块垒,启发其自觉,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其创造“人尽其才”的舞台。管理者还要能遇到难关主动上,碰到危险带头冲,与部属同甘共苦,用自己的模范言行为部属做出榜样。这样才能做到“强将手下无弱兵”。

(3)让部属“心悦诚服”还要有完善的法规制度相辅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法规制度。法规和制度规范着国家、政党、单位和个人的行为。完善的法规制度,是科学有序管理的基本依据。高素质的管理者,其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在管理实践中,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和执行法规制度。任何法规制度,都是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不断健全完善的。高素质的管理者还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及时地反思管理实践,从中升华出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并以此补充完善已有的法规制度。自古以来,就有要“人治”还是要“法治”的争论。其实,“人治”和“法治”同样重要。法规制度是人制定的,最终还要由人去落实、执行。科学完善的法规制度可以使平庸的管理者“腰粗胆壮”;而优秀的管理者,可以使不尽完善的法规制度日趋科学合理。完善的法规制度与高素质的管理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成最佳管理效果,使管理达到让绝大部分部属“心悦诚服”的完美境界。

名利如烟云,唯有从善高

古往今来国人都有“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等对名利的强烈向往。现时,人们仍熙熙攘攘为名利,为了升官,为了发财,“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在呼来唤去的生涯里,计算着梦想和现实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