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与三国精髓
2611600000010

第10章 形篇(2)

“先为不可胜”,讲的是实力政策。在军事斗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发展军备,奠定雄厚的实力基础。这也是孙子讲“形”的核心问题。他认为军队的强弱,主要是个实力问题,要有不被敌人战胜的把握,自己就必须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要具有“以镒称铢”的优势,才能控制胜利的主动权。有了这种实力,用于进攻,则有“动于九天之上”的威势;用于防守,则有“藏于九地之下”的隐秘性和安全感。有了强大实力,不战能自保,用战可全胜。所以,孙子把武器精良充足、士卒训练有素,看做是作战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孙子主张建立一支“王霸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他还认为,发展军力不能凭主观愿望,而要与本国国土大小、物产资源多少、人口众寡等相适应。

孙子主张“先为不可胜”,是他在作战指导上预先准备的一个战略性运筹,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李世民与西秦薛仁杲作战。李世民的军队到达折摭城,薛仁杲派大将宗罗喉去抵御。宗罗喉几次向唐军挑战,李世民坚持不出,他说:“我们刚打了败仗,士气不高。敌人因为打了胜仗,很骄傲,有轻视我军的心理,所以应该坚守工事,等待机会。敌人骄傲,我们奋勉,一战便可击败敌人。李世民按兵不动,深沟高垒;两军相持60多天。宗罗喉部队的粮食吃完了,一部分将士向唐军投降,李世民了解到敌人将士离心离德、战斗力衰减的情况,于是派梁实在浅水原布阵诱敌。宗罗喉果然上当,以全部精锐部队向梁实进攻。梁实固守,宗罗喉连攻几天不下。李世民见敌已疲劳,即下令全面向敌人攻击,宗罗喉大败。这个战例说明李世民“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作战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朝50万大军被瓦刺军全歼于土木堡,英宗皇帝被俘。接着,瓦刺军首领挟持英宗挥师进逼北京。在北京处于危难之际,以于谦为首的抵抗派,力排妥协南撤之议,依照“先为不可胜”的用兵原则,采取五项保卫北京的方略:一是诛灭造成土木堡失败的罪魁祸首宦官王振的党羽,以平民愤,根除内患;二是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以稳定政局,使其“挟天子以令诸候”之计破灭;三是举贤任能,调兵筹饷,使京师兵力由不足10万扩充至22万;四是加强北京四周关隘的守备,阻止瓦刺军的进犯速度,赢得保卫北京的准备时间;五是列阵九门之外,示强于瓦刺军。北京加紧按上述方略布置。10月中旬,瓦剌军进抵北京城下,连攻5日未克。于是瓦刺军撤退。明军乘机发起反攻,歼敌万余人,迫使瓦刺军退至塞外,取得了保卫北京的胜利。这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典型战例。

在企业生产与商业经营中,“不败而求胜”往往体现在“后发制人”,“先为不可胜”,将自己产品质量、价格、式样等进行改进,有竞争力;然后“以待敌之可胜”,投入市场,挤垮竞争对手。

日本雅马哈公司决定生产三角钢琴之前,对世界畅销产品作了认真、全面的分析。认为德国的钢琴相当流行,但有两点不足之处:一是价格昂贵;二是机械部分过于敏感,影响了钢琴的使用寿命,一般仅有15年左右。雅马哈公司改进了钢琴机械部分,售价仅为德国钢琴的一半,并提供了近50年的质量保证期。因此,雅马哈的钢琴不仅占领了国内市场,而且还占据了50%的欧洲市场。

藿香正气水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药,目前国内有10多家制药厂生产该药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天津达仁堂药厂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后发现,藿香正气水疗效相当显著,是旅游的必备品,只是口感辛辣苦涩,患者服用较为困难。于是该厂将藿香正气水改造为浓缩软胶囊制剂,既保持了原有的疗效,又克服了不良的口感,进入市场后,深受消费者欢迎。这就是在经营中“先为不可胜”而后取胜策略的具体事例。

四、量力而行,好高骛远必自败

兵法:一日度,二日量,三日数,四日称,王日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译为:兵法强调的基本原则: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对双方都拥有土地,就产生了土地面积大小的“度”;双方土地面积大小的“度”不同,就产生了双方物产资源不同的“量”;双方物产资源不同的“量”,就产生了双方兵员多少不同的“数”;双方兵员多少不同的“数”,就产生了双方实力强弱不同的“称”;双方实力强弱不同的“称”,就构成了胜败物质基础的“胜”。所以,胜利之师好像用镒称铢那样占有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就像用铢去称镒那样处于绝对劣势地位。胜利者在指挥军队打仗时,就像从万丈的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势不可当,这是军事实力的表现。

孙子着眼于综合国力来谈发展军备。他强调加强国家军备建设,反对不顾国力盲目发展军备。孙子认为军备的发展必须掌握“度、量、数、称、胜”五个环节,国家土地幅员决定物产资源,物产资源决定能承担多少武装力量,武装力量大小决定军事实力,综合国力、军力决定战争的胜负、国家的安危。这五个环节,一个“生”一个,有一种必然逻辑关系,但其核心是一个“称”,就是综合国力;各环节要保持比例,协调平衡才能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否则,盲目追求军备的单项优势,就缺乏稳定的基础,就会失去平衡,呈现暴涨暴落。孙子强调扩充军备要量力而行,进行对外战争要量力而行。

孙子的“称胜”说,思想朦胧,但它的确透露出这样一个建军指导思想:军力与国力应当有一个恰当比例,彼此协调发展。国力与军力相比,国力是主导,军力是从属,国力的发展决定军力的发展。这不仅是古代经国治军的重大课题,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在现代国防建设中,也要遵循“称胜”这一个原则,着眼于综合国力,以争取长远的军事战略优势地位。

从诸葛亮辅佐刘备兵定益州直到刘备去世,整整十年时间,基本上是用兵不断。这期间,诸葛亮虽然很少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但他坐镇成都,调拨兵马,整顿军饷,支援前线,深刻地体会到经济对军事的决定作用,“足食足兵”,保障了前线的供应。诸葛亮重视综合国力的增强,他从经济上治蜀的主要措施和成就,具体表现在:(一)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制订了减轻农民负担的“薄赋敛,无尽民财”的政策。他任命有见识的秦密、孟光达担任大司农,始终对当时战争经济的基础农业丝毫不放松。历史上称他是“务农植谷,闭关息民”,“闭境功农,育养万物”,“休土劝农”,使蜀中经济呈现繁荣景象,蜀国综合国力大大加强。(二)诸葛亮还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修。对于“天府之土”,他十分珍惜。他对都江堰工程,视之为“农本、国之所资”,为此专门设置堰官,“以征丁一千二百人以护之”。他还在成都西北角上,因“其地洼下”,“以防冲啮”,筑起一条九里长堤,后人修庙纪念他。由于重视水利,使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享有“陆海”之美称。(三)他采纳刘巴建议,统一货币,铸造钱币。从他铸了直百钱以后,再也没有动过。因此,蜀汉金融钱币稳定,使得社会经济稳定。(四)对于重要盐铁生产,诸葛亮十分重视,设置盐府校尉、司金中郎将,专管盐铁生产。(五)对四川特产——蜀锦生产也格外重视。他首设“锦官”,管理生产。正是由于重视综合国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弱小的蜀国才有能力支持连年战争,才具有北伐中原的实力。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应当务实,量力而行进行开拓发展,扎扎实实取得进步。这也有一个“称胜”的指导思想问题。

山东省汶上县敦楼制锨厂是一家乡镇企业,只占天时而不占地利,只占人和而不具备高、精、尖技术。他们量力而行,选择了大多数人看不上眼的钢锨生产。钢锨制作工艺简单,又是农村多数家庭必不可少的工具。他们从前苏联进口以优质中碳钢为基身的废弃道轨做原料,引进开坯机、温淬火线等国内先进设备,逐步完善了轧钢、成型、抛光等23道工序3条流水生产线,生产出“神剑牌”钢锨。他们又从安徽买进质坚量轻的白圆木做锨柄,开发出农锨、煤锨、尖锨、方锨等4个系列、12个型号的“飞燕牌”钢锨,它们冲出国门,走向世界,销往美、日等16个国家。

不自量力,好高鹜远,在经营上就是不知“称胜”,便会招致失败。

五、隐藏之计,暗藏杀机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天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也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己败者也。

这段是论述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能牢牢抓住或胜敌人的机会;善战之人取得的胜利,不显示智谋的名声,不显示勇武的战功。不显示自己,取胜确有把握;不追求什么,只求“修道而保法”,牢牢掌握胜利的主动权。

“无智名,无勇功”,重在一个“无”字,这个“无”使“智名”、“勇功”隐藏了起来,实际上是一种韬光养晦之计。这表面上佯作“愚”而不能,而实际上暗藏杀机,慎重行事;将能示为不能,以守为攻,后发制人。在军事上,往往对敌施烟幕弹,假痴不癫,伪装糊涂而不行动,暗中策划而不露杀机。

三国时,诸葛亮率兵北伐,行至五丈原时,欲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决一死战。司马懿料定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不足,难以久战,因而装出“无谋”、“无勇”的样子,以逸待劳。诸葛亮数次激将,挑战骂阵,司马懿装聋作哑,不予理睬。诸葛亮百般无奈,又派人将妇女用的头饰和衣服送给司马懿,用以讥讽他胆小无能,行为像妇道人家一般。看到此情此景,司马懿手下的魏军将领个个勃然大怒,争先请战。然而,司马懿却由此而看出诸葛亮激其出战的计谋已经用尽。为了安抚自己将士,仍然不动声色,不露机密,还故意上表请示魏国的君主,以求晓谕攻守对策。如此公文往返,又耗费了一段时日。司马懿以韬晦之计固守之策,逼退了“智勇谋功”全能的诸葛亮之军。

1805年10月,拿破仑挥师东进,俄军节节败退。然而,这时形势对法军很不利,陆上、海上都面临危机。如不采取行动,俄奥普三国军队联攻,就危急了。拿破仑不得不赶紧争取陆上战场的胜利。要争取胜利,又必须在普军参战之前彻底击溃俄军。这时,拿破仑面对俄军后撤,决定使用计谋诱使俄军来攻。当时,俄奥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为首的大部分将领主张暂时避战,待机而发;以沙皇和联军总参谋长为首的一部分人认为法军已是强弩之末,而普军参战也确定无疑,主张立即对法进攻。拿破仑闻知后,立即采取欺骗手段,促进联军主战派得势,挫败库图佐夫。他命令法军撤出前沿阵地,作出退兵模样;同时派出要员谒见沙皇,建议停战谈判。沙皇否决了库图佐夫的正确主张,并派自己的侍卫长去进行试探性谈判,以探虚实。拿破仑及时抓住这一机会,装出一付精疲力竭的假象,进行恰到好处的表演,侍卫长充当了为拿破仑传递假信息的角色。经过这一番表演,拿破仑确信联军必然上当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法军终于出其不意,以少胜多,为彻底击败对手奠定了基础。

善用韬光养晦之计莫过于三国时的刘备。刘备被吕布打败后,投奔了曹操。曹操将刘备带至许昌控制起来。刘备既不甘心在曹操之下,又怕曹操知其心怀大志,便装作无志无谋、无勇无为,而在屋后开地种菜。有一天,曹操请刘备赴宴。酒至半酣,忽然阴云密布,骤雨将至。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隐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冲天之志。当今英雄,只有你和我啊!刘备以为曹操看出了自己的心思,心里一惊,手中匙箸掉在地上,而正巧雷声大作,刘备忙推说自己从小害怕雷声,一听响雷即恨无藏身之处了。曹操信以为真,认为刘备乃无用之庸人。实际上刘备隐藏自己的大志,以免曹操加害,是用韬晦之计。后来,刘备请领一军截击袁术,乘机出走,后来终成一方霸主。

在企业经营中暂时避开市场的竞争热点,不动声色地开发新产品,研制新项目,等待时机成熟后再将产品推向市场,从而一举占领市场,这便是韬晦之计。

比尔·盖茨是美国富豪中的首富,1992年其个人资产突破70亿美元。在他的计算机微型软件公司初创之时,计算机行业把软件开发视为小东西,竞相争夺硬件市场。盖茨经过仔细考虑,严密论证,看到了微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后软件应用的广阔前景,不同其他公司去争热门。他力排众议,组织攻关,几年之后就差不多垄断了美国的计算机软件市场,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