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与三国精髓
2611600000008

第8章 谋攻篇(3)

孙武认为:将为国辅,辅周国强。这是孙武关于将帅在国家和军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本观点。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国家与军队的关系是以君主与将帅关系来表述的。君主与将帅是“主”与“辅”的关系。将帅有能力,具备将德——“智、信、仁、勇、严”,则主安而国强。因此,孙子认为:“故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就是说懂得用兵的将帅,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将帅是一切军事活动的中枢,无论建设军队、管理军队,或是指挥作战都起着主导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讲,兵法主要是为将之法。从《孙子兵法》直接论述将帅重要作用的文字看,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直接参与制定重大军事决策,通过未战而“庙算”,协助国君作出战与不战的战略决策,或如何战的策略决策。二是将帅“受命于君”,在外出征,又是国家战略决策的主要执行者。这时,“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战争的胜负、国家的安危、军民的生死,全部系于一身,责任重大。将帅掌三军之权,理三军之事,要“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要通“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等等,对将帅要求之高可想而知。因此,选将任将不可不慎。应当说充分认识将帅的重要作用是完全应该的,但《孙子兵法》也流露出过分夸大将帅作用、将帅决定论、官兵对立和愚兵思想,这是应当批判的。

三国,诸葛亮作为丞相、将帅,真可谓“忠臣”、“辅周”之臣。一朝天子一朝臣,诸葛亮能够实现“两朝开济老臣心”,至死不渝,真不容易。刘备白帝城托孤,要刘禅“父事丞相”,刘禅基本上是遵循的。诸葛亮《出师表》真有慈父教子之意味。诸葛亮天资、能力、完全可以称帝,刘备托孤时就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须安邦定国成就大业。若是嗣子(指刘禅)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取而代之。”果然李严曾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但诸葛亮仍然我行我素,忠于蜀汉,鞠躬尽瘁。其实,刘禅虽然能耐不大,但他信任诸葛亮,放手让诸葛亮大权独揽。李邈上书进谗言,刘禅不听,杀了李邈。一个敢放手,一个尽忠心,这天子与朝臣真可算是一对值得称颂的典范。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打开局面,首先必须创造一个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内部环境,尊重、信任本企业职工并充分授权让他们施展身手,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稳步走上成功之路。

“尊重、信任、授权”,是美国著名女企业家珊蒂·柯吉格的用人之道。她在1972年以2000美元创办ASK系统公司,后来发展成为全球十大软件公司之一,55个分公司遍布全球。珊蒂·柯吉格的成功关键在于用人之道。她主张让员工自觉自愿去全力工作。职工对企业负责,企业“尊重、信任、授权”予职工,使得ASK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珊蒂·柯吉格成为1991年最受瞩目的25位高级主管之一,被企业界誉为“硅谷女杰”。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有机合成厂的领导,放手让一位操作工人对引进的一套外国装置多次进行改造,虽有失误、挫折,但终于使这套装置更符合厂情,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厂里信任、放手、尊重他,他尽心尽力为厂改装,终于取得了成功。当外国专家到厂访问,看到这套装置的先进性得到进一步发挥时,赞不绝口并反而把它作为“中国专利”用重金买了回去。

六、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司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感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司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译为:国君贻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能前进而硬让它前进,不了解军队不能后退而硬让它后退,这叫做牵制军队;不懂得军队内部的事务而干涉军队的事务,就会使军队迷惑不解;不懂得军队的权宜机变而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产生疑惑。军队既迷惑又有疑惑,那么诸侯乘机进犯的灾难就到了,这叫做自己扰乱了自己的军队,而导致了敌人的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牵制才能够胜利。

这一段文字是论述将帅要有独立指挥权的问题,指出君主不牵制将帅才能够取胜。

这是孙子关于机动灵活用兵的思想之一。将领选择好了就应授权让他独立指挥。将帅有能力组织、指挥军队作战,国君就不要越权干预指挥,应该大胆放手让将帅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将领应该在“唯人是保、利合于主”的最高原则下,结合战场实际情况大胆机断行事。当国君的命令不符合客观实际时,身在战场、熟知军情的将领要从实际出发,机断行事,绝不能囿于君主陈命而机械服从,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君、将相互信任为前提,倘若君疑将骄,就会“三军既惑且疑”,必然导致自乱其军,自取败亡。

对于君将关系,是从两个方面来讲的。

将领的天职是服从命令、执行国君的使命。将帅指挥作战,是受命于君;将帅领兵出战是为完成“庙算”战略,目的是“安国辅君保民”。因此,受命君主,对君主负责是将帅的职责。

孙子不仅从这一方面讲君主与将帅的关系。而且还从国家利益、战争全局的高度来论述君将的另一方面的关系:将帅受命之后,不能时时处处拘谨地固守君命,应根据战争实际进程有所权变;同时,君主也不能脱离实际地去干扰将帅的作战指挥。

孙子主张“通于九变之利”,必要时“君命有所不受”。他说:“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九变篇》)这是说:有的道路不要通过,有的敌军不要攻击,有的城池不要攻取,有的地方不要争夺,有的君主命令可以不执行。将帅对九变之利通晓就是懂得用兵了。孙武讲的包括了有所由和有所不由、有所受和有所不受,一切以利而动,依战场实际情况而定。

孙子提出“君命有所不受”,是根据古代交通、通讯落后,君主不可能掌握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为了胜利随着战局发展变化,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的办法去执行君主的命令而说的。这一点在汉简《孙子兵法》佚文中作“君命有所不行”,就更为明确,它是以“四变”为条件来说的,不是无条件的;对于“君命”不是一概“不行”的,只是“有所”不行,应当正确看待。

不管怎样,孙子“君命有所不受”对后世影响很大,也很可贵,有很多著名的事例。

东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十一月十九日,吴、楚两国在柏举摆开阵势,阖庐的弟弟夫概王早晨请示阖庐说:“楚国令尹子常不仁,他的部属都没有誓死拚战的意志,我们先向他进攻,他的士兵一定会逃跑,而后我大军随后追击,必获全胜!”阖庐不同意。夫概王说:“做人臣的见到合理的事,应该立即去做,不必等待君命。今日我决心死战,楚军必破。”于是,夫概王不顾阖庐的反对,自行率领部下5000人首先攻击子常的部队。楚军破溃,子常奔郑。此战,吴军深入楚国,劳师远征,应速战速决。夫概王见到有利战机,建议吴君主进军未准,于是果断地自行进军,一举破楚军,这是深得“君命有所不受”的精义之举。

1948年,解放战争正处于历史的转折关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后,中央军委为继续贯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方针,迅速巩固中原解放区,1月底2月初,先后电令华野副司令粟裕,要他迅速将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组成第一兵团,开赴黄河以北濮阳地区休整,两个月后南渡长江,挺进闽浙赣诸省,创建新解放区,以求吸引中原敌人20~30个旅回防江南,配合中原作战,并令中原我军加紧作战,以利于粟裕兵团南下行动。4月,粟裕率第一兵团到濮阳地区休整,但他对中央军委指示并没有盲目执行,他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形势,认为我军在中原地区已基本具备打较大规模的歼灭战的条件,如果此时我军调兵南渡长江,深入敌之后方作战不如留在中原将会对战局发展更为有利。于是,他向中央军委建议:华野一兵团3个纵队暂缓渡江,应集中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陇海北路作战,求得在雨季与夏收前在中原地区打几个较大的歼灭战。同时在敌人后方派出有力的游击兵团,相互配合,推动战局的发展。中央军委针对粟裕的建议,与前线指挥员审慎研究后,毅然决定粟裕兵团暂缓渡江,加人中原战场,会同中原我军作战,寻歼敌人之有生力量。实践证明:粟裕的暂缓渡江,留兵中原的建议是正确的,它对中原歼敌以及后来的淮海战役,乃至全国战局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企业经营也应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但有时这些方式是打破常规与一般规律有所不同。如不灵活处置,一成不变的按常规做法去做就很难获得成效。

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的汽车售量还很小,为了挖掘社会上对汽车的潜在需求,当时资金才10亿日元的丰田汽车工业销售公司,竟投资4.2亿日元开办了东方规模最大的日本汽车学校。这一举动,被不少人认为有悖于常规,受到公司上下内外的尖锐批评。但销售公司的经营专家神谷正太郎却认为:“就和生产必须先投资一样,销售也要先投资。如果只是全力挖掘当前的社会需求,企业马上就会走上绝路。如果考虑到五年、十年后的长远利益,即使牺牲眼前利益,也在所不惜。”他坚持了下去。事实证明,神谷的见解和处理是正确的。汽车学校培养的驾驶人员和销售人员既懂技术,又懂销售业务,成为活跃在推销第一线的得力骨干,大大促进了汽车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