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2613600000003

第3章 兴学育人

渠仁甫青年时,正值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存亡迫在眉睫。同时,也是变法维新思潮迅速传播之际,康、梁维新思想对他影响很大。他认识到,列强之所以强,关键是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国家要“光明疆盛”,就必须培植青少年,于是产生了教育救国、兴学育人的念头,以此“为社会稍尽绵力焉耳”。他的堂叔父渠本翘创办祁县中学的成功范例也为他树立了榜样。1919年初,就在他执掌家业的第二年,独资创办了祁县私立竞新学校,开始实践他平生教育救国的理想和抱负。

1919年3月,渠仁甫邀请清末举人、前祁县中学校长张学钦(字敬甫)先生和清末秀才、书法家杨芳(字琅圃)先生磋商办学事宜,两位先生愿全力以赴、鼎力相助。渠仁甫先租赁城内小东街大槐树底路北园大门院(现小东街30号院)为校址,又借占城内新道街路北空场地为操场。礼聘张学钦为教务管理员兼教员、杨芳为杂务事务员兼教员,先期筹办一切。

当时政府规定,中小学校长必须由洋学堂毕业生担任。为此,渠仁甫奔赴太原,找其好友温国璋先生(字奉峨,曾任祁县中学校长),说明来意。温同渠又找到太原阳兴中学校长韩业芳,韩则极力推荐应届毕业生中的佼佼者韩耀明。于是,渠仁甫礼聘韩耀明为竞新学校校长,负责校中全权事宜。1919年招收高级、初级两班学生共30余名,暑期正式开学授课。

1920年2月,本县及周边各县学生踊跃报名投考,学校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势。全校共招收学生104人,编为一个高级班、一个高级补习班、一个初级复式班,学校初具规模,正式向县府、省府报告备案。同年春,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题赠渠仁甫“急公好义”横匾一块。

随着学校的发展,旧校址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渠仁甫又购置了小东街路南的东西楼院和四座小院,合并一处,改建为新校址(现小东街62号院)。全校共有礼堂一座、教室5间、校务会议室3间、寝室兼自习室34间、教员室8间、事务室2间、传达室1间、应接室2间、成绩室1间、书报阅览室3间、储藏室3间、工友室3间。饭厅及厨房另占一小院。同年秋,东西楼院改建竣工,高级、补习两班学生转入新址,初级班仍在旧址寄宿授课。期间,渠仁甫投资银元13863元。1921年3月新校址改建完毕,初级班学生也全部转入新址。同年,又购置了城内新道街路北空地及破院数处,拆除后铲修平坦,命名为“竞新大操场”。操场南北长29丈、东西宽15丈,面积为435平方丈,内设足球、篮球、网球等场馆设施。仅竞新操场一项,开支银元5645元。

1926年,渠仁甫又在羊树坡街购置房产,成立了竞新图书馆,除供师生阅读外,还免费向社会开放。因为藏书丰富,前来阅读的人络绎不绝,是当时山西省影响极大的公益性图书馆之一,备受社会各界称赞。

1929年,学校举行了“十周年校庆”活动。省教育厅、县教育局都派人参加指导,校董的商号“长裕川”、“永春原”、“书业城”的掌柜也到校庆贺。当时还出版了《祁县私立竞新学校十周年概况》(简称《概况》)一书。县长师润庠、校董渠仁甫、校长韩耀明都作了序。《概况》还收集了校董相片、校长相片、教师相片、历年来毕业生相片、学校校训、学校的教学方法、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在校师生名录、毕业学生名录等,《概况》对竞新学校办学10年的历史做了全面详尽的总结,在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同时,渠仁甫有了建竞新中学的想法。于是兴建小操场,购置图书、仪器、中西乐器、教学用具等。1932年后,教师队伍又有所壮大,太原国民师范校长冯直多次向竞新学校推荐其优等生来校任教。教师队伍年轻化、知识化,是这个时期竞新学校的特点,也是学校发展的黄金时代。

竞新学校办学18年,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为国捐躯的李岗、张尚义、翟汝玉、杨汝义、孔繁桐、武克鲁、贾步云、戴斌等。建国后,党政、军事、科技、金融、教育、文艺,以及医疗卫生各部门均有竞新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如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秘书长贾步彬、原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武汝扬、原炮兵学院顾问王崇德、原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政法委员会委员、研究员范大煊、原山西矿山机器厂高级工程师韩瑞恩、原天津市建筑物资公司经理兼党委书记李达民,等等,还有在大洋彼岸的阎兆熊、马列克仁、何骞等。他们都是竞新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50多年后,担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秘书长的竞新学校毕业生贾步彬曾深情地回忆道:“祁县私立竞新两级小学校,是由本县开明士绅渠仁甫先生创建的。仁甫先生是一位有识之士,为了有益于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职责而举办了这件好事,这是值得纪念和称颂的。”

渠仁甫办竞新学校是出于对文化的重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一般私立学校不同的是,他办学的目的不是为盈利。从1919年到1937年,办学18年中,共投入银元8万元,毕业学生约1000余人,平均为每个学生投入银元80元。竞新学校开办到第5年,渠仁甫感到教育面还不广,许多家境不好的儿童还不能入学,于是从1924年开始,“鉴于社会生活艰难,为普及教育,体恤寒素起见”,他决定“高等班学生每学期所纳之学费六元,国民班学生所纳之学费三元,一律免收”。此后10余年,竞新的学生明显增多。他对有抱负的热血青年,更是鼎力相助,不仅资助他们上小学,小学毕业后仍继续资助,直到大学毕业的就有五六人。

当时祁县乃至山西全省的小学教育相当落后,虽然学校的名称已由学堂改为学校,但只是徒有虚名,教师大部分由原来的私塾先生充任,他们只知旧书,不懂新学,甚至不会用阿拉伯数字做演算题。渠仁甫决定用新的理念来创办学校,即聘请新式教员,使用新式课程,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学生。竞新小学的校训“崇俭、耐劳、进取、爱群”就明确显示了他的办学方针。

该校的教学方法十分先进科学,以人为本,十分人性化。在《概况》的《教学方法之主张》中有详细的阐述,突出的是启发式教育,贯彻两“注重”:一是注重“自动”,“调动儿童之兴趣与勇气”,“讲授功课时务使儿童成为表演者”,“未授前先令儿童自己学习、准备,其未能领会者,教师从旁指导,相机辅助”,“主张儿童自动、自学,先令儿童互相研究,然后再详细补充讲解”。还主张“复式教授”,即“使优良儿童从旁辅导低能儿童”,使双方都能提高和有所收益。主张因人施教的“个别教授”,“对于低能儿童,俾其反复练习,务期其了解;对于优良儿童,特于课外酌量加授适合社会需要之学科,并指明参考书籍,以尽其材力,而期其深造”。二是“注重训练”,不主张死读书。“本校之训练,特注意发展儿童精力,即教授时:或讲读以训练口眼,或问答以练习口耳,或抄写以练习手眼,或算写以练习手脑,均注意练习其五官百体,使灵活敏捷,以增长处理事务之能力”。学校经常组织开展讲演会、辩论会、书报阅览交流会、成绩展览、书法展览、美术展览等活动,还组织有篮球队、乒乓球队、歌咏队、乐队,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与私塾截然不同的是,该校采取学校教育与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如讲棉花,除在教室看挂图外,还要到村里请农民讲,到地里看;讲空气时,学生亲自制氧、制氢。学校设劳作课,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蜡烛、肥皂、雪花膏、抄本、粉笔等等,然后拿到“竞新消费社”出售,只收工本费。小学搞勤工俭学活动,当时在全省可谓首创。

该校很注重培养、陶冶儿童之优良习惯,注重“德(训)育教育”,“发展合作互助之美德”,“养成守规律之习惯”,“养成俭朴之风尚”,“养成学生劳动之习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守纪律、尚俭朴、爱劳动之品德。竞新小学还有一整套严格的校规。学生上课,课堂有守则;学生玩耍,操场有守则;学生吃饭,饭厅有守则;学生睡觉,宿舍有守则;学生看课外书报,阅览室有守则;学生离校,有请假制度,等等。更可贵的是,学校还制订了执行制度的保证措施,监督执行机构是“学生自治会”(1934年后,参考社会编制,学生自治会改称为“竞新市市政府”),学生干部考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周小结一次(包括学习成绩),表扬好的,批评差的。这样做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学生遵纪守法的习惯。

在封建思想统治数千年的中国,在国民教育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竞新学校能制定并实施如此先进的教育模式,是难能可贵的。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些教学思想和方法一点也不过时,而且有许多还恰中当前教育之时弊。

竞新学校之所以不折不扣地贯彻上述教学方法,缘于有以校长韩耀明为首的一批骨干教师,如郭维芝、刘龙田、陈孚之、石克明、米长元、史孔昕等,他们都是德高望重、成绩斐然的优秀教师。他们尽职尽责,除讲授教育部审定的教材外,还要讲授补充教材,如国语课的补充教材,就有《古文必读》、《古文词类纂》、《古文笔法百篇》等。一学期补讲20篇,到高级班毕业时,共补讲近200篇。数学兴趣活动小组每班都有,如高12班的阎传燔、乔廷相、朱相国等人,在韩耀明校长的辅导下,编印了《算术汇编》一书,并由祁县《明报社》出版。

从1933年竞新学校高10班起,全县高级班毕业生开始举行会考。会考后,其成绩均在县衙门前掩壁上发榜公布。每年会考,榜上前几名都是竞新学校的学生。尤其是1936年的会考,全县前10名学生中前9名学生都是竞新学校的,参加会考的高13班学生,其成绩都在甲等行列里。该校以师资好、校风良、校规严、设备全、成绩优闻名于三晋大地,多次受到县、省级政府的嘉奖,并两次受到当时中央政府的嘉奖。现在尚可看到1922年大总统黎元洪亲笔题写的“敬教劝学”横幅奖状。

“七七事变”前夕,全民抗日情绪高涨,高15班班主任史孔昕老师在韩耀明校长的支持下,请来了牺盟会员为学生讲游击战术;学校歌咏队队长张尚礼,徒步去五里疙瘩军事教导团学唱抗日歌曲,返校后再组织学生演练学习;全体师生有时去火神庙开会,聆听牺盟会特派员的抗日讲演。中秋佳节,师生为军事教导团将士募捐月饼,派学生代表送到部队驻地;韩耀明校长、郭少仙老师,还编了抗日小话剧、活报剧,组织学生在街头义演,使整个竞新学校、整个县城,充满了抗日的气氛。1937年旧历十月初六,日军轰炸县城,竞新学校被迫停办。广大师生以不同形式,投入到抗日的洪流里去了。

50余年后,竞新高14班毕业生、原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政法委员会委员、研究员范大煊回忆道:“就在这儿我开始受到了‘人格是第一生命’的教育,即做人的教育。先修身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老师耳提面命反复讲的。爱护自己的人格,比什么都重要,这使我终生受益。语文、历史、地理课程,把爱国主义思想深深扎根在我们心底。一位新到校的史老师,年轻、开朗而又洒脱,是他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理想播在我们心田。”

创办竞新学校的18年,是渠仁甫大展雄图,实现理想和抱负的18年,是他一生中心情最好的黄金时期。然而,正当渠仁甫踌躇满志,准备开拓进取,创设竞新中学,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之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祁县,彻底摧毁了他的理想和事业,他仇恨满怀,痛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