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像大人物一样思考
261500000043

第43章 另辟蹊径可能是最佳的选择

第七章第六节另辟蹊径可能是最佳的选择

蹊径是捷径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可以明确地告诉我们什么叫另辟蹊径。

一个星期六的早晨,牧师在准备第二天的布道内容。那是一个雨天,妻子出去买东西了,而小儿子又在吵闹不休,令牧师烦恼不已。

最后,这位牧师在失望中拾起一本旧杂志,一页页地翻阅,一直翻到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一幅世界地图。

他从那本杂志上撕下这一页,再把它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小约翰,如果你能拼拢这些碎片,我就给你1元钱。”儿子答应了。

牧师以为这件事会使儿子花费一上午时间。没想到,不到10分钟,儿子就来敲他的房门了。牧师惊愕地看着儿子如此之快地拼好的那幅世界地图。

“孩子,这件事你怎么做得那么快?”牧师问道。

“这很容易。在图画的背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

牧师笑了,给了儿子1块钱。“你也替我准备好了明天的布道。”他说。“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那么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

牧师的思路是不错的。如果要把这些碎片拼成世界地图,确实需要大半天的时间。可是他儿子却发现了一条捷径,从而省力省功。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小小的发明,这条捷径就叫做另辟蹊径。

另辟蹊径,不仅能够使本来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而且更是我们认识世界,创造成就的“蹊径”。它往往意味着改变传统的思路。

100多年前,一个20多岁的德国犹太人随着淘金人流,来到美国加州,这个犹太人就是日后名闻遐迩的“牛仔裤之父”李威?斯达斯。他看见这里的淘金者人如潮涌,心想如果自己也参与进去,未必就能捞到多少油水。于是灵机一动,想靠做生意赚这些淘金者的钱。他开了间专营淘金用品的杂货店,经营镢头、做帐篷用的帆布等,前来光顾的人不少。

一天,有位顾客对他说:“我们淘金者每天不停地挖,裤子损坏特别快,如果有一种结实耐磨的布料做成的裤子,一定会很受欢迎的。”

李威抓住了顾客的需求,凭着生意人的精明,开始了他的牛仔裤生涯。刚开始时,李威把他做帐篷的帆布加工成短裤出售,果然畅销,采购者蜂拥而来。李威靠此发了大财。

首战告捷,李威马不停蹄,继续研制。他细心观察矿工的生活和工作特点,千方百计改进和提高产品的质量,设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考虑到帮助矿工防止蚊虫叮咬,他将短裤改为长裤;又为了使裤袋不致在矿工把样品放进去时裂开,特将裤子臂部的口袋由缝制改为用金属钉钉牢;又在裤子的不同部位多加了两个口袋。这些点子,都是在仔细观察淘金者的劳动和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地捕捉到并加以实施的,使产品日益受到淘金者的欢迎,销路日广。

由于牛仔裤的式样源于“下层”百姓,因而尽管它受到广大矿工和青年人的热烈欢迎,但能否打入城市呢?

经过一次的失败之后,李威根据侦察结果,对症下药,认为上层社会排斥牛仔裤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来自社会的下层,对上流人士是一种触犯。为此,李威利用各种媒介大力宣传牛仔裤的美观、舒适,是最佳装束,甚至把它说成是一种牛仔裤文化。这些铺天盖地的宣传,把牛仔裤“庸俗”、“下流”的斥责打得大败而逃。于是,牛仔裤在各阶层中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并在美国市场上纵横驰骋,继而冲出国界,风靡全球。

在美国加州淘金热潮中,不靠淘金,而经营别的营生,并成功致富的有很多例子。同李威?斯达斯一样,17岁的小农夫亚默尔也加入了这支庞大的寻金热的队伍。他历尽千辛万苦赶到加州,经过一段时间,他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挖到一两金子。

淘金梦是美丽的,山谷中艰苦的生活却令淘金者难以忍受。特别是当地气候干燥,水源奇缺,寻找金矿的人最痛苦的是没有水喝。许多人一面寻找金矿,一面不停地抱怨。

一个淘金者说:“谁让我痛饮一顿,我宁愿给他一块金币。”

另一个说:“谁给我喝一壶凉水,我情愿给他两块金币。”

还有一个发誓说:“老子出三块金币。”

在一旁的亚默尔见这些人发完牢骚又继续埋头挖掘起金矿来,自己停住了手中的铁锹。他想:如果我把水卖给这些人喝,也许比挖金矿能更快赚到钱。于是,亚默尔毅然放弃找金矿,将手中挖金矿的铁锹变为挖水渠的工具,从远方将河水引入水池,经过细沙过滤,成为清凉可口的饮用水,然后将水装在桶里,运到山谷一壶一壶地卖给找金矿的人。

当时,有人嘲笑亚默尔,说他胸无大志,他们似乎都没有细想亚默尔选择的出发点。亚默尔毫不介意,继续卖他的饮用水。结果,许多人深入宝山空手而回,有些人甚至忍饥挨饿,流落异乡,而亚默尔却在很短的时间内靠卖水赚到了6000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十分可观的财富呀。

另辟蹊径可以获得机会

因为任何地方都存在机会,而如果一个地方只有你一个人,岂不是所有的机会都属于你?所以,与众不同才是高明的成功者。

许多人在追求机会的道路上,虽穷尽心力,但终究得不到幸运女神的青睐,对于这种人,最好的劝导就是令他另辟蹊径。

机会虽然比比皆是,但追求机会的人更是浩如繁星,在人们所熟知的职业行业事业中,机会和追求机会的人之间的比例是严重失调的,可惜,许多人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却还是拼死要往里钻,结果不但没能得到命运的垂青,反而浪费了自己的大好青春。事实上,在每一个地方,都有机会的存在,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就懂得往人少的地方去,如果某个地方只有你一个人,那岂不是意味着这里所有的机会都只是属于你一个人吗?独辟蹊径,将使你的人生有更好的亮丽风景。

曾经安居书斋刻苦著文的高校文科教师们,面对迅速发展的中国市场经济,常为不能像理工农医科的同行们“下海捕鱼”而困惑。而郑州大学经贸系主任冯更新教授却独创一帜:走出书斋,到经济建设主战场去吸取营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带领几位同事,深入豫南驻马店市的厂矿企业,运用现代化手段,先后组织了3次较大规模的调研活动,写了67万字的论著,提供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实用信息上千条,培训了300多名经济管理人员,使全市企业管理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几年来,冯更新不仅没要学校一分钱,而且还上交给学校10万多元。

另辟蹊径,使冯更新尝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甜头。

另辟蹊径,往往意味着改变传统的风格或思路,闯出一条新的路子,开辟一块新的土地,这是获得机会行之有效的途径。

有的人,在某一思维领域是一条虫,到了另一思维领域则成了一条龙,职业的选择,也同此理。下面的这个例子也说明了上面的道理:

查朱原来是美国一个乡下小火车站的站员。由于车站偏僻,购物困难,而且价格偏高,附近的人们常常要写信请在外地的亲友代买东西,非常麻烦。查朱想:如果能在附近开一个店铺,一定会得到一个发财的机会。可是,他既没有本钱,也没有房子,怎么办呢?他决定尝试用一种新的、无人知晓的邮购方法,既先将商品目录单寄给客户,然后按客户的要求寄去商品。他雇了两名职员,成立了“查朱通信贩卖公司”。此后,人们纷纷仿效,并从美国风靡到全世界,查朱也成为“无店铺贩卖”方式的创始人,当然,作为创始人的回报就是在五年之后,查朱成为了百万富翁。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把当时已被证明的“电流能够产生磁”的原理颠倒过来,实现了“磁能变成电”的设想,从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

要想获得命运的垂青,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追求另辟蹊径,在成功者的殿堂中,大凡能登上一席之地的仁人志士,都是一些求异标新,不思安分者。

你要想另辟蹊径去获得成功、获得机会,应该从上述成功的经验中吸取有益的启示。

首先,要能在平常的事情上思考求变。能够另辟蹊径的人,其思维富有创造性,善于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图新求异,主动反常逆变,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其次,要不为现行的观点、做法、生活方式所牵制。巴尔扎克:“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比喻的人,就是庸才了,第三个人则是傻子了。”

现行的汽车防盗系统国内外已有不少,许多厂家使尽浑身解数仍然不尽如人意。总参某炮兵研究所青年工程师杨文昭在广泛吸取国内外同类产品的优长的同时,大胆创新,另辟蹊径,运用双密码保险、抗强电磁干扰、无电源持续报警和声控自动熄火等新技术,研究出了汽车防盗系列产品,被定为首家“国际”产品。敢于向现行的成果和规则挑战,独闯新路,使杨文昭获得了机会,也获得了成功。

再次,要留意他人,学习他人,但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抱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盲目模仿他人的经验,并不能获得成功。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自己在观察事物、观察别人成功经验的同时,独创出自己之所见。

第四,要别出心裁。“大家都想到一块去了”,这并非都是良策。满天飞的广告词尽是“实行三包”、“世界首创”、“饮誉天下”,效果如何呢?美国一家打字机厂家和广告语:“不打不相识”,一语双关,顾客趋之若鹜。

莫道山穷水尽已无路,另辟蹊径,将使你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为一个经营者,要知道只有市场才是检验经营者决策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因此,必须具备对市场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善于应变和决策,绝对不能盲目从主观意愿去决断。

《孙子兵法》云:“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胜也。”这个计策的核心是,作战时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打击敌人虚弱之处。只有独辟蹊径,避人之长,扬己之长,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这也是选项的一大原则。

很多成功的经营者,都是善于寻找这种扬己之长的机会的。如汽车行业,自从奔驰创出世界第一辆汽车以来,有七八十年世界各地基本都按“豪华型、耗油多”的路子在生产汽车,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因为石油危机日本人借势推出了“轻巧价廉、耗油较少”的汽车,并一举占领了许多市场份额。

另外一个例子是,美国有一家名为“硅谷专业公司”的企业,它资金少,人员也少,却专门生产和经营半导体器材。

半导体自问世以来,利润额日渐增加,也因此造成此行业的愈加激烈的竞争。不但在美国有众多企业参与竞争,在亚洲、欧洲等地也有数量庞大的竞争者。硅谷公司看到半导体行业的竞争产品都是与能源有直接关系的,而这也必然受到能源的制约。据此,该公司避实击虚,趁着同行业都在偏重于这方面的技术时,花力气研制出能控制燃料的专用硅片,供汽车制造业使用。

由于硅谷公司率先研究开发硅片技术,其发展速度比后来者更为迅速,效果更为理想,名气也更大。不到两三年时间,它使每件硅件的成本从25美元下降到4美元,使参与这一新技术的竞争者,乃至财大气粗的大半导体企业集团也望尘莫及了。

硅谷事业公司很快扩大和巩固自己的市场,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公司,一举成为世人皆知的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