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2615500000007

第7章 民族·地理(2)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名。春秋时,秦、晋、楚等国起初在边地设县,后来逐渐推行到内地。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比县大。战国时在边郡分设县,逐渐形成了县统于郡的郡县两级制,郡、县长官不世袭,均由中央任免,发给俸禄,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标志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即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kuai)稽、颖川、砀(dang)郡、泅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handan)、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共三十五郡,连内史(秦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闽中,共四十郡。秦以后,历代都有郡,只是区域变小了。隋、庸时期,州郡迭改。宋废郡,改为府。

【道】

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汉代指少数民族聚居的新设县。《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有蛮夷曰道。”唐贞观初,分全国为十道:(1)关内道,即古雍州,(2)河南道,即古豫、究、青、徐四州,(8)河东遣,即古冀州,(4)河北道,即古幽、冀二州,(5)山甫道,即古荆、梁二州,(8)陇右道,即古雍、梁二州,(7)淮南道,即古扬州,(8)江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8)剑南道,即古梁州(剑阁以南),(10)岭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开元年间(公元七三三年),增为十五道,即从关内道分出一个京畿(治长安),从河南道分出一个都畿(治洛阳),再把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把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相当于汉代的州,相当于现在的省。明、清时的道,是在省、府之间所设置的监察区,道下有府有州。清末和民国初年的道,相当于现在的专区。

【路】

宋、金,元地方区划名,宋代的路,原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划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下辖府、州、军、监(指矿区、盐区)、县等。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仿唐代道制为二十一路,其后分合不一。至道二年(公元九九七年),始定为十五路,真宗时增为十八路,神宗时又增为二十三路。据《宋史·地理志》,元丰定制的二十三路名称是;京畿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陕西路、两浙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kui)州路、广甫东路、广南西路。各路设转运使等官,掌管一路的财赋等事。此外,还有少数特为军事而设的路,不领民事。宋代的路,其中有些和今天的省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省。金仿宋制,分境内为十九路。元代也有路,但较宋代为小,上属行中书省或道,相当于州、府。明代废除了路。

【省·行省】

省,原是官署的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除京师附近地区(山东,山西及河北)直隶于中书省外,又在路之上于河南、江浙、湖广、陕西、辽阳、甘肃、岭北、云南等处设十一个行中书省(略等于中书省办事处或中书省行署),简称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以总揽该地区的政务,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名称,简称为省。明代置十五行省(明代虽已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行省),即北直隶、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湖广、江西、陕西、四川、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长官为左右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有战事时,派朝臣出巡地方,处理军务,称为巡抚。遇到牵连几省的军事问题,巡抚不能解决时,则派总督处理。这些都不是正式的地方官。清初,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仍为十五省。康熙时,分江南为江苏、安徽二省,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二省,共十八省。以后又增置奉天、吉林、黑龙江、新疆四省,共二十二省。还有台湾,清代也曾建省。到了清代,总督、巡抚都是正式的地方官。巡抚是一省的最高长官,总督则总揽一省或两三省的军民要政。而布政使则成了督抚的下属,只管财政和人事。

【府】

唐代将京师和陪都所在地的州或置有都督府、都护府的州,升为府。一般说来,唐代制度大州称为府,这些府,隶属于道。宋代的府隶属于路,设置渐多。元代的府,有的隶属于路,有的直辖于中央。明代以京畿、应天诸府直隶京师,其余隶属布政使司(省的最高行政机构)。清代以顺天、奉天二府直隶京师,其余与明制相同。府的最高长官,唐、宋设权知府,明、清称知府。

【军】

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名。军有两种。一种是与府、州同级,即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府,如宋代的平定军即清代的平定州,宋代的南安军即清代的南安府。这种军,直辖于路,下领县,如宋代在今安徽无为县建无为军,下又置无为县,有的下领数县。另一种是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军的最高长官叫知某某军。此外,军还是古代军队编制单位。

【县】

地方行政区划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大国往往把新兼并得的土地置县。这些县,多设置在边地,有国防作用。到春秋后期,各国才把县遂渐推行到内地,而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置郡。当时,郡的面积虽较县大,但因地广人稀,地位要比县低,所以《左传·哀公二年》中晋国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期,边地逐渐繁荣,才在郡下设县,产生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六国后,才确立郡县制,县隶属于郡。《陈涉世家》:“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其中“诸郡县”,指当时的郡和县,“长吏”,指当时郡、县的长官。后来,县隶属于府或州或军或监或厅,一九一二年后,县隶属于省或自治区或直辖市。

【都】

相传为上古行政区划名。周制,四县为都。《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夏制,十邑为都。《广雅·释地》:“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五里为邑,十邑为都、十都为师,州有十二师焉。”都,亦指京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亦称都会,通都大邑。

【邑】

古代称国为邑。《左传·桓公十一年》:“君决于郊郢,以御四邑。”邑,也泛指城市,大曰都,小曰邑。邑,还是旧时县的别称,如:邑宰。《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邑,指华阴县。

【畿(ji)】

古代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如京畿,畿辅,引申即谓方千里。《国语·楚语上》:“而至于是有畿田。”韦昭注,“方千里日畿。”又,唐代县的等级名。

【城】

唐边戍名。此外,旧时还指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垣,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

【郭】

一作“廓(kuo)”,又称为“郛(fu)”,外城。《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

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崤之战》:“公使刚处父追之,及诸河。”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江东、江西】

江在古代就是指长江。古代的江东又称江左,就是指今天的江南,具体指长江下游江苏南部一带。江西,又称江右,指长江下游现在安徽省中部地区。这是由于长江流到九江后,折向东北,因此以这段江为界,来分东西或左右。

【江左】

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

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五岳】

五人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山东】

山最初指崤山,山东即崤山以东地区。战国时,秦建都关中,其它六国在崤山以东,所以山东泛指除秦以外的其他六国,这是指以崤山为标准。有时以华山为标准,山东是指华山以东,汉朝时也有称齐鲁为山东的,也有指太行山以东的。

【河西】

古代所说的河是指黄河。黄河在流经今山西和陕西那一段,自北向南,这段河的西部地区称河西,东部地区叫河东。河东即今天的山西省一带。黄河流到潼关以后转而向东,流经今天的河南省境,在这段河的北部地区叫河内,南部地区叫河外。

【塞北】

塞是指战国时期北方各国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分别修筑城墙,后来由秦始皇把它们连接起来,并又修筑了一段,这就是长城。塞北就是指长城以北地区,因为长城关隘多称口,因此塞北又称口北、口外。

【南国、北国】

古时称南方诸侯之国为南国。北国与南国相对,最初指北方诸侯国,后来泛指我国北方地区。

【岭外、岭南、岭表、岭海】

岭指五岭,岭南泛指五岭以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岭南地区在五岭之外,故又叫岭外.还叫岭表。岭海是由于两广处在五岭南面,又临近南海,故此得名。

【三吴】

这个名称开始于六朝,对于它所指的确切地方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指吴郡、吴兴、会稽为三吴;—种以吴郡、吴兴、丹阳为三吴;还有一种以苏州、常州、湖州为三吴。但不管哪种说法,都把吴郡(今苏州)称为东吴。

【三秦】

项羽破秦入关,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统领咸阳以四的地方;司马欣为塞王,统领咸阳以东至黄河之地;董翳为翟王,统领上郡(今陕西北部)。合称三秦。后来泛指关陕一带为三秦。

【三楚】

秦汉时分战国楚地为三楚。具体指今天的黄淮至湖南一带。淮北为西楚,淮南为南楚,临近东海的淮河南北地区为东楚。彭城在淮北,介乎东西楚之间,所以彭城以东为东楚,彭城可称西楚。项羽建都彭城,自称西楚霸王,因此,包括彭城在内的淮河以北地区称为西楚。后来多用来泛指湘、鄂一带。

【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