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学创新与管理(中小学教务主任工作漫谈)
2624900000007

第7章 尊师重教之涵养(5)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保护。是的,优秀的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每一个活动关注学生的利益,不有对其造成伤害,所以教师抛弃自己高高在上的身段,不“卖弄”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保护。一位校长在布置他的语文老师写“下水作文”时说:“要尽可能地放在学生的立场上,将自己的年龄、思维都尽可能地回到学生时代,而不是将自己既有的阅读面、阅历和思想来作文,只有这样才能带给学生以亲切感,自然感,从而讨论、辩解,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段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们要本着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进步的心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鲜活灵动的课感及教师魅力之源

常说,开车的要有好的“车感”,玩音乐的要有敏锐的“乐感”,研究语言的要有明快的“语感”,那么一位语文教师应由稚嫩步入成熟,由浅陋步向深刻的活水之源,渐渐地具有灵动鲜活的“课感”。当走进教室,便精神焕发、神采奕奕;讲课中,信心十足,应付自如;教材理解十分到位、透彻;对学生了如指掌,点拨得要;对课堂的掌控悠然,游刃有余;对教学预想做到因情而修,因境而变;对课堂上挥手即逝的生成资源可以快速捕捉,及时生发;凭借教学积淀高屋建瓴、师生和睦;靠教学机智运用自如,一气呵成……这就是“课感”,这就是“课感”中的老师,他已经达到了与教学融为一体,既把语文课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将其演绎得惟妙惟肖,让学生把学习语文当成自己的一个目标,他深受学生的爱載……

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课感”呢?它既需要先天的禀赋,又需要后天的强化训练。一位已有33年教学经验的语文高级教师在回顾教学历程时曾说:“我将青春年华献给了语文,我以滚烫的生命来拥抱语文。”“语文,当我们以心灵和生命去接触她时,她赋予了我们无限丰富的心灵空间和五彩斑斓的生命感受,而年轻的心便会在语文的灵韵中自由翱翔,在语文的碧野中蓬勃迸发出青春的活力。”这便是一位语文教师的情怀,它是一个语文老师对所教学科的挚爱。当具备了这种炽热的情感,他才会因语文而激动,因语文而投入,因从事语文教学而无比自豪和骄傲。昊益是海南省语文特级教师,从小就蕴藏着对语文学科的热爱,他将其语文教学生涯视作充满情趣的生命旅程,不断地运转着思想,不断探求着行动,形成一个个独特鲜明的教学思路,明确地突出表现“主体、主人、主动”地位的学生学习方法,进而让他的语文教学变成了学生的向往。“君欲纵之,必先爱之。”不是因有对语文教学那种全部投入的一股热血,就会形成好的“课感”,更不可能在语文课上出现优质、浓厚的美好效果。

但是,光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你要想驰骋在课堂的沙场上,所向披靡,就必须拥有深厚的功底才行。总体上说,优秀的语文老师要具备广泛的知识,较强的联想力,在语言知识上要有自己的深度。这样在课堂教学时,才会更加充满自信,也当尽可能地避免一些窘境。《时间》是为了纪念俄罗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先生而写的美文一篇。1928年,在这位文豪百年诞辰之际,茨威格先生去拜谒其素朴的墓地,借以表达其崇敬之意。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在对作者语言上的才华进行欣赏,让学生体会到墓冢所表现出的质朴美、自然美和伟大人格所表现出的崇高美、悲壮美的同时,还要将文章拓展开去,运用教师本人的文化功底,对相关素材进行挖掘,深层地理解、体会作者的独到之处。那就要求老师必须广泛阅读过托翁的作品,不但能体会到托翁的高尚人格,领会到托翁的遗愿意图,他必须有广泛名人墓穴的知识,才能体会托翁之墓的不同,理解托翁思想之深邃,他必须借助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才能真正理解托翁之墓为何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可以想象,拥有了如此的“功底”,老师的语文教学当然会神采飞扬,挥洒自如。

靠教材,教案部分,永远只能是个“教书匠”。优秀的语文老师不但要借鉴前人的成果,更要对教材有特殊的感知,要有自己的探索,并不仅仅是去搬硬套他人的理论,但也不能脱离固有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有所启发,为之所动。

教材里资源非常丰富,大家都在这里挖掘,但有些人只领会“冰山”之一角,还应从更多角度进行发掘,而有些人只泛泛地了解了一些“皮毛”并不能深入,有些人理解较广泛,也较深刻,但往往只停留在表象,缺乏更为深入的梳理。因此,对教材要有“独特的认识”必须从多方面做起。一是尽管“先明透教材”作者的思路常常与其思想经历有极大关联,因此必须对教材的题旨领悟透得细致入里;二是尽可能理性地来掌握教材的核心,指导学生研究文章内部的深层涵义,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是教师常常进行概括性说明或重要性归纳,将渗透了作者心血的文字,变成了僵化的字符,使学生不能获取真正的知识;三是要以独有的角度来对课文有新发现、新感知。对课文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既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因为环境、时间、不同而有不同。所以,我们对文本信息的理解永无止境。读经典,读一遍有一遍的感悟,说的就是这个。

为了能确保高效的教学,我们在上课之前,应该对课的重点了然于心,能够预测学生在学习时碰到的问题,并能够合理安排上课过程。充分预设是什么?就是对课文的一切问题包括绝妙之处和败笔之都了如指掌,统统悟到,这样才能举止自若,发现学生的“最近接受区”,消除课文与学生能力、情绪可能发生的“隔阂”,以他们的最简便可行的方法达到理解课文的最终境界,就是要根据文章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就是要想尽一切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充分利用课余资源,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理解教学的结果。

语文课堂是活跃的课堂,是充满生机的课堂,是师生“心灵撞击”的地方。在这里他们毫无顾忌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在此时,他们的思维无比活跃,就会有力地把握住这一机会,扩展课堂的空间,得到惊喜,在让同学们获得提高智能的同时,还增添了他们的自信心,调动起主体意识,进而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有位语文老师在教授《田园诗情》时,学生针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提出了问题:“真正的荷兰到底是怎样的荷兰?”老师及时地抓住了这具有“开发”价值的“生成资源”,于是就把绣球“抛”给了学生。同学们开动脑,赶紧地阅读课文。不一会儿,一句句精美的表述纷纷里动出来:“真正的荷兰风景如画,诗意盎然”,“真正的荷兰诗情画意悠然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真正的荷兰优美、幽静惬意、悠然”,“真正的荷兰处处如画,似时似诗!”这些表述既浓缩了课文精华,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在这时,又有一双小手举起来:“老师,他们说得都不正确!真正的荷兰便是真正的荷兰!”这又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惊喜”。是啊!“真正”的内涵无限,有无数论解又无法统一在某一证明上。冰心老人曾说:“文字竟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写不出这空灵的妙景。”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真正”二字有不同的看法,而这位学生又领悟到了这一“真谛”。抓住这一“生成”资源,课堂变得生机无限,精彩纷呈,在这里到处充溢着创造,教学效果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优秀的语文教师懂得捕捉课堂“生成”的瞬间,更明白要使之成为学好语文的“载体”、培养语文能力的“源泉”。一个童话故事中讲风和太阳比谁的本领大的故事,他们比谁能脱下孩子的外衣,谁能让船走得快。结果,风想把孩子的衣服脱去却没有成功,太阳用阳光让孩子自愿脱下衣服,风让船走得更快,而太阳让船夫没了力气,船走得更慢……有同学就提出来了一个问题:“为何风和太阳仅拿孩子和船来比赛呢?”是啊,这是多好的“生成”啊!于是老师及时发动学生去考虑:“假如太阳和风碰上了别人该如何比呢?”同学们陆续想出了农民叔叔扬谷子、赛场上的田径比赛、净化操场的废屑灰尘……于是立刻将孩子由课堂拉向了课外,由有限空间转到了宽广的生活中间,打开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增强了语感。老师趁热打铁,他要学生看课文结尾部分。同学们说:“是啊,文章已把比赛结果交待了,风、太阳认为各自都有本领,我们为什么还要让他们来回比呢?”老师接着说:“是啊,这么比下去不成了好斗的蟋蟀了。你们认为经过这次比赛,他们会怎样相处呢?”同学们又七嘴八舌地讲起来了:有的说他们各干各的事去了,再也不比了;有的说是不打不成交,成为了好朋友;有的说,双方会牵手合作,一起造福于人类。于是老师让学生以风和太阳进行合作为内容,写一篇想象性的故事。如此,学生学习的情绪更激动了。这位老师意识到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并将其抓住,对其更有广度地开发,这充分体现了这位老师对语文学科的特有“敏感”。当然,这也是一位优秀语文老师的必要条件。

课堂好似大海,语文老师就是那善于驾驭海船的舵手,上每一节课都应从容不迫,上每节课时以自己的知识及经验应付自如,灵动机敏地应对着艺术海洋的瞬息万变,灵活自如地驾驭教学艺术之海的千变万化,以自己的教育“机智”,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的偶发、突发事件,使课堂教学在预设的轨道上顺利进行。

一位语文老师因一时大意,将“博”字误写成“搏”,但他没有改。他灵机一动,问学生黑板上哪个字写错了,并将其改正。随后这位老师又将这两个字进行辨析,收到很好的效果。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之事。只有镇静自若,立志应对,便妥善完美。一次,有位老师兴致正浓地与学生研究着课文,两位好动的学生却在课桌下打起了纸牌。后来,两人还发生了争执。这位老师不但没有发火,反而心平气和地让他们将这次事件写成了记叙文,并向全班同学汇报。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遇到突发事件,我们要善于化解。

课堂教学是门艺术,它通过调整、转化、接通、疏导、回抛、激活等手段来反应。因此,在面对课堂上发生的的各种情况,教师要准确地抓住问题关健,机敏地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不但能有力地加强教师的学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价值功能,还能引导学生们实现预期的目标。

老师,一定记住学生的名字

大学老师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司空见惯,但中小学里这种事情也越来越多。一次听课时,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却总不叫学生的名字,只是叫“这个同学”,“那个同学,或坐在某个位置的同学”。课后和这个老师交谈时,他说这个班他刚接,对学生情况还不了解。

记得刚工作时,年长的老师总对我们说:要想博得学生的好感,首先要记他的名字。于是,我们背名册,深入班级,用尽一切办法去熟悉学生,很快与学生打成一片。在某个场合,如果你能叫出学生的名字,他们会感到异常的温暖。可能是这样的缘故,所以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认可的想法,当老师的一定要记住学生的名字,如果记不住,便是老师的失职。

其实记住学生名字,体现出了教育工作者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你要想对你的工作加深感情就要对你的学生投入感情,而记住他们的名字就是第一步。大多优秀的老师,他们之所以优秀,都有对工作,对学生的热情,都能够记住他们的学生。大凡优秀的老师之所以出类拔萃,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记住学生的基本功,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学生、对教育的热情和专注。身为特级教师,蒋大光在回忆过去的成长历程时曾说:“一种难以说清的情感,我刚接一个班,只要对着花名册喊一遍学生的名字,学生站起来让我‘名’与‘人’互相映证,第二天,我便可以张口就叫出张华、李健。可能是一种天生的禀性吧。对学生就是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呈现学生名字属于一种天赋,那么这种天赋的潜层恰是体现出一种自觉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