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学创新与管理(中小学教务主任工作漫谈)
2624900000008

第8章 尊师重教之涵养(6)

铭记学生名字,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时不只热爱事业,认真工作,还要有对学生名字的敏感。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记不住学生的名字,有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认为你不把他放在心上,这样师生之间就产生隔阂,就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甚至会产生对此学科不感兴趣,失去学习的动力,自然会影响到成绩,更有甚者引发一系列的难以想像的结果。

其实当拥有了扎实的学业功底,具备了教育技能,再提倡那对事业的一腔热血,就一定会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其实就这么简单。

彼此尊重,乃师生交融的黏合剂

在实际课程中,大部分老师都在努力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的、平等的、合作的、融洽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发表看法、畅所欲言,师生之间互动;课后与学生亲切地交流,常给学生以鼓励的眼光和抚慰。但这些就足够了吗?构建真正融洽的师生关系,根基是充分尊重学生。

来看三个经典例子。首先是鲁迅先生,他在北京大学讲课时,被学生反问爱不爱林黛玉,他如实回答,并引得学生哈哈大笑,很显然鲁迅与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并理解和尊重他们。其次是魏书生。他在无锡上公开课时,临到他讲课,却先问学生让他讲什么,最后终于让学生定下题目,并和学生一块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很显然这是尊重学生、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的良好结果。最后是是季羡林老先生。有一次周末在校园等车,忽然一位学生让他看管行李。自己去取自行车。他不但乖乖答应,而且一等就是一小时。如果季老不平易近人,不尊重学生,他当然也就做不到这一点。上述的例子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必须学会发自内心地、自愿地尊重学生。只有这样、老师才有崇高的地位,师生也能变得和睦相处。

传统的教学往往不注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仅凭自己的热情去灌输,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新型教学模式,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否能达到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态度。教师要彻底改变师道尊严的思想,真正做到师生平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新教育与教师素质架构

教师的功能是传道授业解惑,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也是一直这么做的。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如果只进行“授业,解惑”而不进思维训练、能力培养,那我们的学生将会被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淘汰。一位老师曾出了道作文题——《砖的用途》。大家都写砖能砌高楼大厦、能铺大道,一位与众不同的学生说,“遇到紧急情况可用来防身,演手劈红砖的杂技可当做道具,农民劳动休息时可将其做枕头……”其实,这些都是具极高创造力的,可老师却说“严重偏题,胡说八道”。严重扼杀了学生难得的想象力。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这是对新时代教育功能的定义,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目标。我们要大力创新我们的教育,使我们的教育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前瞻性,才能使中国的教育真正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何谓创新教育?原中央教科所阎立钦所长曾精辟地阐述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创新”就是指通过教育影响中小学生,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找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把握其中蕴藏的基本规律,并具备一定的能力,为其未来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全面的素质基础。很显然,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是异常艰巨的过程,当然也是无限光荣的。不过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却出现了新的课题,我们却应该考虑通过什么样的努力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以前,人们总是以思想品德教育基本功、学识教学组织能力等去评价一名教师的好坏,但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必须有专长,并懂得吃苦。教师作为以“人”为对象的职业,必须具备创新观念、良好的知识结构、独具一格的才干。首先教师必须有崭新的教育思想,它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调整、批判甚至自我否定。以往,人们都遵循教育程式:教师传授知识于学生——学生吸收储存知识——通过考试,学生用知识来回报老师,周而复始。以学生考得好与坏,来评价知识的优与劣,于是教—考—评—补,学生既费力又被动,没有根本解决实际的问题。而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教育家提出要对课程结构进行重建,即学生凭感受融汇知识——学生到社会上、生活中去发现问题——然后凭融汇的知识去处理问题。很显然,这种结构强调的是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探索创造能力,而教师成为了学生的指导者、推动者、促进者、合作研究者。其次,教师必须有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即指教师除了具备全成的系统、先进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渊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所有知识,要本人参与社会发展、技术创新的实践并能引导学生去做,还有最关键的是能够探索与掌握教育教学规律、能熟悉与有针对性驾驭学生个体等。简单地说,即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部分,即本位知识、实践知识、文化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第三,教师必须具备独特的才能。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能力方面,在学习教育、思维教育、发明教育、发现教育、信息教育、渗透教育、个性教育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放式、情境式、系统思考式、实验探索式等每个方面,教师都应擅长,还要有一专;二是在实践与操作能力方面,教师一定要善于动手,必须熟练运用通过演示或实验来完成的教学内容,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提高;要特别注意钻研计算机技术,以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并可以独立制作和开发课件;三是在教学成果的总结和推广方面,要具有极强的总结欲、成就感、推销自我的才干。一般的劳动者都会努力在劳动中摸索一些规律,以提高工作效率。教育工作者则特别需要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每一个岗位上的工作者都在探索与发现规律。教育工作不能例外,而要更加努力地去总结,去反思,不断将自己的思维和实践相融洽,不断创新、发展、前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若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必须让教育真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教师头脑中布满创新的细胞

江泽民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假如学生自小学开始便就是标准化、程式化的训练,不许有丝毫创新,那社会该如何进步、民族又怎样发展?

教育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所以不能忽视传统教育的优势和作用。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前人的思维成果的同时也不断对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进行的调整。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教育工作者只要“传道授业解惑”就行了。面对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露端倪的客观现实,我们必须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我们要在维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使我们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最终实现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改变,完成五种能力和培养任务。

教师必须做到了解自己,达到真正承担创新教育的位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当读完这段话就让我们明白了过去费尽苦心地让孩子尽量多地接受知识,可能已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了。不过创新教育是在给学生的知识时,更要给学生以思维、方法、技能,为孩子提供创新的、空间、机会、平台,我们不但要让孩子把课文烂熟于心,还要让他们有创新意识,敢于怀疑,致力创造,真正做到知识的主人。那么老师们,该怎么做呢?

一位老师在讲授孙文的《<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时,让孩子们自己去读,去思考,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说这样做得很好。但当一名学生对“黄花冈上一坯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的理解产生质疑时,本可以做为一个研讨问题,以其背景展开讨论的,可是老师却毫不犹豫地表示反对,这就表明,老师的思索滞后了,缺少一种创新意识。所以,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他才能主动地让学生们去创新,让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中进步。

在创新意识的指引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创新思想去影响学生,并且不断地去示范,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一位教师在教授高一政治的“商品的基本属性”时,一上来先是抛出与学生生活一个紧密相联的问题:“正由于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大家都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为何我们天天都能看到电视上相关酒的广告?”问题一出来,学生立刻思维活跃起来,就像回到了电影情节中。恰是借此“触动”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热烈讨论之后,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市场经济社会十分注重广告效应,但曾两度夺得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标王’的山东秦池酒厂,却在1997年败北,这又是什么原因?”可以说,这是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问题,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学生的创新思维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不按教材而按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来组织教学,比如在教学中增加或减少条件求解就是创新思维的体现,所以我们要让创新思维体现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有位化学老师在教授“铁的性质”时,将教材分成三部分:我国钢铁的发展史、铁的物理性质、铁的化学性质。预习提纲精心编制的,预习要求的提出明确,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教材。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加以思考分析,并与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联系,举出实例,并谈铁的性质。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感觉到思维活跃,求新欲望强烈,创新思维也就得到了加强。

美国创造教育专家史密斯说:“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能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运用,并且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方法的人。”创新教学方法成功应用决定了创新教学的成功,因此,我们应创造并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教育的成功往往依赖于创新教学方法的成功运用。有一种教学方法在美国十分流行,这就是“木匠教学法”:给学生量尺和一些木板,让他们自己去量木块的长、宽、高,然后拼造出简单的物体。此方法有些像“搭积木”,但是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在实践中让孩子自己去了解尺子的用途与方法,加强理解线段长短间的加减关系。其实,如果以此方法来组织教学是很简单易行的,而很多老师都只是很抽象地讲授教学的概念、方式、应用,而不是让同学们处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定当安排任务并解答他们碰到的问题这一角色。我们发现,像“木匠教学法”这类的教学方法,它们的优秀之处在于它锻炼了学生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按老师的指导,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