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亲子共读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2632300000019

第19章 提升语言文字基础的中华谜语故事(2)

“大王,您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医家说,粪便的味道顺谷味、逆时气者死;顺时气者生。刚才我尝过您的粪便,味道臭而酸,正顺春夏之气。所以,我祝贺您身体康复!”

夫差听了勾践的话,心里非常欢喜,不久就放了勾践,让他回越国去了。

勾践回国以后,决心要报仇雪恨,与吴国决一死战。他为了念念不忘在吴国做囚徒时的苦难,处处刻苦自励,夜里睡觉时躺在柴草上,冬天他抱着冰块,夏天他烤着炭火。他还找来一只苦胆悬挂在门上,进门出门时都尝上一口胆汁的味道,用这些激励自己的意志。他又帮助百姓种地、养蚕,整天忙着训练将士。经过十年的苦熬,越国强盛了,勾践就在公元前473年,发兵攻打吴国,终于将吴国打败,吴王夫差战败自杀。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汉朝赵晔编撰的《吴虎春秋·勾践归国外传》,成语“卧薪尝胆”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用以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263东施效颦

传说春秋时候,越国有个出色的美女,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很美的。西施有个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时候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皱紧眉头。她这副病态表情同样很妩媚可爱。

西施的邻居名叫东施,是个长得很丑的姑娘。她看见西施的病态表情很美,于是就照葫芦画瓢地模仿起来。她本来没病,却也用手按住胸口,把眉头皱了起来,以为这样就美了,然而,人们见她如此装模作样,觉得她更丑,更难看了。

边读边想:“东施效颦”的故事出自《庄子·天运》。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东施效颦”这句成语。“效”,是“模仿”;“颦”读pin音,是“皱眉头”的意思。这句成语现在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自己谦虚,没把别人长处学到手;二是用来讥笑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不知别人长处何在,胡乱模仿,结果适得其反,这句成语也可简缩为“效颦”。

264招摇过市

孔夫子有一次到卫国,住在蘧伯玉家。卫国卫灵公有个夫人,名叫南子,她听说孔子到了卫国,很想见见他,就派人去与孔子说:

“天下各方的君子,凡是愿意与我的君主以兄弟相称的,必定来见见我,而我也很高兴会见他们。”

孔子婉言谢绝了她的邀请,不想见南子。可是南子不肯,又派人去请,孔子没法,只好去拜见南子,孔子进了她的门,向她施了礼。南子隔着帷帐向孔子答了礼,满身佩带的珠宝发出一阵叮当声,孔子说:“我一向没有拜见你,今天见了,以礼作答吧!”

孔子在卫国住了一些天。有一次,卫灵公同夫人南子乘着一个车,还有宦官陪侍。孔子坐在后面的一辆车上。他们张张扬扬地从街市走过,引起许多人的注意。孔子看到卫灵公这个样子,很有感触地说:

“人们是这样喜好女人,而不喜好德行啊,我还没有见过重视德行象重视女人这样的人呢!”

孔子对卫灵公的行为很厌恶,便很快离开卫国走了。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招摇”,是张扬炫耀、故意以引起别人注意。后来人们就用“招摇过市”,形容故意在人们面前虚张声势,夸耀自己,吸引别人注目。

265不耻下问

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孔圉,非常谦虚,十分好学。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好学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子贡,他也是卫国人。子贡认为孔圉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不应得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凭什么赐给孔圉“文”的称号。

孔子回答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聪明灵活,而且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所以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

经过孔子这样一解释,子贡服气了。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公冶长》。书中记载的原话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耻下问”的意思是说,虚心向别人请教,即使向比自己学问差、地位低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不耻”不以为可耻。后来人们用这句成语比喻谦虚好学。

266滥竽充数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他组织了一个有三百人的吹竽乐队,常常让这三百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他本来不会吹竽,却也乘机到齐宣王那里要求参加乐队。齐宣王没有考考他,也不知道他不会吹竽就把他编到吹竽乐队里,并给了他很高的待遇。

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次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大乐队里,拿着竽装模作样,好像吹竽的样子,他就这样的一天天地混饭吃。

齐宣王死后,齐泯王接替王位。齐泯王也很喜欢听吹竽,但是和齐宣王不同,他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而喜欢吹竽的人单独地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再也混不下去了,他怕现出原形,于是偷偷地溜走了。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成“滥竽充数”一句成语。“滥”是与真实不符合,这里是冒充的意思。“竽”是古代一种吹奏的乐器,跟笙差不多。“滥竽”就是不会吹竽的人或冒充吹竽的人。“充数”就是凑数。现在人们通常用这句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以次货冒充好货。有时也表示自己谦虚。

267嗟来之食

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闹了大饥荒,穷人没有饭吃。有一名叫黔敖的人,拿着食物摆在路旁,等着救济灾民。这时候走过来一饿着肚子的人,他用衣袖遮住面孔,摇摇晃晃地迈着步子,身体非常虚弱。黔敖就左手捧着吃的,右手举着喝的,对那个人说:“嗟来食!”意思是“喂,来吃吧!”可是那个饥民却瞪大眼睛瞅着黔敖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他嫌黔敖这话太没有礼貌,对他不够尊敬,所以拒绝了施舍,最终饿死了。

边读边想:后来人们就用“嗟来之食”,表示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这个故事《礼记·檀弓下》“嗟”,读jie,亦读jue音,感叹声。

268狐假虎威

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很能干的大臣,名叫昭奚恤,别国听到他的名字,都很害怕。楚宣王有一次召集大臣们开会议事,他问大臣们说:

“我听说北边的邻国都很惧怕昭奚恤,果真有这样的事情吗?”

大臣们都沉默起来,谁也不肯回答。这时,有位叫江一的大臣,平时就怨恨昭奚恤,他乘机向楚宣王说:

“大王,哪有这种事呢?邻国并不惧怕昭奚恤,而是惧怕您呀!您听说过这个故事吗?从前,有一只老虎,在森林中遇到一只狐狸,便猛扑过去,准备吃掉它。狡猾的狐狸一看,逃跑已经来不及了,便故作镇静地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森林里来做兽王的,你怎么敢吃我!你若吃了我,就是违抗天帝的命令。’

“老虎看到狐狸又瘦又小,心想像它这个样子还能当兽王,有些不相信。”

“狐狸害怕老虎不相信自己说的话,就急忙说:‘你如果不相信,那么,你就跟我到林子走一趟,看看那些野兽见了我害怕不害怕!’”

“老虎同意了,狐狸大模大样地走在前面,老虎紧紧地跟在后头。”

“森林中的野兽,看见老虎来了,都吓得拼命逃跑。老虎不知道野兽们害怕的是自己,还以为它们真是害怕狐狸呢!”

“大王,您现在占有五千多里的地盘,又有百万雄兵,这些交给昭奚恤管辖,所以北边邻国都怕他,其实是害怕您的兵马,就像林中百兽害怕老虎一样的呀!”

“哦,原来是这样!”楚宣王同意了江一的看法。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一》。后来,人们就从这个故事里,概括出“狐假虎威”一句成语,比喻借别人的威势欺压人、吓唬人。“假”,读jia,借的意思。

269画蛇添足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怀王有一次派昭阳为大将,领兵征讨魏国。昭阳作战非常勇猛,很快就打败了魏国的军队。杀死许多魏军的将士,夺取了八座城池,昭阳获胜以后,马上调兵遣将,企图攻打齐国。齐王听说这个消息,急忙派陈轸为使节,去说服昭阳,请他不要对齐国施加兵力。

陈轸见到昭阳以后,很客气地对他说:

“您取得这么大的胜利,我向您祝贺。但不知道按照贵国的规定,像你今天所取得辉煌战果,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奖赏?”

昭阳得意地说:“官封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缠!”

陈轸又问一句:“那么有比这官更大的吗?”

昭阳答道:“当然有啊,那是令尹。”

“哦,原来是这样”,陈轸沉着地说:“可是我看令尹官虽然显贵,但是楚怀王是不会设置两个令尹的。请您听我打个比方来说明一下我的见解吧。楚国有一个管理祠堂的人,他在一次祭祀祖先之后,把一壶祭祀用过酒,赏给手下的人喝。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那是不够的,如果给一个喝,那就能喝个痛快。有人提议:每个人都在地上画一条蛇,谁最先画完,这壶酒就归谁。大家认为办法挺有趣,就各自在地上画了起来。有一个画得很快,一转眼就把蛇画好了。他提起酒壶正要喝酒,但是看见别人画得很慢,就想再显显自己的本事。于是他给蛇画上几只脚。他在画蛇脚的时候,另一个已经把蛇画好了。那人把酒壶夺过去,说:‘蛇本来没有脚?画上脚就不是蛇了,第一个画好蛇的应该是我,而不是你!’

那人说完,就理直气壮地把酒喝了,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现在,您为楚国打败了魏,得了八座城池,还不息兵,而要讨伐齐国。我以为您名气已经很大了,官也不会再升了,如果趁胜利的时候不罢手,等到一旦有个好歹,性命都没了,再得到个爵位又何用?那不是与蛇足一样吗?”

昭阳听了陈轸的话,很受感动,就班师回国,不再进行攻齐国了。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二》,“画蛇添足”这句成语,就是从故事中概括出来的。后来人们用它比喻作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270亡羊补牢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公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落。大臣庄辛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就劝襄公不要成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否则楚国就要灭亡。襄公听了很不高兴,骂他老糊涂了,用不吉利的话扰乱人心。庄辛受了委屈,就迁到赵国去避居。五个月以后,秦国果然出兵侵入楚国,占领了楚国的国都。

襄公遭到失败被迫流亡到城阳。这时,他才觉得庄辛的话很对,后悔不及。于是他派人到赵国去把庄辛找回来,对他说:“过去我没有听你的,弄到现在这般地步,你看我该怎么办呢?”

庄辛看到楚襄王有悔过之心,就借机给他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有一次早晨,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一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他没有接受劝告。

第二天早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听从邻居的劝告。他赶快堵上窟窿,把羊圈修好。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人们都说,丢失了羊再来修补羊圈,也还不算晚呀!

庄辛用这个故事劝说楚襄王,以后要把国家治理好,来补救过失。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四》后来人们从中概括出“亡羊补牢”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事情出了差错,还可以及时设法补救。现在这个成语常和“犹不为晚”一起连用,即:“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亡”是指牲畜圈,这里指羊圈。“犹”是“还”的意思。

271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联合对付秦国。越国派魏加到楚国去拜见春申君。见面后,魏加问他说:“您有领兵的将军吗?”春申君回答:“有呀,我打算让临武君作将军。”

魏加想了一下,说:“我小时候喜欢射箭,我想用射箭说明一个道理,可以吗?”

春申君说:“当然可以。”于是魏加就讲了一个故事:

魏国有一个叫更赢的人,有一次,他正和魏王一起谈话,忽然抬头看见一只飞鸟。

更赢望了望,就对魏王说:“大王您看,我拉开弓,不必搭上箭,只要空拉一下弓,就能把天上这只雁给您射下来。”

魏王说:“你射箭技术难道能够高超到这种程度吗?你是在开玩笑吧?”

更赢回答:“这不是在开玩笑,我可以做到。”

正说着,这只雁已经飞过来。更赢马上拉开弓,装作射箭的样子,只拉弦不发箭。那只雁果然随着弓弦的响声掉下来。

更赢指着地上的雁,说道:“其实,这是一只受过伤的雁呀!”

魏王更加奇怪,忙问道:“先生怎么知道它是一只受伤雁?”

更赢回答:“这只雁飞得很慢,叫得很惨。飞得很慢,说明它的受过伤,伤口疼;叫得凄惨,说明它和雁群失散很久,旧伤没长好,心惊胆战,因此听到了弓弦响声就以为又有人用箭射它,于是拼命高飞。结果伤口破裂,疼痛难忍,支持不住,自然掉落下来。”

魏加讲完这段故事,又对春申君说:“临武君曾经被秦国打败过,心中一定害怕秦军,我看他不能作为抵抗秦国的将军。”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四》,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惊弓之鸟”一句成语,用来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

272井底之蛙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哲学家,有一次他给人讲了一个故事: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

青蛙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快乐呀!高兴的时候,就在井栏边上跳跃,累了,就在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步。你看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一坑之水,多么自由自在!”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去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说:“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尺。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广阔的大海里才真正快乐呀!”

井蛙听完海鳖的话,非常惊讶,又非常惭愧,觉得自己太渺小了,见识太短浅了。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井底之蛙”就是从这里来的。现在人们常用这句成语讽喻那些见识狭窄、短浅,而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不识大局的人。

273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坐船渡江。船正走在江中行驶着,他一时疏忽,“扑通”一声,将随身所带的宝剑掉到河里去了。他马上在船舷落剑的地方,刻下一个记号,并且自言自语:“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船在江中行了好久,终于靠了岸。他急忙从船上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寻找宝剑。结果捞了半天,也没有捞到,他没想到船离开落剑的水面已经很远了,凭着船上的记号怎么能找到剑呢!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记载于《吕氏春秋·察今》,后来人们就用“刻舟求剑”比喻拘泥固执、不知事物的发展情况变化。“舟”,是船;“求”,是寻找的意思。

274鹬蚌相争

战国时期,赵国打算进攻燕国,着名的说客苏代就去赵国劝阻,替燕国说情。

苏代对赵惠文王讲了一个故事:

一天,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这时有只鹬鸟,正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蚌肉。河蚌急忙将两片蚌壳闭合,把鹬嘴紧紧夹住。

鹬鸟用尽力气,怎么也拔不出嘴来。蚌也脱不了身没法回到河里去。

鹬鸟和河蚌相持不下,争吵起来。

鹬岛威胁河蚌说:“如果你不张壳子,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晒死你!”

河蚌也不示弱,它对鹬鸟说:“我把你狠狠钳住,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憋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