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商鉴:中国各地商人的性格与特征
2636000000006

第6章 山东商人(1)

忠厚仁义,诚实不欺

山东商人的经营态度具有山东人的个性特征:直朴单纯,豪爽诚实。他们讲义气,骨子里有齐鲁重义的遗风,在经商中往往表现为团结,尤其倚重老乡。这既是山东商人的优点,又是他们的弱点。忠厚仁义有余,但灵活机智不足,有经商之能,却不精于此道。结果往往是山东人出力流汗,别人却大把赚钱。

1.商道即人道,人脉即财脉

山东商人的“拙朴式商击”,很值得经商人士研究,它有两大好处,一是赢得人缘,二是很得他人的信任。这是许多投机取巧的商人无法得到的优势。

鲁人多厚道,跟山东人打交道,少有欺诈。山东商人的经营态度具有山东人的个性特征,直朴单纯,豪爽诚实。因为这个原因,山东商人与别地商人相比,其致富之道与经营之道更显单纯,直截了当,没什么花架子。

山东大汉想得开:“商道即人道,人脉即财脉。”

山东商人做生意,向来以质量取胜。这既是他们的性格使然,又是商业经营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为保全商业信誉,宁肯自己吃亏。鲁商独霸北京饭店业,靠的就是商业信誉。

一提山东人做生意,不少人会立即想到《水浒传》中那个母夜叉孙二娘和她经营的人肉包子铺。小说家笔下的山东客栈似乎充满了恐怖与邪恶,好像山东人专爱做无本生意和杀人越货的勾当。然而,现实生活中山东人敦厚、质朴,跟山东人打交道,你不必担心会有欺诈。与山东人有过接触或变往的外地人对山东人的描述是:憨厚而宽容、朴实无华、真诚坦率、朴素爽直、善良宽厚,朴实得就像一棵红高粱;山东人这种普遍具有的敦厚性格,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实在”,这种民风现在依旧相沿成习如果你在山东城乡旅行,你饿了、渴了,随便进一家农户,这家的主人便会像对待老朋友一样,用最好的饭菜款待你。山东人既不会把你当敌人看待,也不会把你当作乞丐看待。

关于山东人的热情好客和直爽性格,曾经传说一个故事,有点开玩笑的意味。说的是一个外地人路过山东,碰上大雪天气,便向一个老头打听哪里有客店。老头说:“俺山东家家都是客店,你要不嫌脏,就住下吧!”老头把外地人安置在厢房里,外地人看老头态度冷冰冰的,也不敢再有求食的念头,就饿着肚子睡了。过了一会儿,老头进来,见客人睡了,勃然大怒,骂道:“你咋睡了?看不起俺,俺家里虽穷,一顿饭还管得起你!”外地人看见老头张罗了几样菜,有酒有肉,都是为过年准备的。大雪下了好几天,老头天天酒肉招待,雪停了,外地人准备向老头告辞,老头说:“你咋还没走?你想让俺养你一辈子啊!”外地人表示连日打扰,想付钱给老头,老头火了:“你觉得俺是个开客店的,想挣你的钱!走,快点走,别觉得俺说话难听,你给钱就是看不起俺,要是俺二哥在这里,早就揍你个小舅子了。”客人急忙收回钱来,向老头道谢,老头更火了:“谢啥,几顿饭也不能把俺吃穷呀!”

山东人这种敦厚、质朴、善良的性格,反映在商业领域则表现为讲求商业道德,货真价实,从不欺诈。山东商人对顾客一向是彬彬有礼、服务周到。例如清末山东章丘县旧军镇孟家开的“瑞蚨祥”绸布店,对学徒人店后的第一次考核,就是看对顾客的服务态度如何,而和气热诚是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

山东人有讲求商业道德的传统,如有欺诈行为,将受到惩处。据王培苟的《乡园忆旧》记载:山东神头村为产煤之地,其煤色泽光亮且无烟,所以卖价甚高,多为淄川烧琉璃者以高价抢购,据说有一煤贩推一车有烟煤冒充“神头煤”,高价卖出后被琉璃厂主发现,不但将多要的钱退还厂主,而且甘受罚十五两,并发誓今后再不做此种损人利己之事。这一记载,从侧面说明了山东商人是讲商业道德的。

山东商人做生意,向来以质量取胜。质优价廉,讲求信誉,往往使山东商人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宁愿出高价到远地购买原料,也要生产合格的商品,从不以假冒真,以次充好,从不乱抬高价。这种商业作风从明清时期开始,一直流传至今。比如清代山东周村镇是远近闻名的绸布镇,周村生产的柞蚕丝绸,其柞丝来自沂蒙山的新泰、莱芜、蒙阳,其他来源的柞丝,织出的柞绸,不但粗糙,而且没有光泽,他们就只好贱价出售,从不以次充好。

清末,山东商人在北京,除垄断了绸布店外,还把持了北京的饭庄业。其中有不少驰名京华的百年老字号饭店,都是山东商人开设的,一直到现在,还为人们津津乐道。他们讲信誉,货真价实,深受北京人欢迎。

东兴楼饭庄,这家饭店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山东商人刘姓与何姓合股开的。该号东邻王府井,西邻东华门与南北池子,处于繁华地区。一些清朝大小官员、达官贵人经常在这里出人,因此,该店又成了官僚及阔商歇脚休息之地。

东兴楼经营的风味菜肴,完全是胶东菜,特点是清、素、鲜、嫩,油而不腻,终年顾客盈门,甚受中外客人欢迎,年盈利四五百万两银子。

东兴楼饭庄的经营特点是:选料精、制作细、质量高、服务态度好。东兴楼内部设施富丽堂皇,桌布是花台布,餐具是象牙筷、银勺,碟子是蟠龙花纹细瓷碗碟,全部职工有140余人。对职工的要求非常严格,在营业时间不准擅离岗位,不能接待私人,不能随便外出,不准聚众谈笑聊天。

再比如,山东商人在前门外煤市街开设的正明斋饽饽铺,货真价实,生意兴隆。该店管理有方,商品品种齐全,而且商品质量有保证。从选料来说,要西山的核桃、密云的小枣、云南的桂花、北山的山楂等,次货一概不用,不以次充好,要求投料足,而且非常讲究包装,内要货真,外要美观大方。

由此可见,山东商人在北京独霸馆店业绝不是偶然的,这与山东商人讲求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商业道德与信誉是分不开的。因此,山东人在京津地区经营的饮食业一直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2.敢于打破常规,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

山东商人懂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无论是天时、地利,还是人和,都是他们经商的手段。因此,这就要求他们敢于打破常规,不拘泥于形式,从而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

山东商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任人唯贤的思想深入人心。就是一般的百姓也知道唯贤是举的用人之道。

乾隆五十年(1785),在北京宣武门外米市胡同,有一个姓赵的山东人开设了一个小作坊,虽是小生意,但生意很好,买卖异常兴隆。道光元年(1821),赵掌柜年纪大了,做起生意来有点力不从心了。在别人的劝说下,他雇了一个山东荣城人孙子久为伙计。由于孙子久为人忠诚、聪明伶俐、干活勤快,逐渐学了一手好手艺。孙子久学徒三年期满后,老掌柜见他是一个人才,有意将他留下,他对孙子久说:“我这个店是小了一点,但是混一碗饭吃还是可以的,你如不嫌弃,就留在这里吧。”

孙子久二话没说,就留下了。

后来老掌柜年老多病,于是就把小作坊让给了孙子久。

孙子久当了掌柜之后,决心大干一番,为了经营好店铺,他广泛秉纳他人的意见,经过商议,他们决定走高档装修,低档消费,货真价实的经营之路。经营思路确定之后,他们雇了上几个十七八岁的徒弟,轰轰烈烈地干起来,由于孙家店烤鸭货真价实,很受顾客欢迎,后来起名“便宜坊”。

成丰初年,“便宜坊”家大业大,资金雄厚,而凡誉满京城,成为山东商人在京烤鸭店的一面旗帜。由于孙家“便宜坊”赚钱赢利,孙子久的徒弟纷纷跳出来开店,没到一年的时间,京城又开了七八家“便宜坊”。这当中基本有两派,一派是福山县人开设,多做饭庄生意,另一派是荣城、威海人开的,多做烤鸭生意。

由此可见,山东商人在经营的过程中会充分发掘人才,听取他们的意见,让有能力的人来经营自己的事业。所以,山东商人敢于摈弃传统的家族企业模式,敢于把自己的事业传给非本家的人。这一点在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另外,山东是一个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易于经商的地方。山东为“南中入京孔道”,由东南和中部各省进入北京,山东是必经之路。

山东的河运交通也很发达,河运主要指流经境内的大运河。大运河沿岸的济宁、晖县等地都是有名的小码头,尤其是临清,是个大码头。明代小说《谷杭闲评》有一节专说山东临清的热闹场景:“却说临清地方,虽是个州治,倒是个十三省的总路,名日大马头。商贾辏集,货物骈填。更兼年丰物阜,三十六行经纪,争扮社火,装成故事更兼睹般买卖都来赶市,真是人山人海,挨挤水开。”

这还是明代,到了清代,临清就更繁华了,成了“南通江汉,北控燕赵”的商家必争之地。

其次,山东省有数千里海岸线,这也是一大商业优势。沿这条海路,既可上行到天津、大连、营口,又能南下到达上海、南京。从山东起航,还可远航海外,到达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山东商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因此,敢于走一条别人未走的路,是山东商人成功的关键所在。

山东赵氏就是善于利用地利来赚钱的典型

赵氏少时家贫,稍长,来到了山东聊城当学徒,积累了一些资金之后,他瞄上了西市十余亩低洼地,这块低洼地地处市中心,只是聚积了多年的污秽,奇臭无比,洼地的主人急于脱手,赵氏趁机低价买进,在中兜竖立标杆悬上幡旗,于洼地开了一问店铺,专门烧烤面饼盟小食品,遇到街坊小孩来买,赵氏告诉小孩只要能用瓦砾砖块之类击中幡旗就可以免费得到食物。孩子们闲着没事干,童性大发,争相以嬉,击幡换食品。一传十,十传百,以至整个聊城的小孩都到洼地四周以击幡为乐。不到一个月时间,污池已被瓦砾砖石填为平地。

赵氏见洼地已平,运来一些土把地平整好,然后买来一些木料,在这儿造了20间房子做旅店。因为这个洼地是市中心的繁华地带,往来住宿的人多,所以每天收人几千钱,利润极高。他的店铺一直兴旺了100多年,被称为赵家店。

后来,他看到山东地处南北要冲,于是在大运河边开了十几家旅店,专门供南来北往的客商住宿、电货,又赚了大钱。

3.苦行主义: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山东商人奉行“苦行主义”。他们不图虚名,注重实效,干任何事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奋斗,务必连到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这就是山东铁汉的求实苦干风格。

尽管山东商人有其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有着可以凭借的经商优势,但他们更看重的还是自己的“苦干”。所谓“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山东商人天然普遍具有一种“苦行主义”,以苦为本,以苦为茶,以苦为乐。山东商人这种吃苦的能力,既有自然的环境磨练的结果,也有天性遗传的因素,更有文化精神的教诲和榜样的力量。

想当初,五十多岁的孔夫子率门徒十四年周游列国,漂泊无定,到外碰壁,吃尽人间苦楚。而亚圣孟子不仅认为吃苦是必要的,而且歌颂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放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在这种“苦其心志”精神的感应下,齐鲁大地出现了很多以吃苦为乐而著称的名人。

翻开山东企业家明星的名册。你会看到他们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吃苦为上。从全国十佳农民企业家、牟平宁海镇新牟里村支书常宗琳,到济南轻骑摩托车总厂厂长张家岭;从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厂到潍坊华光计算机公司;从济南钢铁总厂到浪潮计算机公司等负责人,他们都勤勤恳恳,刻苦工作,这已成为山东企业家的作风。

近几年,山东的发展很大程度门功于山东人的苦干。山东没有中央给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条件,他们惟一的优势就是自己的吃苦耐劳精神。凭着苦干、实干,山东一跃而成为中国经济大省。有人说,在中国经济舞台上,山东是实力派。实力来源于山东人吃苦耐劳的实干。

吃苦耐劳的精神造就了山东人务实肯干的民风。山东人从不图虚名,只是注重实效。也许是北方一望无垠的太平原,造就了尊重既定事实和客观条件;一旦认准了目标,就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奋斗,去追求;干任何事情,务必达到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的结果,否则便认为是徒劳一场。这便是山东大汉求实的风格。

这种务实肯干的民风使山东人最先提出了“以旅游带动经济,出经济促进旅游”的思路。山东潍坊市第一个设立“风筝节”,以“风筝”文化带动经济发展。自从举办“风筝节”以来,潍坊经济发展迅速,现在达到250多亿人民币。泰安市推出了“泰山国际登山节”,“以山为题,借题发挥,文体措台,经贸唱戏”成为“登山节”的宗旨。诸如此类,颇有成效的文化节在山东比比皆是,它反映了山东人的实干才能。

山东人务实肯干的精神,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屡创奇迹。

4.山东商人重义气,讲信用,做事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