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像浙商一样思考
2636100000002

第2章 关注政治经济局势,敏锐洞察商业机遇(1)

“我们温州商人就算是在伊拉克的硝烟炮火中也能嗅到商机,而且拎起包就直奔目标去了。”

——沈阳温州商会副会长曾昌飚

一个浙商,也许他不关注国际事件,也许他不看焦点访谈,也许他连财经报道都不看,但是,他一定会坚持看CCTV一1的新闻联播。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政策往往就是市场的导向,关注政治局势,把握经济脉搏,是洞察商机、抢占先机、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所在。一个商人只有审时度势、先知先觉、与时俱进,才能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不想“出问题”,就跟着政策走

曾经,一个有名的浙商这样说:在一个企业的经营中,政治是天,天气好时,可以晒晒霉了的被子;外面刮风下大雨,你却拿被子出去,肯定不合时宜嘛。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适应政治环境。

浙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政治经济学的高手,都能看到政策的制定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都能够准确地把握经济脉搏,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让自己的生意越做越顺,越做越大。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企业做匀速运动还是加速运动,取决于企业是否充分利用政策或关注政策的变化。”他一直强调,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没有政策,企业就难以生存,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正泰的发展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因素。而改革开放的政策,就是天时,就是企业最好的政策。

因此,所有的浙商对于政府的政策,尤其是对本企业可能产生影响的政策都非常敏感。因为他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企业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发展,政治大气候往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浙商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做企业一定要搞清楚政府的政策导向。政府鼓励什么、抑制什么,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一定要根据政府的政策来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

庄吉集团董事长郑元忠曾当选为“风云浙商”,获得了很多奖项。庄吉集团在“庄吉”商标之争中,最终战胜了国际强企“沃尔玛”,这是境外企业对温州市首例商标撤销案。

郑元忠取得的成就与他关注政治局势、把握经济脉搏是分不开的。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挽救了他,而后来党把民营经济写入宪法,国务院出台的《三十六条》意见,彻底解放了民营企业。郑元忠看到了这一点,并且跟着政府的政策走,所以他成功了。

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他说:“温州人说我胆子大,敢到商海里闯,其实我有一个秘方:随时注意国家对民营企业的动态……”

曾经的郑元忠在经商的过程中遇到很多波折,还坐过186天的牢。

改革开放初期,处于贫困当中的郑元忠也抓住机遇,从事电器行业。谁知,1982年12月,一场运动把他和几个从事商品经济的致富者逮捕入狱,罪名是“投机倒把罪”。其中,郑元忠被扣上了“机电大王”的帽子,以“投机倒把罪”关了186天。

直到后来郑元忠才得到了平反。后来的郑元忠非常重视国家的政策。20世纪90年代初,他弃商就学,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多学习一些知识,能够在政策中牢牢抓住市场。

1993年,郑元忠跟着政策走,投资2000万元创立了庄吉服饰企业,成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最早的创业者之一。

三年后,郑元忠组建了庄吉服饰集团,并在同年成为温州市第一家跻身全国服装行业“双百强”企业,并在次年评为“改革开放20年温州10大风云人物”。

在他的领导下,庄吉已经创造了许多第一:全国第一家利用品牌做抵押贷款的民营企业;温州市第一家民办服装研究所等。庄吉还与中国美院、杭州丝绸工学院等多家大学和科研单位合作,成功地把庄吉定位于高端的服饰品牌。

在“2004年度十大风云浙商”颁奖之际,正是国务院颁发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三十六条》之时,郑元忠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回顾了自己的创业经历,他感慨道:“《三十六条》感动中国,感动浙商,更感动我自己。”

郑元忠是光明磊落的,但是,由于开始的时候因为没有重视政策让他吃了大苦头。很多人在经商的时候并不是有意与国家政策对着干,也根本没有意识到所行之事与政策背道而驰,他们更没有意识到,如果不了解政策的含义,如果不懂得避开政策的雷区,意外的结果就会让自己措手不及,无法应对。而事实证明,政策永远是经商的向导,得政策者得市场,失政策者失市场。

再如曾昌飚,他整整等了7年才进入朝鲜市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在等朝鲜改革开放。他说:“2003年的时候,朝鲜派了200多人到上海学习。我觉得我的机会来了,因为这表明他们对改革开放的决心,也透露了对中国开放的信息。于是我主动找到朝鲜大使馆的大使,他派了他们的安全部部长来跟我谈话。我很真诚地对他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拒绝真诚的合作与金钱。我还告诉他,我去过朝鲜,深深感觉到朝鲜人民十分勤劳,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够推动朝鲜经济的发展。”

就这样,曾昌飚顺利地进入了朝鲜市场。进入朝鲜市场后,他又时刻关注朝鲜的政局,以朝鲜政府的政策为导向,努力抓住先机,从而取得了成功。

曾昌飚这样评价自己的成功:“我每一步的发展,都可以说与一个城市的发展同步,与一个政府努力的方向一致(包括朝鲜政府),这样做,我就可以得到一些政策上的优惠与鼓励……”

看来,浙商在创业和经营上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们对政局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关注。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仅仅跟在政府鼓励的政策后面并非是赢得先机的唯一条件。要想先人一步抢占市场,还需要你有一定的远见卓识,并用你的真诚与人格力量去影响政府,以得到政府的支持。

2.审时度势,看准市场再下手

很多人在做生意的时候,都是想到什么就盲目去做。如有人看去年收购大豆很赚钱,今年不看看形势就跟风大干起来,结果到了年底,不但没有赚,还赔了一大笔。

而浙商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向来都能做到审时度势,在做一个决策之前,会先做市场调研,会不失时机地调整经营策略,其灵活善变的能力让人拍案叫绝。

说到这一能力,宁波商人可谓是其中的典型,他们把握机遇,及时调整经营方针的能力特别强,仿佛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这也是优秀的浙江商人的可贵之处,单凭这一点,他们就可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丁磊就是这样一个浙江商人,他身上体现了宁波商人的这一系列性格特征。有人总结丁磊的经营策略时,说他“勤于思考,善于创新,贵在应用,追求特色,扬长避短,合作双赢”。

丁磊生于宁波,是个地道的浙江人,家乡的传统和人文精神使他的思维方式一开始就涂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

丁磊是北京电信前100个用户之一,在网络上自由翱翔的他,第一次发现网络也是个独具魅力的虚拟空间。

1995年,丁磊来到广州,加盟广州Sybase,工作了一年之后,丁磊觉得没有什么发展,便在所有人怀疑和担忧的目光中选择了离开。

经过一番审时度势,丁磊认识到,只有自立门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理想和价值,其次,他知道的是,他的想法是可行的,因为他在了解市场的时候发现,当时网上信息内容奇缺,上网费用奇高,因此正式上网的网民很少。而丁磊看到了这一点,在一个火红的5月,他在广州创办了我们当今所熟知的“网易”,还打出了免费招牌,这样自然就树立起了网易大旗,声名远播,客户也是接踵而至。可以说,他的审时度势让他赢了第一步。

在丁磊的思想里,对个人免费只是个开始,可以说是一种尝试,没想到会收到很好的成效。于是,他觉得自己可以大展身手了,网易开始为加入网易排行榜的15万个站点做免费流量统计和技术分析。伴随着网站效益的节节上升,丁磊成为中国最优秀的网络营销专家之一,也形成了自己的网络营销理念。

当时中国的网络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门户网站的服务多数都不能让人满意。这样,只要能在人性化的服务上下功夫,必然能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于是,他决定,自己的门户站点必须树立对用户的忠诚度。他开始着意于以下几方面的服务:一是提供个人服务,如免费邮件、免费个人主页、个性化网站等;二是提供时效性的内容,如新闻、专栏文章、地方生活资讯、天气预报等;三是充分发挥品牌效应,通过高质量的服务和品质保证,使用户对网站的品牌产生信任感和归属感,用心建立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起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网站之间的感情纽带。他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团队,必须把网易建成为一个品牌。

通过不断的市场观测和调研、实践和完善,网易“第一门户”的地位逐渐稳定下来,经济效益不断攀升,1998年在短短4个月时间内,每天10万人的访问量使网易的广告销售额达到了10几万美元,广告订单也是成倍增加。

网易在广州办得风生水起,公司的业务也得到很大发展。但在1999年,丁磊体会到:网易虽然成功于广州,但要维持声名不坠还要在北京做市场。道理很简单,毕竟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舆论和风险投资者关注的第一个对象,北京有更好的网络创业环境。在一番审时度势之后,他当下决定把网易“移师”北京。他的决策是成功的,北京的中关村可以说是中国的硅谷,是网络市场的孵化器,网易正是在这样的优良环境里,飞速成长,不断地壮大,直到今天。

丁磊,作为浙商的典范,其审时度势、善于随机应变的本领,使其从崛起之日到今天一直屹立于中国商界,引领了蔚为壮观的宁波商帮。一个商人取得成功,可以说是没有捷径的,但也可以说是有捷径的,这个捷径之一就是要看准市场、准确下手,做一个审时度势的“军师”。

3.与时俱进,驾驭新潮流

经济学家们认为,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浙商能够准确地把握经济脉搏,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历史在不断进步,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时事政局在变迁,经济形势也不同了,浙江人的思维从来都不是僵化的,他们不允许自己始终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随着市场的逐渐扩大,浙商们也形成了“争”的势头。

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看你能不能与时俱进、紧随新的潮流动向。竞争是在所难免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进,做同一种商品的企业、商家越来越多,市场日趋饱和,各个厂家不得不用更好的产品赢得市场。这时候仅仅讲究质量已不足以保持自己的优势了,于是便在花色和品种上做出应变姿态,想方设法地既要保持质量又要追求新颖,以增强吸引力。很多浙商正是在这种激烈竞争的推动下不断进步,企业连续踏上了几个新台阶。

2004年,新和成在全国众多中小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个搭乘中小企业板的幸运儿。依靠这个新型的融资平台,实现更大的生产目标,对于这家当初靠借款起步的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浙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可持续存在和发展的商帮,这源于浙商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这里所说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在准确把握经济脉搏的同时,拥有与时俱进、驾驭新潮流的能力。

正如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说的那样:“改革开放以来,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浙江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和活力,造就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这和浙江民营企业家凭借依靠体制机制、顺势而动的创新精神是息息相关的。”

4.敏锐洞察,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

浙商的洞察力是所有商帮里出了名的,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温州商人。

温州商人大多发迹于20世纪90年代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他们能够洞察到政策的变革,抓住了转轨期隐含的巨大机遇,摇身一变成了今天的富豪。

20世纪70年代在曾经的温州老街上,鲁冠球担任公社农机修配厂负责人,他的作坊生产的就是一些犁刀、铁耙、万向节等农用器具或大车配件。但10年之后,鲁冠球看到了政策上的良机,集中力量生产汽车万向节,于1983年,承包了万向节厂;1988年,他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万向节厂股权,组建了私营企业;1993年,“万向钱潮”股票在深圳上市;2000年至2001年,鲁冠球一口气兼并了3家上市公司,在中国证券市场悄然构筑了一个“万向系”;1997年,万向集团成为向美国通用公司供货的第一家中国内地企业;2001年8月,鲁冠球又收购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开创了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和本钱的农民,用了20多年时间使自己成为一个大老板,使一个农机修配厂变成大企业集团,这其中的秘密之一就是鲁冠球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并获取了稀缺资源,并紧紧抓住了机遇向前挺进,从而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其实,许多成功的浙商正是在洞察市场变化、研究其发展规律基础上,准确地把握目标和发展方向,从而引领市场潮流并抢先占据有利地位,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

生活中充满了诱惑与障碍,要想选择正确的道路,就得具有能够穿透层层迷雾的洞察力。历史上每次宏观调控或整体经济环境出现波动时,浙商往往能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因为他们洞察力强,总能对宏观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作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决策。

要成功地经营一个企业,要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不能光看眼前利益,而要把目光放远些,看到今后的发展趋势,只有事事走在别人前头,才有必胜的把握。每一次社会变动都意味着对商人洞察力的检验,高瞻远瞩的商人才能先知先觉,从一个成功迈向另一个成功。

1980年,初中毕业的朱张金开始了贩卖领带、袜子的小买卖。后来他修过电器、办过针织厂。到了1988年,已有2.5万元积蓄的朱张金借了19.5万元,让村里出面买下了一家制革厂。村里怕以后出问题,坚持“所有亏损与村里无关,所有盈利归朱张金所有”。

朱张金当时高价买壳经营,很多人并不看好,可是谁又能想到,十几年之后,这家企业不仅没有败落,反而越做越好,成了中国皮革行业中响当当的龙头企业。

从创业时的2.5万元本钱,到2001年朱张金拥有的卡森资本金已达25亿元,朱张金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依靠他敏锐的洞察力。朱张金每年有几个月的时间都在国外跑生意,其目的就是看看有多少市场机会。

“出手快,眼光准”,是朱张金最大的本钱,卡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一次产品调整都比竞争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