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像浙商一样思考
2636100000003

第3章 关注政治经济局势,敏锐洞察商业机遇(2)

1995年下半年,朱张金在莫斯科成立了一家公司,当地出现了抢购卡森皮衣的风潮,一天可卖几千件。光靠卡森自产的皮衣显然远远满足不了。于是卡森在海宁成立检控中心,由卡森统一提供羊皮、款式、辅料,让海宁的60个皮衣加工厂为它定牌加工。那一年卡森在俄罗斯总共销售60万件皮衣,净赚1800万元。

当海宁老乡纷纷北上去俄罗斯与朱张金抢卖羊皮衣时,他却转身做起了猪皮生意。1994年,国内皮革业一度走低,许多小企业倒闭,卡森却反其道行之,投资1000万元扩大猪皮革生产规模。不少人感到惊奇,而朱张金说,小企业倒闭了,市场份额让出来了,卡森正好可以抢占市场。果然,卡森当年的盈利比上一年增长6倍。

1997年4月,朱张金到香港参加皮革展,他发现在展会上中国、韩国、斯洛文尼亚等的企业展出的都是猪皮制品,而美、英、德等发达国家企业展出的都是牛皮制品。从香港回来,朱张金宣布:要把猪皮生产线停了,上牛皮生产线。卡森高管层很不理解,朱张金斩钉截铁地摇头,说:“商机稍纵即逝,如果等每个人都认同的话,太晚了。”

朱张金认准了牛皮市场比猪皮市场大,决意不给自己留退路。有家公司把一张100万平方英尺(1平方英尺=0.0929平方米)的猪皮订单交给朱张金做,如果接这个订单半个月就可赚100万元,但朱张金没有接。大家都觉得朱张金疯了,要知道当时许多企业因接不到订单而头痛呢!

从1997年以来,卡森先后到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德国等地设立办事处,了解市场信息,公司技术中心则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1999年开发出普通沙发革和全拉面沙发革,2000年开发出双层革,2001年重点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沙发革和汽车坐垫革。

如今,卡森的牛皮沙发等家具畅销美国,2003年2月,经美国最大的家具经销商的推荐,卡森牛皮沙发顺利进入白宫。

“现在许多企业看我搞牛皮革赚了钱,开始要跟风了,而我则已经在一年前开始考虑上别的项目了。”而对竞争对手,朱张金十分自信。

人们都说朱张金是个经商天才,朱张金自己的心得是:信息快半步,技术快半步,企业就能领先一大步。

要做大生意首先就要从国家大事中找信息,国家的经济、政治、外交,甚至每一项新政策的出台,都蕴含着赚钱的机遇。而做小生意同样需要信息的支持,如果没有信息指导自己的商业行为,犹如黑暗中的远征,早晚会失败的。

温州人能赚钱的原因很多,但信息资源丰富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温州号称有十万推销员大军,他们实际上还兼有了另一种职责——信息采集。这批人在温州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他们在全国各地推销产品的过程中,也搜集了很多信息:什么地方急需什么产品,什么地方什么东西最便宜,什么地方的人是何种性格……回到家乡后,他们将这些信息互相沟通、整合,一个个商机就不断地涌现出来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良性循环,哪有不赚钱之理呢?

商场如战场,商战如实战,在企业经营或个人赚钱的过程中,商业情报的作用也同样举足轻重,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信息蕴藏着商机,商机就是财富,精明的商人经常可以从信息中挖掘出财富。一条重要信息带来巨额效益或救活一家企业的报道曾屡见不鲜,这都说明:信息能创造效益,信息就是金钱。

5.善于在大局中捕捉商机

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机遇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重要的,对于商人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商业的利润来源于买卖之间的差价,因此,商人一定要善于把握经济形势,学会在大局中捕捉商机。

有的商人是“聪明”,也就是“耳聪目明”,“聪”是指耳朵听得清,“明”是指眼睛看得见;而浙商的“聪明”却是“智慧”的代名词。浙江商人往往能够观测好大的局势,也能管理好自己的小圈子,他听到的信息多,见到的信息也多,自然送上门来的机遇也就多。那些充耳不闻的人,接收不到信息,就不可能得到商机,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预测和决策。善于捕捉商机是一个商人的必备能力。

1995年的一个夏天,温州商人罗云远和一大帮朋友一起吃饭。在推杯换盏间,罗云远随便问一位在电力系统工作的朋友,下一步有什么动作。那位朋友说,湖北省电网马上要开始改造。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罗云远心想:湖北政府要改造电网,肯定离不开电表、电线、电缆之类的产品。每家每户都需要电表,这可是一块大“蛋糕”呀!想到这里,他心里乐开了花。

于是,罗云远赶紧赶到浙江老家,找到一家中外合资的五金厂,签到了该厂电表在湖北地区的独家代理权。当时,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商机呢,因此,罗云远的谈判不费一点周折。

后来湖北电网改造的消息正式传开的时候,罗云远手上的优质产品已成为湖北地区的畅销产品,其他人再想要从浙江进货的时候,独家代理权已经被罗云远签走了。

在湖北电网改造的五年当中,罗云远的销售额达两三千万元。因为他善于捕捉商机,让他狠狠地赚了一笔。

看来,浙商的脑袋里装了很多东西,一个在别人看来不重要的信息,到了他们的耳朵里,经过“加工整合”就变成了有用的商机。

正像沈阳中旭集团董事长兼沈阳温州商会副会长曾昌飚的座右铭那样:只要跟着大的经济形势走,有自己的想法,努力去做,就没有一个理想是不能实现的。他曾说:“温州商人既能住酒店又能睡地板。早期来沈阳时,大部分温州人干的都是别人很少干、不愿干、嫌脏怕累的零活儿,卖的是别人嫌钱少不愿卖的小商品,但我们不怕活累、不怕利小,踏踏实实地去做,正是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才完成了原始积累的过程,还从中看到了商机。现在我承包了平壤百货大楼10年的经营权,别人问我要是朝鲜情况变得不利了怎么办?我告诉他,我们温州商人就算是在伊拉克的硝烟炮火中也能嗅到商机,而且拎起包就直接奔向目标去了。”事实上,他正是这样做的。

1997年,曾昌飚第一次去朝鲜考察。当时的平壤供电严重不足,晚上一片漆黑。他还发现朝鲜人民的物资严重缺乏,朝鲜阿妈妮身上穿的白衬衫由于没有肥皂清洗,显得很是邋遢。

当时的朝鲜政治气候和经济环境还不适应投资,人民币兑换朝元的官方汇率远低于两种货币间的合理汇率,进口关税极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不强。精明的曾昌飚一直在等待机遇。

2002年开始,朝鲜政府就大幅度地提高了物价和职工工资,同时允许个体经营、商店租赁、土地承包,设立经济开发区,企业也实行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在2003年9月确立了“经济政策调整”,曾昌飚感到,机遇终于来了,而且这个机遇是朝鲜政府提供给他的。

经过实地考察,曾昌飚发现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的平壤第一百货大楼里面竟然空空如也。于是,他决定把它作为进入朝鲜市场的切入点。曾昌飚认为,朝鲜市场的利润空间很大,当时一个打火机在温州只卖0.5元,在朝鲜就能卖3到5元。而且,朝鲜政府只收取5%的进口关税和5%的所得税。于是,曾昌飚果断地签订了10年的承包权,并投资5000万元对营业面积3.6万平方米的大楼进行改建装修,然后就开始在朝鲜的土地上大干一场。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