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2643300000003

第3章 佛家智慧故事:(3)

洞山扶起师虔,欣慰地说:“你去吧!你可以走到无说无示的地方去了。”

后来,师虔果然成为一代高僧。

开悟

洞山禅师默然不语,是认可了师虔的悟境和志向,里面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内容,有赞赏、鼓励、期待,等等。无声之语比有声之言更丰富、更准确,因为人说话时,可能说不实之词,也可能表达不清,但无声之语却包含了内心的全部真实,只不过需要很大的智慧去感知和解读。有人说:“沉默是天才的标志。”通常来讲,智慧越高的人,在人际交流中,对语言的依赖性越小。喋喋不休者,往往智慧不足。

掉进井中的人

有一年轻学僧问性空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性空禅师回答:“假如有一个人掉进了千尺深井中,你能不借助任何工具把他救出来,我就告诉你。”

学僧叹道:“近日湖南的畅禅师去世了,他也像您这样,讲的话总不合常识。”

性空禅师就叫弟子仰山慧寂把学僧赶了出去。

仰山对老师的话也挺纳闷,后来忍不住问耽源禅师:“依你看,怎样才能救出井中人呢?”

耽源禅师反问:“痴汉,谁在井中?”

仰山无法回答,可是并不死心。后来,他去向沩山灵佑禅师参学,又谈到这个问题,然后:“大师!依您看,怎样才能救出那井中之人?”

灵佑大喝一声:“慧寂!”

仰山立刻下意识地应道:“在!”

灵佑说:“从井里出来吧!”

仰山顿然开悟。

开悟

“千尺深井”是指欲望之井,陷进去了,用绳子之类是拉不出来,满足他的欲望,给他想要的东西,只会把他埋葬。只要放下贪欲,就不出而自出。仰山也陷在“千尺深井”里,他想解决深井问题的欲望就是一口深井,使他长久出不来,幸亏被灵佑大师一喝,总算出来了。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都陷落在“千尺深井”里,如何出来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虎头长角

一次,黄檗希运禅师看到负责煮饭的典座,就问:“你在做什么?”

典座答道:“我正在盛僧众吃的米。”

“每天需要多少米?”

“每天三餐,约吃两石半。”

“是不是吃得太多了?”

“我还担心不够吃呢!”

希运禅师一听,顺手打了典座两个耳光。典座感到很委屈,就把这事告诉希运的得意弟子临济禅师。临济没觉得典座当初的答话有什么错,就安慰说:“我替你问问这个老和尚!”

临济来到希运那里,问起这件事:“典座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打他,我替他问一声。”

希运反问:“你说为什么?”

“难道担心不够吃也是错吗?”临济很不服气地问。

“为什么不答明天还要吃呢?”

临济举起拳头,大声说:“说什么明天,现在就要吃!”说完,一拳向希运捣去。

希运挡开临济的拳头,责怪道:“你这疯和尚,又来捋虎须!”

临济怒吼着走出僧堂,希运并不生气,反而欢喜地说:“这只小虎的头上长角了。”

后来,沩山灵佑禅师想起这则公案,就问弟子慧寂:“这两位禅师究竟是在做什么?”

慧寂反问:“老师问我的用意如何呢?”

灵佑感叹道:“生了孩子才知道亲情伟大。”

慧寂说:“我不认为如此。”

“那你又怎么想呢?”

“这就好像把小偷领进自己家中,偷自己的东西。”

沩山灵佑禅师听后,哈哈大笑。

开悟

“担心不够吃”跟“明天还要吃”,是心态的不同,因有担心,便有妄念,多做点饭,吃不完留到明天,纯出自然。临济大概不太同意老师的看法:今日事今日毕,何必留到明天。显然,希运同意他的见解。灵佑说“生了孩子才知道亲情伟大”,是说培养一个像临济这样的杰出弟子不容易。慧寂说弟子偷走了老师的宝贝,自然是开玩笑。其实这“宝贝”只会越偷越多,就怕弟子不来“偷”。

占上风者未必上风

临济禅师出外云游时,来到金牛禅师处。金牛看见临济,便横起禅杖挡住门。临济用手在他的禅杖敲了三下,然后走进去,在禅堂的首座位置上坐下。金牛见他这么不知谦逊,十分不悦地说:“凡是行脚云游的学僧,在谒见方丈时,都要按照一定规矩,行宾主之礼,你怎么连这点基本礼仪都不懂?”

临济答道:“我不知道您在说什么!我敲打禅杖三下,不是早就行过礼了吗?”

金牛一听,更加不满意,刚要开口,临济就用禅杖打了他一下。

金牛若有所悟。

临济忽然又说:“我今天不方便!”

金牛顺手一掌打过去,说道:“我现在倒是很方便!”

临济哈哈大笑道:“的确不错!今天是不方便遇到了方便!”

后来,沩山灵佑禅师考问弟子慧寂说:“这两位前辈的对话,到底哪一个占了上风?”

慧寂回答:“占上风者上风,居下风者下风!”

这时,旁边的座主插话说:“占上风者未必上风,居下风者未必下风,上风何在?下风何在?”

灵佑和慧寂不约而同地说:“正如座主所说,尤风起浪!”

开悟

临济和金牛两位禅师相互考较禅功,就像习武者切磋武功一样,是为了参证禅道,彼此提高,而不是为了争胜负。灵佑和慧寂谈论谁上风、谁下风,是存了胜负心,以后人之心度前人之腹,真可谓“无风起浪”。

我们平时研究学问、探讨问题时,很容易产生胜负心,为了显示自己高明而争执不休,非得占上风不可。结果,把切磋变成了“拳击比赛”,这样即使胜了,对增进学问、解决问题又有什么好处呢?

高低无差别

有一天,灵佑禅师和弟子慧寂一起出门散步,走到田问,灵佑对仰山说:“你看,这块田,这边高,那边低。”

慧寂说:“错了,足这边低,那边高。”

灵佑说:“你如不信,我们站在田中间,往两边看看,到底哪边高。”

慧寂说:“不要站在中间,也不要只看两边。”

灵佑说:“那我们用水平来量,因为没有东西比水更平了。”

慧寂说:“水没有一定的体性,它在高处是平的,在低处也是平的。”

灵佑顿时无话可说了。

开悟

高与低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换了一个角度,随着参照物的改变,高低状态就变了。比如甲比乙官职高,可是乙比甲学问高;甲比乙个头高,乙比甲年纪高,凡此等等,到底谁高呢?佛家提倡以平等无差别心看待事物,反对分别心,慧寂不是故意跟老师争谁对谁错,而是提醒他要放下分别心。

好歹三十棒

有一次,德山宣鉴禅师向学僧们宣布:“你们说对了,要吃三十棒;说错了,也要吃三十棒。”

这话传到了临济禅师耳中,他对朋友洛浦说:“你去问问他,为什么说对了也要吃三十棒。等他打你时,你就抓住他的棒,向他身前一送,看他怎么办。”

洛浦依计而行,来到德山禅师处。他刚问完话,德山拿起棒就打。洛浦一手把棒抓住,往前一送。这时,德山没有任何表情,只是静静地走回房间。

洛浦回去后,把详情告诉临济。临济说:“我早就怀疑德山这个人了。虽然如此,你是否对他有所认识呢?”

洛浦正要回答,临济举起手便打。

开悟

禅宗讲究“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棒打和大喝都是引导学僧“见性”的方式。“德山三十棒”闻名禅林,并不是乱打一气,挨打者能不能悟,要看各自的机缘。洛浦按照临济教给的套路,跟德山打了个平手,但他对一打、一接的禅机懵然无知,根本没探出来德山的深浅。所以临济问他对德山的看法时,他没有资格回答,一说肯定就是胡说八道。所以他刚想开口,临济就要打他,这是替德山打的。

在生活中,我们的境界太低,很难理解历史上那些伟大人物。但我们却敢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任意发表议论、提出批评,无非是胡说八道而已。好在没有人替他们用棒子打过来,否则,我们身上肯定是浑身青紫。

真和尚不可欺

南泉普愿禅师住持河南一所寺院时,赵州从谂禅师当时还是一个年轻学僧。有一次,赵州从山东来拜访求道。南泉对赵州说:“你今天来得不巧,我要上山去工作,没时间和你谈话,到时清自己做饭吃,不要忘了送一份上山来给我吃。”

南泉说完,就独自上山劳作去了。赵州留在寺院里,自己做饭吃,吃完后,在禅床上躺着,也许是赶路疲劳的关系,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南泉不见他送饭来,就下山回寺,看到他正呼呼大睡,也爬上床,躺在他身边睡觉。赵州醒来后,南泉对他说:“我以前曾经见过一个伶俐活泼的道人,直到现在没有再见过。”说着,便拿起禅杖摇一摇,指着禅杖,问赵州:“那个伶俐的道人,像足这个吗?”

赵州回答:“不一样。”

“你看过吗?否则怎知他不一样?”

“如果您想知道我在哪里见过那位伶俐道人,请师父先放下禅杖。”

南泉欢喜地说:“我印证了你那对智慧的眼睛!”

停了一会,赵州问南泉禅师:“师父!道非物外,物外非道,什么是物外之道?”

南泉一言不发,拿起禅杖就朝他打去。赵州也不客气,伸手捉住禅杖说:“以后小要打错人了!”

南泉高兴地说;“龙蛇易辨,真和尚不可欺呀!”

开悟

南泉普愿禅师说以前见过一个“伶俐道人”,是因为赵州从谂禅师少年时参拜过他,那时候赵州比较机灵听话,悟性很高,给南泉留下了深刻印象。南泉问禅杖是不是“机灵道人”,是说赵州怎么变成了个木头,连送饭这种事都不会办?赵州叫他“放下”,意即不要停留在过去的记忆中,也不要对今天的事耿耿于怀,可能还表明了自己实在太疲劳,并非疲懒之意。南泉见他已成长为一个“真和尚”,说明自己当年没看错人,当然高兴了。

有妻无妻

智藏是马祖道一禅师的著名弟子,他住持西堂后,有一居士问他:“有天堂和地狱吗?”

智藏答道:“有!”

居士又问:“有佛法和僧宝吗?”

“有!”

“有因果报应吗?”

“有!”

那人还提了许多问题,智藏一律回答说“有”。

居士疑惑地说:“大师,您说错了吧?”

“我怎么说错了呢?”

“我问径山和尚这些问题,他都说‘无’。”

智藏就问:“你有妻子吗?”

“有!”

“你有儿女吗?”

“有!”

“你有金银财宝吗?”

“有!”

“径山和尚有无老婆?”

“无。”

“径山和尚有无儿女?”

“无。”

“径山和尚有无金银财宝?”

“无。”

智藏最后说:“所以,我说‘有’,跟径山和尚说‘无’是一样的!”

开悟

道是无形的,说无肯定不错。道所发挥的作用是存在的,说有也不错。智藏大师以诙谐答之,倒也有趣,意思是:你有老婆就说有,径山无老婆就说无,我有佛法僧宝就说有,径山无佛法僧宝就说无,回答都是对的。

谁污染你了

石头希迁禅师的教法十分严厉,有一次,一个学僧问:“什么是解脱?”

希迁反问:“谁束缚了你?”

学僧又问:“什么是净土?”

希迁又反问:“谁污染你了?”

学僧再问:“什么是涅槃?”

希迁还是反问:“谁把生死给你啦?”

开悟

希迁的反问式答问法,好像不负责任,但深究起来,回答其实很精当:没有人束缚你,不得解脱的原因,只是“愚人自缚”,解脱之法也只能自解;没有人污染你,心净便是净土;没有人把生死给你,放下生死就是涅槃。但自解束缚、自净其心、自了生死的道理好懂,关键要产生心灵体验,这就比较难了,仍然只能靠自己,别人无法把体验交给你。

不得道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