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天人合一话养生:佛家养生精要
2643600000013

第13章 静坐养生(2)

人世间的一般人由于迷失于个人利益的得失,很难把自己的七情六欲放淡,因此也就无法控制怨恨情愁,无法达到静心的状态。行走在熙攘纷乱嘈杂的街头,五色使人眼盲,狂奔使人心发狂,难得稀奇的事物会引诱人的欲心,红尘世界中的一切对人来讲都充满了诱惑。因此,一个不修炼的人难以达到内心的清静。

佛家有云:“由戒而定,定能生慧。”就是要在寂静中产生定力,并在定力中衍生智慧。静,使佛家达到四禅八定的境界,开慧、开悟。静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一事当前,临危不乱,自能产生出无限智慧,化解困难;心浮气乱之人,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误事。

定真法师认为,人身有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我们从事修养,固然两方面都不可偏废,但心理方面其实更重要。譬如:内心有所惭愧,顿然面红耳赤;内心有所忧虑,不觉发白貌悴,这是心理影响形体;愉快时五官见闻等感觉优美,而悲哀时,便完全相反,这是心理影响五官;兴奋时食欲便能增进,而郁闷时便减少,这是心理影响肠胃;愤怒、嫉妒等不正常的感情起时,能使血液及各部组织中,发生毒素,这是心理影响血液,可见心理的力量足以支配肉体。

我们发现往往有些体育家,锻炼筋肉极其强固,但一旦发生不测的疾病便无法抵御,甚至有因此成为废人的,而一般禅师或哲学家,他们往往能借锻炼心意的修养作用,来驱除病魔,或虽体质孱弱,但由于心力强毅,却能获享高寿。由此可见心理对人的健康所具有的影响力简直大得令人不可思议。

静坐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人大有裨益,在心理方面也能使人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向健康更进一步发展。抱着一种平静的态度,是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唯一方法。同时心理既安宁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体气和平,祛病延年。

静坐对于男女老幼的健康,都有帮助,可使耐寒力和消化力增强,且使皮肤润泽,并有美容的功效。尤其是需要长期疗养的如:肺痨、神经衰弱、心脏病、慢性肠胃病、风湿麻痹、关节酸痛以及失眠等症的病人,他们每日愁眉苦脸,怀念自己的前途与现状,越想越悲哀,结果使病况日趋严重。假使学习静坐,精神凝敛,则心境日趋愉快,就足以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最后必然能克服病魔,转弱为强。

小知识

静坐与坐禅的区别

静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养生法之一,即使不是僧人或者修道之人,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静坐从内到外讲究方法,相对比较简单易行。坐禅则比较严格,初学坐禅者需要了解佛教的禅宗学问,因为坐禅是禅宗的修行方式之一,通过坐禅明心见性,开悟成佛。“三调”是坐禅最重要的方法,三调即调身、调气、调心。三调在佛门坐禅中极为重要,也是与静坐最大的区别之处。

去除杂念,心静如水

静坐的目的,不但在于促使身体的健康,而最重要的,还在于求妄心的调伏,妄心调伏则智慧明朗,身体也随得健康。佛家有云:“境非本善,但以顺己之情,便名为善;境非本恶,但以违己之情,便名为恶。故知妍丑随情,境无定体。”意思是说,佛家认为事物没有美丑、好坏之分,只是因为人们的心理感受不同,才会出现差别。

佛家养生认为人出生以来所有的苦恼和烦闷都是人们主观臆造的,其实在生活中找不到根据,但是人们又乐此不疲,所以人们的这种妄念最不容易被调伏。人们能否去除心中的杂念决定着静坐的结果,对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个人快乐不快乐,在本质上与财富、地位、权力没关系。快乐由思想、心态决定,而不是由周围的环境决定。心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狱”。

一个武士问老禅师:“师父,请问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老禅师轻蔑地看了他一眼,说:“你这种人根本不配和我谈天堂。”武士被激怒了,嗖地拔出刀,把刀架在老禅师的脖子上,说:“糟老头,我要杀了你。”老禅师平静地说:“这就是地狱。”武士明白了,愤怒的情绪就是地狱。于是把刀收了回去。老禅师又平静地说:“这就是天堂。”武士明白了,心情好就是天堂。

佛经上有记载,“心清静故,世界清静;心杂染故,世界杂染”。“对五欲八风,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不被一切善恶、垢净、有为、无为、福德智慧之所拘,名为佛慧”。佛家养生认为,我们无法改变身外的环境、事物,但是我们的心理活动是属于我们自身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内心的心念、心意去适合、配合外界的事物的改变。

水无波自定,镜无尘自明。人的心灵也是一样,只要去除心中的杂念。那么清澈自然的心灵就会出现。所以,快乐是不用刻意去寻找的。只要心中排除了一切痛苦和烦恼,快乐就会随处可见。

抛开杂念,就能抛开烦恼;抛开杂念,就能抛开心中的欲望。如果你不能管住自己心中的欲望,任由它随心所欲,那么各种欲望就会在你内心深处滋生蔓延,杂念丛生,纠结缠绕,就必然给你带来痛苦和不幸。物欲、利欲、私欲、贪欲、野心等等心理杂念就会像垃圾一样在心里堆放,让心理感到非常的沉重和疲惫。心理杂念所造成的压力,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烦恼和苦闷,甚至是不幸和灾难。

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的痛苦和烦恼都来自于自身,也就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儿。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能明白这些想法是多余的,心中自然就轻松了。如果真的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也不用痛苦地自我伤害,抛开一切烦恼才能有能力去面对、去解决。

小知识

去除杂念的三种方法

1.有念即止。静坐之中,始终保持警惕,如有杂念生出,随即除去,这样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当下无念,即是清静。

2.收回忘掉。这种方法,属于心法,需要有点悟性才能做到。静坐之时如有杂念,即用微意归身内,然后忘悼,一忘而杂念自无。可以想象自身如同大冶洪炉,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杂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炉即为消熔。

3.顺其自然。这种方法,是一种易简法门,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入静。假若浮游乱想,萦绕心怀,虽然杂念不重,但是暗里许多,一时分辨不清,如同乱丝无头,用“有念即止”法难以清理,用“收回忘悼”法难以控制。这时就不用管他,只须自己静坐不动,顺其自然,听其自生自灭。

闭目养神,则心气强

养神是诸多养生方法中不可忽视的手段之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养神的方法很多。例如休眠养神,多指睡觉,通过休眠使大脑处于休息状态,同时使身体内各部位的神经、关节韧带、肌肉和器官无负荷或少负荷,进而达到积蓄精力,复苏体质。安心养神,指善于养生者心情应清静安闲,排除各种杂念,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于内,疾病无从生,形体虽劳作但不致疲倦,使身体健康无疾。娱乐养神,这是调动某些不常运作的神经代替操劳疲惫的神经工作,充分调节各路神经的“积极性”。闭目养神,只双目微合,设想一种轻松舒心的意念,排除外界各种干扰,只要长期坚持,就有促进心脑神经和细胞的活化作用,有益于解除疲惫感。

我们重点讲一下闭目养神的养生作用。佛家有云:“午时属心,此时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闭目养神是我国先民养神修性的一种简便易行而又收效明显的方法。祖国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称,对心身健康关系重大。《黄帝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老;神的得失,义关系到人的昌亡,养生者当慎养之。目为人之灵窍,心灵的窗户,传神的灵机,人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闭目可以养生,闭目养神对于中老年人以及终日劳心用脑或长期专一使用目力者,是大有裨益的。闭目养神时,要排除杂念,精力集中,无思无虑,达到入静的境地,才称得上专意保养。有暇之时,闭目养神,持之以恒,定会获益。

那么,具体说来,闭目养神对养生有哪些益处呢?

1.能保护视力

常言道:“眼不见,心不烦。”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意思是说闭上眼睛不但可以养目,而且可以静心。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灾病不生,福报永存。闭目养神,对于终日劳心用脑或长期专一使用眼睛的人,是大有裨益的。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利用空隙时间珍惜视力,保护眼睛,不管三五分钟也好,十来分钟也好,能抓住时间闭目养神,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视力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2.能使人心静

在日常诸事纷扰、头昏脑胀之时,找一清静之地,正襟危坐,双目闭合,眼睑下沉,调匀呼吸,意守丹田。良久则头脑清醒心平气和,心静如水,烦恼渐渐消失,进入静谧祥和状态,机体阴阳气血通达顺畅,心理平衡,情绪愉悦,头脑清晰,浑身轻松。

3.能节省脑能

电脑扫描研究显示,人们80%脑力皆用作视觉信息的接收和加工上。这样闭上双目就意味着关闭了外界的通向大脑将近一半的信息量,它大大减轻了大脑收受和处理视觉信息所需的大量能耗。作为“元神之府”便因此得以歇息调整,元气也会随之不断蓄积起来。

4.能放松神经

专家指出,人的眼部消耗的能量占全身神经消耗能量的30%。闭目放松了眼神经,也就放松了整个神经系统。

5.能护肝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