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天人合一话养生:佛家养生精要
2643600000012

第12章 静坐养生(1)

佛家认为,养生不仅重在养身,更贵在养心。因此,他们非常注重一种向内心自省的“调心”功夫,主张“去物欲以养形,致虚静以养神”,只有形神合一,心胸开阔,才能延年益寿。这种功夫就是佛家静坐术。静坐,是我国传统养生学中的宝贵遗产。通过静坐,可使人体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

练习静坐,轻松养生

中国自古以来,凡导引、打坐、吐纳、行气、按跷、气功等,都离不开静坐,其鼻祖据说是远古时代的彭祖,以后传入儒家。

不只有佛教与道教主张静坐,以求顿悟,古时儒家也重视静坐,认为“静能生慧。”并把静坐定为理学的必修课,甚至要求弟子们通过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以明理。如宋代大儒朱熹告诫弟子说:“当静坐涵养时,主要体察思绎道理。”

中国古代文人修习静坐养生法的很多,均收到了良好的健身效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疾病缠身,他在服药治疗的同时,坚持静坐养生,以致“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以此祛病延年,终享遐龄。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记述他修习静坐法的体会说:“其法至简易,唯在长久不废,即有深功,且实行二十日,精神自己不同,觉脐下实热,腰脚轻快,面目有光。”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修习静坐养生法,收效颇大,直至晚年仍精力过人。他在《看钟》诗中说:“乘除尚喜身强健,六十登山不用扶。”年近90时,他高兴地在《戏遣老怀》诗中写道:“己迫九龄身愈健,熟视万卷眼犹明。”静坐养生的健身效果从中可见一斑。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免不了种种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为身和心的两方面,我们平时往往只注意身病,对于心病,一般都不够重视。实际上,身病的发生,大部分是由于心虚气弱,而它主要是由于忧思惊怒,心神扰乱所造成。凡贪食、贪得、贪胜等都足以招致病患,惊伤肝损心,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因而气血耗损,风寒暑湿,也都乘虚而来。各种药石,只能救治身病于一时,假使不从根本治疗,那么虽一时痊愈,致病的根源未去,仍随时有遭其侵袭的危险。

人们在忙于生活,事业之余,不知设法安定思想,除却烦恼,甚至有贪得无厌,纵欲忘身的,如此处处与自己过不去,神志既然涣散,气血便失调和,因此往往遭受疾病羸弱的痛苦。据研究,人在精神好的时候,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酞胆碱,这些物质有利于身心健康,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很好的状态。所以我们要身体健康,自应去除疾病,要除病就须先补气,要补气就须先养性,要养性就须先去除烦恼妄心,使心不动摇,自然精气内充,抵抗力强,疾病就无从发生了。

学习静坐,可以使散乱的心念,逐步归于凝定,心定则气合,气合则血顺,因此可以祛病强身,使人去除烦恼迷妄,产生一种安乐的感觉。

小知识

静坐的四大要领

1.静坐的内外环境均须安静;内环境指个人的心境,外环境则指己身所处的物理环境。

2.静坐时必须有一个供做心向专注的目的物;该目的物可以是重复的一个单字或一种声音,也可以是一个抽象的图形。

3.静坐时必须保持被动的心态;摒除一切杂念,要心如止水,无所思,无所欲,静候心灵波动的自然起伏。

4.静坐时必须保持身心安适。静坐者永远遵循的八字诀则是:轻松、舒适、安静、自然。

静坐的方法

坐是“四威仪”之一,在佛家有特殊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佛家认为修行以坐为最佳,很多出家人坚持“不倒单”,也就是不躺下睡眠,而以静坐取代。佛典说:“四威仪中,坐为第一,食亦消化,气息调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诸烦恼贼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动难摄。是故比丘常当安坐,胁不至席,为头陀行也。”

静坐的方法可分做以下几步来实施:

1.放松入静

静坐之前,要将万缘放下,行动从容安详,不可粗犷。意念引导全身放松,在自然呼气中身体或某个部位摇晃几下,即可放松。注意放松不是松懈,须保持头正身直。要做到位,须下颌内收,如绳吊颈状,可保持头正身直。

2.尽量排除一切杂念

静坐有“身静、心静、意静”三大层次,丹书云:“身不动曰炼精,心不动曰炼炁,意不动曰炼神。”为了使炼己筑基打下更为扎实的功底,起初静坐完全采用无为法。待心无所想,心境清静,气息平和之时,即可开始行由“有为”到“无为”,后天返先天的练功。

3.数息法

默数自己的呼吸,一般数“出息”,即呼气时才数,从1数到10,再反复从头数起。如果中途生出杂念,必须从头数起。如果是低血压、神经衰弱的人或昏昏欲睡时,就要数“入息”,即当吸气时才数,一样从1数到10,如此反复。如果心念转静,就不再计数,把心专注于呼气与吸气,以此达到身心宁静。

4.系心脐下

经过一定时间的数息后,思虑渐趋恬静,这时可放弃数息,将注意力集中于脐下小腹,眼睛虽然闭着,但目光须内视小腹。就是要注意脐下,深长细远的呼吸,不但有强健肺部的功能,而且具有宁静神经的作用,这是心息相依,其法存心于听息之出入,但不是有声可听,一有声,息就粗浮,当耐心潜神地轻轻微微倾听若存若亡的息,这样一来就愈微愈静。

5.凝心

静坐注意脐下,使心息相依,倘心息不忘,则不能入定。心息相依,经过一个时期,心便凝然。智者大师说:“但凝其心,息诸乱想,即是修止,名凝心止。”怎样凝法呢?只须应用一个呆字,一呆呆住,什么都不思量,这就是凝心,渐渐地不觉有手,不觉有身,并不觉有我,但见闻仍然了了,这是定相初现,从此进入心息两忘的境界,就是入定。入定的境界、乃是自然地随着功夫的进程到达的,切勿存心求定,一有求定心,就不能得定;而且反会因求定一念,引起其他妄想杂念来,因为求定这个念头就是妄念。

静坐结束前,最好先将气从全身毛孔放出,须放数次,如果不做这种观想,下次静坐时会感到身心难安,这点绝对不可忽略。待气放出后,可摇动身体,屈伸两臂,再用两手掌互相摩擦,使手掌发热,搓两眼,然后放足,以手按摩足部,缓缓起立。此外,千万不要用闹钟等来定时,以免在静坐中突然受到惊吓。

小知识

简单易行的静坐方法

1.在安静的房间内,盘腿坐在软垫上。房间的灯光必须柔和,不宜太亮。

2.闭上眼睛。

3.尽量放松全身肌肉,尝试先从脚部开始,然后由下而上,一直放松到头部。

4.用鼻子呼吸,并使自己感觉到空气从鼻孔出入。

5.只要保持练习,不求急功,不必担心是否有进步。身心一时不能随心所欲达到深度放松的目的,也不必着急。只要持续练习,最后终会获致静坐的效益。

6.每天练习一次或两次,但练习时间必须在饭后两小时。

初学静坐的注意事项

从古至今,中国的佛家、道家、儒家,以及医家、武术家无不推崇静坐养生,而欧美的基督教、天主教和中亚伊斯兰教的祈祷、斋期、避静,以及近年风行欧美的催眠术、印度的古瑜伽术也都有以静坐颐养身心的重要内容。通过修习静坐可使人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重获身心健康,这已成为诸多公众的共识,并吸引着现代社会紧张忙碌、倍感生活压力的人们身体力行,以期达到净化身心、减轻心理压力和强健体魄的目的。

以下是初学静坐者需要注意的几项事宜:

1.要注意静坐的姿势

静坐的姿势,佛家最推崇的是“跏趺坐”,也称为“双盘”。其方法为:先将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将右胫扳上来加到左股的上面,同时,两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两拇指头相拄,安放在脐下,这是佛家的一个手印,叫做“定印”。这种姿势可使两膝盖的外侧都紧靠坐垫,全身的肌肉好像弓弦的伸张,做时自然端直,不至于摇摆,但这种姿势对初学者难度很大,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佛家又有“半跏趺坐”,即只将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或将右胫加到左股上面,称为“单盘”。这两种方法分别叫做“吉祥坐”和“金刚坐”。

2.要注意静坐的时间

静坐的时间最好选择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静时。选择这个时间静修有两个理由,一是不影响白天的正常工作,二是最适宜初学静坐的人,因为初学的人心神不宁静,容易被外界喧杂的声音所扰乱。因此,早晚人声寂静的时候是比较适宜,否则醒来时坐一次再入睡也可。等到静坐功夫纯熟后,对自己意志就会有极大的操纵力,即使身在喧嚣的环境中,也能凝神默坐,不会被外境所扰。

3.要不求速效

静坐时不可求速效,一切要掌握“自然”两字的原则。譬如静坐本来可以消除疾病增进健康,但这种要求除病和增进健康的念头,在静坐时也宜摒弃,一切听其自然,不要急于求成。静坐必须日积月累,才能达到身心变化的功效,这和食物的营养相同,一旦过分暴食反致伤胃,而且心念有所执著,气血便不得畅,所以必须如长途旅行,耐心缓步,终有到达的一日。

4.要正视可能发生的现象

静坐日久,身上往往会有颤动和发热的感觉,脑部也常常会有霹雳般的震动现象:心理方面,有时也可能影现各种幻境。这些现象,因各人的体质和心境而有不同,都出于自然,不可强求,也不可遏抑,也有静坐多年,身心方面已得利益,而不发生这些现象的。同时,这些现象的发生,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说,不过是由于静极而定以后,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的缘故。学静坐的人要知身心本空,定中的一切境界,都如幻如化,了无实性,当不取不舍,一心寂定,切勿执著,否则将会误入歧途,而障碍正定的修持。

5.要有良好的道德基础

佛教强调“戒”为定基,正如建造房子那样,地基不稳固是不能建好房子的。戒律是佛教的道德规范和佛弟子的生活纪律。在家信徒有五戒、十善戒、八关斋戒;出家众则有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还有在家与出家众都可受持的菩萨戒等。其中十善戒及菩萨戒则不但止恶,且要求行善事,怀善心,说善语来利益一切有情。只要静坐者内心上没有犯规的行为,安而后能定,所以,过有规律的符合道德的生活,对静坐十分必要。

6.要持之以恒

静坐之时,要放下一切,即使大雪在眼前纷飞,也不要理会,只管自己依预定的方案去做,所谓“目不外视,耳不外听”,练习的时间长了,必能对身心大有益处。

初学静坐时,会感到两腿发麻,往往心境反觉烦杂、苦闷,这时就不要被困难吓退,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习坐日久,双腿酸痛自然会逐渐消失,妄念也能得到控制,身心便宁静舒畅了。

小知识

闹处也可入定

静坐若无清闲幽静之处,于嘈杂的地方用功,也并非不可以,不过需要置心一处,不可随境所转。又须注意,面对喧闹声音,切勿生讨厌心,或生恐惧之念,或想办法躲避,须知此心一生,便是随境所转,应将一切声音置之不理,一心照顾功夫,如是练习日久,则闹处一样可以入定,此时定与声音两不妨碍。不过,功夫未曾用到纯熟,不易了解个中奥妙,比如三人屋内款款深谈,对房外大炮声恍若不闻,如俗语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静坐须先入静

初学静坐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不学静坐,妄念尚少,一学静坐,妄念反多”,这是不正确的。要知道我们的念头,忽生忽灭,本来很多,不过平时在忙乱之中,不易察觉,一旦习静之后,方能了了看清,比如室内虽有飞尘而不见,假使门窗透入阳光,方见尘埃纷纷飞舞。所以能察觉妄念多的,正是自觉的第一步,我们只要一切摒弃勿想,用坚定不移的毅力,精勤地练习观照工夫,到相当的时间,妄念便能自然销落,而达到心意寂然的境地。这种观照工夫,假使在静坐中练习纯熟,渐渐能在平时日用之间刻刻用心,凛然觉照,做到虽不静坐,也能如静坐时的心态静定,自将得更大的受用。

静坐不仅要求身体的入静,也要求精神思维活动的入静。在自然放松的情况下静坐,身体的各部分机能得以充分调节与整合,改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祛病延年的功效。通过调息入静,使肾中之精益固,元气自充,气血经络通畅,并能排除杂念,达到静心止虑之效。

那么,如何才能入静呢?

1.制心一处法

我们的意识界,恰像舞台,各个念头,恰像演员,忽来忽去,时时隐现舞台中,没有顷刻的停止。所以欲使妄念不起,极为困难。不过根据心理学原理,当我们心意所注的一点越明显,其他的杂念便越隐伏。因此我们在静坐中能注意于某一点,妄念便渐渐消除。系心一处法,就是放下一切杂念而专心想脐间或鼻端,这样因心有所缘,意有所托,便不至胡思乱想,正像将猿猴锁于一处,它便无法跳跃一样。

2.默念“松”字法

初习静坐者往往由于不习惯而导致精神紧张,肌肉僵硬,不能很快进入静态。你可以在口中默念“松”字时将音拖长,三遍即可。同时,在意念上也要暗示自己从头到脚全身放松,且面带微笑,不可冷峻或呆板。

3.外耳声法

对于心神过于散乱,短时间内难以入静的初学者,想要尽快进入相对静止状态,采用“外耳声法”无疑是颇佳的选择。此法是,静坐时聆听有规律的外界声音,比如溪涧流水声、山间瀑布声、风吹铃铛声、寺院梵唱声等。当你将心念专一在声音上,能够轻松、自在、安闲地保持在这一状态时,渐渐会觉得声音变得悠长、悦耳、轻微。

坚持若干次静坐后,你会在静坐的某天某一时刻,于不知不觉中突然入于寂静,一切声音都听不到了,甚至觉得自己的身体都不存在了,这正是儒家所说的“坐忘”,道家的“虚极静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入静。无论这一现象持续的时间或长或短,都应该算是静坐养生的好现象。随着静坐定力的加强,这一现象持续的时间也会逐渐延长,由几分钟、几十分钟,甚至到几个小时。

小知识

静坐的四字真言

静坐有四字真言,所谓:“松,静,守,息。”松是将全身机体放松,头部,两肩,两眉及口角,解衣宽带,全身悉令放下;静是宁静思想,不使七情六欲生起,意念安守丹田(小腹),以一念代万念,令心聚精会神;调和气息。逐渐入于细慢匀长至无为的状态。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静心

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苦恼,而许多苦恼,大都由思想纷扰,痴迷不觉而引起。譬如迷于财物,往往有因盗窃而犯法的苦,迷于爱情,往往有因失恋而心碎的苦。事已过去,还是攀缘计较,自找麻烦;事尚未来,却先比量分别,不肯放松。这一切,主要是由于缺乏定力的缘故。可见自心放荡失主,实是世间第一等苦人。只有努力修定,才能由弱转强,由愚转智,明辨邪正,有力把持,在惊涛骇浪中,如如不动,不被苦恼所迫。我们研究学问,完成事业,处理问题,应付变患,也都非定力不办。

当一个人放不下心中的执著与杂念时,就会心浮气躁,这时就很难对周围的任何事情做一个正确的判断,因此也不能冷静理智地思考对策,而当人们静坐时,去除一切杂念进入清静状态之后,就会有一种奇妙的美感遍布身心,那是内心真正空静下来才有的感觉,静心才能产生智慧。一个人在宁静时刻的思维,必定是他灵魂升华之后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