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师之道:优秀教师成长的方法与艺术
2651700000020

第20章 让你的名字成为学生(1)

一生铭记的符号

教育,不仅是教师知识、智慧、能力的释放,更是教师信仰、态度、期望的投射。

1.师生恋的危害

在校园中的少男少女,除了和同学朝夕相处以外,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导自己的老师。老师的热心教导和关怀,常带给学生许多幻想、崇拜甚至是喜爱。所以师生恋才一直层出不穷。然而,又因为老师自古以来就被定位成一个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上下有别的,所以师生恋一直是一个历久不衰、颇具争议性的话题。打开电视机或是翻开报纸,随处可见师生恋的踪迹。另外,更有许多经过校方处理而未现台面和保密良好未公诸于世的师生恋在发烧持续中。更复杂的是,师生恋往往也会和性侵害扯上关系。

师生恋是指在青少年性意识、性行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师生相恋的现象,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爱恋关系,大多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暗恋。

师生恋大多数都是有害的。有的师生恋是公开的,即教师与学生公开以恋人的关系出现。但大多数师生恋是不公开的,有的是教师与学生秘而不宣、暗自相恋;有的是少男少女心中暗恋教师,被教师的潇洒外表、美丽容貌、渊博学识和举手投足的气度吸引,陷入迷恋而不能自拔。有个别师生恋发展到性关系,导致怀孕、情杀等严重后果。

琼瑶的《窗外》到电影《教室别恋》,从20世纪30年代鲁迅与许广平到新世纪杨振宁与翁帆,师生恋是恒久的一种恋爱方式。大多数人往往可以接受作为爱情佳话或是文艺作品的师生恋,但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就多有争议。而且,师生恋大多数是不成功的,有时甚至会酿成惨剧。而师生恋对青少年而言,是一种非正常的恋爱关系,危害很大。

在现实中,师生恋已经不再是一个特殊现象,而是一种很正常、普遍的现象。在老师和学生的接触中,很容易产生某种异样的情感。教师在学生面前,保持着“良师益友”的形象,遵守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要求。所以,一般的老师在学生眼里很有内涵、很善良,尤其是成熟的男老师对女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成熟的男老师能具有的那种气质,绝对不是和女孩子同龄的男生身上所具有的。而女老师呢,对学生的关爱,会让男孩子们感到无比温暖。大多数女老师在男孩子眼里都善良、温柔。而青春期的学生们,处于心理的波动和烦躁的时期,内心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老师的关爱容易让他们产生依赖。从教师这个群体来说,关爱学生是一种习惯。再有,学生的依赖很容易让老师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从而欲罢不能。

师生间亲密关系的培养本身是有助于开展教育的。关心、照顾好自己的学生也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尽的职责。但是这就可能让情窦初开的青少年心中产生“爱情错觉”,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暗恋。其间也有教师没有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反馈,使得青少年陷入泥潭无法自拔。

在有的师生恋现象中,青少年一方可能有自己特殊的心理原因。比如缺少父爱、男生自幼与单身母亲生活在一起、家庭经济窘迫、过于浪漫、过于虚荣、极富同情心、盲目崇拜他人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师生恋。

不能否认的是,有极个别老师故意制造假象。他们丧失道德,利用少男少女幼年无知的弱点引诱他们上当,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只是喜欢追求精神上的浪漫,但是一些道德败坏的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勾引少男少女,使后者不能自拔。在欧美每年都会曝出这样的丑闻,这样的老师已经丧失了作为教师的基本道德,是应该受到谴责的。

案例精选

[描述]

梅子是同学们公认的“班花”,她这学期上英语课时总是走神。原来他们的英语老师是一位师院毕业的外国文学研究生,他瘦瘦的个子,忧郁的表情,肚子里装满了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等名家的作品和故事。梅子被他吸引了,不知不觉地经常找他单独请教,还请他辅导除英语外的其他课程。年轻的老师也很喜欢她,他们什么也没捅破,但似乎彼此都明了,形同恋人又不像恋人。许久之后,这位老师对她说,他准备与女朋友结婚了。梅子她不知道老师是否真心爱她,竟然病倒了,被迫休学。

2007年9月27日,贵阳市六中高三文科十五班何小厉(化名)在租住屋中被人刺死。案件发生后,警方迅速介入侦破案件。据警方调查,何小厉是被其同班同学孟超所杀,而杀人动机则是他和四十五岁的女班主任王永丽保持情人关系埋下的心理仇恨。杀害何小厉的前一天,孟超刚过十八岁的生日。

高一男生小可英语成绩一直在班级下游,温柔秀美的英语老师每天单独开小灶为他补课,让小可的成绩突飞猛进。与老师单独接触的时间长了,小可不知不觉从内心喜欢上了自己的英语老师。他喜欢老师微笑时翘起的嘴巴,喜欢她披散的长发散发出的阵阵清香。后来有一天,他突然听到老师要与未婚夫结婚的消息,小可顿时感觉如雷轰顶,内心世界愈加迷惘和抑郁。

[点评]

心理专家认为,当代青少年的性心理转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易将爱恋转移到年轻的异性老师身上。因为师长是青少年首先认识、效仿的楷模,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往往会由尊敬、爱戴进而转向爱恋。然而,爱上老师的学生往往又是惶恐不安的,如果他们得不到正确对待,便会走向极端,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

青少年容易产生“师生恋”的原因除了因为自己处于生理特殊时期外,跟在校园内接触面窄有一定的关系。而有些教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超越了“三八线”,与学生建立起恋爱关系,上课时眉目传情,课后个别谈话,弄得班级议论纷纷,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工作,还会影响整个班集体。

教师应认清自己的职责,认清自己的职业良心,做好学生青春期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目标,把学生的精力全部集中到实现这个目标上来。

教师是一个的职业,为人师者必须有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观念,坚守道德的底线,做好学生的表率。

教师应该比学生拥有更深刻的思考力。处于师生恋的教师更应坚持自己的道德良知并及时疏导学生感情,让他们对自己的情感发展有明确的认知。

而如果发现学生有“恋师”情结的时候,老师又该如何做呢?

(1)老师要理解学生的这种情感,以个别辅导为主,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

要把正面教育与暗示性引导巧妙结合,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理智处理自己的情感。在“恋师情结”的形成、发展、转化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与成熟度始终起着关键的作用。要不断提高青少年自我评价与评价别人的能力,这是减少和消除“恋师情结”发生的有效手段。心理教师可通过“我是谁?”、“自画像”、“个性发现”等团体或个别辅导方式,提高学生对自我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教师还要对那些识别能力差,社会阅历浅的青少年给予更多关注,帮助他们理性地认识社会和人生,防止他们由于认知偏差和晕轮错觉,误把某些品德不良的年长异性当做“英雄”崇拜迷恋,甚至上当受骗,造成不良后果。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保护青少年一代身心健康的成长,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天职。

(2)增加社会交往

缺乏集体交往,与同龄人沟通不畅,是促发“恋师情结”的客观因素之一。教育工作者应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如旅游、劳动、演出、文学社团、科技小组等),增加他们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促进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这对于转化和消除某些青少年的“恋师情结”具有积极意义。

(3)帮助学生实现情感转移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成长过程中的这种美好情感和追求理想自我的强烈动机转移到追求中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个人情感的顺利转化,使心灵和情感得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正确教育和引导下,青少年“恋师情结”的消失和转化无异于心理上的一次精神洗礼,这也是青少年对自我的一次超越和重新发现。

2.换位思考是沟通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桥梁

在电视或者报纸、网络上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消息:教师与学生对簿公堂。由于发生在课堂上的很多“语言伤害”都没有及时有效地解决,最终导致师生反目。

2006年3月8日,某中学的陈老师被她的学生小东告上了法庭,说是因为她的训斥和责骂,小东不幸得了精神分裂症。

只因在课堂上做错了算术题,十一岁的小东就被老师骂成“笨猪”,还遭老师猛推到座位上。经过一年多的折腾,重庆市第二中级法院驳回了小东的诉讼请求,维持原判。虽然输了官司,小东仍向社会呼吁:不能随意体罚学生!

曾经有位学生给老师提意见,老师盛努之下痛骂了这位学生,最后导致该学生精神失常。学生家长状告老师。后经当地人民法院六次开庭审理,最终判决由老师及学校承担医疗费、交通费、精神赔偿费等总计六万多元,老师和学校应支付后续医疗费、承担诉讼费。

“语言伤害”之所以会发生,大多数是因为教师和学生不会换位思考,仅仅从自身的思想和情绪出发,于是酿成了我们不想看到的一幕。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把某种东西交给杂货店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想出一个坏主意,将一块石头递给老板“换”糖,杂货店老板迟疑片刻后收下了石头,然后把糖换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终身。”这位杂货店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者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从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学生的尊严。在教学中,常常需要教师处在学生的位置思考问题,把自己的心态放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体验他们的感受,这就是“换位”。这能很快架起师生互相理解的桥梁,帮助教师很快找到教学的障碍,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换位思考是在运用“同感”、“移情”的心理学原理,以理性的态度处理“育人”的问题。

美国教育题材的影片《危险游戏》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班主任因一名学生打架去家访。面对该生家长时一反常例,化贬为扬,认同该生做法,认为为尊严而打架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表示自己也有责任。这举动,让她赢得了该生的信任,后来通过不懈的心灵沟通,事情圆满落幕。此例一出,议论颇多。更多教师把此作为如何引导后进生的最佳案例之一,指出教师要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把握学生最敏感的心理,认为换位思考十分重要。

案例精选

[描述]

课间,班上一名男同学把一棵小树的枝条折断了,同学们把树枝带到教室里作为他的“罪证”。但老师没有责怪他,而是召集全班同学开了一个小小的讨论会。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班的××同学在玩的时候,把一棵小树的枝条给折断了,小树肯定有满肚子委屈要述说,但是它不会说话呀,你们能把它的心里话对××同学说一说吗?

学生A:小树它想说,疼死我了,你怎么能把我的胳膊折断呢?

学生B:你们人类真是太忘恩负义了,我为你们遮风挡雨、净化空气,你们却这样对待我!

学生C:小树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这次,我原谅你。不过,请你以后别这样了,好吗?不然,我会死的。

……

那位男同学听了“小树”的话,羞愧地低下了头。教师借此机会对内容进行了扩充。

老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道出了小树的心里话。可是,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东西也受过委屈但不会说话,如桌子、凳子、门窗,还有墙面、黑板等。你们能帮它们把心事说给大家听吗?

孩子们纷纷以各种物品的语气说出了班里存在的一些破坏公共财物的不良行为,树立了爱护公共财物的意识。

[点评]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学生的错误能变成一种美丽,这是换位思考的教育方式带来的好处。

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说过,“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毕竟是青少年,其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教育学生时,要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理,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可见,对于学生犯错,教师不能像警察对犯人一样,而应该更多地偏向于情方面,“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果教师能多多进行换位思考,真正站在他们角度帮助分析,肯定能使他们认识到错误的危害,从而不再犯此错,少犯甚至不犯他错,就能让错误也变成一种美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我们在授课的时候是否常有这样的体会:经过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应当是水到渠成,但实际却教得很费劲,学生学得很被动,师生之间缺乏默契。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换位思考”了。不妨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理解能力、遇到的困难以及抑制他们积极思考的因素。比如上课提问,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不配合教师,冷了教师的场,但回过头来想一想,就会发现可能是问深了,学生踮着脚也够不着;可能是问浅了,学生不屑回答;也可能是漫无边际,学生无从回答。因此,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兴趣,减缓坡度,启发诱导,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教学如果发现学生退步了,老师不应一味地责备,而要了解学生退步的原因:是对知识的理解有困难,还是受到了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找到原因后采取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学习的泥沼。若是因其他原因退步了,教师不妨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去探索,真正用心去读孩子这本书,了解他们的所见、所想、所为,尽快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采取有效的方法去帮助学生进步。

而现在个别教师总是容易陷入一种误区,没有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个体。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其实,这里的‘好’不是某个标准或某条界限。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活背景不同,自身条件都有差异,所以不可能齐步走。只要今天比昨天有了进步、有了发展,就是好事。因此,特别需要老师在教育中包容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节奏差异,允许他们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假如,我们作为老师能够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一定会更和谐融洽。但是怎么才能切实做到换位思考呢?

(1)要体验感受,善待学生

福建省教育厅信息网曾发布了这么一条信息:平和育才中学组织高二、高三年段教师参加“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第一轮考试。这是想让教师体验学生参加高考的心情,让教师把握考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