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文人传说
2668400000004

第4章 先秦(3)

连子贡这么善于论辩的人都要不回那匹马,这下大家可都犯愁了。正在大家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看上去笨头笨脑,刚来不多久,正替孔子赶车的马车夫却自告奋勇要去讨回那匹马。孔子一看,其他弟子都不敢去,只好让他去碰碰运气。那马车夫走到那些农夫跟前,说:“道理很简单,你们不在东海耕田种地,我们不在西海耕田种地,那么我们的马又怎么能够不吃你们的庄稼呢?”

农夫们一听,开始还抓耳挠腮,不太明白,忽然一下子恍然大悟,不住点头:说:“这才对嘛,你这话说得有理。先前那个人说了一大通,也不知道都说了些什么!”然后,农夫们高高兴兴把马还给了马车夫。

与这个传说很相似的是“对牛弹琴”的故事,琴弹得再好,对着根本听不懂的牛,只能是白费力。

一言心语

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说服方式是有效沟通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处理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那么说服应使对方听得明白。如果忽视这一点。势必会白费口舌,权费心机。

子羽的传说

子羽像澹台灭明(前512—?),字子羽,孔子弟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春秋时期鲁圆武城(今山东平邑县南)人。苦心学习,终有所成,后到吴国讲学,收有众多门徒。

子羽斩蛟

传说有一次,子羽携带一块价值连城的白璧从延津渡黄河,船行到正中,忽然狂风大作,波浪滔天,这风涛来得突然,而且气势汹汹。子羽站在船头,毫无惧色,观察了良久,确定是河伯在作怪。原来黄河水神河伯听说子羽携带一块举世罕见的白璧要渡过黄河,起了贪心,便派遣大波神阳侯和两条蛟龙前去兴风作浪,企图将船掀翻,乘机从子羽手里夺璧。那大波神原本是古代一个畏罪投河的诸侯,死后成了大波神,听从河伯的调遣。阳侯让那两条蛟龙将子羽的船挟持住,自己在一边呼风唤雨。霎时间,黄河上狂风怒号,骤雨倾盆,滚滚乌云遮住了整个天空,天色及其晦暗。惊涛骇浪中,只见两条蛟龙死死缠住船头和船尾。双目圆睁、张牙舞爪,那样子就像随时要把整条船都吞下去,的确是说不出的恐怖。

船上的人都吓得魂飞魄散,哭爹喊娘,只有子羽镇定自若,一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样子。只见子羽巍然立在船头,对着滚滚波涛大声喝道:“不用再白费心思了!想要得到我的璧,只管开口问我要,君子行得正,坐得直,想用这种卑鄙无耻的手段来迫使我屈服,你们办不到!”

说罢,子羽一手持璧,一手持剑,纵身投入激流之中,只见那剑光好似闪电一般,在江中上下翻飞,眨眼间,整条河忽然都被血染红了,再看船头,那两条狰狞可怖的蛟龙已经被子羽挥剑砍成了好几段,早就一命呜呼了。阳侯见那子羽有如天神下凡,几个回合就斩了两条蚊龙,吓得心胆俱裂,自知不是对手,于是急急忙忙收兵回去复命。霎时间,云开雾散、风停雨息,整个江面都安静下来,子羽和其他人便顺利渡过了黄河。

上岸以后,子羽掏出那块璧,鄙夷地往水里一扔,话也不说,回身就走,可是一连投了三次,那璧总是自动弹回来。原来河伯夺璧不成,反倒折了两条蛟龙,又被子羽一番痛骂,心中羞愧难当,着实无脸再要那块璧。子羽见河伯不肯受璧,于是一把将那璧砸在岸边一块石头上,摔了个粉碎,然后扬长而去。

子羽初人孔门的时候,孔子见他相貌凶恶,并不十分看重他,后来逐渐了解了他的品质和人格,非常钦佩,尤其是听说他斩蛟龙的经过之后,更加赏识他。并总结了自己以前以貌取人,是非常错误的。还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一言心语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容貌对一个人来说的确很重要,但是比起一个人的内心来说,却要次要得多。贤明的孔子当初歧视子羽,就是因为他嫌弃子羽丑陋的夕卜表:而事实证明,子羽却是一个光明磊落、英勇无敌的豪杰。为此如果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应深入人的内心,过于注重外表往往会有错误的引导。

曾参的传说

曾参像曾参(前sos—前436),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从小即师从孔子,并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四高足之一。性格内向,长于内省,提出“君子慎独”及“吾日三省吾身”等不朽名言。笃行仁孝,提倡忠恕。著有《孝经》。

小忍大逃

曾参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孝子。关于他的孝,历来有很多传说。

有一天,忽然有个朋友来看望曾参,当时曾参不在,曾参的母亲就说:“先坐一会儿,他马上就会回来的。”说罢,便用手在自己左臂上用力掐了一下。当时曾参正在山里砍柴,砍着砍着,忽然觉得左臂疼痛难忍,没法再干活,只好停止砍柴,收了东西回家。刚一见母亲就说:“真奇怪,今天砍柴的时候,我的左臂不知怎么忽然疼起来。只好提早回来了。”母亲说:“不用担心,今天有客人找你,我掐了一下我的左臂,叫你回来招待客人。”可见,曾参对母亲的孝顺,已经到了心灵感应的程度,母亲身体上的一点不适,曾参都能感应到。

曾参对父亲也一样,非常地孝顺。从来不会违抗父亲的决定,有时对于父亲蛮不讲理甚至动粗都尽量顺受。有一次,曾参在瓜田里干活,不知道为什么走了神,不小心把一棵长得很好很粗壮的瓜苗给弄断了。他的父亲曾皙性情暴躁,一见之下,怒火冲天,抄起一根粗木棒照着曾参背脊上就是一棍子。可是曾参这个书呆子,竟然不闪不避,扎扎实实挨了一棍,一下子扑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过了好半天,他才缓过劲,迷迷糊糊醒过来,背上火烧火燎地疼,尽管如此,还是挣扎着跑去问候他的父亲,说:“不孝子惹父亲大人生气,您老人家教训我,可曾用力过猛,伤了您的手?”问候完毕,又回自己屋里,继续若无其事地弹琴唱歌,告诉父亲自己一点怨恨也没有。

这件事很快就传了出去。大家都说曾参真是个至孝之人,宁愿自己受伤,也不愿忤逆父亲。后来孔子也听说了,却对此不以为然,还吩咐其他弟子,如果曾参来了,就别让他进来。其他弟子虽然奇怪,可一看孔子的脸色,谁也不敢询问。果然没两天,曾参来了。一边走一边还在想:“这回夫子肯定要表扬我了。”哪知道刚走到门口,就被关在门外,不准进去。曾参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只好千方百计托人传话,希望孔子能解开他心中的疑惑。孔子说:“从前舜也是个大孝子,可不是曾参这样的。舜的父亲也经常打他,如果他爹用小棍子打,舜就不闪不避,随他打几下;如果他爹用大木棒打他,他就跑得远远的,躲开暴怒中的父亲。现在曾参,明明看见大木棒砸下来也不躲避,存心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承受那蛮不讲理的暴怒。他自己倒觉得自己这样是孝顺,也不想想,万一他老爹那一棍子把他打死了,那他老爹岂不是要背负杀子的恶名?天下还有比陷父亲于不义更不孝的吗?”

曾参听了别人的转述,恍然大悟。这才明白自己这种做法其实是极端错误的,几乎酿成大错。

一言心语

凡事必须有一个度,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度,就有可能把好事变成坏事。曾参至孝,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他却开始却没有把握住所谓”孝”的标准和度,以为一味地逆来顺受就是“孝”,结果几乎铸成大错。孔子的智慧就在于懂得凡事不能过火,一旦过火就会犯错,这其实也是孔子中庸之道的一个体现。

墨子的传说

墨子像墨子(前468—376),姓墨,名翟,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在学术上,初受孔子影响,“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逐渐叛逆,他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等级尊卑,认为“官无富贵而既常贱。”创建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儒墨两派互相辩驳,在先秦首先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欲擒故纵赴楚破公输

春秋晚期,诸侯兼并激烈,楚惠王熊章于周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继灭掉陈国(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之后,又灭掉了蔡(河南省上蔡县)、杞(河南省杞县)。这样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的边境便大都在楚军的窥视之下,楚国下一步要吞并宋国已成定势。但宋东临齐、鲁,北接晋界,有睢阳、商丘等大城可守,国力又强于陈、蔡,也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攻灭。

睢阳是一座坚城,城高墙厚,楚军曾多次兵临城下,久攻不下,不得已订下城下之盟归去。在这种情况下楚惠王就花了重金把鲁国的能工巧匠公输般礼聘到楚国,请他制造一种新型的攻城器械。公输般果然不负所望,很快就造出了新的攻城利器云梯。梯下面以大木为床,设置六轮,前面竖起两丈多高的坚架,架顶与床尾连接成固定跑道,在跑道之上又装有可以升降的飞梯。梯四面用生牛皮蒙蔽,战时军士将云梯推至城下升起飞梯,部队就可以直接登城。这在今天讲也是一种半自动化的战争武器,当时消息传开,举世震惊,宋国的君臣百姓自然惶惶不可终日,犹如大难临头,破城亡国之祸就在眼前了。

墨子当时正游学于鲁,得知楚要攻宋,便立即登程,“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这并不仅是一般的“昼夜兼程”,而是一直日以继夜地走路到达郢都(今河北省江陵市)。

墨子在当时是个犬学者,门徒之众不亚于孔子。他主张“非攻”、“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春秋之世尤其到后期战火频仍,人民深受其苦,他主张制止战争,去爱众多的人,为了有利于天下不惜自身的一切,这在当时无异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战争无论胜败对于普通人民是没有好处的。所以他的学说自然为中下层人民所欢迎,门徒之众多可想而知。

墨子抱着拯救世人,制止战争的思想来到楚国,首先找到了公输般,欲擒故纵地对公输般说:“请你帮助办一件事,北方有人侮辱了我,希望你能出面把他杀掉。”公输般立刻很不高兴:“子之以为我为何人?”意思是说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墨子继续说:“我可以给你一千两黄金。”公输般道:“吾素行仁义,固不杀人!”墨子见他说了不肯杀人,便起身再拜说道:“我从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楚国地大而人少,是土有余而人不足。”并说:“杀不足而争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其非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今子义不肯少杀而多杀,智、仁、忠、强、义俱失矣,又岂言义不杀人!”

公输般顿时陷于尴尬,墨子见他面红耳赤不肯说话,进一步逼问道:“既然如此,为何不立即停止?”公输般吞吞吐吐:“不可,云梯之利吾已言于王矣。”墨子请公输般带领他去见楚王。

墨子对楚惠王说:“如今有人于此,舍弃自己的华车,邻居有敝舆而欲窃之。舍掉其锦绣,邻家有短衣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也?”

惠王大噱:“先生开玩笑了,此人必为有窃疾矣!”

墨子这才转入正题:“楚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如华车与敝舆也。楚有云梦(今湖北省安陆县以南的湖泽,云在江北,梦在江南,方圆八九百里,统称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之富,宋可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如梁肉之与糟糠也。楚有长松、文梓、椴、柑、豫樟,宋无长木,此犹如锦绣与短衣也。臣以为王之攻宋,与此同类。富而妄取为不义,因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惠王道:“先生之言善哉,虽然这样,公输般为我造云梯,必能攻取宋国。”

墨子说:“亦未必然也。器械为人所造,器之强不如人之强,臣即请于王前败其云梯攻城之术!”

于是墨子解下腰带作为城墙,以木札为守城器械。公输般以木札代替云梯攻城,想尽办法,九次改变攻城的策略,都被墨子用木札作为炮石、油锅、火焰一一击退。一人就可以用石头、火焰、沸油烧毁一架云梯,所以公输般攻城的木札输尽,墨子手里还有余筹。公输般输了,却恨恨不已,说:“虽然攻难于防守,我还是有攻宋之策!”

墨子说:“你的办法我岂不知道,只是我不说破而已。”惠王却糊涂地向墨子追问,墨子冷冷地说:“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以为臣善于守城,杀臣,宋之城即不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守城之器,在宋城上等待楚兵矣。虽杀臣,臣之谋与器俱在,宋城仍不可破也。臣之所以来,只为息战,予救死伤。”

楚王听了墨子之言,为墨子的善良和多智多能所感动,遂决定罢兵不攻宋国。

一言心语

量子这次无人差遣的夕卜交,办得很成功。他抓住了楚王和公输般这些人口讲仁义,实际上却贪婪不义的心里,首先使公输般和楚王口服。然后又以实际的实战能力迫使他们心服。口服心服,一场战争就被消弥于未动之前,这和墨子的非攻、兼爱思想完全符合。墨芋既解了宋国之灾,也解了楚兵之难,他关心的完全是统治阶级不关心的另一面:爱人!

列子的传说

列子像列子,名御寇,又作列围寇、列围寇,生活时代大约在老子的弟子尹喜之后、庄子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学派思想家。列子死后,他的后学根据各自的所见所闻,把列子的有关思想、言行收集起来,编辑为《列子》一书。到了唐代,例子》被尊做《冲虚真经》,成为道教信徒的必读经典之一。

列子射箭

据说列子善于射箭。有一次,他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他拉满弓的时候,胳膊肘上还能纹丝不动地放一杯水;当他发箭时,一箭连着一箭,箭箭射中靶心。此时的列子,就像木偶一般屹立不动。

伯昏无人说:“你这种射法,是有心于射箭的射法,并非无心于射箭的射法。假如我同你一起登上高山,站在高耸的石崖上,面临着百丈深渊,你还能射箭吗?”

于是伯昏无人就带着列子登上了高山,站在高耸的石崖边上,面对着百丈深渊。然后伯昏无人背对着深渊,向后退行,双脚有一大半悬在石崖之外。他向列子拱了拱手,请列子朝前走来,而列子早已经吓得趴在地上,冷汗一直流到了脚后跟。

伯昏无人说:“那些精神境界达到高远的人,上可以窥测于苍天,下可以潜行于黄泉,他们逍遥自在地奔驰于四面八方,而神色不变。而你现在却头晕目眩,恐惧万分,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想射中目标,大概是太困难了吧!”

列子由此得到了很深的感悟。

一言心语

这个传说说明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生死得失顾虑重重,即使有高超的技能也很难施展。

列子与看相人

传说郑国有一位看相十分灵验的巫师叫季成。他能够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相貌,预测这个人的生死存亡、祸福寿天,并能准确地推断事情发生的年、月、日,应验如神。郑国人见了季成,都纷纷躲开,担心因为他的预测会为自己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而列子见了季成后,却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列子回去告诉他的老师壶子,说:“以前我以为老师您的道行最高深,想不到现在却又有比您的道行更高深的人了。”接着他就把季成的看相本领详细地描述了一番。

壶子听后不以为然,说:“我过去教给你的只是大道的皮毛,还不是大道的精髓,而你还自以为真的得道了。你用你学到的皮毛知识与世俗人相互辩论、相互抗争,自然会流露出你的真实情况。所以季成一眼就能把你看穿,就能预测你未来的命运。你把季成叫来,让他给我看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