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都会用到的趣味心理学
267700000028

第28章 Chapter9 “吸引力”是怎么炼成的—社会心理学(2)

从《盗梦空间》知名度的迅速扩大现象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情感共鸣的效应之巨大。其实,不少名作、名剧、电影都曾利用“情感共鸣”来增加知名度。生活中我们所能见到的各种“炒作现象”,也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有些人迷恐怖片的原因在哪里

喜剧片低级,爱情片俗烂,科幻片不真实,只有恐怖片才是我的菜。

【心理照相馆】

剧院里正在放映恐怖片,观众中突然有个人站起来大叫:“凶手究竟在哪里?要快点找出来!”

一个男人在他后面厉声喝道“如果你还不坐下,凶手就在你后面!"

【心理SOS】

恐怖片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悬念的设置,每一个悬念都是地标式建筑,引导人们跟着导演的路线进入一座神秘的城堡。

对于一些人来说,看惊悚、悬疑和恐怖电影完全是自讨苦吃,可是这种电影依然有他的受众群体。很多人明明非常惧怕看惊悚恐怖片,可却时常给自己找点刺激,为什么这些人如此爱“自讨苦吃”呢?

关于这一点,在过去有两种公认的解释:一是认为在看恐怖电影时,人们并不真正害怕,而是为电影惊悚的情节而兴奋;另一种理论认为,人们乐于忍受的心理,会让人在电影结束后享受一种如释重负的舒服感。

但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人类学教授乔尔·科恩和加州大学的爱德华德·安德雷德认为,这两个理论都不够准确。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他们做了一项实验:将参加实验的人分为喜欢和不喜欢恐怖片两组,然后分别行进了四组试验。

首先,让两组志愿者在观看恐怖片后填写“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如果按照传统理论,喜欢恐怖电影一组的“消极情绪水平”一定会小于不喜欢看恐怖电影一组的消极情绪水平,但结果是两组的消极情绪都相同程度的增加。

在另外三组试验中,他们在恐怖影片的播放过程中插入了一些自然片断。结果显示,喜欢恐怖片一组的恐惧和快乐情绪都呈现降低趋势,而不喜欢恐怖片一组的恐惧情绪虽然降低了,但快乐指数却上升了。

这说明人们不但能够同时体验到“消极”和“积极”两种极端的情绪,而且面对恐怖时会让人将消极和积极情绪同时激发,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共激活作用”。 既然看恐怖片可以使人们体验到快乐,那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恐怖片呢?

乔尔·科恩释说,喜欢看恐怖电影的人,心理上都存在一种“保护结构”。这种“保护结构”让喜欢看恐怖片的人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影片不过是做得很逼真,并不是真实的,然后在享受情节的同时与角色保持距离。所以,喜欢恐怖片并不是什么怪癖,只是我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体验快乐。

牙膏广告中,为何都会出现医生角色

因为一切皆有可能,所以权威也有出错的可能。

【心理照相馆】

一次,著名空军将领乌托尔·恩特要执行飞行任务,但他的副驾驶在飞机起飞前生病了,于是临时给他派了一名副驾驶员做替补。和这位传奇式的将军同飞,这名替补觉得非常荣幸。在起飞过程中,恩特哼起歌来,并把头一点一点地随着歌曲的节奏打拍子。这个副驾驶员以为恩特是要他把飞机升起来,虽然当时飞机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起飞的速度,他还是把操纵杆推了上去。结果,飞机的腹部撞到了地上,螺旋桨的一个叶片割入了恩特的背部,导致他终生截瘫。

事后有人问副驾驶员:“既然你知道飞机还不能飞,为什么要把操纵杆推起来呢?”他的回答是:“我以为将军要我这么做。”

【心理SOS】

航空工业界有一个现象叫“机长综合征”,就是在很多事故中,机长所犯的错误都十分明显,但飞行员们没有针对这个错误采取任何行动,最终导致飞机坠毁。上面这个故事就是“机长综合征”的一个例子。

这个故事同时揭示了心理学上的一个规律——权威效应,指如果一个人地位高,有威信,受人尊敬,他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也就是说,人们对权威的信任要远远超过对常人的信任。

每个人都对身边的人或者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影响力的大小各有不同。一般来说,权威人物容易对其他人产生更大的影响。

假如你眼部不适,到医院就诊,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有一位眼科专家和一位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大夫供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个呢?相信你一定会选择专家。

一篇医学论文是被推荐到联合国的某个组织去报告,还是刊登在普通杂志上,这种反映医学成就的信息,其影响肯定是不同的。

这些都说明,权威对我们的影响力要超出常人。例如,在一些牙膏广告中常出现医生的角色,来取得群众的信任。因为如果找一个普通人来讲牙膏有消炎、止痛、止血的效果人们很难相信,但如果由一个医生讲说就给提高可信度。这就是权威的内在影响力。

而 “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一方面是因人们的“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就是“正确”的代名词,听从他们会提高不出错的“保险系数”;另一方面是因人们的“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跟着权威人物去做会得到赞许和奖励。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上进的权威效应是值得提倡的。例如,树立权威人士做群众的好榜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请权威人士担任形象大使,负责环保、节能、关爱生命、如何急救等有意义的公益宣传,会在大众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从而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但是权威效应也有其消极、颓废一面。例如,很多消费者迷信权威人士的广告推荐,结果买到的却是具有质量问题的商品,不仅损失了金钱,还影响到产品的使用,甚至是健康。

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明白,权威也是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时代和自身条件的局限,所以他们也会犯错。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而对权威言听计从,那么我们就永远无法进步。

你能抗拒“且听下回分解”吗

只有没有到手的才能引起更多的力气去关注。

【心理照相馆】

有人去白宫拜访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罗斯福的小女儿艾丽丝在办公室跳进跳出,不时打断他们的谈话。那人抱怨说:“总统先生,难道你连艾丽丝都管不住吗?”

罗斯福无可奈何地说:“我只能在两件事中做好一件。要么,当好美国总统;要么,管好艾丽丝。既然我已经选择了前者,对后者就无能为力了。”

【心理SOS】

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角色身份,在这些身份中变换自如,但不管这个人是什么职业角色,都无法一心二用地去做好每件事。当一些正在进行任务由于被另一件任务打断而无法再继续时,人们就会保存对于没有完成上件事情的紧张感,从而对未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产生完成的欲望。就像我们在打电话之前,还能清楚地记得想要拨打的电话号码,打完之后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刚才拨过的号码。这种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的现象,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

1927年,心理学家蔡加尼克做了一系列有关记忆的实验:他给参加实验的每个人布置了15~22个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比如写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将一些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珠子按一定模式用线串起来,完成拼板,演算数学题,等等。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时间是大致相等的。其中一半的任务能顺利地完成,而另一半任务在进行的中途会被打断,要求被试停下来去做其他的事情。在实验结束的时候,要求他们每个人回忆所做过的事情。结果十分有趣,在被回忆起来的任务中,有68%是被中止而未完成的任务,而已完成的任务只占32%。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由于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在心里产生一个张力系统,这个系统往往使我们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当工作没有完成就被中断的时候,这种紧张状态仍然会维持一段时间,使得这个未完成的任务一直压在心头。而一旦这个任务完成了,那么这种紧张的状态就会得以松弛,原来做了的事情就容易被忘记。

蔡加尼克效应说明,当心理任务被迫中断时,人们就会对未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从而产生较高的渴求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宝贵;而轻易就能得到的,就会弃之如敝屣。

就像当我们听评书或看小说里说“且听下回分解”,一定会心痒痒地等着下一段的出现。这很符合人们的记忆规律,因为人的大脑总是记住一些需要加工的内容,而对于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的内容,会有意地去遗忘。

怎么说才能让别人听

要别人听你的话,就要先让别人记住你的话。

【心理照相馆】

餐后,一位顾客把饭店老板叫过来。“先生,祝贺您,您这儿的厨房很讲卫生啊!”

“多谢,先生……我尽力而为。但是,我请教,您不曾参观过我的厨房,怎么好夸这里很卫生呢? “哦,很简单,我刚在这儿吃的一切都有肥皂味。”

【心理SOS】

由上文可见,让对方印象深刻的提议方式,能让意见更容易被采纳。这远比很将自己的想法或意见强加给别人好得多。

当我们和别人商谈事情时,我们不应该先自我确定标准和结论,应该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仔细想想,询问对方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他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直接讲一番大道理来逼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反而更容易让对方听你的话。

很多时候,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你会发现,你跟他有了共同语言,他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变得可以理解甚至显得可爱。在各种交往中,你都可以从容应对,要么伸出理解的援手,要么防范对方的恶招。许多人不懂得如何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和说话,这是导致很多事情做不成功的一大原因。

你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说话,能给他人一种为他着想的感觉,这种技巧常常使你的话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要做到这一点,“知己知彼”十分重要,唯先知彼,而后方能从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成功的人际交往语言,有赖于发现对方的真实需要,并且在实现自我目标的同时给对方指出一条可行的路。

也许你会质疑:“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来容易,实际要做的时候也那么容易吗?”没错,站在对方立场上说话确实不容易,但却不是不可能。许多口才不错的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因为若不如此做,谈话成功的希望就可能是很小的。真正会说话的人,善于从他人的角度来设想,并且乐此不疲。然而,他们也并非一开始就能做得很好,而是从一次次的说服过程中吸收经验、汲取教训,不断培养这种习惯,最后才达到这种境界的。因此,只要你愿意,这并不是件太难的事。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曾说过:“如果说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立场上认识和思考问题。”所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和说话,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更能让人感动,更能让人接受你的思想。

在和他人交谈时经常把“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想(做)”、“如果我是你,我也很生气”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会使你更加受欢迎。

一个人的最大痛苦莫过于没人理解自己,如果我们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说话,那对于他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心理测试】乘电梯的小习惯发现你的天赋

题目:你去乘电梯,来迟一步,没赶上。请回想一下你等电梯时,最常表现的行为是:

【A】 禁不住反复次数按按钮

【B】 有时会在地上跺脚

【C】 抬头看天花板

【D】 注视地面

【E】 盯着显示楼层的灯,一旦电梯门开了便立即冲进去

解析:

选【A】

你注重选择,有时沉迷其中浑然忘我。有人缘,具有公关方面的天赋。

选【B】

感情敏锐,能凭直觉洞察他人,有艺术天赋。

选【C】

你心地善良,具有数学才能,在理工科方面有天赋。

选【D】

这种现象分两种类型:一时你做人有些消极,不喜欢对人袒露心迹;一是与此相反,坦率、,人际关系好。

选【E】

小心谨慎,不做冒险的事情。如果未来做领导工作,能深得下属爱戴,有些过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