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1
2696700000012

第12章 “玄武门”皇位之争(1)

预立嫡长子为皇太子,以皇太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是封建社会的一条基本原则。但考诸史籍,真正按此程序登上皇位的,又不是多数。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从“玄武门之变”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在初唐的皇位接替中,“玄武门之变”是影响极大的一个事件。当时和后世的人们,对这一事件评说不一。从“玄武门之变”的基本过程和结果看,它充分显露出封建社会中皇位接班人制度中无法克服的弊端,对当今社会人事制度的改革,也有警戒作用。

唐高祖的诸子中,李世民尤具雄才大略。在佐父起兵建唐、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功勋卓著。随着地位和实力的与日俱增,已是势难雌伏。

唐高祖李渊与皇后窦氏,共生有4子1女。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史载讳“元”为“玄”),四子李元吉,女为平阳公主。诸子中,元霸早年夭亡,其余3子1女,均跟随李渊,在建立唐朝一统江山的斗争中,各有建树。其中次子李世民的功业尤大。

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生于今陕西武功的一座李氏别馆之中。当时其父李渊刚被隋文帝任命为陇州(今陕西陇县)刺史,荣迁新职之际,又得贵子,李渊自然十分高兴,当即为子起名“世民”,希望将来能济世安民,为李氏门庭再增光辉。

李世民自幼聪明敏捷,胆识过人。作为将门之后,他从小受到尚武习俗的熏陶,喜欢骑射征战,颇懂文韬武略。青少年时代,随着父亲职务的不断调动,他先后到过陇州(今陕西陇县)、岐州(今陕西凤翔)、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等地,14岁时来到京师长安。这种迁徙不定的生活,虽不免遭受颠沛流离之苦,却使他饱览各地山川河谷、军事要塞。接触民情风俗,了解社会现实,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形成意志倔强、刚烈豪放的性格,在青少年时代就开始显露出出众的才华。

古代山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18岁的李世民因父亲调任山西、河东抚慰大使而随家迁居河东。这年八月,炀帝北巡边塞时,被突厥始毕可汗率领的数十万骑兵围困雁门,在万分危急的形势下,炀帝接受臣下建议,将诏书系在木头上,投入南流的汾水河,令各地募兵勤王。李世民奉父命毅然应征从军,参加了屯卫将军云定兴的勤王部队。他认真分析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向云定兴将军提出虚张声势,多设旌旗,以为疑兵的退敌策略,深得云将军的赞赏,夸李世民“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将来必有一番作为”。

就在李世民随父进驻山西的这一年,隋王朝内部的动乱局面已十分严重。颇具雄才大略的李渊也开始密谋策划,准备伺机起兵。李世民作为父亲的得力助手和参谋,参与了起兵的全部密谋和决策活动,并做了大量的组织发动工作。他一方面协助父亲招募军队,集结力量;另一方面又在父亲授意下,利用各种关系和手段,结交大批当时的英豪俊杰,隋军将领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等人就在这时成为李渊父子的心腹好友,晋阳令刘文静和宫监裴寂,也在这时进入核心决策圈。据说,当李渊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有些举棋不定时,又是李世民与刘、裴商议,促成李渊最后下了起兵的决心。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宣布正式起兵,这时李渊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女婿柴绍等也先后率领一些军士从河东、长安,秘密赶至晋阳会师。在确定西入关中夺取长安的战略目标之际,西河(今山西汾阳县)郡丞高德儒拒不服从,李渊命李建成与李世民兄弟二人率军攻取西河,二人受命后,率军直逼西河,擒斩高德儒,开仓济贫,甚得民心。李渊见二子争光,十分高兴。遂在这年七月,以李元吉为镇北将军,留守太原。自己和建成、世民率军3万,西图关中。

大军进至灵石县,在贾胡堡安营扎寨。隋将宋老生在霍邑(今山西霍县)屯兵抵挡。恰逢霪雨连绵,粮饷不给,军中又流言突厥与刘武周联合,乘虚袭击太原,李渊召集诸将商议,裴寂认为太原是军事重镇,又为义军家属所在地,应立即还师太原,再伺机西图。李渊也认为合情合理,准备回师。这时李世民指出:突厥并未对太原构成严重威胁,应义无反顾地先入咸阳,以号令天下,若现在班师,不仅会挫伤士气,而且以后也难遇大举的机会。李建成也反对回师太原。经兄弟二人苦谏,李渊追回已后撤的部分军队,按原计划行动。之后,大军力克霍邑,取临汾和绛郡(今山西绛县),到达龙门。在农民首领孙华的引导下,兵渡黄河,围攻河东。

隋朝骁骑大将军屈突通镇守河东,李渊久攻不克。裴寂主张以重兵力克河东,以绝后患;李世民认为兵贵神速,应避实就虚,先取关中。李渊权衡后,决定兵分两路,由李世民带军渡河入关,直取长安,同时以相当兵力对付河东屈突通。这时,平阳公主率招募的六七万军队来与李世民会师,李建成与李渊也先后至霸上,20万大军合围长安,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攻克长安。

占领长安后,李渊于次年(618年)称帝建唐,李建成因嫡长子身份被立为皇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李元吉被封为齐王。李渊称帝后不再亲自挂帅出征,身为皇太子的李建成也需要留在京城协助处理日常政务。领导和指挥统一战争的重任,就主要落在秦王李世民的身上。当时年仅22岁的李世民,在西攻东伐,征服群雄的统一战争中,又建殊勋。

在平定割据陇右(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地区)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中,李世民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确定了坚壁不出、以逸待劳的方针。初次交战之际,李世民因患疟疾,交由刘文静、殷开山指挥军队,二人不听李世民劝诫,轻敌躁进,在浅水原一战中遭大败。薛举死后,其子薛仁杲即位。李世民吸取上次战败的教训,坚守60余天不战,薛军粮尽,军心动摇,士气低落,李世民分兵两路,以南北夹击之势,一举破敌,并身先士卒,率少数人马乘胜追击,使薛军不能汇合,薛仁杲被迫率军投降。

当盘踞在代北的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下太原,李元吉逃回长安,形势十分危急之时,李世民率军北上,渡黄河,入山西,讨伐刘武周。刘军主力宋金刚十分勇猛,李世民仍然采取坚壁不战的方针,两军对峙5个多月,宋金刚粮尽北撤,李世民抓住机会,穷追猛打。一天之内交战8次,大获全胜。宋金刚只带10名骑兵逃回太原。刘武周见此惨状,自知不敌,北遁突厥,后被突厥所杀。

平定刘武周后,李世民率军回到长安,休整两个月后,于武德三年(620年)三月又率军东征,与王世充、窦建德角逐于中原地区。面对王、窦两股强大的武装力量,李世民表现出非凡的胆略,他临危不惧,果断决策,在围攻洛阳王世充的同时,集中主力与前来救援的窦建德决战,一举击溃窦军,俘虏窦建德,使王世充闻风丧胆,出城投降。统一全国的战争,至此取得决定性胜利。

从武德元年(618年)六月挂帅出征,到武德五年(623年)七月胜利班师回朝,历经4年。李世民英勇善战,消灭了当时国内主要的割据势力,为建立唐王朝的一统帝国做出了贡献,成为李唐王朝中无与伦比的特殊功臣,威望与日俱增。他担任尚书令之职,位居宰相,又掌握着大量军队,权力逐渐扩大,地位迅速上升。这一切都促使他对最高权力地位产生觊觎之心。据说有一天,李世民曾和谋臣房玄龄微服拜访一位名叫王知远的道士,这位道士告诉李世民,说他有天子相,将来可登九五之尊(即当皇帝)。李世民听后,很受鼓舞,暗记在心。

因为早怀大志,李世民在晋阳起兵和统一全国的战争中,非常注意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身份,收罗谋臣猛将,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在这个集团中,武有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公孙武达、徐世勣等,文有刘文静、裴寂、杜如晦、房玄龄等,均为一代俊杰名臣。武德四年(621年)七月他从关东前线返回长安后,被加封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并设立天策府及其属官,作为他军事上的顾问、决策机构。同时他又在自己的秦王府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文人学士,经过挑选,杜如晦、房玄龄等18人入选进馆。李世民让他们轮流在馆内值班。以备顾问咨询,并让著名画家阎立本为18人画像,让文学家诸亮作赞,号为“十八学士”。“十八学士登瀛州”的说法,据说由此而来。天策府与文学馆的设立,表明秦王李世民的政治核心集团正式形成。这时,就是李世民不产生争夺最高权力地位的念头,他的文武功臣也不会甘居府馆,真正是“势难雌伏”了。

面对秦王李世民“势难雌伏”的状况,太子李建成由妒生惧。双方围绕皇位继承权,以各种手法展开了一场争夺战。在文武部下的鼎力支持下,李世民在危机中先发制人,在玄武门杀兄戮弟,取得了胜利。

对于李世民的胆略、才干和抱负,作为兄长的太子李建成是深知的。因此,父皇李渊对李世民的每一次重用与褒奖,几乎都要引起李建成的嫉妒。随着李世民的实力与威望的与日俱增,李建成更是由妒生惧,越来越感到自己皇位继承人的地位受到直接的严重挑战。据说李建成出于对付李世民的需要,以许愿的手法拉拢四弟齐王李元吉,而李元吉也胸怀大志,企图先与李建成联手扳倒李世民,然后再图谋长兄之位,于是二人各怀异图,联合起来,与李世民展开了一场争夺战。

古人卖花图双方都明白各自的实力大小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都在努力扩大自己的人才实力的同时,千方百计挖对方“墙脚”,以削弱对方势力。建成利用皇太子的身份与权力,凡有调兵遣将的机会,总是竭力设法把秦王李世民的部将调开。程咬金是秦王府一员得力干将,建成便设法将程咬金调任康州刺史,使他离开秦王府(后不果行)。尉迟恭也是秦王手下一员猛将,建成先是用一车金银收买他,遭到拒绝后,又派人暗中行刺,行刺者未敢下手;建成又在高祖跟前诬陷尉迟恭,将尉迟恭下到监狱,后在李世民再三请求下,得免一死。李世民也针锋相对,在派人积极争取山东豪杰的同时,瓦解建成的部下。原为太子部曲、担任防卫宫城重任的常何、敬君弘,便在秦王的瓦解工作中,暗中脱离了太子集团,成为秦王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