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3
2764500000014

第14章 唐朝历史大事详解(13)

是时朝中形成以韦后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武三思忌五王在京师,先出之为外册刺史,继诬之与反武三思、韦后者通谋,皆贬为远州司马。武三思秘密使人书韦后秽行,张贴于天津桥(今河南洛阳西),请加废黜。中宗大怒,武三思诬五王使人所为,名为废后,实谋篡逆,请夷其三族。又使安乐公主及其党羽,内外进谗言,中宗以曾赐五王铁券,许以不死,于是流五王于恶地,子弟十六以上皆流岭南。武三思遣使矫制杀之。比至,张柬之、崔玄睇已死,余三人遭惨杀。武三思既杀五王,势倾朝野,常言:“我不知代(世)问何者为善人,何者为恶人。但于我善者则为善人,于我恶者则为恶人耳。”御史中丞周利用、侍御史冉祖雍、太仆丞李俊、光禄卿宋之逊、监察御史姚绍之皆为三思耳目,时人谓之五狗。

古代风景中宗对揭发武韦丑行者处以极刑,益增其声势。

韦后、安乐公主、武三思等专权弄政,骄横胡为,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景龙元年(707)太子李重俊起兵。李重俊非韦后所生,为韦后所恶;武三思尤强惮太子;安乐公主与驸马武崇训经常侮辱太子,呼之为奴,武崇训唆使安乐公主请中宗废太子,立她为皇太女;上官婉儿因武三思之故,每起草制敕推尊武氏。重俊积久难平,于七月初六日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讳韦、沙吒忠义等,矫制发羽林兵三百余人,突人武家宅邸,杀武三思、武崇训及其亲党十余人。使成王千里及天水王禧分兵把守宫城诸门,太子与李多祚引兵人宫城,求索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曰:“观其意欲先索婉儿,次索皇后,次及大家(宫中称皇帝为大家)。”中宗与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登玄武门楼以避兵锋,使右羽林大将军与兵部尚书宗楚客等拥兵二千余人屯于玄武门楼下及太极殿前,李多祚与太子至玄武门楼下,按兵不战,中宗凭槛谓多祚所率禁兵曰:“苟能斩反者,勿患不富贵。”于是禁兵斩多祚、李承况等,余众溃散。成王千里、天水王禧攻右延明门不克而死。太子以百骑走终南山为左右所杀,政变失败。

韦后和安乐公主拟利用政变打击相王和太平公主,以铲除韦后实现称帝野心的主要障碍。安乐公主及兵部尚书宗楚客日夜谋进谗言,使御史冉祖雍诬奏相王及太平公主与太子重俊同谋,中宗使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肖至忠查办此案。肖至忠痛切陈词:“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罗织害之乎?相王昔为皇嗣,固请于则天,以天下让陛下……奈何以祖雍一言而疑之!”⑥在吴兢等大臣一致劝阻下,其事乃止。

景龙三年(709)祭天地于南郊,在韦后为亚献,重演高宗禅社首以武则天为亚献的故事。李唐王室再度面临来自后族的威胁。

韦党倒行逆施引起朝野不满,不断有人予以检举揭发。监察御史崔琬检举宗楚客等潜通戎狄,受其贿赂,致生边患。中宗命崔琬与宗楚客结为兄弟以和解之。时人谓之“和事天子”。定州人郎岌上书,言韦后、宗楚客将为逆乱,韦后先于中宗杖杀之。

景龙四年(710)五月,许州司兵参军燕钦融上书,言韦后淫乱,干预国政,安乐公主、宗楚客等图危害宗社。中宗召见诘问,钦融顿首直言,神色不变,中宗默然无语。宗楚客矫制令禁兵扑杀之,投于殿庭石上,折颈而死。中宗郁郁不乐,韦后及其党羽始感忧惧。

韦后早欲效法婆母武则天,梦寐以求女皇帝;安乐公主希望韦后临朝自为皇太女;散骑常侍马秦客以懂医术,光禄少卿杨均以善烹调皆出入后宫,得幸于韦后,恐事泄被诛,乃合谋于饼中放毒。六月初二中宗卒于神龙殿,时年55岁。

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起草中宗遗制,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参谋政事。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想以“相王旦参谋政事”来限制韦后的大权独揽。韦后秘不发丧,调诸府兵五万屯驻京城,由韦捷、韦灌、韦璐、韦镝,韦播等分别统率,用以控制京师。以中书舍人韦元巡察六街。召诸宰相人禁中议修改中宗遗制,宗楚客率诸宰相表请皇后临朝,罢相王政事,遂删改遗制,削相王辅政而后宣行。

六月初四日始集百官发丧,韦后临朝摄政,初七日皇太子即位,史称少帝,由韦温总知内外守捉兵马事,南北卫军及台阁要司皆由韦氏子弟及亲信控制。宗楚客、武延秀(武崇训被杀,安乐公主再嫁武延秀)等及诸韦共劝韦后效法武则天,革唐命而称帝。宗楚客与韦温、安乐公主密谋除相王及太平公主,消灭反韦势力,为韦后称帝扫清道路,斗争日益激烈。

相王子临淄王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阴聚才勇之士,厚结禁军豪杰,积蓄力量,进行捍卫李唐社稷、反对韦后篡权的斗争,并获太平公主支持。素附韦后集团的兵部侍郎崔日用,知宗楚客等密谋,观察宫廷斗争形势,恐祸及自己,乃遣僧人普善密告隆基,劝其速发,“出其不意,若少迟延,或恐生变”⑦。隆基乃与太平公主、公主子薛崇睐、禁宛总监钟绍京等密谋先发制人。六月二十日晚,隆基微服人禁宛以总监钟绍京官署为政变指挥部。入夜,禁军豪杰葛福顺、李仙凫奉隆基之命直人宿卫玄武门的羽林营,斩统领羽林军的韦璐、韦播、高嵩,向将士宣布:“韦后酰杀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其诛诸韦,马鞭以上皆斩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怀两端助逆党者罪及三族。”⑧羽林军早愤韦播等的横行,至是欣然听命。玄武门及羽林军入于掌握之中。葛福顺、李仙凫分兵二路攻玄德门、白兽门,杀守门将,三鼓,两军会师凌烟阁前。隆基帅总监及羽林兵亦入,在太极殿宿卫梓宫的诸卫兵,皆披甲响应。韦后仓惶逃入飞骑营,有飞骑斩其首献给隆基。安乐公主方照镜画眉,被斩。武延秀被斩于肃章门外。上官婉儿持烛率宫人迎接隆基,出示中宗遗制草稿,上有“相王旦参谋政事”,证明她是早已支持相王的。隆基不为所动,下令斩之于旗下。但令收婉儿诗词撰成文集二十卷传世。继捕诸韦及韦后亲信皆斩之。拂晓内外皆定。隆基出见相王谢不先报告之罪。相王抱隆基而泣曰:“社稷宗庙不坠于地,汝之力也。”遂迎相王入宫,辅佐少帝。继而紧闭城门分遣禁军,搜捕诸韦亲党。韦温、宗楚客等皆被捕杀。

六月二十三日,太平公主传少帝命,让位于相王。二十四日,相王即位,是为睿宗。复以少帝为温王。

注释

①《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圣历二年。

②《资治通鉴》唐中宗神龙元年。

③上官婉儿,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因为高宗草拟废武后诏而被杀后,婉儿随母没入掖庭,及长,有文词。明习吏事,因忤旨当诛,武则天惜其才不杀,只黥其面,圣历以后为武则天掌文书。

④《资治通鉴》唐中宗神龙元年。

⑤《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

⑥《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元年。

⑦《新唐书》《崔日用传》。

⑧《资治通鉴》唐睿宗景云元年(710)。

“开元之治”

唐玄宗明皇帝李隆基开元(713—741)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是唐朝极盛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鼎盛时期之一,史称“开元之治”。

中宗景龙四年(710)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共谋起兵讨韦后,杀韦后、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及诸韦亲党,武氏宗属亦诛死流窜殆尽。睿宗即位,立隆基为皇太子,任用姚元之、宋璟两宰相,但政局并未因之而获得稳定,原因来自太平公主。

唐货币太平公主(武后女),深沉聪慧多权略,武后时特承恩宠,军国大事每预谋议,贵盛无比。神龙元年预谋诛张易之有功,进号镇国太平公主。在诛灭韦党拥立睿宗之政变中又立大功,加实封五千户通前满万户。睿宗常与谋议大政,权倾人主,“军国大政,事必参决,如不朝谒,则宰相就第议其可否”①。“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②。

太平公主深忌太子隆基英明干练,欲改立懦弱者以巩固其权势,乃集结党羽,散布流言,说“太子非长不当立”。睿宗景云二年(711),太平公主邀宰相于光范门,提议改易太子,众皆失色,提议遭拒绝,太平公主与太子的矛盾已公开化。宰相姚元之、宋璨、张说为维护太子的地位,密奏睿宗并获准:命太子监国,安置太平公主于蒲州,宋王、豳王皆出为刺史。太平公主闻之太怒,指责太子,太子恐惧,上奏姚元之、宋臻离间多承侄、兄弟关系,请处以极刑。睿宗为应付太平公主,贬姚、宋为远州刺史,继而宰相韦安石等五人皆罢政事,以刘幽求、魏知古、崔浞、陆象先为相,任免皆按太平公主之意。太极元年(712)七月,彗星出西方,太平公主使术士言于睿宗曰:“慧所以除旧布新,……皇太子当为天子。”其原意本拟借此挑拨睿宗猜疑防范太子,但睿宗却决计传位太子。太平公主力谏,以为不可。睿宗说:“传德避灾,吾志决矣。”太子固辞,睿宗曰:“汝为孝子,何要待柩前然后即位也!”诏传位于太子。八月隆基即位,是为玄宗,尊睿宗为太上皇,改元先天。

李隆基虽登皇位,太平公主的权势仍在发展,宰相七人中四人依附太平,满朝文武,“太半附之”。双方矛盾日趋尖锐。先天二年(713),太平公主与宰相窦怀贞、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等密谋于七月初四率羽兵丘入宫,废掉玄宗。宰相魏知古闻讯立报玄宗,玄宗与宰相、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等先发制人,引兵入宫斩常元楷,控制羽林军。大事捕杀太平党羽,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方出,赐死于家。

自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退位到诛杀太平党羽,为时八年半,政局动荡不安,七度政变,四易皇帝,至铲除太平公主才结束这一混乱局面。玄宗初年迫切需要稳定政局,为此玄宗采取如下几项措施:一是加深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以免离心离德。同时对诸王严加限制,不授实职,不给实权,禁朝官与诸王往来以削弱皇室内部发动政变的政治基础。玄宗“初即位,为长枕大被,与兄弟同寝,……退则相从宴饮斗鸡击球,或猎于近郊,游赏别墅,……然专以声色畜养娱乐之,不任以职事。……以宋王成器兼岐州刺史……令到宫但领大纲,自余州务,皆委上佐主之”③。开元元年(713)宰相张说密见岐王范,事为姚崇揭露。张说被贬为相州刺史,逐出京城。二是贬斥恃功邀求权位的功臣。他们多参加诛韦后、诛太平公主两役,因立功身居要职,居功自傲,贪求无厌,动辄心怀不满。玄宗对之亦不姑息迁就。开元元年(713)十一月命中书侍郎王琚兼御史大夫,按行北面诸军,将其派出京城。十二月宰相张说和刘幽求同时被免职,张说左迁相州刺史,刘幽求罢为太子少保。开元二年(714)贬刘幽求罢为陆州刺史,钟绍京为梁州刺史,王琚为泽州刺史。开元五年(717)太常卿姜皎解职,放归田园。开元十九年(731)开府仪同三司、内外闲厩监牧都使霍国公王毛仲,求为兵部尚书不得郁郁不乐,形于词色。宦官高力士乘机进谗言。王毛仲贬讓州别驾,中途赐死。三是任用名相。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卅年未曾不四更即起”④,忧勤国政,谏无不从。决心起用姚崇为相,政绩显著,屡建战功。开元元年(713)十月玄宗借渭川打猎之机,召见姚崇,要他出任宰相,因其才兼文武,“吏道敏捷”,在武周和睿宗时期两度出任宰相。姚崇上献“十事”,包括稳定政局、防止国亲外戚宦官干预朝政;结束酷吏政治施行仁政;整顿吏治,国亲不任台省官,停罢斜封、待阙、员外等官,严格执法赏罚分明;不求边功,停建寺观,除租庸赋税外杜绝额外贡献等方面,玄宗一一允诺陆续施行。“十事”实亦为姚崇出任宰相后的施政纲领。姚崇拜相后开元三年四年,山东诸州连续蝗灾。蝗虫食苗,“声如风雨”,民或于田旁设祭而不古代山水敢捕杀。姚崇奏遣御史督州县捕埋治蝗。朝野内外多人反对,另一宰相卢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玄宗颇为犹豫。姚崇坚主治蝗,并谓“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⑤。玄宗始下决心,派御史至诸道督州县组织捕蝗。“获蝗一十四万石,投之汴水,流下者不可胜数”⑥。故连岁蝗灾尚未出现大饥荒,这对稳定政局,发展经济颇为有利。姚崇因两子及亲信受贿,数请避相位,荐宋王璟以自代。开元四年(716)末姚崇罢相,宋璟继为宰相。“姚宋相继为相,……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⑦。由于上述措施,稳定了政局,奠立了开元之治的基础。姚宋之后任宰相的张嘉贞、张说、李元绒、杜暹、韩休、张九龄等,“皆得贤才”,这也是太平盛世的基础。

在姚崇等辅佐下,玄宗注意整顿吏治。首先废除酷吏,开元二年(714)诏周利贞、裴谈等十三人“皆酷吏,宜终身勿齿(永不录用)”⑧。继而罢免冗官,五月下令全部罢免员外官、试官和检校官。规定此三项官今后非有战功及别敕特行录用外,吏部和兵部不得给授。严格控制官吏选授,开元四年,有人反映县令选授,不得其才,及新选县令入宫辞谢,玄宗召入宣政殿,试以安人策,只鄄城令韦济文理第一,升为醴泉令,余二百人不及格,且令上任,另四十五人回家读书。定内外官互换制,开元二年下令“选京官有才识者除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绩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为恒式”⑨。改变重京官轻外官的风气。同时并加强对官吏的监察,上述措施有利于澄清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