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3
2764500000015

第15章 唐朝历史大事详解(14)

于整顿吏治的同时,着手改善“府库空虚,人力凋弊,造作不息”的财政匮乏状况。措施之一是禁抑奢靡。开元二年七月制:“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殴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并规定百官服带、酒器、马衔、镫,三品以上以玉为饰,四品以金,五品以银,以下皆禁止使用。开元二年九月颁布《禁厚葬制》,指出厚葬之为害,令所司据品位高低明加节制。“如有违者,先决杖一百,州县长官不能举察,并贬授远官”⑩。措施之二是沙汰僧尼。中宗以来,贵戚争建佛寺,私度僧尼,建寺规模壮丽,所费巨万。“是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且因僧尼免缴赋税免服劳役。於是富户强丁多削发以避徭役,达官贵人倚势建佛寺度僧尼,隐占人丁户口,增加私产收入。造寺不止国家开支日增,度人无数,国家收人日减,府库自然空虚。开元二年(714)正月,玄宗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因伪度而令其还俗的一万二千余人。二月下令自今严禁创建新寺,旧寺维修亦需经有司检视允准。七月下令禁百官家与僧尼道士往还,禁人间铸佛写经。这一措施有利于改善财政匮乏的状况。措施之三是改革实封制度。唐初实封家不过二三十家,中宗时增至一百四十余家,庸调绢流人实封家每年达一百二十余万匹,政府收人多则不过百万匹,少则七八十万匹,是所谓“国家租赋,太半私门”。玄宗即位后虽在几次政变中一些实封家被诛杀,封家对国家赋税收入的分割有所减少,但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开元初年公主食实封由几千户甚至上万户改为五百户。诸王及长公主亦皆减少;并规定封户“通以三丁为限”,封家占有封丁数受到限制。封家的实封户数和丁数的削减使封建国家收入增加。与此同时封物的征收办法亦由封家直接向封户征收,改为政府向封户征收租调,封家向官府领取。实封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也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由于政局稳定,吏治较为澄清,国家财政状况获得改善,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于是开元年间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是时土地垦闻,“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天宝时实有耕地面积估计在八百二万顷至八百五十万顷之间,略高于西汉时的最高垦田面积。耕地面积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至开元十三年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仸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州(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刀”。反映出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兴旺,道路畅通,行旅安全的繁荣景象。开元天宝年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迅速上升。开元二十年(732)全国户7861236,口45431265,比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天宝十四年(755),全国户增至8914709,口52919309,是为历代最高人口统计数。如连逃户计算在内,杜佑估计唐天宝年间全国人口实际户数至少有一千三、四百万户,如一户平均以五口计,当时人口大约为六七千万人。

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昌盛,唐诗是唐代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顶峰。而开元天宝时三期即所谓盛唐时期的诗尤为光彩夺目。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孟浩然等都生活在这个时代。李白、杜甫都曾受玄宗赏识。唐朝中期的著名诗人所谓大历十才子亦培育于这个时代。其他绘画雕塑等艺术以及科技医药等方面无不成就显著,僧一行主要活动于开元时期。

国力强盛,国威远扬是开元之治的另一重要标志。高宗以后,吐蕃强大,后突厥复兴,契丹崛起。不少在贞观、永徽年间归属唐朝的地区又脱离唐朝的控制。玄宗加强多事地区的驻军。开立屯田,充实防务,设立节度使,统一指挥战守。收复失陷州县;防止吐蕃势力北上;与后突厥化干戈为友好往来;增置军镇,巩固河西走廊的安定,保证与中亚西亚交通顺畅。唐帝国声威远达西亚,事迹将在另题叙述。

《通典》卷六《食货典》《赋税》下所载天宝时总的收支情况,岁入五千七百余万,发出五千四百余万,所余三百万左右。故天宝年间虽军费增加五六倍,宫中用度日奢,对臣下赏赐无节,而政府仓库存粮和库府钱帛仍不断增加。天宝八载(749)官仓存粮共九千六百余万石,相当于国家四年的粮食收入。

开元时期繁荣强盛的同时,社会及政治危机也在发展。土地兼并激烈,农民大量逃亡,均田制、府兵制及租庸调制濒临崩溃,节度使拥兵太盛,而内地军备废弛,内轻外重,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注释

①《旧唐书》卷一八三《太平公主传》。

②《资治通鉴》卷二○九,唐睿宗景云元年。

③《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唐纪二七玄宗开元二年。

④终南山楼观台《老子显见碑》。

⑤《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唐纪二七玄宗开元三年。

⑥《唐会要》卷四四《螟蜮》。

⑦《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唐纪二七玄宗开元四年。

⑧《新唐书》卷二○九《酷吏传》。

⑨《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年。

⑩《旧唐书》卷八《玄宗上》。

《旧唐书》卷一○一《辛替否传》。

《旧唐书》卷八八《韦嗣立传》。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汪箴:《隋唐史论稿·唐代实际耕地面积》。

《元次山集》卷七《问进士第三》。

《通典》卷七《历代盛衰户口》。

《通典》卷一二《食货·轻重》按其下分别记载各种仓库存粮数总和则为一亿二千三百七十余万石。

唐蕃和战

吐蕃是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中叶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

约两千多年前,两北地区部分羌族陆续迁徙,逐渐与青藏高原土著居民融合,成为藏族的祖先。他们分为许多部落,散处于青藏高原广大地区。公元六世纪时西藏地区各部族开始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畜牧业仍是重要生产部门,伺养牦牛、马、骡、狗、羊、猪等。部分居民已过定居农业生活,使用两牛牵引一犁耕地,种植青稞麦、小麦、荞麦和豌豆等,并兴建高地筑池蓄水,低地泄水入河的排灌工程,手工业已能采炼金属矿物,制造精良的金、银、铜、铁等生活用品和武器。

约在隋时,居住在今西藏山南地区西雅隆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君称赞普(雄强丈夫之意),相称大论、小论。其人民喜用赭色涂面以避风寒。“无文字,刻木结绳为约……军令严肃,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重兵死,恶病修,累代战没以为甲门;临阵败北者悬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其俗耻之”①。其武器精良,铠甲坚利,战士全身披甲,唯开两眼,可挡劲弓利刃。以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卜二属相纪年,以麦熟时为岁首。其时雅隆部落成为西藏地区最强大的部族,其首领朗日论赞的统治已为吐蕃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统一西藏地区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朗日论赞在奴隶主集团互相争夺中被毒死,其子尺松赞②继赞普位,因其对藏族历史的发展和密切藏汉两族关系有重大功绩,死后藏族人民追谥他为“干布”(大德之意),故藏文史料都称他为“松赞干布”(即庄严大德王)。松赞干布即位时年仅十三,当时国内混乱,父王诸官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与羊同、苏毗诸部内外呼应。松赞干布“骁武多英略”“少年奋发”,在叔父论科耳和宰相尚囊等帮助下,查出阴谋进毒勾首诸人,将其满门抄斩,消灭了宫廷内部的敌对力量。又团结支持王朝的力量,用二三年时间组织训练了一支精锐军队,随即出兵平叛,攻取叛乱者所据地区。平定内乱后,决定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③,因其形势险要,原野秀美,布达拉山居高临下,雄峙原中,就布达拉山修筑王宫,即碉堡式的布达拉宫。迁都后据有了西藏高原的心脏地区,接着征服了强大的苏毗、羊同等部,统一西藏高原,更巩固了奴隶制政权。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创立文字即今藏文,厘定法律、职官、军事制度,统一度量衡,参考唐历制定藏历,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措施。继而向境外用兵,击败已臣属于唐朝的吐谷浑和党项。

贞观八年(634)十一月松赞干布遣第一批吐蕃使臣访问长安,乃请婚。太宗遣使者冯德遐到吐蕃回访慰抚。吐蕃闻突厥、吐谷浑皆与唐通婚,复遣使随德遐入朝,以重礼奉表求婚,太宗未允。吐蕃疑吐谷浑从中作梗,遂发兵击吐谷浑,吐谷浑战败遁于青海之北,民畜多被吐蕃掠取。吐蕃继破党项,白兰诸羌,屯兵二十余万于花州(今四川松潘)西境,遣使贡金帛欲迎公主。继而进取松州,打败唐军。唐以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领步骑五万击之,贞观十二年(638)九月败之于松州城下,吐蕃退兵遣使谢罪复请婚。太宗许之。贞观十四年(640)松赞干布命大相(宰相)禄东赞献黄金五千两及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许婚。唐许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妻之。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带去大批丝织品、手工艺品,还有史书、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医方一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还有芜菁(通称大头菜)种子和其他谷种。还带着通晓所带书籍的文士和制造各种物品的工匠以及乳娘、宫女、乐队等。一行人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和中原文化的繁荣,成为一支传播中原先进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队伍。

松赞干布到吐蕃东部边境柏海(今青海扎陵湖)迎接公主,以婿礼见道宗。日后,唐封他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公主到逻些时,吐蕃人民着节日盛装迎接联络汉藏民族友谊的赞蒙(藏语王后)。松赞干布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④以尊重汉族的风俗习惯,在逻些为公主修筑了唐式宫室。松赞干布也改服唐人服装,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太学学习诗书,聘唐朝文士掌管与唐往来文书。留长安学习的吐蕃人多有成就,唐高宗时吐蕃使臣仲琮,唐中宗时使臣明悉列,皆为著名汉学者。文成公主信仰佛教,在逻些修建小昭寺,协助泥婆罗(今尼泊尔)尺尊公主(亦松赞干布妻)修建大昭寺。她所带释迦牟尼像仍保存在大昭寺。松赞干布向唐请求给予蚕种及制造酒、碾硙、纸墨的工匠。随文成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农业技术、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硝、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说明她对吐蕃吸收汉族文化影响很大。文成公主于高宗调露二年(680)去世,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对汉藏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起了极大促进作用。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结婚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的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流传。拉萨市的布达拉官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里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洞房遗迹。两人的陵墓也巍然尚存。汉藏人民自此结成亲如一家的亲戚关系。

古代名画贞观二十二年(648)唐使臣王玄策出使天竺,东、西、南、北四天竺皆遣使入贡,适中天竺王死,大臣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攻玄策,尽掠诸国贡物,松赞干布为王玄策发精兵一千二百人攻打中天竺,俘阿罗那顺。高宗初即位,松赞干布致书于长孙无忌等:“天子初即位,臣下有不忠者,当勒兵赴国讨除之。”⑤唐朝和吐蕃王朝建立起密切的政治关系。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吐蕃与唐发生多次战争。

高宗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卒,其孙继位,赞普年幼,大相禄东赞专掌国政,此后五十年问,吐蕃军政大权一直为其家族控制。为了夺取新的土地、奴隶和财富,高宗显庆五年(660)禄东赞遣其子起政率兵击吐谷浑,三年后禄东赞自率兵攻吐谷浑。吐谷浑可汗曷钵与弘化公主为吐蕃所败,率数千帐弃国奔凉州,请徙居内地。唐命苏定方节度诸军援吐谷浑。禄东赞屯兵青海,遣使请和亲。高宗不许,遣使责备吐蕃。咸亨元年(670),吐蕃陷西域白州等一十八州,又与于阗合众陷龟兹拨换城。唐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以右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其副率军十余万击吐蕃,并援送吐谷浑还故地。郭待封先与薛仁贵并列,及征吐蕃耻居其下,遇事多违其意。军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旷原),将攻乌海(在青海),薛仁贵命留辎重于大非岭,率精锐部队轻装速进,倍道兼行,攻其不备。仁贵率所部大破吐蕃兵,进屯乌海,以俟待封。待封不用仁贵策,与辎重徐行,未至乌海,遇吐蕃兵二十余万,交战大败,尽弃辎重,逃回,仁贵退屯大非川。吐蕃相论钦陵率兵四十万猛攻,唐军大败,死伤略尽,与吐蕃约和而还。吐谷浑故地皆入于吐蓄。四镇土地亦大部为吐蕃所有。

周长寿元年(692)西州都督唐休璟请复取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武则天以王孝杰知吐蕃虚实,命为武威军总管,与阿史那忠节等率军击吐蕃,大破吐蕃军,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屯兵镇守。其后唐与吐蕃于西域青海两地多次争战,胜败略等。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吐蓉大相论钦陵遣使请罢四镇戍兵,并求分西突厥十姓土地。武则天采郭元振议,答以若吐蕃归还吐谷浑诸部及青海故地,则以五弩失毕部门吐蕃,对其要求缓拒之。周圣历二年(699)吐蕃内讧,大相论钦陵兵溃自杀,大将论赞婆帅所部千余人来降,论钦陵子论弓仁亦率吐谷浑七千帐降唐,武则天封论赞婆为郡王,论弓仁为郡公,使率众为唐守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