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谋略全书
2765600000009

第9章 为人之道——方圆有术(8)

我们在生活中,时刻都在取舍中选择,我们又总是渴望着索取,渴望着占有,常常忽略了舍,忽略了占有的反面——放弃。懂得了放弃的真意,也就理解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妙谛。多一点中和的思想,静观万物,体会与世一样博大的诗意,适当地有所放弃,这正是我们获得内心平衡和快乐的好方法。

忍为智者

“大度能忍,方为智者本色”。在人际交往当中,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度量,是很难容忍别人的缺点及对自己某些利益的损伤的。若是对于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对自己造成许多损失,轻则失去朋友,重则成为众矢之的,将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之中。

为人处世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与人为善,只有习惯与人为善的人,方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宽容是人类的最高美德之一。宽容待人,表现在能容纳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意见;待人不斤斤计较;与人发生矛盾时,不结怨,得饶人处且饶人,和善待人。宽容待人,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生活在一个和睦的环境之中,这样一方面使与自己结怨的小人减少,另一方面也不给小人以可趁之机。

能够容忍别人的过失,以宽容为怀,是一个人非常优秀的品质。很多成功者就是凭借着对他人的宽容走上成功之路的。

相传春秋时代,秦穆公巡游时一匹马走失了,穆公追到歧山之南,发现一群人杀了这匹马正煮着吃。穆公见状后就说:“吃肉不喝酒,我担心伤害你们的身体。”于是拿来酒一一为之劝饮,尽欢而去。一年后,晋秦交兵,穆公被围,眼看就要被俘时,有三百多人过来死战晋军,保住穆公,并生擒了晋惠公,原来,这些人正是当年吃马肉者。

所谓“大人不计小人过”,宽容对待曾经冒犯你的人,是智者的行为。

刘项争锋,天下已定,进行封赏。

有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边散心,放眼望去,只见一群人在宫内不远的水池边,有的坐着,有的站着,一个个看上去都是武将打扮,在交头接耳地议论着什么,好像发生了什么事。刘邦心生疑惑,便把张良找了过来,问道:“那群人在干什么?”

张良答道:“他们准备聚众谋反呢!”

刘邦一惊,问:“为什么呢?”

张良回答:“皇上从一个市家百姓开始,与各位将士一道夺取了天下。但现在所封的都是您以前的老朋友及自家的家族,杀的都是您最恨的人,这怎么不使大家害怕呢?今天没有所封,以后肯定难逃一死。这么一想,他们当然头脑发热,要聚众闹事了。”

刘邦赶忙征求张良意见:“怎么才能平息呢?”

张良问刘邦:“皇上平时将士中对谁最厌恶、憎恨呢?”

刘邦说:“我最恨的是雍齿。在我起事时,他无缘无故投降了魏,后来又从魏投向赵,再从赵投降张耳。当张耳投降我时,我才收容了他。现在因为刚灭楚不久,我不方便无缘无故杀他。想起他来我就恨得牙齿‘咯咯’作响。”

张良一听,说:“好!您立即把他封为侯,这样,就可化解眼下的人心浮动。”

刘邦对张良很信任,他相信张良的话很有道理。

过了不久,刘邦在南宫设酒招待群臣。在宴席快要结束时,他宣布:“封雍齿任甚邡侯。”将士们见刘邦能宽容的对待他最讨厌的人,知道不用再担心自己的性命,便都忠心地拥护刘邦。

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评论楚汉之争时就曾说,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胜,楚霸王项羽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能忍不能忍。项羽不能忍,白白浪费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刘邦能忍,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直攻项羽弊端,最后夺取胜利。刘项之争,从多方面说明了这一点。刘邦可以成大业是他懂得忍下人之言,忍一时失败,忍个人义气;而项羽气大,什么都难忍难容,不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大业未成身先死,可悲可叹!

许多时候,对自己的对手宽容,也可以获得他们的忠诚。

公元255年的春天,刘备刚死不久,居于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便与朱褒等人发动了叛乱,诸葛亮兵分三路平定叛乱。

行前,诸葛亮与马谡达成了共识:对在南方地区各部族人中颇有声望的孟获,只能将他争取过来,这样才会使蜀国有一个安定的大后方。因此下令不准杀害孟获,只可活捉。

首次交锋,诸葛亮故意让部队显得军容不整、士气涣散,以此来麻痹孟获,使之生出轻敌之心,轻松地活捉了孟获。

可是这次没能让孟获心服口服,诸葛亮便笑着放回了孟获。第二次交锋时,孟获派出了上次被俘后放回来的两员战将,结果又大败而回。孟获疑心二位战将诈败欲杀他们,可反被两员战将捉住送到了诸葛亮的面前。

这一次孟获仍不服输,认为是被自己手下人抓住的,要求放了他重新交战。

第三次孟获又以自己用人不当为由,拒不服输,于是诸葛亮又放他回去了。

孟获又接连三次被蜀军活捉,但他都未心服,诸葛亮亦耐着性子一次又一次地放回。最后,当诸葛亮要第七次放孟获回去的时候,孟获终于心悦诚服表示永不反叛,誓死效忠蜀国了。

诸葛亮正是因为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方才有了“七擒孟获”的美传。

中国古人在品德修行上十分注意“容忍”的修炼。

唐朝人安师德性格稳重,很有度量。他弟弟当上代州剌史,临行向他告别,并征询他的建议。安师德对弟弟说:“我现在辅助丞相,你现在又承皇上厚爱,得以任州官,我们真是受皇上的宠幸太多了。而这正是别人所妒嫉的,你如何对待这些妒嫉,以求自免家祸呢?”安师德的弟弟说:“自今以后,若有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唾沫,决不叫你为我担忧。”安师德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地方。别人向你吐唾沫,是对你恼怒,如果你将唾沫擦去,那岂不是违反了吐唾沫人的意愿吗?别人会因此而增加他的愤怒。不要擦去唾沫,让它自己干了,应当笑着去接受它。”

在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中,宽容可以让你一路顺畅。

美国林肯总统指出: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学会忍让。他打比方说:“在狭窄的路上碰到一只狗,若为了强调自己的权利与狗争道,一定会遭狗咬。与其如此,不如让狗先过去,既无伤大雅也不伤身体,这是较聪明的办法。若被它咬了,再恨着想杀掉它,也无济于事,伤口仍要长时间的治疗才会痊愈呀!”

一个人当然要表现得大度,可是对嫉妒与恶意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也是没有好处的。能够称赞挖苦过你的人,你就更令人敬佩;能够用智慧、品行战胜狭隘的嫉妒,你就更令人起敬。你的每一次成功都会折磨一次与你为敌的恶人;你的每一次辉煌都打击一次与你竞争的对手。每当其竞争对手成功一次,充满嫉妒的人就会死去一次。如果被嫉妒的人永远成功,嫉妒的人就被永远的惩罚。成功的号角一方面公告了成功者的辉煌,另一方面也宣告了嫉妒者的痛苦和煎熬。

在人的一生之中,避免不了生老病死、荣辱毁誉、忧乐安危、穷达进退等种种遭遇。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一个人应该怎样做才能安身立命,而后成就一番事业呢?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薛子庸语》一书中说:“君子明于死生之分,达于利害之变,则富贵、贫贱、夷狄、忠难、寿天,一以视之矣。”也就是说人对于生死、得失、荣辱、富贵、贫贱等等不要看得过重,要克制、忍耐人性中的缺点,豁达地对待这些问题。

学会忍耐、忍让固然重要,但更要分清可忍与不可忍之事。不问缘由地一忍了之,无原则地一忍再忍,不是智者之举,只能表现出你的懦弱与愚蠢,有时更会害人害已。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提倡持己以严、待人以宽。但是,律己宽人也是有原则、有条件的,那种不顾原则、不讲条件的盲目的律己宽人,有时往往会降低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威望,减损你的人气,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律己宽人不仅要有一个度,而且还要看环境、看对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了一次宋襄公打败仗的故事:宋军先到一步,已经排成战列,剑拔弩张;而楚军兵马还在乱糟糟地渡河。右司马对宋襄公说:“楚军人多而宋军人少,趁楚军正在渡河,立足未稳,赶快出击,定能获胜。”宋襄公回答说:“我听说君子不杀受了重伤的人,不乘人之危,不击鼓成列不能对阵。现在楚军还未准备好,我们若攻击它,不合乎义,请让楚军排好阵势,然后再击鼓进攻。”等到楚军列阵完毕后,宋襄公才命令宋军出击,结果弱小的宋军被楚军打得大败,宋襄公大腿上也中了一箭,三天后,就一命呜呼了。

律己宽人,虽然可以有助于赢得友谊,甚至有时也能将敌人改造为朋友,但是,它不是在任何条件下、对任何人都能应验。

容忍不仅仅是为了要统驭,或是倾向于某一方面,而是凭着智慧与善意,去发掘真理,使我们免于专横、盲目,最重要的是免于心胸狭窄。

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能主动为他人着想,肯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则讨人喜欢,被人接纳,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天下通行的准则

中国自古以来以“和”为贵。和,是天下人通行的准则。

汉初,年幼的皇帝不懂事,被吕氏家族挟持,整个刘家天下受到了威胁。左丞相陈平为此很是忧愁,他尽管谋略万千,但找不出一个合适的方法来挽救刘家天下。

一天,正当他在沉思时,陆贾前来拜见,见他面带忧色,神情专注,就问是他什么事,陈平告诉他说担心吕氏家族及幼主,但找不出什么办法。

陆贾对他说,在天下安定的时候,丞相发挥重要作用,在天下危难的时候,将军发生重要的作用。如果将军与丞相能合作团结起来,那么就会获得民心。此时,即使天下发生什么大变动,权力也不会分散。如果你能与太尉周勃关系搞好,合作起来,还有什么不能办成的呢?

陈平听了,心头一亮,觉得这是一条不错的路子,于是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在周勃生日时,他送了五百两黄金作为礼物,并且准备了各种菜肴。周勃见了,自然很是高兴。待陈平生日时,也予以同样地回报。一来一往,两人建立了较深的友谊,关系亲密起来。

吕氏死后,陈平和周勃会同刘氏宗室,齐心协力铲除吕氏家族,树立代王刘恒为帝。汉文帝即位后,陈平又与周勃合作,一为左丞相,一为右丞相,为汉朝江山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你敬别人一尺,人家就会敬你一丈。

清朝初年,安徽桐城出了许多人才。有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张廷玉大学士,还有他的父亲,康熙时的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张家非常和睦,从不争吵,人丁兴旺,备受朝廷器重。

张家对邻里也非常友善,在当地有一个“三尺巷”的故事,说的就是他和邻居家和善相处的事。张英家的邻居姓叶,也是一位较大的官员。这一年叶家要翻造新房,在重新打院墙桩基时,把他们家的墙基向张家这边移了三尺。

张英的夫人听家人说邻家强占她家地基,便去实地察看,邻家果真是向自己家这边移进了三尺,张夫人很生气,就写了一封信,派人到北京,向在朝中任大学士(相当宰相)的丈夫张英报告此事,要丈夫出面解决。张英见家里来人,一问是与邻居争地界的事。就写了一封回信,让家人带回交给夫人。夫人拆开信,只见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夫人看完大失所望。回信不但不想办法争回三尺墙基地,反而要让。心里难免生气,但后来一想,丈夫有道理。自己丈夫的官比邻居大,如果要这三尺基地,难免被人家认为以势压人。再说,自家的院子也很大,少了三尺也无大碍。更重要的是邻里之间要和睦,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就同意了丈夫的劝导不再提这件事,把墙基后退三尺。

俗话说:和气致祥。在一个家是如此,在一个单位和一个社会更是如此。如何保持和气呢?古人指出“长傲”、“多言”是破坏和气的两大因素,更是历代战争和残杀的原因,而要做成熟的人就应该谦虚而少语。

“和气”是团结的基础,也是生财的基础,现代人更讲究一团和气。

当你和上司、同事或其他人有了冲突的时候,最好进行面对面交谈。面对面交谈应该心平气和地进行,要与对方保持一种和睦的关系。

在与别人谈话时,要考虑别人的意见,但不要立即表示赞同。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好像你是被老板或同事提出的建议说服的。这样使你看起来更谨慎,而且考虑得更周到。如果可能的话,表明你的忧虑。即使你表明了你的不同意见,你也要给同僚和上司以进一步说明他们的想法的机会。另外,要事先弄清楚别人的观点。

当你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冲突已经严重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时,应该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况,即所有的人都在看着你所要作出的决定,你一定要慎重而准确地处理好这件事。这样的话你就不会轻易犯下错误。

正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中,“和”都是成功不可缺少的。

大智者愚

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一生中,皓首穷经,从世态炎凉和官场丑恶中总结出了一句至理名言——难得糊涂。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孔子的弟子颜回会“守愚”,深得其师的喜爱。他表面上唯唯诺诺、迷迷糊糊,其实他在用心功,所以课后他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地讲出来,可见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

孔子年轻气盛之时,曾受教于老子。老子对孔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叫人轻易看见;君子之人,品德高尚,容貌却显得愚笨拙劣。

因此,老子警告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代者无功,自夸者不长。”

老子是第一个推崇“愚”的含义的人——宽容、简朴、知足的最高理想。

这种处世态度包括了愚者的智慧、隐者的利益、柔弱者的力量和真正熟识世故者的简朴。这种境界的达到,往往是一个高尚的智者在人生的迷恋中幡然悔悟后得来的。

即使在儒家思想中,没有任何东西比炫耀、漂亮、有意显示更遭批评的了。

金熙宗时期,石琚任邢台县令时,官场腐败、贪污成风,独石琚洁身自好,还常告诫别人不要见利忘义。

石琚曾经面对邢台守吏规劝说:“一个人到了见利不见害的地步,他就要大祸临头了。你敛财无度,不计利害,你自以为计,在我看来却是愚蠢至极。回头是岸,我实不忍见到你东窗事发的那一天。”

邢台守吏拒不认错,私下竞反咬一口,向朝廷上书诬陷他贪赃枉法。结果,邢台守吏终因贪污受到严惩,其他违法官吏也一一治罪,石琚因清廉无私,虽多受诬陷却平安无事。

石琚官职屡屡升迁,有人便私下向他讨教升官的秘诀,石琚总是笑一笑说:“我不想升迁,凡事凭良心无私,这个人人都能做到,只是他们不屑做罢了。人们过分相信智慧之说,却轻视不用智慧的功效,这就是所谓的偏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