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浴
中医认为,一年四季皆为沐足天,“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苏东坡也曾曰:“热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可见足浴的养生价值之高。
中医认为,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也都有相应的投影,在双脚分布有60多个穴位与内外环境相通。人体由于感受外界风、寒、湿等邪气的入侵,邪气就会在体内滞留,容易造成经络闭塞,气血瘀滞。足浴可以使全身毛孔扩张,增强皮脂腺等排泄功能,可将多种有害物质随汗液排泄出体外,从而起到舒筋活血、祛寒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脚有无数的神经末梢与大脑紧密相连,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健康的人每天用40益耀45益的温水浸泡双脚30耀40分钟,可以令足部血管扩张,从而改善下肢及全身的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顺畅,有助于调节身体的内分泌功能,促使各内分泌腺体分泌各种激素,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使身体的废弃物等得以排泄,新的营养物质得以供应。
血液循环顺畅,可以改善淋巴液的循环,增强脏腑的过滤功能,并产生抗体,消灭体内有害细菌、毒素,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对免疫能力低下者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血液循环顺畅,能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全身处于放松的状态,有助于缓解肌肉纤维痉挛,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迅速消除疲劳感。
如用特殊的药物足浴,如桑叶芹菜足浴方、钩藤桑叶足浴方、双桑茺蔚子足浴方、桑寄生桑枝足浴方等,它们具有平肝阳、益肝阴的功效,不仅能使足部及全身细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减轻对血管壁的压力,使自主神经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还能改善睡眠,对缓解失眠、高血压的自觉症状以及可能引起的眩晕、头痛等有较好的效果。
足浴可分为普通热水足浴法和药浴法。普通热水足浴法是通过水的温热作用刺激足部各穴位,药浴疗法则是将中药汤剂兑入热水后进行熏蒸和浸泡。
家庭足浴的操作非常简单,在大盆或水桶中倒入37益左右的水,水量以没过小腿三阴交为宜。先将双脚放入水中,慢慢添加热水,使水温达到42益左右。在操作过程中水温一旦降低,可随时往桶中注入热水,双脚在浸泡时可互相搓动。结束时要用冷水快速冲洗双足。泡脚时间在30~40分钟左右,整个过程大约要40~60分钟。除了普通的热水足浴外,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在容器中加入精油或稀释的药液。
(1)水的温度不宜太高,否则会烫伤皮肤或引发虚脱现象。水的最佳温度应控制在38益耀43益的范围内。
(2)不要在足浴时用力搓擦足部的肌肤,这样会造成表皮细胞损伤,使皮肤的抗御能力下降,并且在皮肤细胞破损处会有病毒或细菌乘虚而入。
(3)要注意避风,以免引起感冒,或造成腰腿痛,成为难以治愈的慢性病。
(4)足浴时身体会消耗很多热量,尤其在空腹时,体内的糖元量较少,若进行足浴会引起低血糖反应;而饭后立即足浴则会抑制胃液的分泌,从而妨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因此,饭前、饭后30分钟都不宜进行足浴。
(5)足药浴治疗时,有些中草药外用会使一些特异体质人群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的过敏反应。出现这些症状后,应停止用药。
(6)有传染性皮肤病,如足癣患者,应注意自身传染和交足部按摩具有三个优势:第一是简便易行,只要找准穴位,用手就可以操作;第二安全有效,对药物治疗还能起到辅助作用;第三适用广泛,包括保健、治病、养生三大方面。
除了上面的优点外,自我足部按摩与其他按摩及健康方法相比,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它可通过调节生理和病理变化,使机体达到治病、康复的目的,起到的作用更加多元化、多面化。
叉传染的可能。同一家庭成员,最好各自使用自己的浴足盆,以防止交叉感染或传播传染病等。
(7)由于足部及下肢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可引起头晕、头眩等症状,这时可用冷水洗足,使足部的血管收缩,血液流向头部,缓解头部缺血的症状。
(8)患有严重心脏病者,足部有炎症、外伤者,脑溢血未治愈者,对温度感应失去知觉者,严重脑血栓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女性处于月经期者,长期服用激素者,急性中毒者,外科急症者,以及极度疲劳或极度兴奋、紧张者,都不适合足浴。
按摩
按摩足部反射区、经络和穴位,特定部位会产生生物信息,并将其通过神经传输到相应脏腑,起到强壮脏腑的作用。
同时,按摩还能促进血液输送到人体各处,加快血液回流,使脏腑及时得到供给,从而增强人体正气,使人精力充沛、气血顺畅,抗病能力提高,永葆青春,可谓是一举两得。
足部按摩有助于促进肌肉纤维收缩与伸展,增强肌肉对抗外界侵害的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局部毛细血管的扩张,加快痉挛部位代谢物或渗出物吸收,从而达到舒筋活络、消肿散瘀、缓解疼痛的功效。
(1)按法。
按法是用指腹或食指关节突起面着力于体表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压的方法。按压时手固定不移,力度由轻到重、稳而持续,忌用暴力。
(2)点法。
点法是指以指端或屈曲的指间关节突起部分为着力点,按压于按摩部位上,按而压之。
运用肢体不同的部位着力和操作。点法的刺激性较强,发力时由轻而重,平稳持续地施力;结束时要逐渐减力,其总的施力过程为轻寅重寅轻。
(3)摩法。
用手掌或指腹轻放于体表按摩部位,进行有节律、有规律地做直线或环形摩擦。摩法与揉法较相似,范围比揉法要大些,发力更轻,摩动时无须带动体表皮下组织。揉法力度略沉,以能带动皮下组织为宜。摩法一般配合按法和推法使用。
(4)推法。
用指腹或食指关节突起紧贴按摩部位,施加适当压力,做单方向的直线移动。
(5)揉法。
用手指的指腹轻按于按摩部位,以带动该处皮下组织为目的,做轻柔缓和的回旋转动。
揉法用力轻柔和缓,以腕关节和手臂发力,带动手指由轻到重、再到轻,进行有节律、速度均匀、缓慢的移动,方向以顺时针为主。
(6)叩法。
用空拳,利用手腕力量带动手做平稳有节奏地反复拍打按摩。拍法常用的是虚掌拍打,拍打时以腕关节的摆动为发力点,肩、肘、腕放松,拍打时轻巧而有弹力,动作协调灵活,频率均匀。
(7)擦法。
擦法是用指腹或掌指面着力于按摩部位,做直线往返摩擦运动,使局部产生一定热量的手法。操作时手应紧贴皮肤,往返擦动时距离应拉长,压力应均匀适中,保持一定的节奏感,不能带动皮肤组织活动。
(8)掐法。
掐法是用指甲着力重按穴位的方法。由于掐法用力较重,刺激面积较小,属于强刺激手法,在操作时力度应深浅适宜,逐渐用力,以不刺破皮肤为宜。
(9)食指刮压法。
食指弯曲呈镰刀状,用桡侧缘或突起关节施力刮压按摩。刮压时食指桡侧始终不要离开皮肤。刮压的方向保持水平,同时避免指甲刮伤皮肤。
(10)复合手法。
采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按摩手法对同一部位进行按摩,如按法和揉法组成按揉,推法与揉法组成推揉。复合手法一般都是先采用刺激性较强的手法,然后再采用刺激性较弱的按摩手法,依次递减。由于复合手法是对同一部位的反复操作,因此要注意按摩量的掌握,不要按“过”。
(1)把握好按摩力度,严格遵照“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按摩原则,体质较好的人应采用力度较强的刺激手法,体弱多病者则需采用力度较弱的刺激手法,在发力时需始终做到由轻至重、先柔后刚、刚柔相济、透达深层。
具体而言,足部按摩指压的平均力道是3耀5公斤,可根据个人的忍耐度,在最大的限度内取得最好的效果。在使用重手法时,一定要留意对方或自己的感受,在出现冒冷汗、心情烦躁甚至痉挛等“应激反应”
时,应立即放松力道或停止按摩。肉丰厚者应选择一些刺激量较大的手法。
(2)按摩时间应根据个人情况,宜长则长,宜短则短。一般来说,穴位和大多数反射区按摩2耀3分钟即可,肾脏、输尿管、膀胱反射区或患病器官反射区的按摩时间最好在5分钟。此外,在确定肾功能良好时,肝脏反射区也可在5分钟以上。患有严重心脏病者每个反射区或穴位的按摩时间为1分钟。
(3)掌握按摩的频率。按摩频率有高低之分。频率高指的是手法较快,作用的面积小,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并且能使神经系统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状态,属于“泻法”,适合患有急症、实证的人;按摩频率低指的是按摩的手法很慢,作用面积广,适用于一些慢性病和虚证,有补充机体元气的功能,可以促使神经由抑制变为兴奋,属于“补法”。
(4)按摩后不宜用冷水浴足,如果使用按摩介质,可先擦去多余的介质,穿上袜子保暖。
临睡前用温和的香皂洗去油脂,再用热水浴足15分钟。
(5)足部按摩后,补充300耀500毫升的水,以利于肾脏排出机体代谢产生的毒素。
当然,按摩前后的喝水量还需要根据个人体内的需求来决定。
(6)足部按摩虽然优点很多,但也不能包治百病,尤其是以下病症要禁忌足部治疗。
淤各种严重精神病患者,稍有疼痛即可引发对方惊狂。
于各种严重的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脑溢血、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出血、内脏出血、子宫出血等。
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肝、脾、肾功能衰竭。
榆各种外科疾病,如骨折、关节脱位、急性阑尾炎、腹膜炎、肠穿孔等。
虞各种传染性疾病,如肝炎、结核、流脑、乙脑、伤寒、性病等。
愚各种中毒者,如煤气、药物ED、食物中毒、蛇毒及狂犬病等。
由于上述病症病情急迫、严重,所以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不可贻误最佳救助时机,足疗可用于患者在康复阶段的辅助治疗。此外,孕妇、经期女性等应慎用足部按摩。
艾灸
唐代名医王焘在《外台秘要·中风及诸风方》中指出“圣人以为风是百病之长,深为可忧,故避风如避矢。施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其能,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由此可见,艾灸法是针灸疗法中一项重要内容。
艾本身就属于温性,再加上点燃后的温热刺激,热力可深透肌肤表层,“溶解”已凝固或半凝固的气血,使气血通畅全身,达到温经行气、祛湿散寒的目的。同时,艾灸属补法,对局部施灸可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的作用,使阴阳恢复平衡,回到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的状态。
不仅如此,《本草从新》还记载:“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使用大艾炷施以重灸,能祛除阴寒,恢复阳气,从而收敛固脱,对元阳虚脱引发的病症有改善或治疗作用。无病自灸还可强身益寿。如常灸足三里穴可使胃气长盛,五脏六腑皆受益。再如灸命门穴,可令人体真火不灭。而灸气海穴、关元穴、大椎穴等,能激发人体正气,加强身体抵抗力,使“病邪难犯”,起到延缓衰老、防病保健之功。
以上功用仅为大概而言,艾灸疗法的功用比较复杂,与施灸部位、穴位、刺激强度、艾灸材料等关系密切,且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其他疗法或药物配合使用。如果单独使用,则以寒证、阴证、阳虚证及慢性疾病为主;如果配合其他疗法治疗,适用范围则更广。
温馨提示
艾灸法的种类比较多,包括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艾饼灸、艾熏灸、触按灸等,每一种下又包含数种灸法,根据灸法操作的难易程度,本节介绍八种比较适合家庭使用的艾灸疗法。
(1)艾炷灸。
淤直接灸:是对病痛的局部直接施灸的方法,可分为非化脓灸(无疤痕灸)、化脓灸(疤痕灸)和发疱灸三种,家庭常用的是非化脓灸。操作时,可在局部皮肤涂一些凡士林或石蜡油、甘油,将中型或小型艾炷固定在皮肤上,然后从上端点燃施灸。当艾炷燃至皮肤出现灼热感时,将艾炷熄灭,更换新艾炷施灸。
于隔物灸:又称间接灸,是指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进行施灸的一种方法,家庭常用的隔物有生姜、食盐、大蒜等。
盂隔姜灸:将生姜切成0.2~0.3厘米的薄片,用针在中央处穿刺数孔,摆放在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参照直接灸法)。在施灸过程中,如果感到灼烫难忍,可用镊子将生姜片上提或缓慢移动,或在生姜片下垫一些纸片(干棉花),待灼烫感消失后继续施灸。
榆隔盐灸:又称神阙灸,用食盐填在肚脐(神阙穴)中以做隔物,施以灸法。施灸前,先将食盐碾成细粉,填脐后在盐上置大型艾炷,或在艾炷与细盐之间再放一片生姜或药饼,点燃施灸。隔盐灸重点适用对象是中寒、腹痛、吐泻、痢疾、阳痿、滑泄、中风脱证等。其还具有美容抗衰、强身保健的作用。
虞隔蒜灸:用蒜片或蒜饼做隔物,施以灸法。施灸前,将独头大蒜去皮,切成厚0.2~0.3厘米的薄片,用针刺穿孔;也可以将大蒜捣成泥,制成同样厚度的饼状,针刺穿孔。在蒜片或蒜饼上置艾炷,点燃施灸。
(2)艾条灸。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通常是用纸将艾绒包裹后卷成圆筒形,将一端点燃后,对穴位或部位进行施灸。艾条灸种类较多,家庭常用的有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
淤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后,用右手的拇指、示(食)指和中指挟住艾条的上1/3处,对准施灸部位,与皮肤保持3~5厘米,固定熏灸。如有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情况,可将另一手示(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感知局部受热程度,便于及时调节施灸距离,控制艾条温度,掌握施灸时间。温和灸为艾条灸之补法。
于雀啄灸:将艾条一端点燃,用右手的拇指、示(食)指和中指挟住艾条的上1/3处,对准施灸部位,与皮肤保持2~3厘米,以一起一落、忽远忽近的方式施灸。如灸百会穴,从远处向百会穴靠近,当局部出现烫感时为1壮,再将艾条提起,从远端向百会穴靠近,同样以出现烫感为度,如同麻雀啄食一般。雀啄灸为艾条灸之泻法。
盂回旋灸:又称熨热灸,将艾条一端点燃,用右手的拇指、示(食)指和中指挟住艾条的上1/3处,对准施灸部位,与皮肤保持3.3厘米左右,像熨烫衣服一样,平行往复进行回旋施灸。回旋灸为艾条灸之泻法。
温馨提示
艾灸手法除了基本操作方法外,还有补、泻之分。
补法:点燃艾炷后,不将其吹灭,而是待其慢慢熄灭,灸毕后用手按住施灸部位。补法的火力微缓而温和,时间较长,壮数较多。
泻法:点燃艾炷后,连吹旺火,使其快燃,灸毕后不按其穴。泻法火力较猛,时间较短,壮数较少。
(1)受治时间可选在农历小暑至白露阶段,即“三伏”,三伏天,天气炎热,阳气升腾,腠理开泄,容易将邪气引出。如果疾病在特定季节发作,也可以选定施灸时间,如哮喘病,冬季发作者可在三伏天灸;夏天发作者,可在春天灸。再如疰夏症,在立夏之前灸治,不仅当年夏天不会发作,还有可能得到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