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史
2778600000013

第13章 中世纪文化篇(2)

“摩西十戒”,即承认上帝的唯一性,不准妄称耶和华的名,守瞻礼主日,孝敬父母,勿杀人,勿偷盗,勿奸淫,勿妄证,勿贪他人之妻,勿贪他人财物。圣礼主要有洗礼、坚信礼、告解礼、圣餐礼、婚配礼、授职礼和临终涂油礼。其中洗礼是一种入教仪式,其目的是清除原罪,将一新生命正式纳为基督教徒。婚配礼是信徒结婚举行的仪式,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婚姻的神圣性和恒久性。宗教节日最重要的有圣诞节、主显节。圣枝主节。复活节、圣灵降临节、耶稣升天节、圣母升天节、圣母诞生日等。中世纪初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和辩论术七艺,教育内容无不渗透着神学思想。大学的授课内容主要有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艺课,通过必修获得学士学位后,方可继续学习神学、法学或医学。12—13世纪欧洲出现了24所大学,至今仍极为著名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基督教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基督教文化被称为西方文化。它汇总了古代希腊文明,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对物的反思,发展为后来的科学传统;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教,从对上帝的敬畏,引发出宗教原罪思想;古罗马法制传统,发展为近代的法制观念。这三大文化的源流,以宗教信仰的形式构建起庞大的文化体系。在二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决定了西方文化的发展走向和特征。在与世界各地文化的相互冲突、碰撞、交流。互融中,影响到了世界五大洲的历史和文化进程,使之成为全球性文化。全球性文化的形成,促进了世界各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推动了各民族历史的向前发展。但它又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密切相关,与亚、非、拉人民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维护国家主权,复兴民族文化的活动相冲突。基督教教人忍受苦难,逃避现实,追求幻想,放弃斗争,给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十一阿拉怕文化

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它东临波斯湾,南濒阿拉伯海,西傍红海,西北接叙利亚沙漠,北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端。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东西方贸易的走廊。中世纪早期,阿拉伯民族崛起于阿拉伯半岛,之后,不仅创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而且还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文化为什么能够硕果累累?阿拉伯文化为什么能够改变世界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布局?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阿拉伯人那种海纳百川、博采广收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

阿拉伯文化的基础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早期居民,属于闪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叫贝都因人(意为“沙漠之子”)。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影响,北阿拉伯人以游牧为主,并且很多人做了商队的驼夫、向导和保镖南阿拉伯人以农业为主,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贸易集散地打工;而靠近西海岸的阿拉伯人,则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由于地域的分散性,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五花八门。

由于商业发展的需求,到5世纪末期,阿拉伯半岛形成了统一的阿拉伯语并迅速得到流行。到公元6、7世纪相交之际,阿拉伯半岛进入了一个社会剧烈动荡和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进一步加深,部族间因争夺水源、牧场和牲畜而进行战争,血亲复仇进一步盛行。在内忧频频之际,埃塞俄比亚和波斯为争夺东西商路先后侵人这一地区。525年埃塞俄比亚在拜占庭的支持下侵人半岛,572年,波斯又入侵,驱走了埃塞俄比亚人。连年的战争,阿拉伯的农业和商业遭受到空前的打击。

驱赶外国势力,实现半岛的政治统一和恢复经济,成为当时阿拉伯各个阶层的共同愿望。这种迫切要求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就是结束五花八门的地域性宗教信仰,建立统一的民族宗教信仰。穆罕默德正是适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创立了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创立及传播610年,穆罕默德(570—632年)结合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参照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教义,创立了以麦加城的神灵安拉为唯一真神的伊斯兰教(伊斯兰意为“顺从”)。他自称是安拉的使者、是先知,并以安拉神启的方式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从此,伊斯兰教开始得以传播,其信徒称为“穆斯林”(意思是信仰安拉、服从先知的人)。

伊斯兰教初创之时,穆罕默德宣扬天堂地狱、末日宣判、死后复活、信奉安拉等,由于他提倡社会平等,其信徒由起初的亲友发展到麦加的中下层社会。伊斯兰教的发展,特别是伊斯兰教反对贵族腐败和提倡社会平等的观念和思想,引起了麦加贵族的惶恐。穆罕默德被迫率徒撤出麦加,来到麦地那,之后,穆罕默德以安拉之名和在“穆斯林皆兄弟”的口号下,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建立了穆斯林军队,并于632年基本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统一的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就是伊斯兰教确立和发展的过程。正是伊斯兰教的形成,才为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提供了思想保证。伊斯兰教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其经典《古兰经》和《圣训》上。

“古兰”意为“诵读”,古兰经意为“顺从、信仰安拉和服从先知的人诵读的经书”。穆罕默德在世时,《古兰经》并无定本。第一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即位后2年,便下令搜集《古兰经》,并汇编成册。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在位期间,经过进一步加工修订,编定为标准本,即“奥斯曼定本”。《古兰经》共30卷,114章,6236节,分为“麦加篇”和“麦地那篇”两部分,其主要内容是:穆罕默德及传教活动,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伊斯兰教的社会主张,神话、历史传说和寓言。

《圣训》是仅次于《古兰经》的伊斯兰教经典,是有关穆罕默德的言行和他认可的弟子们的言行录。

《古兰经》和《圣训》的内容,大体上分为伊斯兰教的教义和世俗生活两大部分。教义包括信条和宗教义务。

信条包括六大信仰,它的具体内容是:信安拉(真主),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信天使,相信在安拉与先知之间有一个中介,那就是天使。信经典,相信《古兰经》是安拉通过先知启示世人的经典。信使者,相信先知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后世湘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信前定,相信人生命运早已由安拉安排定。

宗教义务由五功组成,它的具体内容是: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

伊斯兰教还对穆斯林的世俗生活提出了规范和要求,如国家政体、商业与手工业、婚姻与家庭、伦理道德等等。

伊斯兰教在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吸收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一些神话传说、教规、教义等,还形成了两大派别,即逊尼派和什叶派。

伊斯兰教的传播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战争,阿拉伯帝国扩张到哪里,就在哪里以信仰伊斯兰教可免除一切贡税为鼓励政策,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占领区居民皈依伊斯兰教的积极性。同时,帝国征召了大批会背诵《古兰经》的穆斯林随军出征,让他们在占领区从事传教活动。二是移民,7—11世纪,大批半岛居民移居到帝国各个地区,其中,移民最多的是两河流域和埃及。三是商业活动,作为东西方主要商路的阿拉伯半岛,人来人往,商旅不断,阿拉伯人所到之处,宣扬伊斯兰教,“穆斯林皆兄弟”的口号和精神,对长年奔波在外的商人来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四是官方和非官方的文化交流,特别是那些公派或义务的穆斯林信徒的传教。总之,从7世纪中后期至11世纪中后期,伊斯兰教在亚非欧三大洲得到迅速的传播,成为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

阿拉伯文化的形成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和发展,以伊斯兰教理论和思想为指导的、以阿拉伯语作为书写和传播交流工具的阿拉伯文化,逐渐孕育成熟。

5世纪末,较为统一的阿拉伯语就基本形成并得到迅速传播。到651年《古兰经》定本出现后,阿拉伯语作为穆斯林统一的民族语言与宗教语言,得到了更迅速更广泛的推广。特别是8世纪中叶,第一部系统完整的阿拉伯语法著作《西伯威书》问世。

到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已是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在其疆域内,埃及、两河流域。波斯、伊朗、印度河流域等,都曾孕育出灿烂的文化,阿拉伯文化正是植根于这片沉淀丰厚文化底蕴的沃土中。

阿拉伯地处亚、非、欧三洲的交通要冲,其商业、文化纽带和集汇地的地位十分明显,中国、希腊、罗马、印度和埃及的文化精华,为阿拉伯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断和最新鲜的养料。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后,巴格达、大马士革相继建造了造纸厂。数百年间,欧洲所用的纸,都称是“大马士革纸”。而在埃及,当地的造纸厂生产的纸,取代了埃及沿用了数千年的纸草和羊皮。

阿拉伯工商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为阿拉伯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阿拉伯帝国早期,形成了以巴格达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帝国的扩大和文化的西渐,又形成了开罗和科尔多瓦两个中心。在这些发达的国际性大都市里,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香料、俄罗斯的蜂蜡和木材等随处可见。

阿拉伯统治者对文化发展的重视和阿拉伯人吸收融合其他优秀文化的整合力及创造能力,是阿拉伯文化形成的重要条件。

阿拉伯人十分重视教育。阿拉伯统治者为了加强教育,建立了广泛配套的教育机构。遍布帝国的清真寺,担负起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职责,宫廷教育和大学教育也随之诞生。9世纪时,哈里发蒙迈便在巴格达建立了第一所大学——赫克迈大学,著名的还有11世纪开罗的仪勒姆大学。阿拉伯统治者还在大学里创建图书馆,鼓励学术交流活动。

阿拉伯人也非常重视学术活动。倭马亚王朝(661—750年)时期,阿拉伯人就开始翻译外国的学术著作,到阿拔斯王朝(750—125年)早期,阿拉伯人进行了大规模的翻译外国各种书籍的热潮,史称“百年翻译运动”。译书运动和各地图书馆的建设及学术交流,使阿拉伯帝国的文化逐步形成繁荣局面。

11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衰落,但阿拉伯文化及其影响并未因此而中断,而是继续发扬光大。

阿拉伯文化的重要成就8—11世纪是阿拉伯文化的繁荣时期,其显赫的文化成就令世人瞩目。

阿拉伯人出于游牧和外出经商的需要,结合其它地区的天文学和历法学成果,创造了自己的天文学和历法。他们创造了很多精密仪器,通过对天象的观察和研究,论证了地球是圆的,提出了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学说。他们还测量过子午线的长度,并推算出地球之体积。著名天文学家白塔尼(858—929年)编制的“萨比天文表”成就非凡,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著的《天体运行论》中,曾多处引用白塔尼的天文学成果。他们还创立了专门用于宗教的太阴历和专门用于农业的太阳历。

大阴历,又称“希吉拉历”,它以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即622年为纪元元年,以该年太阳历岁首(7月16日)为元旦,以月亮圆缺一次为一月,12个月为一年。单月30日,双月29日,不置闰年,每年354日。以30年为一周,设11个闰年,于12月末置一闰日。这个历法,每30年比公历少不到11日。太阳历每年365天,逢闰年每年增置1日。阿拉伯人的太阳历,比现在的公历还要精确。

阿拉伯人在数学领域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最早用阿拉伯文的28个字母记数,但很不方便。在阿拔斯王朝时,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著名学者花刺子模(780—850年)的努力和认可,使该数字在阿拉伯全境通用。该数字传入欧洲后,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时至今日,我们应用的这些数字符号,仍叫阿拉伯数字。在刺子模著的《还原与对消的科学》,使代数从数学中独立出来,因此,花刺子模被尊称为“代数学之父”。另外,阿拉伯人还确立了三角学的正弦、余弦、正切的概念。

阿拉伯人的医学成就非常突出。当时,他们不仅懂得用酒精清毒愈合伤口,还使用麻醉剂用于外科手术。他们能有效地治疗和防治霍乱、伤寒、天花等疑难顽症。阿拉伯著名的医学家易司哈格(809—877年)、拉齐斯(865—925年)、阿维纳森(980—1037年)及他们各自的医学著作《眼科十论》、《天花和麻疹》和《医学集成》、《医典》,代表了当时世界医学的最高成就。从12世纪至18世纪,这些医学著作被欧洲视为医学权威性著作,有的长期被用作大学教科书。

阿拉伯的宗教建筑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遍及帝国的清真寺。清真寺的共同特点是宽敞的庭院,连成一体的尖塔、圆顶和拱形结构下开阔的大厅,远远看去,雄伟壮观,进到里面,庄严肃穆,视野开阔。各地清真寺还吸收了当地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比较著名的建筑有:麦加圣寺、麦地那先知清真寺、伊拉克的萨马清真寺、印度的泰姬陵、摩洛哥的卡拉维因清真寺等。

阿拉伯的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阿拔斯王朝时期诗歌创作处于黄金时代,著名诗人努瓦斯(757—814年)麦阿里(973——1057年)和穆合奈比(915——960年)等人的诗歌,基本上代表了阿拉伯诗歌的最高水平,在世界诗坛上享有较高的声誉。阿拉伯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就是它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亦译为《天方夜谭》)。该书源于波斯《一千个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埃及、希腊、印度等国的民间故事,到8世纪时开始广为流传。经过几百年的修改和补充,到16世纪时最后定型。该书反映了阿拉伯帝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显示出了阿拉伯人的聪明智慧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是阿拉伯人民留给人类社会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8世纪之前的阿拉伯历史学,主要是以口传为主,8世纪之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笔录的成文历史著作随之出现,并逐渐成熟。阿拉伯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有泰伯里(838—923年)和麦斯欧迪(?—956年),前者被称为阿拉伯编年通史的鼻祖,其代表作是《历代先知与帝王史》,后者被称为“阿拉伯的希罗多德”,其代表作是《黄金草原》。另外,被誉为“十字军战史家”的艾西尔所著的编年通史《全史》,影响也很大。

阿拉伯帝国辽阔的疆域和阿拉伯人经商的特点,决定了阿拉伯需要地理学,因此,阿拉伯的地理研究发展起来。花刺子模著的《地形》一书,奠定了阿拉伯地理学的基础。著名的地理学家苏里曼和易德里斯分别著有《东游记》和《世界地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