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诸葛亮兵书
2779300000004

第4章 将苑(3)

战场形势千变万化,但只要灵活掌握行军用兵之道,就能运筹帷幄。在这里,诸葛亮指出为将要具备预知敌军的意图、把握进退的节奏、了解国家的实力、掌握作战的时机、熟知地形的运用等5种才能,以及用兵出奇制胜、作战周密谋划、遇事沉着冷静、保持部队齐心等4种要求。这些才能和要求,实际上是从对战争形势的分析能力、用兵之法的把握、军心的稳定、自身实力等几个方面来提出。只有具备这5种才能和满足4种要求的将领,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内)。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这次鲁国的胜利,是曹刿谋略思想的一次实际体现。

曹刿是一个深通兵法的爱国者。他得知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都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们管着,你何必瞎操心呢?”曹刿说:“不,那些大官们目光很短浅,他们不会有深谋远见的。”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得胜利的可靠保证。并且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块儿去。

到时候,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省曲阜县北)列阵。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擂鼓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方面没有反应,于是又擂一通鼓。齐军擂鼓三次。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次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同时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迫击,曹刿却又阻止道:“且慢。”说着,跳下车去,先从地面细看齐军兵车碾过的轮迹,又攀上车前的横木,注意了望敌人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了国境。

鲁庄公却不明白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又说:“齐国这样的大国,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鲁军追出30多里,缴获了大量武器和战车。

军队的精神状态、集体意志在战争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取得胜利就必须保持旺盛的士气。曹刿深谙士气久盈必竭的道理,并有效的把握了进攻的节奏,坚持后发制人。待齐军反复冲锋皆不成功,士气随之衰落之际,才一鼓作气杀向敌人,果然以较少的兵力击败强大的齐军,这均归功于曹刿能冷静地分析战事、把握进退的节奏及掌握战争的时机。

建安十三年,魏将张辽奉曹操之命驻守长社。当时曹操、刘备、孙权三强鼎立,魏国北方也常有异族侵扰,因此驻防的责任重大。一天晚上,营中突然乱了起来,并影响到全军。张辽知道是有人散布谣言,欲瓦解军心,企图乘虚而入。于是他严令左右,不可轻举妄动,立即集结部队,并全副武装地站在士兵的中央巡视部队。此举迅速稳定了军心,使敌人的企图没有得逞。张辽在遇到突然变故时能保持沉着冷静,而关键时刻能稳定军心,不愧为一代名将。

九将刚

【原文】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注释】

刚不可折:折,折断。此句谓为将须意志刚毅,但不能固执。

纯柔纯弱,其势必削:一味地柔弱必会减损气势。

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一味地刚强而不知变通必会招致祸害。

【译文】

善于统兵打仗的将领要能屈能伸,其意志刚强却不可固执己见,性格柔顺却不可软弱。因此能够以弱制强,以柔克刚。如果性格过于柔弱,则部队的威势必会削弱,而过于刚强,则部队的威力必会丧失殆尽,只有刚柔并济才合乎事物的常规。

【心得】

兵法讲究刚柔并济,灵活运用。在此,诸葛亮把刚强和柔弱都视为战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一味地偏重刚强,强调进攻,会使部队的威力丧失殆尽,从而予敌人可乘之机;而一味偏重柔弱,缺乏军队的勇猛善战,同样不能成功。因此,诸葛亮认为“不刚不柔,合道之常”。实际上,历代兵家都主张刚柔相济。我国著名兵书《六韬》中曾指出“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可见刚、强、柔、弱在战争中都有各自的用途,如能完美结合刚、柔、强、弱,必能所向无敌。

《军谶》中提出了“柔能制刚,弱能制强”的观点,《黄石公三略》作了发展。认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想之所攻”。这并不是一味只讲以弱制强,而强调刚柔强弱都要得当,做到“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张良的高明谋略,据说来自黄石公所授的三略。张良给刘邦谋划过许多关系到大业成败的重要谋略,其中以弱制强、刚柔并用之例颇多。如:当秦主力与项羽会战时,刘邦决定由南阳入武关攻秦,张良反对硬拼。劝刘邦以重宝招降秦将贾竖。而当贾竖同意投降时,张良又恐士卒不从,乘敌懈怠之机,一举破之。结果直下咸阳,擒秦王子婴。后来楚汉相争,汉弱楚强,张良劝刘邦处处退让,以柔制刚,不但避开了鸿门之宴的生命危险,而且取得了汉中、巴蜀之地。接着又火烧栈道。使项羽屡屡上当。刘邦转弱为强,终于以布衣取天下。

战国末年,赵国派李牧防守代郡(今山西代县)。代郡地处边疆,经常受到匈奴骑兵的袭扰,每每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李牧到任后,一面加紧操练兵马,一面令士兵在遇到匈奴骑兵骚扰时不得主动迎击,只能退守营寨。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赵王见李牧怯战,便将他撤职,重新任命一员守将。新将军反其道而行,主动出兵攻打匈奴,却屡战屡败。赵王无奈,只好再次请出李牧,防守代郡。李牧到任后,仍执行以前的防御方针,匈奴认为他懦弱可欺,因此毫无戒备。待赵国士兵操演熟练、士气高昂之时,李牧便下令出击。他先让边郡的居民都到城外去放牧,利用满山遍野的牛羊引诱匈奴上钩。果然,匈奴首领派兵前来抢劫牲畜。李牧又假装不支节节败退,更引得匈奴首领亲率主力前来追击。直到匈奴走进埋伏圈,隐蔽已久的赵军主力才冲杀而出,一举歼灭匈奴10余万人,并乘胜击破东胡,拓地千里。从此,代郡10多年没有匈奴的侵扰,当地居民便获得了安定的生活。

李牧的胜利是运用刚柔相济的最好例证。表面上他以“柔弱”制造“怯懦”的假象,借此迷惑敌人,使匈奴骄而不备,放松对他的警惕。而暗地里他却加紧操练兵马,待机会一到,便给予敌人奋力一击,充分展现勇敢善战的本质。孙子也曾说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可见,李牧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将,正是由于他懂得刚柔并济之理的缘故。

十将骄吝

【原文】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将不可吝,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寇实矣。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旦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注释】

赏不行:部属得不到奖赏。

致命:效忠听命。

寇实:使敌人强盛。

【译文】

将领不可骄傲自大,骄傲自大就会失去礼节,失去礼节就会使人心离散,人心离散就会造成众叛亲离。将领也不可吝惜财物,吝惜钱财部属就得不到奖赏,部属得不到奖赏就不愿效命,士卒不愿意效命,那么军队也就不能建功立业,军队不立战功就会导致国家空虚衰弱,国家空虚衰弱就会使敌人的力量强大。孔子说:“即使有圣人周公旦那样的才能和美德,但如果骄傲自大而且吝惜钱财,其余的长处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心得】

骄兵必败!诸葛亮在此明确地指出,作为将帅切不可骄傲自大。将领如果过于骄傲,常常会高估自己的才能,自以为是,并难以接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甚至会造成众叛亲离的局面,使自己处境孤立。特别是在行军打仗中,如果骄傲自大,就容易低估敌方的实力,作出错误的判断,致使军队陷入危险的境地。同时,将领也不能吝惜钱财。因为在战场上,要依靠士兵的英勇作战来打败敌人,如果不愿奖赏有功兵士,兵士将不愿拼死作战,那么战斗力必会下降,而予敌人可乘之机,给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公元前589年,齐国对鲁国发动战争,不仅占领鲁国的大片土地,还击退前来救援鲁国的卫国。在鲁国和卫国的请求下,晋国派出大将率800辆战车与鲁国、卫国会合,欲与齐国决一死战。就在此时,齐国有一员叫高固的猛将,单枪匹马闯入鲁、卫、晋联军的阵地,抢得一辆战车并驱车跑回齐营。齐顷公因连败鲁、卫的军队,现又有高固独闯敌军大营抢得战车,于是不将鲁、卫、晋联军放在眼里。次日,双方列兵对阵,鲁、卫、晋联军严阵以待,而齐军阵势尚未布好,齐顷公的部将劝阻其暂缓发起进攻,但齐顷公却不以为然地说:“他们都是手下败将,只要我的大军拼杀过去,他们立刻就会四散逃命。”并且还对身边的将士说:“等我消灭了这些敌人再回来吃早饭。”

虽然齐军的攻势猛烈,但鲁、卫、晋联军凭借着列好的阵势拼死抵抗。在双方对峙不下之际,准备不足的齐军已经开始显露出信心不足。而鲁、卫、晋联军此时看见晋军大将带伤依然奋力击鼓,顿时士气大振,在联军将领的指挥下,三军奋力冲杀,齐军溃不成军,齐顷公侥幸逃脱。齐顷公骄傲轻敌导致大败,他所说的“灭此朝食”也成为后人的笑柄。

无独有偶,公元219年,关羽镇守荊州,欲远征樊城,但又对来自后方东吴的威胁始终有所忌惮。东吴名将吕蒙故意借治病为由退回建业,而派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将领陆逊接替自己。文武双全的陆逊到任后,立刻派使者带着自己的亲笔书信和厚礼去拜见关羽,在信中对关羽大加吹捧,对自己却极力贬低,并再三希望关羽多加关照。关羽本来就不把陆逊放在眼里,收到书信和礼物后,就更加认为陆逊不足为虑,于是把防御东吴的兵力全部调往樊城前线。当关羽进攻樊城胜利在望时,东吴突袭公安、江陵,直逼荊州,关羽败走麦城。一代名将关羽因骄傲自大、疏于防范而导致兵败身亡。

同时,作为军队将领,也要处处谦虚谨慎,否则,也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进人天京后,也是由于不能谦虚谨慎而遭致失败的。太平天国颁布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普通士兵之间,等级十分森严,君臣上下有天渊之别,甚至连称呼、服饰、仪卫与马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准逾越。诸王出行,官兵必须回避道旁,高呼万岁或千岁,否则就要受到严厉惩处。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彼此暌隔,猜忌日生。”革命初期那种“寝食必俱,情同骨肉”、“敝衣草履,徒步相从”的思想作风逐渐抛弃,代之以对权利、名位和奢侈生活的追求,“为繁华迷惑,养尊处优,专务于声色货利。”洪秀全“僻处深宫,从不出户”,陶醉于“爷、哥、朕、幼坐朝廷”,宗教迷信思想占统治地位,一切信天不信人,说:“朕天生真命主,不用兵而定太平一统”,“认实天情,自然升平。”杨秀清骄傲专横,“自恃功高,一切专擅”,甚至“逼天王亲到东王府封其万岁”,终导致太平天国的内部分裂,后终于在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之下失败了。

十一将强

【原文】

将有五强八恶。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沉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谋不能料是非,礼不能任贤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济穷厄,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败不能无怨谤,此谓之八恶也。

【注释】

五强:五种美德。

八恶:八种令人厌恶的行为。

穷厄:穷困潦倒。

备未形:防患于未然。

微密:指很小的事物。

达:显达。

【译文】

将领有5种美德和8种令人厌恶的行为。高尚的志节能够激励世俗,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能够扬名立世,恪守信用能够广交朋友,深思远虑能容纳他人,身体力行能够建立功业,这是将领的5种美德。谋划却不能判断正确与错误,讲究礼节却不知礼遇贤士,治理政务却不能严明刑法,富裕却不救济贫穷困厄,没有防患于未然的智慧,也缺乏防微杜渐的远虑,而得志显达却不举荐自己所知的人,失败了却怨天尤人,这就是将领令人厌恶的8种行为。

【心得】

一军之将应以德服人、以身作则,军队才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诸葛亮在此论述将领的品德,他认为将领必须具备5种美德:以身作则,可以激励部下;高风亮节,足以美化风俗;讲求信义,可以广结豪杰之士;深思熟虑,可以得到众人的信服;身体力行,可以屡建战功。具有这5种美德的将领能使上下关系和谐,而得到大家诚心诚意地拥戴,为其在战争中获胜创造有利条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此外,身为将领必须杜绝8种可厌的行为:不能明辨是非、嫉贤妒能、执法不严、不救济贫困、不能预见战争、做事马虎、不举荐贤能、不能承担失败的责任。具有这8种缺陷的将领,无法令部属心悦诚服,更不能上下齐心,自然难以在战争中取胜。

诸葛亮四出祁山时,所带兵马才10余万众,但迎战的魏军却有30余万精兵。战争一触即发,而此时蜀军却有4万人因服役期满须退役回家。4万人一旦离去,蜀军的战斗力势将锐减;但延期服役,老兵们回乡的愿望化为泡影,也将大失军心。正当蜀军将领们左右为难之际,诸葛亮断然决定,下令各部让服役期满的老兵速速返乡,不能因一时的需要而失信于军民,要让老兵们尽快回去和望眼欲穿的父母妻儿团聚。此令一出,老兵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个个热泪盈眶、激动万分,反而不愿意走了:“丞相待我们恩重如山,如今正是用兵之时,我们要拼死杀敌,以报丞相之恩!”老兵们的激情对在役的士兵更是一种鼓舞,10余万蜀军将士因此士气大振。诸葛亮四出祁山虽未能达到预期的功绩,但设计诱杀魏将张郃以及带军平安归蜀,不能不说是诸葛亮治军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