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
2779800000013

第13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思想史(3)

汉末群雄只看到混战是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却看到,这也是政治和人心的较量。混战给人民造成极大苦难,人心渴望恢复统一,而统一的象征是恢复汉室。曹操迎合人心,奉迎天子,由割据者上升为东汉政府的实际首脑,政治地位凌驾于任何割据者包括实力远大于他的袁绍之上。从此,他的战争便罩上了合法和正义的光环。所谓“兵义者胜”(同上)。他要打哪一个,便以天于名义发出诏令,使对手外部失去群雄的援助,内部出现不愿与天子作战的投降派,而陷于内外孤立,然后将其各个击破。其他群雄如袁绍等人,在天子被迫离开长安,蒙尘在外,过着颠沛流浪生活时,却谁也不肯奉迎天子。他们以为现在的局势是“秦失其鹿,先得者王”(同上),如果迎来天子,动辄上表奏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三国志》卷6《袁绍传》注引《献帝传》),岂不束缚了自己的手脚。群雄担心献帝掣肘的问题,曹操通过架空献帝,轻易地便解决了。挟天子策略思想给曹操带来的真正弊端,是助长了内部苟或等拥汉派的势力,在曹操军事上成功地统一北方后,政治上无法称帝,并由于玩弄献帝于股掌而蒙受好臣的千秋骂名。尽管曹操付出代价,奉天子思想却是成功的,正如鲜卑鹰扬将军慕容翰所说:“自古有为之君,莫不尊天子,以从民望,成大业。”

毛价曾向曹操进言,分析当时形势:“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所谓“经远之虑”、“树基建本”,一则要在政治上“奉天子以令不臣”,另一方面就是“修耕植,畜军资”(《三国志》卷12《毛玠传》),为统一霸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曹操同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认为安定国家的办法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农业为急务,兼并了天下,汉武依靠屯田,平定了西域,这些是前代的优良榜样。曹魏集团围绕支援战争展开大规模屯田。曹操对电田作用给予高度评价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三国志》卷16《任峻传》注引《魏武故事》)。

四、两弱抗一强的三角斗争思想

三国魏、蜀、吴在争夺全国政权的斗争中,不约而同都主张开展外交斗争。三国都是汉族政权,文化背景相同,开国领袖之间有私交,许多人是朋友,有的甚至是兄弟。共同的文化和昔日的友谊、容易达成一定的信任。三家的外交互动,形成战略三角关系。三角中,魏国是强者,人口占三国总人口60%,土地占原东汉13部州2/3,所在的地域,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但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吴、蜀力量较弱,人口占40%,土地占原州数1/3,但受战争破坏小,经济有较好的增长。吴、蜀结为联盟对抗强大的魏国,就是两弱抗一强。这使南北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力量保持着平衡。三家由此形成了活跃的联盟战略思想。

(一)两弱的基本策略思想

曹操与弱者袁谭袁尚、吴蜀先后构成两个三角关系。吴、蜀的识见比二袁高出无数倍。二袁在父亲袁绍死后争权夺位。袁谭企图借曹操力量吞并袁尚,结果引狼人室,遭到曹操各个击破。吴、蜀接受教训,以联合抗曹为基本策略思想。吴蜀关系第一阶段,11年联合;第二阶段,4年破裂;第三阶段,40年联合,直至蜀亡。55年内,联合51年,破裂4年,显然,联合是双方的基本选择。

两弱联合,必须解决认识问题。第一是认识清楚联合的战略利益是什么。吴蜀联合,每次对联合的战略利益都有深刻认识。第一次,赤壁战前,双方战略家鲁肃、诸葛亮说明了联合的战略利益。鲁肃也向孙权指出,当曹操南下时,如果说服寄寓荆州的刘备安抚刘表部队,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则“天下可定也”(《三国志》卷54《鲁肃传》)。诸葛亮游说孙权道,孙刘如果联合,一定能迫使曹军退回北方,“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战前孙、刘所以联合,是认清了联合可以定天下,成鼎足之形,对两家十分有利。战后,鲁肃又力主容忍刘备荆州主将关羽势力发展,指出“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三国志)卷54(吕蒙传》),以为刘备、关羽不过是供孙权帝王事业驱除患难、扫清道路的借用力量而已,扶植他们没有什么可怕的。吴、蜀第二次联合前,吴国向魏国称藩。蜀国使者邓芝以利害打动孙权,指出,吴、蜀恢复联合,战略利益巨大。可以合双方之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否则吴国可能受到魏、蜀夹攻,“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三国志》卷45(邓芝传》)。恢复联合,蜀国也将受益。诸葛亮指出,可以“求椅角之援”;北伐魏国时,吴国势将出兵配合,即使不出兵配合,“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魏国)河南之众不得尽酉(对付蜀国北伐之兵),此之为利,亦已深矣”(《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要解决的第二个认识问题,是资格认定,判断对方充当盟友够不够格。条件是有实力,抗敌意志坚强,领导人成熟而有威望。吴、蜀都曾向对方介绍己方资格。赤壁战前,鲁肃向刘备“陈江东强固”(《三国志》卷54鲁肃传》),诸葛亮向孙权表示刘备“英才盖世,众士慕倾”以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有田横那样视死如归的豪气,虽然败于长坂,但仍有兵2万,足可一战。孙、刘双方都认定对方够格,才实现了第一次联合。第二次谈判复盟,孙权坦率地说:“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盒鄘,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邓芝分析道:“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秦岭、剑门),吴有三江之阻”(《三国志》卷45《邓芝传》),双方都是够格的。孙权也了解到蜀国实际掌权者不是阿斗而是诸葛亮,才打消疑虑。

(二)两弱维护联合的策略思想

让步思想。两弱除了共抗强敌的共同利益外,各有特殊利益,容易产生矛盾。但他们认识到,为维护联盟,应该妥协,不应影响大局,由此产生让步思想,并且让得大胆,让得惊人。赤壁战后,孙权否决周瑜软禁刘备、拆散其集团的意见,把江陵借给刘备,扶植他壮大,以屏蔽东吴。江陵是曹、孙、刘接壤和争夺的战略要地,是东吴经年血战夺来的地方,而今白白让给刘备,让得出人意料,击中曹操要害。难怪曹操闻讯后惊得把写字的笔失落于地。为了恢复联盟,诸葛亮把东吴袭杀关羽、夺占荆州、战败刘备等老账一笔勾销,咽下苦果,也是极大让步。后来孙权称帝,使蜀国感受正统地位遭到挑战,诸葛亮断然拒绝蜀国群臣断绝盟好的主张,承认孙权称帝,再次作出重大让步。

以战略利益为重思想。让步的根据,是联合对敌高于一切,战略利益高于双方矛盾。诸葛亮承认孙权称帝是“僭逆”,知道孙权久有此心,但一直“略其衅情”(《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不把维护正统地位看得比联盟更高,正是以对抗强敌的战略利益为重。

坦诚相见思想。孙权问邓芝,如果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是很好吗!邓芝说:“夫天无二日,上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抱鼓,则战争方始耳。”孙权大笑,甚为满意,认为坦诚相见,双方才可以建立信任,致书诸葛亮说,蜀国前使者丁厷说话夸张,阴化不尽,邓芝实话实说,“和合二国,唯有邓芝”(《三国志》卷45《邓芝传》)。

(三)弱者同强者联合的策略思想

吴、蜀联合取得巨大成功。从而把曹操势力压缩在北方。然而联合给两弱带来的发展机遇不同。刘备机遇最好,短短六年,跨有荆、益,崛起西南,由受东吴保护、扶植的对象,一跃实力超过东吴。东吴深感受到刘备势力崛起的威胁。东吴北方的威胁缓和了,西方却出现了刘备的新威胁。它必须解除西方的新威胁,这是一。东吴步兵弱,即使从北方曹操处夺取到徐州也守不住,发展方向不能向北,只能向西方刘备处虎口夺食。东吴从自身发展壮大出发,要求夺取刘备的荆州,这是二。安全和发展两个因素,使得东吴放弃同刘备的联合,向昔日盟友发难,策划夺取荆州。在同刘备争夺荆州的斗争中,作为三角中最弱一方,东吴不能同时树立两个敌人,因此积极联合魏国。

东吴的指导思想是,根据战略目标的每一次改变,在三角关系中不断寻找新的盟友、迫使过去的曹操、后来的刘备处在孤立位置上,而自己总能保持一个盟友。赤壁战前,东吴三攻江夏,觊觎荆州。但是一旦曹操南下,东吴策略立即转变,主动联合荆州的代表人物刘备。后来偷袭江陵前夕,又转向曹操请降,援曹反刘,这种根据需要主动化敌为友的策略,表现出惊人的灵活性。

东吴与魏国联合,是弱与强联合,政治上表现为屈辱和不平等。魏国要求东吴俯首称藩,分外强索贡品,孙权都给予满足,并对不满的群臣说,从前沛公刘邦也接受项羽封拜当了汉王。这不过是形势的需要罢了,于我何损?他还曾说过,我们同蜀军在夷陵作战时候,听说魏军进行备战,扬言帮助我,我心里知道他们是借此要挟。如果我们不接受封拜,拂了他们面子,促使其阴谋速发,他们就会同蜀军一齐对付我们。为避免两处受敌,我才忍耐,接受封王。至于非分勒索的珍宝,不过是瓦石罢了。战国惠施说过,有人欲击其爱子之头,而石可以代之。爱子之头所重,而石所轻也。以轻代重,有什么不可以呢?孙权是以屈辱之轻换来避免两面受敌的战略利益之重。

东吴忍耐有限度,主张不丧失独立,意志不屈服。对于魏国索要太子人洛阳为人质,就坚决抵制。但策略上比较灵活,一面发誓愿送人质,请示代为在洛阳择媳,一面寻找种种借口,一拖再拖,不送太子,以免在独立问题上受其挟制。其在同魏国其他交往中,也表现出可作适度让步,但意志上决不屈服的姿态。

(四)强者的策略思想

魏国是三角斗争的强者,在两弱结盟时,处于不利地位,它企图削弱、拆散两弱联盟,收鹬蚌相争之利。曹操从实践中总结出“缓之而后争心生”(《三国志》卷14《郭嘉传》)的思想,认识到两弱往往存在深刻矛盾。强者如果急于施加打击,两弱便相互扶持;如果放缓施压,两弱将突显内部矛盾,产生争斗之心。主动减压是分化两弱的有效方法。曹操在对袁战争中已积累了此项经验。袁绍死后,二子袁谭、袁尚争位。曹操进兵邺城二袁外御其侮,曹军失利。曹操退兵,二袁争斗复起,曹操最终实现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此后故伎重施,赤壁战后不再进攻孙、刘结合部江陵,果然,孙、刘围绕江陵所属,矛盾愈演愈烈,终于反目成仇。

强者认识到,当两弱激烈争吵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如果两弱困穷十疲敝,处于乱亡状态、如二袁那样,就当机立断,取乱侮亡,联一打一,各个击破。如果两弱力量较强,如吴、蜀那样,则不可联一打一(尽管表面上可以联吴),否则有可能使被联者坐大。而应怂恿两弱争斗,不帮助任何一方,以便像卞庄刺虎那样坐待两敝。关羽围困曹仁对,孙权密报曹操说东吴将偷袭关羽后方江陵,并请代为保密。谋臣董昭主张不要真的帮助孙权,可以表面答应代他保密。暗中向关羽泄露孙权密谋,调动关羽撤围回救。可使我之围速解,又让孙、刘像两匹马那样由自己控制着相对踢咬。后来关羽撤围回救,曹仁众将主张乘机追击擒杀关羽。议郎赵伊指出,关羽已成孤军退走,更应该保存他作为孙权之害。如果深人追击败兵,孙权就会改变对关羽的担心,将对我造成麻烦。董昭、赵俨的主张都得到曹操同意,这便是卞庄刺虎、坐待两敝思想的一次生动操作。

五、南水北骑的作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