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史
2780500000019

第19章 仪卫服饰(2)

出驾的卤簿,汉时分大驾、小驾、法驾三等。《独断》载:“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法驾,公卿不在卤簿中,唯河南尹。执金吾、洛阳令奉引,侍中参乘,奉车郎御,属车三十六乘。”“小驾,祠宗庙用之。每出,太仆奉驾。”天子所乘车日路。唐制:日玉路者,祭祀纳后所乘;金路,饮至所乘;象路,行道所乘;草路巡守所乘;木路,蒐鬼田所乘。又有耕根车,耕籍时所乘;安车,临幸所乘;四望车,拜陵、临吊所乘。此外,又有属车十乘:即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辟恶车、皮轩车、羊车,与上列之耕根车、安车、四望车,合为十种,行幸时陈于卤簿,各有先后,大朝会则分置左右。这里,值得特别介绍的是指南车和记里鼓车。指南车,又作司南车,驾四马,其制如楼,三级,四角金龙衔羽葆,上刻本为仙人,衣羽衣,立车上,车虽回运而其手常南指,大驾出行,为先启之乘。记里鼓,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去一槌。这原是两个了不起的科学发明,但在中国,封建统治者不是把它们用在社会生产方面,而却作为带迷信成分的法器,用在仪仗装饰之中。仪卫卤簿组成一个十分浩大的队伍。隋炀帝大业二年,牛弘定舆服仪卫制度,作黄麾三万六千人仗。唐循之。唐之大驾卤簿,动用的人数达一万二千三百人。宋制:“其卤簿之等有四:一日大驾,郊祀大飨用之;二日法驾,方泽、明堂、宗庙、藉田用之;三日小驾,朝陵。封祀奏谢用之泪日黄麾仗,亲征、省方、还京用之。南渡之后,务为简省。”(《宋史》卷一四三《仪卫一》)元则进一步省为大驾三千二百人,法驾二千五百人。驯至清代,其人数虽大为简省,而犹达千八百人之众。为了了解卤簿的实况,下面,我们把清人陈其元就关朗夫所撰《卤簿名物记》的节录,移录如下,以飨读者。

按:卤簿之别,有日大驾者,郊祀用之。曰法驾者,朝会用之。曰鸾驾者,岁时出入用之。曰骑驾者,行幸所至用之。大驾最为备物,尊天祖也。法驾稍损其数,文物声明,取足昭德而止。鸾与骑又加损焉。事非特典,不敢同于所尊贵也。凡为益者五十有四:九龙而曲柄者四,色俱黄。翠华、紫芝两盖承之。九龙而直柄者二十,色亦黄,皆以次序立。花卉而分五色者十,九龙而分五色者亦十,每色各二。其立不以次,而以相间。纯紫与赤而方盖者八。为扇者七十二:寿字者八,黄而双龙者十六,赤而双龙者八,黄与赤单龙者各八,孔雀雉尾及变凤文而直且方者各八。幢之属十有六:长寿也,紫也,霓也,羽葆也,各四。幡之属十有六:信幡也,绛引也,豹尾也,龙首竿也,亦各四,日教孝表节,日明刑粥教,曰行庆施惠,曰褒功怀远,曰振武,日敷文,曰纳言,日进善,八者各为一隅。凡旌之属亦十有六。于是有四旌节,四仪铂氅,四黄麾,而继之以八旗大副经理纛,二十四羽林大纛。前锋大纛共十六,五色销金龙纛共四十。凡为纛者八十。旗取诸祥合者:仪凤、翔鸾仙鹤、孔雀、黄鸽、白雉、赤乌、华虫、振鸳、鸣鸢。取诸灵兽者:游鳞、彩狮、白泽、角端、赤熊、黄熊、辟邪、犀牛、天马、天鹿。取诸四神者四,取诸四读五岳者九,取诸五星二十八宿者三十三,取诸甘雨者四,取诸八风者八,取诸五云五雷者十,取诸日月者各一。其外有门旗八,金鼓旗二,翠华旗二,五色销金小旗各四,出警入跸旗各一。旗之数共百有二十。为全,为星,为卧瓜,为立瓜,为吾仗,为御仗,各十有六。又六人持仗而前导,日引仗。自盖至引仗,其名一十有七。红灯六,二灯之下鼓二十四,金二,仗鼓四,板四,横笛十二。又二灯之下鼓二十四,金二,仗鼓四,板四,横笛十二。又灯之下钙四,大小铜角各十六,自红灯至铜角其名一十有六。午门之内,有金辇、玉辇焉。午门之外,有五略五宝象焉。天安门之下,则又有四朝象焉。朝象虽非朝期,率每展而一至。引仗以上在太和门之内,铜角以上在端门之内。其最近御座者有拂尘、有金炉、有香盒数各二,沐盆、唾盂、大小金瓶、金椅、金杌数各一。执大刀者、执弓矢者、执豹尾枪者,每事各三十人。其立亦不以次而以相间。荷殳戟者各四人,侍殿前执曲柄黄盖者一人,殿下花盖之间执净鞭者四人。自黄龙以下、诸盖之间仗马十,掌骑者十人。殿之下、陛之上执戏者、麾竹者二人。计卤簿所需千八百人。国朝制作之明备,真超越前古而上矣。(《庸闲斋笔记》)

应该指出的是这一枝一千八百人的仪仗队伍,如果和唐时的一万二千三百人比起来,又真是所谓小巫见大巫,无法相比较了。

(四)宫禁

为了保证安全,宫中禁卫森严。《独断》渭:天子“所居日禁中,后日省中”。“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人,故日禁中。孝元皇后父大司马阳平侯名禁,当时避之,故日省中。”“汉兴以来,深考古义,惟万变之备。于是制宫室进人之仪,正轻重之冠。故司马、殿省,门闼至五六重,周卫击刁斗。近臣侍侧,尚不得着钩带人房。”(《太平御览》卷三五四《汉名臣奏》)西汉以郎中令掌守门户,出充车骑。郎中有车、骑、户三将,主车日车郎,主骑日骑郎、主户日户郎,皆以中郎将主之。(《资治通鉴》卷十四胡注)后汉则属光禄勋卿,“掌宿卫宫殿门户,典谒署郎,更直执戟宿卫门户”(《后汉书·百官志》)。法律规定:诸出入宫殿门皆著籍。“籍者,为二尺竹牒,记其年纪、名字、物色,悬之宫门,案省相应,乃得人也。”(《汉书》卷九《元帝纪》)又《通鉴》胡注引如淳曰:“《宫卫令:诸出人殿门、公车司马门者,皆下;不如令者,罚金四两。”(卷十四)其阑人司马门者黥为城旦。(《新书·等齐篇》)阑者,无传符出入之谓。窦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朝请。梁孝王有宠,故梁侍中、郎、谒者皆得著籍,引出入殿门,与汉宦官无异。可知籍即宫禁通行的凭证。当时的宫门都是“陈屯夹道,其旁设兵以示威武,交节立戟以遮河出入”(《资治通鉴》卷十四胡注引程大昌日)、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汉律摭遗》卷十六所摭拾之《越宫律》中,有阑人宫门殿门、失阑、衣檐榆(私居之服)人宫、无引籍不得人宫司马殿门、宫中有罪禁止不得出亦不得人、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卫宫。诸出人殿门及公车司马门者皆下不如今罚金四两、酣宗庙骑至司马门、部署诸庐者合其所居寺、跸先至而犯者罚金四两、卫士填街跸执金吾下至今尉奉引、出入属车间、卒辟车、三公出城郡督邮盗贼道、漏泄省中语、泄秘书、刺探尚书事、尚书人省事、尚书作诏文。上书、举奏非是、议不正、触讳、骑乘车马行驰道中已论者没人车马被具、诸使用制得行驰道中者行旁道无得行中央三丈、太子得绝驰道等条项,都是涉及到宫禁的问题。从这些我们可以约略窥见其设法的严密。

唐承隋制,置城门郎,掌京城、皇城、宫殿诸门开阎之节,奉其管钥而出纳之。每晨,“承天门击晓鼓,听击钟后一刻,鼓声绝,皇城门开,第一冬冬声绝,宫城门及左、右延明、乾化门开;第二冬冬声绝,宫殿门开。夜第一冬冬声绝,宫殿门闭;第二冬冬声绝,宫城门闭及左、右延明门、皇城门闭。其京城门开闭与皇城门同刻。承天门击鼓,皆听漏刻契至乃击;待漏刻竹牌到,鼓声乃绝。”(《唐六典》卷八《门下省·城门郎》)“凡皇城,宫城阖门之钥,先酉而出,后戌而人;开门之钥,后丑而出,夜尽而人。京城阖门之钥,后申而出,先子而人;开门之钥,后子而出,先卯而入。若非其时而有命启闭,则诣阁覆奏,奉旨、合符而开阖之。”(同上)唐之门籍,流内记官爵姓名,流外记年齿状貌;月易其籍,非迁解不除。凡通籍殿中者,则得预朝请;不籍者,则不得人朝奉朝请。无籍之人如有急奏,皆令门司或仗家引奏,不得阻挠。前文中我们还提到在魏晋至唐时期中,百官入朝,实行搜身的制度。“六殿门外有药树,监察御史监搜之位在焉。唐制:百官人宫殿门必搜,监察所掌也。”故元微之有诗云:“松门待制应全远,药树监搜可得知。”(《文昌杂录》卷一)文宗太和元年,有诏:“自魏晋以降,参用霸制,虚仪搜索,因习尚存。朕方推表大信,置人心腹。况吾台宰,又何间焉。自今已后坐朝,众寮既退,宰臣复进奏事,其监搜宜停。”据字文绍奕所考,“大和”当为“开成”之讹;而所谓“宰臣复进奏事,其监搜宜停止”者,乃谓“宰臣勿搜,非皆罢也”(《石林燕语》卷二)。这种制度可能在唐以后才完全废止。

明朝宫禁极严。洪武问,朱元璋亲自定制:凡守卫皇城四门的军卫,自指挥至军士,各依其伍,全队上直,不得使人代替。凡上直各守本门,不得从别门往来,违者执获,虽国戚亦闻奏区处;执获者有赏。凡朝参,先放直日都督将军及带刀指挥等官,然后文武百官以次而人,不许搀越。几内官、内史、小火者,必须比对铜符;无符辄放行者,守门军官治重罪。有公差带金银缎匹出宫者,凭勘合照验,仍明白附写住某处公于及记所服衣服颜色件数,回日照对;有不同者,即时闻奏。工匠等出门有夹带钞物者,许执奏。惟官民军人有事人奏,不许阻遏及问其事情,违者坐罪。(《典故纪闻》卷五)所有常朝官悬带牙牌,专主关防出入。牙牌正面刻各衙门官名,背面刻有“出京不用”字样。“凡在内府出入者,贵贱皆悬牌以别嫌疑。如内使、火者,乌木牌。校尉、力士、勇士、小厮,铜牌。匠人,木牌。内官及诸司常朝官,牙牌。”(《寂园杂记》二)

(五)军卫

我们不太清楚秦始皇如何加强咸阳的军卫,以保证京师稳定的具体军事部署。但从大量徙富豪、收兵器、铸金人等措施来看,他是懂得弱技强干、居重驭轻的镇压三昧的。刘邦马上得天下池自然深谙马上保天下的道理。长安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而宫庭则既是自己安全的堡垒,又是汉王朝政权的心脏,当然必须设有重兵来加强把守。然而,这枝坐踞京都的庞大部队,固然可以是皇帝安全的充分保障,但是在不慎失控的情况下,又是架在皇帝颈上的利刃。刘邦经过周密的考虑和设计肥这枝军队分置为南、北两军。南军掌管宫城门内之兵,因其屯驻在长安城内的未央宫,故以南称之。这枚军队从总体看又可分为两部分:卫兵、卫郎。卫兵由卫尉统率,负责殿门外门署的警卫;卫郎由郎中令(后改称光禄勋)统率,负责宫殿内的警卫。正如《旧仪》所云:“殿外门合属卫尉,殿内门舍属光禄勋,职之相关,特有内外之别耳!”郎以二千石以上子弟及明经、孝廉、射策甲科、博士弟子高第及尚书奏赋军功良家子充之,他们亲近天子,居掌环卫,出导仪从。武帝时,又增置期门、羽林两个亲兵组织。北军以中尉(后改称执金吾)统领,掌城门内之兵,巡缴京师。“北军之垒错列长安城内,不近宫城。”其垒垣苟无汉节,虽以太尉之尊,军门亦得以拒之,不得辄人。然南宫列于宫垣,则北军亦不得人。(《文献通考》卷一五○《兵二》引山斋易氏语川匕军之外,武帝又增置八校,各以校尉领之。此外又有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复增置京辅、左、右辅三个都尉。这就形成一个京师屯驻重兵、强干弱枝,足以稳定控制地方的中央专制局面。而在京师之内,南、北二军并置,“内外足以相制,表里足以相应”,保证了皇帝居高驭下的绝对权力。南军的兵源,以郡国民始傅者为之,番上给役,故无常在之兵。北军则调之于三辅的贵族豪强子弟。“郡国去京师为甚远,民情无所适莫,而缓急为可持,故以之卫宫城,而谓之南军;三辅距京师为甚迩,民情有间里墓坟族属之爱,而利害必不相弃,故以之护京城,而谓之北军,其防微杜渐之意深矣!”(《文献通考》卷一五○《兵二》)这种集重兵于京师,并且把它分置独立的两个部分,一以宿卫宫庭,一以戍卫京城的办法,一直为后来的封建皇朝所承继并加以发展。

东汉的宫庭宿卫军也由两部组成。光禄勋所统七署:五官中郎将和左、右中郎将统侍从文官,虎贲中郎将统侍从武官,羽林中郎将、羽林左、右监任宿卫侍从,出充仪卫。另一部则由卫尉统率,负责各宫门和宫内的守卫。这时,南军的称呼已不复存在。北军也分成为两部分。执金吾所统缇骑(骑兵)、执戟(步兵)任宫城外的巡逻警卫,出巡时则充护卫仪仗。五校尉(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则负责京城警备,车驾扈从;有时也用于出征。他们是北军的主力。(《中国政治制度史》第269页)

唐行府兵制,几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而关内二百六十一,皆隶诸卫。“唐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街,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文献通考》卷一五一《兵三》)南衙即相当于汉之南军;北衙则相当于禁军,即左、右羽林军。(《唐六典》卷二五《左、右羽林军卫》)卫有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等十八。它们分别担任宫庭内的宿卫、仪仗和门卫等任务,其兵源由番上的府兵充当。左、右羽林“统领北行禁兵之法令,而督摄左、右厢飞骑之仪仗,以统诸曹之职。若大朝会,则率其仪仗以周卫阶陛。若大驾行幸,则夹驰道而为内仗”(《唐六典》卷二五《左、右羽林卫》)。它在唐初代有扩展。玄宗利用它平韦氏之乱,改称为左、右龙武军,皆用功臣子弟充,制若宿卫兵。安史之乱,肃宗即位灵武,凋补北军,置左、右神武军,制如羽林,总日北街六军。上元中,以衙军使卫伯玉为神策军节度使,镇陕州,其军号神策军。代宗永泰元年,神策军已人屯禁苑,势居北军之上,成了天子的禁军。神策军的统帅往往由宦官担任,权势极盛,“劫胁天子,兴废在其掌握”。唐代的宦官,因为直接掌握了神策军这枝禁军的指挥权,所以较之汉代宦官仅能假人主之名,以浊乱天下者完全不同。

宋朝惩晚唐、五代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列营京畿,以备藩卫。其名有禁兵、厢兵、乡兵、藩兵之目。“禁兵者,天子卫兵也。总于殿前、侍卫二司。其尤亲近扈从者,号班直。余自龙卫而下,皆番戍诸路,有事即以征讨。”(《文献通考》卷一五二《兵四》引《两朝国史》)总计殿前、侍卫(后分马、步)三卫禁旅,共达十余万人。宋朝实行佣兵制,故其兵源已与汉、唐本质不同。“明初军制,仿佛汉之南北。锦衣军等十二卫,卫宫禁者,南军也;京营等四十八卫,巡徼京者。北军也。而所谓春秋班换兵,独取山东、河南、中都。大宁者,则又汉调三辅之意也。”(《广阳杂记》卷一)清以八旗兵总数达十余万驻守京师,号禁旅八旗。负责保卫皇宫和侍卫皇帝的称郎卫,郎卫由侍卫府统率。卫戍京师的称兵卫,兵卫由八旗的都统、统领率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