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从零开始读懂经济学
2782600000005

第5章 不懂经济学,就读不懂这个时代——经济世界的10个关键术语(2)

就像我们的住房紧缺问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住房条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人不再只满足于只能遮风挡雨的小门小户,更多地期望房屋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而这种实用性则包括住房面积的大小、房屋的舒适性和房屋所处地理位置的便利性等要求,这样,即使人口不增长也会产生住房压力,所以在有限的土地上满足如此庞大人群的需求,住房紧缺就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这也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何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是会感到资源的稀缺。

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它与人类社会共存亡。比如穷国政府为把有限的财政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育方面而争论不休时,富国政府也正为把收入用于国防还是社会福利而发愁;当穷人为一日三餐担心时,富人正在考虑是打桥牌还是打高尔夫球。

稀缺性的概念在整个经济理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稀缺性是经济学存在的前提条件,所以往往用稀缺性来定义经济学。由于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人们在使用经济物品中不断做出选择,如决定利用有限的资源去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在稀缺的消费品中如何进行取舍以及如何用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这些问题被认为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主题。只有当物品稀缺时,才能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

在生活中,人们的欲望需求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也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引起了竞争与合作。竞争就是争夺对稀缺资源的控制,竞争是社会配置资源,即决定谁得到多少稀缺资源的方式。所谓合作,就是与其他人共同利用稀缺资源、共同工作,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合作是为了以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因此,合作是解决资源稀缺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价值和价格:天价理发费

郑州一家理发店一夜之间成了全国最有名的理发店。不是因为这个店的师傅手艺高,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项惊人的纪录:两个人理发,收费1.2万元,平均1人6000元。

2008年3月29日,在郑州市某中专读二年级的小亚和同学小莉一起到郑州市非常繁华的二七广场逛街。下午2时许,两人逛到二七路的正弘大厦附近,看到旁边的“保罗国际”的橱窗玻璃上贴着“洗剪吹38元”的字样,原本就准备理发的她们便走了进去。

在理发之前,店员向她们出示了消费单,分别是洗剪吹38元、洗发用品60元和护发用品60元。

两人开始剪发,剪完头发,已是下午6时许。可让两个女孩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结账时,收银员报出了总共1.2万元的天价!

因为小亚和小莉拿不出那么多的钱,店员便不让她们离开。后来店员给她们支招,只要办理一张该店的会员卡,就可以享受五折的优惠,但每张会员卡至少要一次性充值9800元,剩余的钱将存在卡里。两人身上当时只有不到300元的生活费,无奈之下她们只好掏出手机向同学求助。当晚10时30分许,小亚和小莉一共向30多名同学借钱,总算凑够9800元送到了店里,她们才得以脱身。

理发店收取1.2万元的价格,令人目瞪口呆。经过媒体曝光,郑州的“天价理发”事件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价格是商品同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或者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

从本质上来说,价格是一种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价值形式。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价格形成的基础。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货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动。例如,在商品价值不变时,货币价值的变动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同样,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并不一定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例如,在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按同一方向发生相同比例变动时,商品价值的变动并不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因此,商品的价格虽然是表现价值的,但是,仍然存在着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不一致的情况。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直接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利润的平均化,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供给是价格形成和变化的直接条件。价格是市场的“晴雨表”,反映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变化。供给与需求是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它们决定了每种物品的产量以及出售的价格。另外,价格的变化与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息息相关。如果你想知道任何事件或政策将如何影响市场的价格,你就应该先考虑它将如何影响供给和需求。例如,当“非典”袭击中国的时候,全国食醋、消毒液、药用口罩的价格都上升了,一些日用品也成了普通消费者的抢购对象,这主要是因为突如其来的“非典”病毒造成了消费者对这些物品需求的剧增。在欧洲,每年夏天,当新英格兰地区天气变暖时,加勒比地区宾馆的价格呈直线下降;当中东爆发战争时,美国的汽油价格上升,而二手凯迪拉克轿车价格下降,这些都反映出供给和需求对市场的作用,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通过价格来反映的。

效用:朝三暮四的妙用

《庄子·齐物论》中有个“朝三暮四”的故事。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名叫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狙公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不久后,家里越来越穷困了,狙公打算减少给猴子吃栗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狙公又说:“给你们栗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这个成语故事原本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在这个故事里,猴子是作为一种愚蠢的动物而出现的。实际上,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可能得出的结论会大不一样。古人认为总量是没有变化的,因此觉得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和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是完全一样的。其实不然,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还是有些区别的,它们能给猴子带来不同的效用。那么,什么才是效用呢?

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中,“效用”概念的出现无疑是一个突破。物品效用在于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一切物品能满足人类天生的肉体和精神欲望,才成为有用的东西,才有价值。在经济学中,效用是用来衡量消费者从一组商品和服务之中获得的幸福或者满足的尺度。有了这种衡量尺度,我们就可以在谈论效用的增加或者降低的时候有所参考。因此,我们也可以在解释一种经济行为是否带来好处时有了衡量标准。效用不同于物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产生于物品的属性,是客观的;效用是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时的感受。

效用价值论强调物对人的满足程度,而满足程度完全是主观的感觉。该理论认为,主观价值是客观交换价值的基础。物品的有用性和稀少性都是价值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都是主观价值的起源。在不同地点,人们对馒头的不同主观评价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村子里有一个穷人和富人,有一天突然发洪水了。穷人背着家里最贵重的东西——一袋馒头爬上了一棵树,富人背着家里最贵重的东西——一袋金子也爬上了这棵树。洪水没有消退的迹象。第一天,穷人吃了一个馒头,富人什么也没吃,眼睁睁地看着穷人吃。第二天,穷人又吃了一个馒头,富人的肚子已经直打鼓。到了第三天,富人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富人对穷人说:“我用一锭金子换你一个馒头”。在这种“不平等交换”下,富人和穷人最终撑过了这段艰难时期。在这个艰难时期,馒头对人的效用无疑比金子大。

经济学依赖一个基本的前提假定,即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倾向于选择在他们看来具有最高价值的那些物品和服务。效用是消费者的主观感觉,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物品的喜欢程度,即偏好。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偏好越大,这种物品带来的效用就越大,他就越愿意购买,需求就越高。

正如俗话所讲,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抽烟,那么香烟对于他而言效用就很高,但对于一位不愿意闻烟味的女士来说,香烟就会是效用很低甚至是负效用的。很显然,在做出决定的时候,烟民自然会把香烟视为至宝,而女士们可能更钟情于化妆品或者衣服。

信用:商业活动运行的基础

在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一个小伙子欠了别人一笔债,正在发愁的时候,他外面的朋友唆使他,让他趁着天黑去偷邻居家地里的西瓜。他经不住朋友的一再唆使就去偷瓜,当他向村外偷运西瓜时却被邻居逮了个正着。此后,这个小伙子就背上了“偷瓜贼”的恶名,村里人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都说:“千万不要学谁谁谁,把家里的脸都丢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