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赚钱要学犹太人
2784600000013

第13章 做生活的主人(3)

约瑟夫随之把眼光转向了矿产丰富的加拿大。1933年,他在多伦多开设了证券公司,成为当地屈指可数的大经纪商。4月,他与加拿大产业巨子拉班兄弟联袂开设戈纳尔黄金公司,以每股20美分的廉价取得该公司59.8万股的上市股票。在他们的参与下,股价扶摇直上,3个月后涨至每股25美元,他见股价涨得过热,料定会出现大的滑坡,因此他又悄悄地卖出。果然不出所料,一个月后股价大跌,为此他又因先见之明而赚了130万美元。从1933年到1963年的30年间。约瑟夫不仅拥有了金矿。而且还吞并了诸如铀矿、铁矿、铜矿、石油等矿产业。除此之外、房地产生意也做得很红火。他的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凭着对股票生意的天赋,凭着对股票事业的执著,更凭着他的智慧和胆量,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亿万富翁。

约瑟夫从衣衫槛楼的乞丐成为拥有亿万的富翁,但约瑟夫从未忘记与自己长期合作患难与共的伙伴,更没忘记生他养他的受尽苦难的母亲。

他始终不能忘记自己曾经有过的那段生活。因此,他向学校捐款,使贫穷人家的孩子也有机会受教育;他向盲人医院、孤儿院捐款,使残疾人和无依无靠的孤儿能活得更幸福。他特别喜欢资助那些贫穷而富有艺术才华的学生们,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都投入到艺术之中。有人这样做是为了赢得公众的欢心,从而更有利企业的发展。约瑟夫不是这样,他不准下属和捐赠单位张扬。

因为他在追寻着自己年轻时由于生活所迫而没有上成大学的美好的梦。

他的事业并不只是赚钱,并不只是股票投机生意,他的慷慨大方而又悄声无息地捐赠,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人才的关爱,都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人生价值的实现就是他的事业。做股票投机生意获取金钱只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经济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捐赠也谈不上追求艺术。他说做股票投机生意使他体会到生命的乐趣和生命火花的激荡,使他感觉自己还年轻,还有敏捷的思维,还能和年轻人搏一搏。他说,一时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身个性的充分展现。他有句很潇洒的话:

“不要问我能赢多少,而要问我能输得起多少。”

从约瑟夫的传奇经历中,不难发现通向财富的道路就在脚下,只要执著地去追求,用心地去把握机会,果断地运用自己的胆识,财富会源源不断地滚来。

进取精神是获取成功的源泉

从罗马帝国时起,犹太人便被迫离开故土,流散天涯。在漫长的流亡漂泊岁月中,犹太民族的特性、宗教、语言、文化、文学、传统、历法、习俗和智慧没有因这将近2000年的悲惨民族史而分崩离析,他们至今保持着自己民族的特色和凝聚力。千百年来,犹太人人才辈出,精英遍布世界。处境恶劣与成果卓著形成的强烈反差,是这个民族的旺盛生命意识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反映。

自强不息是犹太人的一个优良传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他们从不退缩,迫害和杀戮也阻挡不了他们的路。

巴拉尼是个犹太人,年幼时患了骨结核病,由于家境不富裕,无法医治好,他膝关节永久性僵硬了。但是,他没有因此丧失生活信心,相反,却增加生存下去和创大业的决心。他立志学习医学。历尽艰苦,终于学有所成,对医学研究精深,特别对耳科绝症有独到的研究。他一生发表了184篇医学科研论文和两本很有研究价值的论著《半规管的生理学与病理学》、《前庭器的机能试验》。由于科研成果卓著,他获得了所在国奥地利皇家授予的爵位,于191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可以说,这些荣誉和奖励是对他的进取精神的一种报答。

树立目标,前进才有动力

犹太人因其民族的特性,所处的环境,普遍都能从小怀志,确立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正因为这样,许许多多的犹太人能集中人生有限的时间和力量去攻克一个目标,所以成功率比别的民族要高。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也就有了动力之源。在不断求索和前进的人生历程中,促人前进的“马达”源自于对既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

爱因斯坦的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是世界公认的,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一生,更是典型的为目标奋斗的一生。

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一个贫苦的犹太家庭,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加上自己小学、中学的学习成绩平平。虽然有志往科学领域进军,但他有自知之明,知道必须量力而行。他进行自我分析:自己虽然总的成绩平平,但对物理和数学有兴趣,成绩较好,自己只有在物理和数学方面确立目标才能有出路,其他方面是不及别人的。因而他读大学时选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物理学专业。

由于奋斗目标选得准确,爱因斯坦的个人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他在26岁时就发表了科研论文《分子尺度的新测定》,以后几年他又相继发表了4篇重要科学论文,发展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提出了光量子除了有波的特性外,还具有粒子的特性,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宣告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重大变革,取得了令前人刮目的显著成就。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奋斗目标的实现,是与他能准确地选定学习目标分不开的。他在16岁时就明白,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学者不宜在这个海洋里无方向地漂荡,避免耗费人生宝贵的时光,应该选定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目标扬帆前进。爱因斯坦善于根据目标需要进行学习,使有限的精力得以充分利用。

他创造了高效率的定向选学法,即在学习中找出能把自己的知识引导到深处的东西,抛弃使自己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东西,从而使他集中力量和智慧攻克选定的目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不但有可贵的自知之明精神,而且对自己确立的目标矢志不移。1952年以色列第一任总统魏兹曼逝世,鉴于爱因斯坦科学成就伟大,声望巨大,加之他又是犹太人,就邀请他接受总统职位。他却婉言谢绝了,并坦然承认自己不适合担任这一职务。确实,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这是他终生努力奋斗才实现了的目标。如果他当上总统,那他未必就会有多大建树,因为他在这方面从未显示出过人的才华。犹太人不管是从商从政或从事科学事业。都注重确立人生奋目际,先是确立目标,然后全力以赴而终至成功。犹太人在确立目标时注意切合个人实际和环境,不会把自己的奋斗目标确立在可望而不可及的位置上。就像爱因斯坦不会把自己的奋斗目标确立在总统的位置上,即使别人推荐他往此目标去,他也不接受。

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潜力

《塔木德》上记载:超越别人,不能算真正的超越;超越从前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超越。在犹太人看来,人有两个生命,一是父母给的,二是自己赋予自己生命的实质。赋予自己生命的实质,只能依靠创造力。而旧有习性却束缚创造力。要获取创造力只能自己凭意志和毅力超越这种旧习性。

道理很简单,如果勤劳自勉,借以超越自己,那么总有一天,就会自然而然地超越别人。人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内在动力,超越自己,才能不断地鞭策自己前进,而不因为一时的懈怠或者暂时的成功而失去继续努力向前的动力。

若想超越自我,就要打破现有的状态,敢于向未知的领域挺进,具有冒险精神,正如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人必经常思考新事物,否则和机器没什么两样。”

犹太人认为,超越自己的事情一天都不能放松,尽量地学些不同的事物,将它们组合起来,才会有新的智慧和洞察力产生,这些不同的事物相互影响之后,往往会有许多新的创见。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只是有些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把它发挥了出来。更多的人则因为懈怠让这种才能荒废掉了。

食品大王保罗·纽曼的故事更能说明犹太人如何打破旧有的生活状态。纽曼是美国著名的影星,他有杰出的表演才能和先天的强健体魄,他是银幕上的男性偶像。他饰演了许多影片,如1956年的《上帝喜欢我》,1958年的《漫长的夏日》,1960年的《在阳台上》,1961年《骗》等,均获观众的好评。他曾5次被提名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到1987年他60岁时,终于在第6次提名时,荣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圆了自己40年的梦。此外,他还是出色的导演。他在电影上的成就。为他赢得了声誉和财富,他成了一位富有的艺术家。

保罗·纽曼是出生在美国的犹太人,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商人,母亲喜欢音乐、艺术。纽曼大学毕业后,留在父亲的商店工作。他也喜欢表演。本来做一个老板,做一个犹太商人,他也可以成功,可他不满足于日复一日的平淡的生意。于是,在不解和怀疑的目光中,他毅然卖掉了杂货店,一心一意投身到了演艺界。1987年,他因在《金钱本色》中的成功表演而获奥斯卡奖。保罗·纽曼从商人到艺人的跨越,使其在新的领域内赢得了更大的成功,也开掘了自己在表演上的天赋。

但是,保罗·纽曼的超越永远没有完结。198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接触到了一种新的食品。这种新玩意是拌面条用的酱汁,味道非常好。曾经作为商人的纽曼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商机。于是他与朋友合作,投资数十万美元开发这种食品,并成立了“保罗·纽曼食品公司”,就这样,他又开始了从艺人到企业家的超越。最后,他被誉为美国的“食品大王”。

保罗·纽曼从商人到演员直到天皇巨星。再从天皇巨星到企业家再到食品大王,他的人生之路告诉人们,只有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让自己在新的生活和环境中去迎接挑战,才能保持住生命不灭的创造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

不仰视权威

在犹太人的心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当然,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他们从不盲从于权威。犹太人常常脱离常轨考虑问题,伽利略、喀布拉等人都曾向他们那一个时代的天文学挑战,爱因斯坦也就是因为敢于脱离常轨,才推动着人类历史一步一步地前进。

有一个故事,就是在说犹太人不盲从权威的。

一次,拉比以利扎·本·西蒙从老师家里出来,悠闲地骑着毛驴,感到很快活,因为他刚刚学习了不少《律法书》上的知识,心中充满了骄傲。突然,一个非常丑的人向他打招呼:“祝你平安,先生。”他不向人家打招呼而是说:“你可真丑陋啊!你周围的人都和你一样难看吗?”

那人回答说:“我不知道。但是你可以去跟我的造物主说:‘你造出来的东西多么丑陋啊!”’

拉比以利扎意识到是自己犯了错,他向这个人鞠躬,说:“我在您面前低头,请原谅。”

但是,那个愤怒的人说:“我不会原谅你,除非你去我的造物主那里说:‘你造出来的东西多么丑陋啊!”

拉比以利扎跟在那人身后来到自己的镇子上。当镇上的人看到他们的拉比,都来致意,说:“祝你平安,老师!”

“你们这是在跟谁致意?”那个人问道。

“跟在你身后的那个人。”人们回答说。

“如果那人是一个拉比,”他大声说,“以色列再没有和他一样的人。”

人们很奇怪,都问他为什么这样说,他讲了刚刚发生的事情。

“可是你应该原谅他啊,”他们催促着说,“因为他是一个很好学的律法师。”

“为了你们,我会原谅他。”那人最后说,“但是他以后再也不许做这样的事情了。”

这个非常丑的人之所以不愿意原谅拉比以利扎,是因为他并不需要随时向权威挑战,只需适当模仿别人的做法,就能很快乐。但如果一味地追随,乃至故步自封,就会陷入盲从的境地,从而就不能算一个自由人了。

不为暂时的失败所打倒

自从犹太民族诞生,灾难和痛苦便紧紧地追随着犹太人的脚步。在充满忧患的犹太民族历史中,每个犹太人心中都潜藏着一份浓得无法化解的忧患意识。

正是这种忧患意识塑造了犹太民族不可动摇的信念。他们相信明天,相信努力奋斗会带来光明的结局。

犹太民族具有罕见的向逆境挑战的勇气和毅力,这既是这个民族的独特性格,也是使其生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

犹太人喜欢对自己说:我们必须勇敢,并且要充分利用自己所具有的优良的素质;活下去,要生存,要认识自己,要行动;我们最大的敌人便是恐怖、谨慎、懦弱和胆怯。

这种生存意志正是犹太人苦难人生中生生不息、进取不断的智慧之源。

犹太女作家戈迪默无疑是犹太民族的骄傲。她是25年来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作家(1991),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的第7位女性获奖者。然而,这份荣誉是她用40年的心血和汗水浇铸的,这当中,她多次面临困厄与失败,但她从不沉沦,毫不气馁。

1991年10月3日,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但是这一天对于南非犹太女作家戈迪默来说,却是非同寻常的一天。这一天,她获得了1991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块文学金牌勾起她一段难忘的回忆……

戈迪默于1923年11月20日出生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小镇——斯普林斯村。犹太移民的后裔,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是珠宝商,富裕的家庭生活造就了小戈迪默无限的憧憬和遐想。

6岁那年,她抚摸和凝视着自己纤细而柔软的躯体,做起了当一位芭蕾舞演员的梦,她从剧院里得知,舞蹈生涯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的修养和思想情感,也许这就是她追求的事业。于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星期六,她报了名,加人了小芭蕾剧团的行列。事与愿违,由于体质太弱,她对大活动量的舞蹈并不适应,时不时一些小病小灾纠缠着她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小戈迪默被迫放弃了对这项事业的追求。

遗憾之余,这位倔强的女性暗暗发誓:条条大道通罗马,她终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然而,命运不但不赐福给她反而把她逼上越发痛苦的深渊。

8岁时,她又因患病离开了学校,中断了童年时的学业,夜晚,她常常流着无奈的泪盼着天明。她只好终日坐在床上与书为伴了。一个明媚的夏日,心烦意乱又十分孤独的戈迪默,偷偷地走上了大街,她想从车水马龙的街面上获取一点快乐。突然,她被一块不大不小的木牌所吸引,久久不愿离开:“斯普林斯图书馆!”早已将课本读熟了的她,最渴望的莫过于书。

此后,她一头扎进了这家图书馆,整日泡在书堆里。图书馆下班铃响了,她却一头钻在桌子底下,等图书馆的大门确实锁上了。她才钻出来,在这自由自在的王国里,她尽情而贪婪地吸吮着知识的营养。无数个日夜,使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于她那嫩弱的小手拿起了笔,一股股似喷泉一样的情感流淌在了白纸上。那年,她刚刚9岁,文学生涯就此开头。出人意料的是,15岁时,她的第一篇小说在当地一家文学杂志上发表了。

然而,谁也不知道小说竟出自一位未成年少女之手。

1953年,戈迪默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说谎的日子》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