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牟宗三说儒
278500000019

第19章 人的喜乐之源 (1)

第三篇 第九章 人的喜乐之源 (1)

愉悦自己,丰富他人

牟宗三先生说,做学问,自己懂没什么了不起,让周围的人都懂才显出学问的深度。做人亦是如此,你一个人明白如何修身养性,如何践行礼仪道德,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德行兼备的人,固然也是儒家所言的“大道之行”,但是在牟先生看来,将这种“大道之行”推延至其他人的身上,让更多的人成为德行兼备的人,这种行为更让人值得尊敬,这也正是牟先生所言“贵己更贵人”的意思。

两个同村的砍柴人相约去村西的山上砍柴,这两个砍柴人一个年长,一个少壮,都是砍柴的一把好手。但是相比之下,由于岁数和经验的差别,年长的这个砍柴人还是比少壮的这人显出更大的能力。

两人来到山上,拿出砍刀砍柴,村西的这座山,山势不高而且树木繁茂,一开始两个人的进度都相差不多,过了两个多小时,天气渐渐炎热起来,少壮的砍柴人躺在地上休息了一会,而年长的那位依然砍柴不止,并且已经从山的这边移到了山的那边。眼看就要比预计的时间提前一个多小时砍完柴。

这个时候,少壮的从梦中醒来,看看天色暗了下来,而自己还没有砍完今天的两捆柴,于是急忙起来,也不用砍柴刀,而是用手一根根的折断树枝和杂草。但是今天的天色不知怎得暗的比以往的早,直到太阳落山,少壮的砍柴人也没有砍完今天所需用的柴火。

这时年长的喊他下山了,当这个年长的砍柴人看到他孤零零的一捆柴时,明白少壮的这人没有好好砍柴,他一声不响的拿过自己的一捆柴火,对少壮的说:“这下够你用一天的了。后天我们再来砍。”

少壮的说:“这些柴火都是用来卖钱的,你给了我,不是少了很多收入吗?”

年长的说:“钱今天少赚,明天可以多赚,但是烧火做饭却是一刻不能受影响的。我这些柴火够我用的了,而你也不会受饿,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嘛。”

年长的砍柴人其实说出了我们很多人明白但又很难做到的真理——你是一个人享用此间的美好,还是将这种美好散播到每个人的身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牟宗三先生说,人们让自己的生命达到完美是个既主动又欣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康德将其表述为“人生的实在经验”,在康德看来,“人生的实在经验”就是完成自己的既定选择,就是牟宗三先生说的活得好,这种“活得好”只是归结于自身的,好比女人爱打扮,男人好运动,都不过是让自己看上去美丽动人,肌肉健美,求得一己的闪亮,成为人生舞台的耀眼中心。

但是他们恰恰在愉悦自我身心的同时,忘却了将这种愉悦如同花粉传播一样去感染别人,让更多的人也在这种愉悦中品尝美丽人生的滋味,于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整洁的楼道外污浊的墙面,碧蓝的晴空下汽车尾气的蔓延,更有甚者,是干净地板上的一口令人作呕的痰。正因如此,世人才“好其德,而恶外心。”人们只专注于修炼自身的品德,成为一个“好人’,而对别人却视而不见,甚至是厌恶憎恨。牟宗三先生说,这样的人是浅薄的,是退步的生命。与退步的生命相对的是开阔的生命之境,即孔子所说的君子有成人之美。在牟宗三先生看来,“成人之美”就是自己好,别人也要好,而且别人的好要重于自己的好;别人有愿望,要努力帮其实现,别人有遗憾,要尽量使其圆满,这是儒家讲的仁者大爱的具体表现。所以,在牟先生看来,儒学不是死板的教科书,而是明亮的镜子。

古时候有个叫齐恒的人,自命清高,不喜与达官显贵来往,常常隐居乡间,吟诗作画,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十分明智的。这天,齐恒从隐居的房舍里出来,走向一条小道,远远看到几个庄稼汉正在辛劳的种着秧苗,觉得好玩,便上前观看。

齐恒问其中一个老农:“除了种田,你还会干别的吗?”

老农摇摇头,说:“我是个庄稼人,没有什么别的本事,只会干农活,特别是对种葫芦很有方法。能在集市上能卖出很高的价钱,官老爷也专门从我这里买葫芦。去年开始,我把种葫芦的方法教给了村里的乡亲,一年下来,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齐恒听后,对这个老农说:“这么好的事情,你一个人享用不就好了吗?何必还要让大家都学会种葫芦。你自己有了安定的生活,就不用大热天的还在田里干活,就能像我这样逍遥自在。”

老农听后,沉思了一会,说:“我有一个大葫芦。它不仅坚硬得像石头一般,而且皮非常厚,以至于葫芦里面没有空隙。我想把这只大葫芦送给您。”

齐恒 :“葫芦嫩的时候可以吃,老了不吃的时候,它还能盛放东西。可是你说你的这个葫芦不仅皮厚,没有空隙,而且坚硬得不能剖开,像这样的葫芦既不能装物,也不能盛酒,我要它有什么用处呢?”

老农笑道:“先生说得对极了,不过先生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您隐居在此,空有满脑子的学问和浑身的本领,却对他人没有一点益处,您同我刚才说的那个葫芦不是一样吗?”。

一个人即便空怀惊天才能,然而不能惠及别人,也不过是瓷做的花瓶,摆设而已,与己、与人、乃至与国都不会有突出的意义。在老农看来,这就是齐恒最为失败的地方。这在牟宗三先生看来,便是“顾我而忘他”,是一个人走到了荒芜之地,脚下虽有零星孤叶,放眼望去,却是满目凄凉。

儒音凡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意思是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不如和众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出自《孟子》。

(孟子)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大道之行:出自《礼记·礼运》: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而有志焉。”

承担:不计得失的生命意义

勇于承担,在儒家而言,就是在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担起弘扬社会正气的责任,人人心中有大爱,又何患个人良知与社会风气的双重堕落?牟先生认为,这就是拨开迷雾见青天的生命本源,他说,人无承担,犹如骷髅行步,又有何意!

一只绵羊和一只病愈没多久的牧羊犬在野外散步,绵羊虽然一副神态庄重的样子,但头脑却是空空一片,不想事情。走了一会路,它们来到一片青翠的草地,绵羊似乎有点饿了,大嚼起美味的青草来,这块草地的草特别合它的胃口,绵羊吃得很是满意。

牧羊犬看到绵羊吃的津津有味,也感到腹中有些饥饿,就对绵羊说:“亲爱的伙伴,你能否帮我去买一块可口的香肠?”

这个时候的绵羊只顾自己吃草,怕浪费了这大好时光,影响进餐,对牧羊犬的请求置之不理。等它吃饱后,才懒洋洋的对牧羊犬说道:“等我好好消化消化,一会就给你去买,消化的时间不会很久的,你慢慢等着吧。”

就在这时,一头饥肠辘辘的狼从树林里蹿了出来,绵羊急忙呼唤牧羊犬来保护自己,牧羊犬看了惊慌失措的绵羊几眼,慢悠悠的说:“朋友,我劝你还是快跑吧,假如狼追上了你,你就用你的蹄子狠劲地踢,踢碎它的下巴颏。相信我的话没错,你会把它踢躺下的。”

就在牧羊犬大说特说这些风凉话的时候,狼已经把绵羊咬死了。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牧羊犬承担自己看护绵羊的指责,如果绵羊也尽一下帮助他人的义务,最后的结局是否还会如此悲惨?当代的人们,之所以遇危难不敢上,见急迫人退缩,归根结底是害怕自己吃亏,害怕到头来自己没有享受到,好处反倒让别人占去了。以至患得患失,河流不敢跨越,高山无法踏足,信心失却,道德泯灭,结果自然是人人苟安,难以成就儒家式的生活形态,这种儒家式的生活形态,以牟宗三看来,就是真实的责任感,真实的存在下去,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一个虚伪的,虚假的,浮泛不着边际的人。